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副标题: 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出版年: 2009-11
页数: 317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0113388
内容简介 · · · · · ·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浮生取义的创作者
· · · · · ·
-
吴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河北肃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著作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死与生
1.1 困惑
1.2 田野
1.3 文献
1.4 自杀理论
1.5 自杀状态
第二章 命与义
2.1 过日子
2.2 人格
2.3 委屈
2.4 做人
2.5 家国
第二部分 家之礼
第三章 人伦
3.1 爱
3.2 慈
3.3 孝
3.4 综论
第四章 礼义
4.1 “从良”
4.2 夫妇
4.3 齐家
4.4 综论
第五章 命运
5.1 寿夭
5.2 人鬼
5.3 祸福
5.4 综论
第三部分 人之宜
第六章 边缘人
6.1 疾病
6.2 魔怔
6.3 癫狂
6.4 综论
第七章 赌气
7.1 任性
7.2 压力
7.3 综论
第八章 脸面
8.1 烈性
8.2 丢人
8.3 综论
第九章 想不开
9.1 牛角尖
9.2 没心没肺
9.3 综论
第四部分 国之法
第十章 法义
10.1 纠纷
10.2 青天
10.3 冤枉
10.4 综论
第十一章 造福
11.1 治病
11.2 救人
11.3 革命
11.4 祝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好日子的一种可能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涂尔干在此书中把自杀当做一个社会事实来理解。他把自杀分成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三类,并在结论中指出,社会整合的缺乏导致了利己型自杀,过度的社会整合导致了利他型自杀,而社会危机则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经常出现的失范型自杀。有趣的是,虽然涂尔干把自杀当成一个社会现象,但在他看来,自杀恰恰发生在不那么“社会”的时候,也就是社会性表现得不那么恰到好处的时候,无论是缺乏、过度,还是社会危机。涂尔干在此假定有一个最恰当的社会状态,自杀就是在偏离这种中庸状态时发生的。可以说,此后对自杀的社会学研究,大多遵循了这一基本思路。 他和法博罗(Norman Farberow)共同指出,自杀者常常会犯一种逻辑错误。人们若是这么想:“谁若自杀了,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主)去自杀,那么,我(宾)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我(主)要自杀。”在这个三段论中,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没有错,错的在于,此人忘记了,那个要自杀的“我”是主我,而被注意的“我”是宾我。这个人假定自己在死后,还能作为主我存在,可以受到别人的注意,而忘记了,他自杀以后,主我已经不存在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约翰·洛克(John Locke)更加系统地表达了现代国家禁止自杀的理由:由于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若被允许侵犯这一神圣物,那么别人和国家就也有可能侵犯它,那就违背了生命神圣不可侵犯这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因此,禁止人有自杀的自由,正是为了保护人的基本自由。这个自由是如此神圣,以至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都绝对不能侵犯 在现代文明体系中,对人的神圣性的保护不再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现,而是先表现为法律的形式,后又表现为心理健康的形式。人性的神圣不可侵犯,表现为身心健康的神圣不可侵犯。对这一神圣性的侵犯,就是涂尔干所说的“失范”,精神医学家所说的心智不健全、抑郁症、色洛托宁过少、逻辑谬误、情痛。简言之,自杀,就是对神圣的求生法则的侵犯,因而是有罪的或病态的。 康德认为,虽然按照纯粹理性无法推出宗教的合理性,但人的固有缺陷使人们必须依靠宗教的指引。在此意义上,人们必须依靠某种外在的力量(社会契约、启示,或宗教)来克服自然中的固有缺陷,以实现自然中的神圣性。那么,自杀又可以理解为,冲破了外在的限制,使人的自然缺陷重新抬头。 在他看来,人性不仅包括生物性的个体本能,而且,社会因素的内在化形成了第二重本能。正是这种社会性,构成了人性中神圣的部分。 于是,每个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人性中都既有一个神圣的社会性,也有一个世俗的个体性。而自杀就发生在这二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 涂尔干在此所指的,当然首先是那些利他型自杀。这些倾向于利他型自杀的人情感丰富、生性忧郁,体现了社会中所崇尚的悲剧性的价值。他们把这些价值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在这些价值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宁愿选择自杀。如果哪个社会中完全没有自杀,从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人们不会认为有什么价值比生命还重要,那么,这个社会比完全没有自杀的社会还要危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浮生取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浮生取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浮生取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4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Routledge (2009)暂无评分 2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开卷八分钟(2010年) (bigboybt)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金融博物馆书院2013年4-6月推荐书单 (金融博物馆书院)
- 心智成长路径 (蓝蓝的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浮生取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22 有用 丹AI🌵 2014-07-25 16:48:47
在作者调查的华北农村自杀事件中,自杀涉及的核心问题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家庭政治。当积累的道德资本不能换来权力争夺的胜利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会以自杀作为最后的抗争。家庭中旷日持久的冲突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纠缠在一起,人们最终期望的仍然是“把日子过好”。本书不仅是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也对人性与中国文化的审视。
37 有用 🍤 2016-02-01 21:23:28
这本书的内容写一篇paper就能说清楚,一本书的内容应该要多几个维度才对
14 有用 大-燕-威-王 2014-01-09 18:44:49
作者算是中国研究自杀问题的大触之一了。他文笔相当不错,这在中国社会学研究者当中算是有优势的。该书主要讲的是自杀这一行为,在家庭和社会的政治博弈当中起到的作用,角度和解析方法十分独特。作者尤其强调,不能用西方分析自杀的理论框架作用于中国的文化环境。结尾处对鲁迅《祥林嫂》的再解析非常精彩。
24 有用 玛婴babushka 2010-09-25 11:33:20
参加过作者在蓝色港湾做过见面会的群众表示,演讲比书还渣
83 有用 曼仔 2017-04-05 01:21:42
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高开低走”,越写到后来越气力不足,涉及到公共政策方面时,观点尤其显得陈腐。适合作为报告文学而非人类学/社会学作品看。书的前半部优于后半部,前半部思路清晰,“道德资本”、“家庭权力游戏”、“礼义”这些概念的解读、分析与应用都非常清楚。但是从“面子”开始就已经解释不清了,刚开始觉得奇怪,因为“面子”作为一个社科概念被广泛研究过,不应该如此,后来发现是作者的问题。作者在梳理解释一... 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高开低走”,越写到后来越气力不足,涉及到公共政策方面时,观点尤其显得陈腐。适合作为报告文学而非人类学/社会学作品看。书的前半部优于后半部,前半部思路清晰,“道德资本”、“家庭权力游戏”、“礼义”这些概念的解读、分析与应用都非常清楚。但是从“面子”开始就已经解释不清了,刚开始觉得奇怪,因为“面子”作为一个社科概念被广泛研究过,不应该如此,后来发现是作者的问题。作者在梳理解释一个具体情境的时候,思路很清明,各方立场都看得明白,但一旦想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气力不足。到后来分析鲁迅的《祝福》竟然归结为做人要想获得人格尊严不能太怨天尤人,这也是右的没谁了。作为社科学者,对于农村的家庭观,只有观察,没有批评,甚至还要拥抱一下这种粗糙的“礼”,是蛮严重的一个问题。 (展开)
0 有用 无中有处 2023-09-28 11:06:44 北京
老家和作者田野调查所在地接近,语言,风俗和“人性”就像身边的事一样。如果套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本文更多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极少涉及生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不是缺陷,“自杀”的生理和心理视角著作已经很多了。视角方面,作者对“正常人”和农村/社会视角下的“非正常人”做了区分,并指出社会视角下“非正常人”的自杀不是“自杀”,因此社会因素占据更大的作用。赞同作者提出的“礼义”概念,文中家庭内... 老家和作者田野调查所在地接近,语言,风俗和“人性”就像身边的事一样。如果套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本文更多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极少涉及生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不是缺陷,“自杀”的生理和心理视角著作已经很多了。视角方面,作者对“正常人”和农村/社会视角下的“非正常人”做了区分,并指出社会视角下“非正常人”的自杀不是“自杀”,因此社会因素占据更大的作用。赞同作者提出的“礼义”概念,文中家庭内生活和家庭外生活,道德外资本的概念也很有启发。从里面收获最大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家庭内斗争的目的是以继续生活为基础的,而不是战胜对手。在家里战胜别人,消灭别人或者自己没有意义。可以说家庭生活是“无限的游戏”的一种,所以让游戏持续进行下去才是正解。在“自杀”中非常重要的经济因素没有多提,这方面也很重要。 (展开)
0 有用 颛Pan 2023-09-27 16:56:25 广东
后面部分看着观感不是很好,对女性的分析总有种傲慢感。对选题太期待了,但实际内容一般般。
0 有用 红薯皮红薯心 2023-09-27 15:30:39 北京
已读,刚刚写了一堆读后感,没有保存,就这样吧
0 有用 小马虎虎 2023-09-27 01:14:38 河北
专业课读过,标记。
0 有用 油泼阿华田 2023-09-26 22:44:48 上海
田野调查报告,围绕不同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也点出中国人民的自杀内涵与西方不同,所以解决方案也不同,我们更需要富足的精神生活和坚实的经济基础,但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