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春秋左传注
出版年: 2009
页数: 1736
定价: 1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ISBN: 9787101070743
内容简介 · · · · · ·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作者简介 · · · · · ·
杨伯峻(1909~1992)中华书局编审,湖南长沙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解放前曾任冯玉祥研究室成员、中山大学讲师。解放后历任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协秘书处处长,湖南省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副教授,中华书局编审。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著有《文言虚词》(中华书局1965年)、《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63年)、《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春秋左传论》(中华书局1981年)、《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杨伯峻治学论稿》(岳麓书社1992年)、《杨伯峻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等。1984年为电大主讲《浅谈〈诗经〉》、《〈春秋左传〉浅讲》、《〈论语〉和〈孟子〉》,所讲内容作为教材收入《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
杨伯峻(1909~1992)中华书局编审,湖南长沙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解放前曾任冯玉祥研究室成员、中山大学讲师。解放后历任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协秘书处处长,湖南省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副教授,中华书局编审。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著有《文言虚词》(中华书局1965年)、《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63年)、《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春秋左传论》(中华书局1981年)、《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杨伯峻治学论稿》(岳麓书社1992年)、《杨伯峻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等。1984年为电大主讲《浅谈〈诗经〉》、《〈春秋左传〉浅讲》、《〈论语〉和〈孟子〉》,所讲内容作为教材收入《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春秋左传精读》:向杨伯峻先生致敬
> 更多书评 49篇
-
-
《春秋》紀月,必於每季之初標出春、夏、秋、冬四時,如「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雖此季度無事可載,亦書之。 相傳有「三正」,夏以建寅之月(今農曆正月)爲正,殷以建丑之月(今農曆十二月)爲正,周以建子之月(今農曆十一月)爲正,而仍以正月爲春,則殷、周之春皆今之冬......《論語.衛靈公》載孔丘之言,主張「行夏之時」。以《詩經》考之,民間之四時,皆夏時也。以《傳》文考之,晉即行夏時者......魯爲周...
2014-07-20 09:01 1人喜欢
-
لفة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郑庄公寤生克共叔段,实养患待诛,其人隐而善谋;謓母武姜于鄢,言不到黄泉不与相见,悔之,颖考叔谏掘地见泉可也。后与周互质,及周桓王立,使祭足盗割禾黍,大败王师,至此,周日微,诸侯立。郑庄公枭雄也,惜其之后无以继者,霸业遂止。1-2 郑伯伐许。颖考叔争蝥弧于公孙阏,背受箭而亡,其是谓力之不察乎?虽其纯孝也,然功利切心以致祸及,自取也。庄公诅射者,失政刑,国不堪也矣。1-15 『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徳,...2012-05-05 00:05 1人喜欢
-
周朝时期的曲阜城城墙为夯土版筑,全长11771米,其中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四垣各开三座城门,南垣自西向东依次为稷门(又称高门)、南门(雩门)和鹿门;东面自北向南为上东门、东门、石门;北面自东向西为莱门、北门、争门;西垣自北向南为子驹之门、西门、吏门。鲁城城内中央为宫殿,遵循《周礼》中有关诸侯宫殿等级的规定,有库门、雉门、路门三重宫门。路门之内为寝宫,称为“路寝”。...
2014-07-20 08:43 1人喜欢
曲阜城垣变迁示意图:浅棕色线为周朝鲁城范围,深棕色线为汉代鲁城范围,黑线为明代修建的曲阜县周朝时期的曲阜城城墙为夯土版筑,全长11771米,其中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四垣各开三座城门,南垣自西向东依次为稷门(又称高门)、南门(雩门)和鹿门;东面自北向南为上东门、东门、石门;北面自东向西为莱门、北门、争门;西垣自北向南为子驹之门、西门、吏门。鲁城城内中央为宫殿,遵循《周礼》中有关诸侯宫殿等级的规定,有库门、雉门、路门三重宫门。路门之内为寝宫,称为“路寝”。依据《礼记·檀弓下》和《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载,雉门外路东为宗庙区,有祭祀周文王的周庙、祭祀周公旦的太庙,以及祭祀伯禽以下历代鲁国诸公的宗庙,依昭穆顺序排列。雉门外路西为商代修建的亳社和周代修建的周社,两社之间为朝廷大臣办公区域。宫殿区之北为市场(《左传》鲁文公十八年,襄仲杀文公长妃哀姜之子,立次妃之子为宣公,哀姜归齐,从宫城出而过市,走北垣之门)。整座城市布局符合周礼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范。除了宫城之外,在南门附近还有鲁僖公修建的泮宫。大城城西为制陶区,城北为冶金区,城东为军营,其余皆为民居、市场和娱乐设施。
魯國姬姓,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後。周公輔佐周王朝,成王封其子於曲阜,定公四年《傳》「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皡之虛」是也。
回应 2014-07-20 08:43 -
夕西然 (愿做一棵树,于万古长风中)
1. 对晋国申生死后显灵,预言晋惠公即将灭亡印象深刻。 还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个成语。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是春秋时晋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说的.意为:皮都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呢?表示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没有了,依附在这基础上的东西也无法存在。 来源于《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春秋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为了取得秦国对他当国君的支持,夷吾允诺事成之...2016-04-09 19:22 1人喜欢
1. 对晋国申生死后显灵,预言晋惠公即将灭亡印象深刻。 还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个成语。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是春秋时晋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说的.意为:皮都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呢?表示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没有了,依附在这基础上的东西也无法存在。 来源于《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春秋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为了取得秦国对他当国君的支持,夷吾允诺事成之后,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后来,他果然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称晋惠公,但没有履行诺言割城。 不久,晋国遭到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向秦国商量求购粮食。秦国没有因他背约失信而拒绝,仍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料过了一年,秦国也闹饥荒,派人到晋国去求购粮食。晋惠公却幸灾乐祸,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联系到以前的事,对晋惠公这样做法不满,气愤地说:“背弃秦国的恩惠,对秦国发生灾害感到高兴,这是不道德的;贪爱自己的东西,不肯救济别人,从而激怒邻国,这对晋国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要保不住了,怎么还能守卫国家呢。” 晋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却说:“早先我们晋国不履行割让五城给秦的诺言,是根本的问题,它导致我们与他们关系的决裂。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给秦国,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现在皮都不存在了,毛附在哪里呢!既然事已如此,不如干脆连粮食也不卖!” 庆郑反对虢射的观点,继续说:“我们要是抛弃诚信而背弃邻国,一且发生祸患,还有谁来救助?失掉救助,就会灭亡。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 虢射坚持自己的观点,说:“现在就是给秦国粮食,也不可能减少他们对我们的怨恨,反因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而加强了他们的力量。我的意见还是不卖粮食!” 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的意见,而不采纳庆郑的建议,拒绝向秦国卖粮。庆郑叹息他这样做,将来一定要后悔。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兵败,当了秦国的俘虏。 这二人的争论很有意思。左传把这不同的两种观点记录下来。然后在史记里,同样是这件事,虢射同样反对救秦,却说了不同的理由:“去年,晋国有灾,是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攻取反而救助,如今上天反过来把秦国赐给晋国,我们难道可以违背天意?” 从这点感觉出,左传中虢射的理由似乎更有说服力,显得他更理智,而史记中太史公让虢射有点二愣子的感觉,更戏剧化 2、 “风马牛不相及”,楚王所言,比喻齐和楚,天南海北,相聚之遥,齐却率众来攻打楚,即使是发情的动物胡乱奔跑也不会相遇,“风”指发情的动物相互追逐的样子。齐桓公帅众诸侯讨伐楚,楚王以这样的比喻来应对管仲,真有些耍无赖的意思呀。这倒是很少见的不讲礼仪,不讲客套的话,像是小朋友的胡言乱语。 晋太子申生的遭遇 3、 《诗经 小雅 正月》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茕茕,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婚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诗经 小雅 正月》 难得的长篇,像《七月》篇一样长,作为怀才不遇的讽谏诗,读起来难免让人想起《离骚》,不过《小雅》多作于春秋末年,《离骚》应该是步其后尘。感觉这篇很像真正的吟唱,虽然是抒发愤懑之情,但行文不累赘不重复,有自己的逻辑,各段有侧重点。并且很多句子都是浑然天成,又有结构美感。比如“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都是很对称的的句式。 其中,“洽比其邻,婚姻孔云”一句放在整个段落中,是讽刺小人朋党多,姻亲关系广,不过《左传》中引用时好像只是注重其字面意思:友邻和睦,姻亲才能友好,周大夫引用它进谏,把它当成一种和睦友好的说辞,想让周天子把曾经犯了错误的王子带重新接回京师。 这难道是因为对《诗》的释义与理解在不断变化? 4、 关于重耳逃亡,《史记》比《左传》中多出来的有趣的地方: 一、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逃亡到齐国,娶妻,安逸不愿离开,她的妻子就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走了一段很长的路,重耳才醒来,一弄清事情的真相,他就大怒,拿起戈来要杀咎犯。咎犯说:“杀死我成就您,是我的心愿。”重耳说:“事情要是不成功,我就吃舅父的肉。”咎犯说:“事情不能成功,我的肉又腥又臊,怎么值得吃!”于是重耳平息了怒气,继续前行。 这几句关于吃肉的话读来十分生猛活泼。 二、重耳不打算接受公子圉妻,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重耳于是接受了公子圉妻。 司空季子的话真是好有“道理”!那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很有趣。 5、 左传庄公29年春,鲁国修建了一种马圈,《春秋》记载此事,是因为不合时令,因为马都是在春分时节放牧,秋分时节入圈饲养。而到冬天,农忙已过,鲁国开始在一些地方筑城,《春秋》也记载,因为合与时令。 从这以及《春秋》记载的很多不合利益制度的地方,比如天子诸侯不是在准备祭祀的时间,不能去观看捕鱼游玩等等,感觉当时礼仪的定制和约束是很细微的,并不仅仅是我们现在道德上说的那些仁义礼智信,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等级制度、宗缘血亲等作出的各种繁冗规定,很多都是根据实际生产生活的细节制定的。 同时,这段描写人们根据星象来生产劳动,语言简练,很有美感。让人想起诗经中的“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凡是土木工程,苍龙星出现,此时农事完毕,就要做准备了;大火星出现,就要把用具放到工场上,黄昏,营室星在南方出现,就要筑墙立板,冬至以后不再施工。 让人想起诗经中描述一年到头农事生活的《七月》一篇。
回应 2016-04-09 19:22 -
夕西然 (愿做一棵树,于万古长风中)
《左传》中王公贵族以《作为》外交辞令,吟诗言志的记载可谓不少。 文公十三年中一段: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此时,晋楚强大,郑伯希望鲁国国君帮助自己,同晋国讲和,于是便有了这场郑卿子家和鲁卿季文子...2016-04-27 23:37 1人喜欢
《左传》中王公贵族以《作为》外交辞令,吟诗言志的记载可谓不少。 文公十三年中一段: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此时,晋楚强大,郑伯希望鲁国国君帮助自己,同晋国讲和,于是便有了这场郑卿子家和鲁卿季文子互相“咏诗言志”的故事。 《鸿雁》本身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苦难抒情诗,子家吟诵”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几句,是将郑国以鳏寡自比,想请鲁文公奔波晋国为郑国讲和。 《四月》本是被贬斥南方的贵族抒发愤懑悲凉之情的诗篇,鲁国季文子在这里吟诵,大概是想表现鲁国和郑国一样也有同样的哀愁。 《载驰》是春秋时期许穆夫人的作品,是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赶到曹邑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子家吟诵“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这几句,是直接引用其字面意思,表示郑国弱小,需要借助鲁国的力量。 《采薇》写戍旅之苦,报国之志,季文子用“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四句,也是取其字面意思,表示答应郑国到晋国为之讲和。 这只是一个侧影,可见贵族阶层对《诗》之熟稔,无论是借用其字面意思来表达观点,还是根据《诗》之内涵来抒发自身情感,都有意趣在其中。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就是重耳和秦穆公之间的咏诗往来。 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希望借秦国之力返回晋国继位。秦穆公设宴时,重耳赋《河水》,穆公赋《六月》,赵衰听到后立即引导重耳降阶再拜,并说:"君王以用来辅佐天子的大事命令重耳,重耳敢不下拜?" 原来,重耳吟诵《河水》,取"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之意,表明自己回国后一定像诸侯朝拜天子一样服事秦国;而秦穆公吟诵的《六月》,本是赞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的诗篇,有“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两句,在讲诸侯对周天子的责任,可能是想和重耳共勉,秦晋两国共同辅佐周天子,或者是顺着重耳的话,让重耳像服侍周天子一样服侍自己。不过在狡黠的赵衰看来,这分明就是个好机会,可以趁此把重耳称霸诸侯、辅佐天子的愿望直接表达出来。只是,不知此刻同样渴望成就霸业的秦穆公心中有何感想?
回应 2016-04-27 23:37
-
意里八怪 (救我脱离苦厄)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 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 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履。 反,诛履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 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 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 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2019-04-22 21:50
论坛 · · · · · ·
春秋是孔子所修吗? | 来自邓莹 | 8 回应 | 2019-10-12 |
何时能出一版横排的啊? | 来自minox | 22 回应 | 2019-10-12 |
就没人觉得注得很啰嗦么 | 来自花生海淘 | 6 回应 | 2019-10-12 |
冬至跟建正的关系 | 来自jigedon | 3 回应 | 2019-04-20 |
有没有 无注的春秋左传 | 来自Fine Always | 2 回应 | 2018-06-30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梁启超列国学入门书要目 (狸猫)
- 木心先生推荐书目 (Live_Evil)
-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天真)
- 终余一生,也不能读完的书籍(精华) (Deffrro-ZI)
- 中华文化读本收藏及版本推荐 (zjmr)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春秋左传注(全四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51 有用 ♬♪♩♭♪ 2015-10-06
工作后看书时间就不多了,花一年看完了三家注版的《史记》,再历时一年多时间读完了《春秋左传注》,杨先生的注本比起百家讲坛里的国学“大师”不知高出多少倍,基本上看一页,就高下立判。《汉书》也已入手,应该又是一年多吧
3 有用 小刺猬 2013-08-27
多少有爱小故事,语文课本是按名言+古文观止选的么,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
1 有用 籀善思高 2019-06-29
补标。初读其文,不觉其异;及览清人诸笔记,乃知其用功之深,世独此一人。传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之谓乎!
1 有用 知暖 2016-05-09
注疏特别好玩,很长知识。可惜学的年份久远,现在再读这个时期的古汉语跟读拉丁语一样生疏了
2 有用 Adiósardour 2015-01-01
杨伯峻先生说:“《春秋》经传,礼制最难。”杨注解说《左传》中的礼仪制度,已经下了很大工夫,成就卓越,令人敬佩。杨注之前,很多学者为阐明《左传》所记礼制也作过很多努力,但仍有疏失。譬如文公八年《春秋经》“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杨注引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还者,事毕;复者,未毕。”此外没有别的解释,仍然不甚了了。同年《左传》:“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公孙敖即穆伯,此人携带“... 杨伯峻先生说:“《春秋》经传,礼制最难。”杨注解说《左传》中的礼仪制度,已经下了很大工夫,成就卓越,令人敬佩。杨注之前,很多学者为阐明《左传》所记礼制也作过很多努力,但仍有疏失。譬如文公八年《春秋经》“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杨注引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还者,事毕;复者,未毕。”此外没有别的解释,仍然不甚了了。同年《左传》:“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公孙敖即穆伯,此人携带“如周吊丧”的礼物跑到莒国一妇人家里去了,奉命随从他的副手当然无法“如周吊丧”了,只好回本国复命。我们从一部《左传》找不到出使而“复”为未曾毕事的定义或成例。文公十七年《左传》记襄仲如齐拜盟后“复曰”,那是已经完成了出使任务之后的事,很明确。可见前人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展开)
0 有用 max 2019-11-30
《左傳》是公認的經典,中華書局出的更是經典
0 有用 斯人之徒 2019-11-27
真给不了那么高的分。不如直接看杜注
0 有用 Silencetone 2019-11-27
喜欢研究历史的书友,可以下载收藏一下pdf电子版的左传 https://url.cn/5IOpokU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相传是春... 喜欢研究历史的书友,可以下载收藏一下pdf电子版的左传 https://url.cn/5IOpokU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展开)
0 有用 homeee9 2019-11-25
最佳
0 有用 ヾ北欧♪童话゛ 2019-10-26
君子动而思礼,行而思义,不以利回,不为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