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本书选取了从1931年2月28日夜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年零一天的历史截面作为考察重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种种...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本书选取了从1931年2月28日夜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年零一天的历史截面作为考察重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种种利益较量。对处于斗争核心的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各人心理,和派系斗争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论述。
作者简介 · · · · · ·
金以林,1967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本科)、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博士);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任副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著有《近代中国大学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蒋、汪、胡分合回顾
一 孙中山逝世后的继承权之争
二 “廖案”结果:胡汉民逐出广州
三 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的冒险行动
四 宁汉对峙:元老们迎汪抗蒋
五 蒋汪联手反对特委会
第二章 蒋胡由合作到分裂
一 蒋介石为什么选择了胡汉民
二 蒋胡合作的基础
三 党权和军权的较量
第三章 约法之争和胡汉民被扣
一 约法问题之由来
二 胡适挑战“党治”,鼓吹约法
三 《太原约法》的真实意图
四 国民党四中全会上的交锋
五 汤山事件
第四章 国民会议的本质
一 国民会议的召集
二 历次修订《国民政府组织法》之比较
三 国民党内外对《约法》的反应
第五章 “非常会议”和广州开府
一 扣胡引起的风波
二 胡汉民为什么选择在广东发难
三 党内各派联合反蒋局面的形成
四 四监委弹劾通电的反响
五 广州开府
六 陈铭枢态度的转变
第六章 北方反蒋的再次兴起
一 石友三率先反叛
二 阎锡山返晋风波
三 甘肃雷马事变
四 宁粤大战一触即发
第七章 上海和谈
一 蒋为何始终坚持政治解决
二 国难当头,被迫和解
三 宁粤广州会议
四 初步统一的上海和谈
第八章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南京,蒋介石主持下的四全大会
二 粤方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三 广州,胡汉民调停下的四全大会
四 上海,汪精卫另起炉灶
第九章 蒋氏下野和国府改组
一 蒋介石被迫下野
二 北方秘密联合倒张
三 四届一中全会的纠纷
第十章 蒋汪合作
一 内外交困的孙科内阁
二 特委会的成立与金融风潮
三 蒋介石复出前的布置
四 蒋汪合流,重掌中枢
第十一章 地域观念与蒋介石的起伏
一 孙中山粤籍观念在国民党中的运用
二 江浙派对粤籍“党统”的首次挑战
三 党内粤籍领袖正统意识的总爆发
四 地域观念淡出党内权力斗争
结语 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
征引参考资料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陈伯达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出版的《中国四大家族》、《人民公敌蒋介石》二书,他将国民党统治集团简单地划分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谭延闿出身官宦世家,深谙中国官场的尔虞我诈。随着北伐的胜利,他渐渐认清蒋介石已成为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物。数十年官场经验告诉他,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此他便放弃了反蒋。谭氏处世圆滑,善于察言观色而后动。北伐期间,当蒋同武汉方面因迁都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时,陈公博曾焦虑地请求谭延闿设法弥补。双方有如下一段对话,颇能显示谭氏的经世之道。 “谭先生,我们所虑的危机已到了,这样怎么得了呢?” 我在判断之后,忍不住叹气 以为他经验深,或者可以给我一个内心的解救。 “你说怎么得了,又怎么才算得了呢?”谭先生虽然有些着急,但这是他的一种经验。 “不是这样说,不得了,应该想出些办法。”我真急极。 “得了也就这样了,不得了也就这样了,难道得了真就这样了吗?不得了真就不了吗?”谭先生提出他的经世哲学,末后更叹说:“公博,你到底还是年轻,中国的事往往到了不得了的时候,终归会了的,若勉强想去了,反而不能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 更多书评 25篇
-
希夷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谭延闿出身官宦世家,深谙中国官场的尔虞我诈。随着北伐的胜利,他渐渐认清蒋介石已成为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物。数十年官场经验告诉他,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此他便放弃了反蒋。谭氏处世圆滑,善于察言观色而后动。北伐期间,当蒋同武汉方面因迁都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时,陈公博曾焦虑地请求谭延闿设法弥补。双方有如下一段对话,颇能显示谭氏的经世之道。 “谭先生,我们所虑的危机已到了,这样怎么得了呢?” 我在判断之...2013-10-02 14:23:21 1人喜欢
谭延闿出身官宦世家,深谙中国官场的尔虞我诈。随着北伐的胜利,他渐渐认清蒋介石已成为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物。数十年官场经验告诉他,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此他便放弃了反蒋。谭氏处世圆滑,善于察言观色而后动。北伐期间,当蒋同武汉方面因迁都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时,陈公博曾焦虑地请求谭延闿设法弥补。双方有如下一段对话,颇能显示谭氏的经世之道。 “谭先生,我们所虑的危机已到了,这样怎么得了呢?” 我在判断之后,忍不住叹气 以为他经验深,或者可以给我一个内心的解救。 “你说怎么得了,又怎么才算得了呢?”谭先生虽然有些着急,但这是他的一种经验。 “不是这样说,不得了,应该想出些办法。”我真急极。 “得了也就这样了,不得了也就这样了,难道得了真就这样了吗?不得了真就不了吗?”谭先生提出他的经世哲学,末后更叹说:“公博,你到底还是年轻,中国的事往往到了不得了的时候,终归会了的,若勉强想去了,反而不能了。” 引自第78页 回应 2013-10-02 14:23:21 -
阿穆尔 (坚持梦想,咬牙熬成伟大)
书读完了,这本书主要还是说的宁粤对峙。 国民党依托是孙中山从辛亥革命以来的老班底,加之以广州为基地,从而走向全国。广东人有很深的正统情节,也对,毕竟是龙兴之地,都是从龙之臣。但是他们还是实力不够,特别是相对江浙沪财团的话。在加上粤人胡汪孙分立,地方实力派陈有想法,他们说话有人听听但是仅此而已。只有合作才能对抗蒋,但是各自为政,容易被各个击破。对抗老蒋的时机在其中原大战后过于自信,扣押胡,想一劳永... (3回应)2013-07-20 20:24:48 1人喜欢
书读完了,这本书主要还是说的宁粤对峙。 国民党依托是孙中山从辛亥革命以来的老班底,加之以广州为基地,从而走向全国。广东人有很深的正统情节,也对,毕竟是龙兴之地,都是从龙之臣。但是他们还是实力不够,特别是相对江浙沪财团的话。在加上粤人胡汪孙分立,地方实力派陈有想法,他们说话有人听听但是仅此而已。只有合作才能对抗蒋,但是各自为政,容易被各个击破。对抗老蒋的时机在其中原大战后过于自信,扣押胡,想一劳永逸。正好让粤方团结起来,联合北方实力派逼迫蒋下野。但是蒋后来也反应过来:联汪抗胡,给孙科下绊子,后来又分化拉拢粤方不得志人,拖死胡,拖降汪,最终成功。 从中收获以下几点: 一,实力才是第一位的 二,团结很重要 三,做最小关键(太子孙科) 回应段兄文明:在这一年里蒋、汪、胡三个大拿在竞争、合作,孙科的角色很微妙也很尴尬。他的力量相比较而言小一些。但是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拆台者”,孙科内阁时期,就因为受蒋指示的宋子文等一帮人经济上、工作上不支持,政府很难维持下去。孙科就想撂挑子不干了。虽然蒋认为孙科不能任事、虎父犬子,他的目的也是让孙科下台。但是孙科直接跑到上海,选择一拍两散,此时民间舆论,对蒋不利。蒋又安抚孙,蒋上台后给孙科以立法院长。 孙科很有意思,之前大致看过高华的太子孙科,对照此书,也有些许收获。孙科在抗战时期因为孙中山与苏联的关系,受蒋的委托联系苏联,属于较蜜月期。孙科在立法院时间较长,一直想结束训政,凭五五宪法进入宪政时期。 我准备再看一遍《太子孙科》 再说胡、汪,二人和廖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国民党成立初是学习苏联的政党经验。他们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没有将党的体系、理论强化,特别是作为大拿,没有将孙的著述结集成册,将党的理论的阐述权牢牢把握,否则蒋会更忌惮。这也是我的一点点想法
3回应 2013-07-20 20:24:48
-
阿穆尔 (坚持梦想,咬牙熬成伟大)
书读完了,这本书主要还是说的宁粤对峙。 国民党依托是孙中山从辛亥革命以来的老班底,加之以广州为基地,从而走向全国。广东人有很深的正统情节,也对,毕竟是龙兴之地,都是从龙之臣。但是他们还是实力不够,特别是相对江浙沪财团的话。在加上粤人胡汪孙分立,地方实力派陈有想法,他们说话有人听听但是仅此而已。只有合作才能对抗蒋,但是各自为政,容易被各个击破。对抗老蒋的时机在其中原大战后过于自信,扣押胡,想一劳永... (3回应)2013-07-20 20:24:48 1人喜欢
书读完了,这本书主要还是说的宁粤对峙。 国民党依托是孙中山从辛亥革命以来的老班底,加之以广州为基地,从而走向全国。广东人有很深的正统情节,也对,毕竟是龙兴之地,都是从龙之臣。但是他们还是实力不够,特别是相对江浙沪财团的话。在加上粤人胡汪孙分立,地方实力派陈有想法,他们说话有人听听但是仅此而已。只有合作才能对抗蒋,但是各自为政,容易被各个击破。对抗老蒋的时机在其中原大战后过于自信,扣押胡,想一劳永逸。正好让粤方团结起来,联合北方实力派逼迫蒋下野。但是蒋后来也反应过来:联汪抗胡,给孙科下绊子,后来又分化拉拢粤方不得志人,拖死胡,拖降汪,最终成功。 从中收获以下几点: 一,实力才是第一位的 二,团结很重要 三,做最小关键(太子孙科) 回应段兄文明:在这一年里蒋、汪、胡三个大拿在竞争、合作,孙科的角色很微妙也很尴尬。他的力量相比较而言小一些。但是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拆台者”,孙科内阁时期,就因为受蒋指示的宋子文等一帮人经济上、工作上不支持,政府很难维持下去。孙科就想撂挑子不干了。虽然蒋认为孙科不能任事、虎父犬子,他的目的也是让孙科下台。但是孙科直接跑到上海,选择一拍两散,此时民间舆论,对蒋不利。蒋又安抚孙,蒋上台后给孙科以立法院长。 孙科很有意思,之前大致看过高华的太子孙科,对照此书,也有些许收获。孙科在抗战时期因为孙中山与苏联的关系,受蒋的委托联系苏联,属于较蜜月期。孙科在立法院时间较长,一直想结束训政,凭五五宪法进入宪政时期。 我准备再看一遍《太子孙科》 再说胡、汪,二人和廖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国民党成立初是学习苏联的政党经验。他们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没有将党的体系、理论强化,特别是作为大拿,没有将孙的著述结集成册,将党的理论的阐述权牢牢把握,否则蒋会更忌惮。这也是我的一点点想法
3回应 2013-07-20 20:24:48
-
文盲殿大学士 (学负五渣)
自国民党北伐胜利统一全国后的数年间,党内武装对不断。由于汪精卫、胡汉民二人分立,总有一人支持蒋介石,从而使蒋一直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稳坐南京中央。但当蒋介石企图将汪、胡二人一起抛开时,立即引起党内粤派势力的大团结,并最终逼蒋一度下野。不可否认,地域观念是构成1931年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粤方的力量毕竟无法同已经多年掌握全国政权的蒋介石相比,全国的财政、经济中心仍在江浙面不在广东。这种...2021-08-17 18:36:23
-
文盲殿大学士 (学负五渣)
从吴稚晖的分析中,不难看到粤方内部自始就存在着难以消释的矛盾,特别是汪、孙两派同古、陈间的矛盾。古、陈“是发难的中心人物”,为了救胡,扩大反蒋声势,不得不联汪,但联合又是有条件的。他们只希望汪一人参加,而拒绝改组派的其他重要干部加入反蒋阵营。甚至连胡汉民也秘密指示古应芬:“目前舍汪无足与蒋对抗者,但陈(公博)、甘(乃光)万不能共事。”汪精卫对此曾无奈地向陈公博表示:“广州是欢迎我,而不欢迎你和...2021-08-17 18:33:35
从吴稚晖的分析中,不难看到粤方内部自始就存在着难以消释的矛盾,特别是汪、孙两派同古、陈间的矛盾。古、陈“是发难的中心人物”,为了救胡,扩大反蒋声势,不得不联汪,但联合又是有条件的。他们只希望汪一人参加,而拒绝改组派的其他重要干部加入反蒋阵营。甚至连胡汉民也秘密指示古应芬:“目前舍汪无足与蒋对抗者,但陈(公博)、甘(乃光)万不能共事。”汪精卫对此曾无奈地向陈公博表示:“广州是欢迎我,而不欢迎你和孟余的。他们有一个口号是“去皮存骨,意思是只请我去,对于我的朋友一概挡驾。”但为了重返政治舞台,汪精卫只好将其重要干部留在香港,只身一人前往广州。 引自 二 粤方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回应 2021-08-17 18:33:35 -
文盲殿大学士 (学负五渣)
在蒋介石统治中国22年的历史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从石友三1931年反蒋到失败这一个案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地方实力派在同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周旋中,最看重的是如何保存并发展自己的实力,他们口头上常常表示效忠中央,实际上各有怀抱,对蒋介石的统治也并非忠心不二。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微妙变化,或蒋介石对他们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他们中的一部分力就会冒险一,以求获取更大的实力或生存...2021-08-17 18:31:07
-
文盲殿大学士 (学负五渣)
从表面上看,反蒋各派已多次被蒋介石打败,蒋的地位似乎已很牢固。但蒋只是依靠武力和分化收买手段挫败他的政治对手,并没有赢得人心;相反,他在铲除异己方面无所不用其极,虽然奏效于一时,却使更多人感到寒心,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从而集结起一股更加强大的反蒋暗流。各派代表人物仍然散处各地,窥测风向,机再起。他们彼此间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但在反对蒋介石集权,希望保持或夺回权力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2021-08-17 18:29:04
论坛 · · · · · ·
P101 | 来自Jeffbzhao | 2017-01-20 23:35:57 | |
我们不需要国共任何一个党派!! | 来自S.A.M | 3 回应 | 2017-01-19 10:42:38 |
在读《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和《封面民国》,看... | 来自兰馨 | 2016-07-03 09:04:20 | |
上海 叫海为何不靠海呢 李梦露是青岛哪的1937里 | 来自顺水行者 | 2016-05-30 11:54:16 | |
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 | 来自胖羊 | 1 回应 | 2010-07-18 21:30:3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8.2分 1405人读过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党人碑推荐的书 (汤圆圆)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想读的书-著作/学术/文化研究 (bu6gu)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政治=妓女+流氓 (Jessy.Sedgwick)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碎瓦 2020-05-26 17:15:51
读完以后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蒋的权谋和胡的书生气,而是汪的趋利避害首鼠两端,毫无政治操守。想起以前认识一个小伙子,认为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追求救国之道,从其书信日记中可见赤诚之心,我真是哭笑不得。大人物切不要只观其言而悯其行,言可以饰,行已落定,来不得胡乱的同情。
2 有用 Kuoxen 2015-01-17 14:58:14
群雄并起十八路,三分党国蒋汪胡
1 有用 boogie 2014-04-12 11:05:11
填补空白
21 有用 揽尘 2011-01-22 12:56:26
“先完此局,看谁胜谁负,再解倒悬。”在共匪未靖、长江水灾、日寇凭凌的1931年,党国要人还乐此不疲地玩着争权夺利的游戏,上演着连番的政治大戏。朱学勤说,最好的政治是最枯燥的政治,最有故事的政治是最糟糕的政治。看金以林先生巨笔勾勒的这段历史,感到有趣,更感沉郁。另,若百年后的历史学家写我们当下的政治,不知是否会更为精彩?
0 有用 彼者狂欢 2011-11-14 14:13:36
相当震撼。
0 有用 Fighting 2022-06-13 16:43:24
尚好
0 有用 阳光小花 2022-05-20 00:25:43
这本书叙述事情时很少写年份,看得有点晕。
0 有用 逻格斯歌 2022-04-12 07:47:22
对比红太阳
0 有用 Wizard 2022-03-23 09:24:34
蒋氏的所谓“独裁”,并不是一开始而得之,其也经历了初期的争权夺利积极运作。而剖析蒋氏的崛起,有派系林立相互掣肘的政治局面,有国难当头急需一致对外的时代背景,也得力于蒋氏相对优势的军政实力。更重要的是,在种种客观有利条件的保障下,蒋氏明里合纵连横纵横捭阖,暗里釜底抽薪暗度陈仓,阳谋阴谋齐上阵,几经沉浮,才运作出“最高领袖”的大好局面。
0 有用 卡尔喵喵🐱 2022-01-25 22:15:29
印象中是大一军训时读完的,补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