生活在别处的书评 (386)

试着理解《生活在别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不是一个读过很多诗的人,也不是一个特别钟爱诗歌的人,但是我仍然在懵懂中带着对诗歌的向往。因为他写诗,因为脑海中的那些对我来讲神秘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像波德莱尔、雪莱、济慈、普希金...... 我现在看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根针,一根刺破抒情的尖锐的针。我无法去下... (展开)
你是否也有一颗等待离开的心
有人问,你什么时候离开呀?我突然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等待离开的心。 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却随时会离开,没有谁会长驻某处,所以当同学和我说,她打算在新的单位一直一直呆下去,在我听来仿佛是在和自己做一个不确定的约定。 我们遇见一些人,对方也随时可能转身走开,不...
(展开)

生活在别处,我已无路可退
读完昆德拉德的书,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对书的题目感触非常,以致于读过之后我总是就书题目而产生出许多感慨。惭愧的是,所思所想多数已经背离了原著,成为了我心中独立的部分。但是,这或许也是我衷爱昆德拉德一点原因吧。 读《生活在别处》 亲爱的朋友,不知道你可否思考...
(展开)

[转]一篇较好的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诗的意义(代前言) ——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吕新雨 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 (展开)
一个人的426个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决定,每个决定都会有无数选择,而每个选择便可能开启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假定你的一生要做出142个重要决定,而每个决定有三种选择,那么,你便会有426个不一样的人生。 也难怪,你总会觉得生活在别处。 选择越多,我们就越难对自己的生活感... (展开)
什么是“非命运的田园牧歌”?
接前文:http://book.douban.com/review/5860914/ 雅罗米尔的故事快讲完了,这位四十来岁的男人才刚刚出现。 昆德拉说:“跟米雷克相反,《生活在别处》中那位四十来岁的享乐主义人物则坚持他‘非命运的田园牧歌’。实际上,一个享乐主义者拒绝将他的生活变为命运。命运吸干...
(展开)

青春所经历的荒漠似的下午
当雅罗米尔在自己的房间里面想象自己那欲罢不能的爱情而感到自己正在经历荒漠似的下午,我突然感觉到,我或者说我们也同样面对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下午。谁说青春是丰富多彩的,正如昆德拉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下午能带给一个年轻人什么,面对生活中的一大主题“爱情”而无能为力...
(展开)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话,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 (展开)
爱Kundera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在书中思考到很多我现实生活的事情(仅为小事)
谎言是个不经心的借口,在书的中期,诗人在店外等候的在路途跟踪的在窗外偷窥着的的分明是另一个女人,可是当他下体那另一个生灵苏醒的时候,他却掩盖了事实顺从了红发女人,他顺着她的提问一步步骗她,他告诉她他爱她他想得到她一如她想得到他。这个谎言一直持续到结尾也没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