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副标题: 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
译者: 黄惟郁
出版年: 2010-1
页数: 183
定价: 25.00元
装帧: Paperback
丛书: 新华博识文库
ISBN: 9787501190324
内容简介 · · · · · ·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内容简介: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学问。果真如此吗?读完这本小书,人们也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的25篇文章短小精悍,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引伸到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哲学问题,进而讲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观点。每一篇既是关于一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主要思想的精要介绍,而且是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读起来,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更具独创性的是,《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哲学大师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丰富多样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方法,如第一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著名的芝诺悖论中所...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内容简介: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学问。果真如此吗?读完这本小书,人们也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的25篇文章短小精悍,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引伸到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哲学问题,进而讲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观点。每一篇既是关于一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主要思想的精要介绍,而且是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读起来,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更具独创性的是,《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哲学大师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丰富多样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方法,如第一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著名的芝诺悖论中所体现的归谬法,苏格拉底刨根究底的追问法,奥卡姆削繁就简的剃刀法,边沁一切以数学为原则的计算法,黑格尔承前启后的辩证法,等等。这些天才思想家独创的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加以复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对我们的思维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 · · · · ·
尼古拉斯·费恩(Nicholas Fearn) 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哲学系。著有《芝诺与乌龟:怎样像哲学家那样思考》(Zeno and the Tortoise: How to Think Like a Philosopher),2001年在20多个国家出版。他还经常为《旁观者》(The Spectator)、《星期日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观察家》(The Observer)和《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杂志撰稿。现居住在伦敦。
目录 · · · · · ·
泰利斯的井 一滴水中的世界
普罗泰哥拉和猪 人是万物的尺度吗
芝诺和乌龟 归谬法的使用
苏格拉底的探问 借由询问发现真理
柏拉图的洞穴 类比和寓言的使用
· · · · · · (更多)
泰利斯的井 一滴水中的世界
普罗泰哥拉和猪 人是万物的尺度吗
芝诺和乌龟 归谬法的使用
苏格拉底的探问 借由询问发现真理
柏拉图的洞穴 类比和寓言的使用
亚里士多德的目标 生命的目的
卢克莱修的矛 假设的运用与范围
奥卡姆的剃刀 简单性的优点
马基雅维利的君王 诉诸人类的邪恶本性
培根的鸡 预言未来
笛卡尔的恶魔 怀疑的限制
休谟的叉子 如何串起荒谬
里德的常识 显明的哲学
卢梭的契约 向虚构和幻想学习
康德的眼镜 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
边沁的计算 以数学为道德指导原则
黑格尔的辩证法 在冲突中发现真理
尼采的锤子 打破偶像
青年维特根斯坦的镜子 可以显现,但无法言说的事物
老年维特根斯坦的游戏 从苍蝇瓶中逃走
波普尔的玩偶 如何成为自己的最佳敌人
赖尔的大学 当事物整体大于部分之合时
图灵的机器 计算无法想象之物
道金斯的大脑模仿病毒 观念如何为人类设想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 观念的拆解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尼采的锤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尼采的锤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 更多书评 15篇
-
人海笔芯 (追一个球或一只野兔是我的快乐)
摘录下 啥时候英文可以到读原文水准久好了 思想工具:奥卡姆的剃刀,休莫的叉子 思考方式/思考方法 思想具有完全的独创性,而同时也完全可以加以复制 一滴水中的世界:对于自然事物进行分解得出结论 “还原论”原则re-ductionism任何事物只要简化为组成元素即可被理解, 要成为还原论者,只需用一个更基本的东西来解释某件事,或者用另一个单一事物来解释多数事件即可。 人是万物的尺度么:讨论准则? 世上没有事物是可以依其...2013-05-14 22:09:35 1人喜欢
摘录下 啥时候英文可以到读原文水准久好了 思想工具:奥卡姆的剃刀,休莫的叉子 思考方式/思考方法 思想具有完全的独创性,而同时也完全可以加以复制 一滴水中的世界:对于自然事物进行分解得出结论 “还原论”原则re-ductionism任何事物只要简化为组成元素即可被理解, 要成为还原论者,只需用一个更基本的东西来解释某件事,或者用另一个单一事物来解释多数事件即可。 人是万物的尺度么:讨论准则? 世上没有事物是可以依其自身而确认其本质的,事物是借由与其他事物的互动来获取其本质 任何真理都需要某种衡量尺度 主张一切文化同样合理,等于在概念上否定了任何一种道德进步的可以能(杀婴。乱伦。习惯性屠杀) 归谬法的使用 苏格拉底的探问 柏拉图的洞穴 亚里士多德的目标 假设的运用与范围 奥卡姆的剃刀 诉诸人类的邪恶本质 预言未来 怀疑的限制 如何串起荒谬 显明的哲学 向虚构和幻想学习 将人类置与宇宙中心 以数学为道德指导原则 在冲突中发现真理 打破偶像 可以显示但是无法言说的事物 从苍蝇瓶中逃走 如何成为自己的最佳敌人 当事物整体大于部分之合时 计算无法想象之物 观念如何为人类设想 观念的拆解
回应 2013-05-14 22:09:35 -
游进夜雾 (去找消失的国度)
首先,篇幅短小,章节的排列也很清楚,可以当作一个个小故事看,很适合我午休阅读,不用担心内容或逻辑上的不连贯。 作为哲学半吊子,这本书的科普功力值得钦佩,举例丰富,论证上毋庸置疑是生动的,和书中提及的哲学家们的原典著作相比读起来快感十足。 第一章从泰勒斯讲起,泰勒斯经典的万物源于水的观点其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曾单纯以为只是人类从自然构成的角度开始思考世界,然作者从一项研究表明爱情只是多巴胺分泌...2021-07-16 13:21:51
首先,篇幅短小,章节的排列也很清楚,可以当作一个个小故事看,很适合我午休阅读,不用担心内容或逻辑上的不连贯。
作为哲学半吊子,这本书的科普功力值得钦佩,举例丰富,论证上毋庸置疑是生动的,和书中提及的哲学家们的原典著作相比读起来快感十足。
第一章从泰勒斯讲起,泰勒斯经典的万物源于水的观点其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曾单纯以为只是人类从自然构成的角度开始思考世界,然作者从一项研究表明爱情只是多巴胺分泌的结果以及我们尝到杏仁的味道只是分泌物的结果将话题归至“还原论”,从本质上讲泰勒斯就是还原论的开始,当我们说“我要开车去参加派对”时,以还原论的角度出发就会变成我要通过空气的急燃和膨胀(诸如此类,我对工程一窍不通)去参加派对,当然这是极端的还原论者,但我们也常常用“世界由原子构成”来作为基本描述,以及目前大兴的计算机编程仿佛让整个世界都能用0和1表示。过于理性或极端的还原论者在生活中看不见真正的人类社会,稍不注意便滑向虚无,对人性也嗤之以鼻,对自然科学的过度崇拜是悲哀而危险的。
回应 2021-07-16 13:21:51 -
泰利斯的井:泰利斯的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这是最早的还原论思想。 普罗泰斯拉的猪:普罗泰斯拉认为任何人皆有权拥有个人信念,某些人的观点不会更正确,即任何观念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这一思想是最早的相对主义。 芝诺与乌龟:芝诺曾提出运动员永远跑不过乌龟,因为运动员在追上乌龟时,乌龟永远能超过他一个身位。芝诺所用的这种方法为归谬法,假设该主张为真,其衍生结论却荒谬无比。这实质是一种反证法。 苏格拉底...
2021-04-22 21:58:00
泰利斯的井:泰利斯的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这是最早的还原论思想。
普罗泰斯拉的猪:普罗泰斯拉认为任何人皆有权拥有个人信念,某些人的观点不会更正确,即任何观念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这一思想是最早的相对主义。
芝诺与乌龟:芝诺曾提出运动员永远跑不过乌龟,因为运动员在追上乌龟时,乌龟永远能超过他一个身位。芝诺所用的这种方法为归谬法,假设该主张为真,其衍生结论却荒谬无比。这实质是一种反证法。
苏格拉底的探问:苏格拉底自认为是真理的助产士,喜欢通过不断提问来寻求事物的答案。他认为真实无误的世界观不应该会有他所发现的矛盾,若是立论前后完全一致,就等于找到了真理。这又称反诘法。
参考书目:《对话录》,《理想国》
柏拉图的洞穴:柏拉图认为我们认知的世界只是一个粗糙的模仿,需要提取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比如他认为天下所有的牛之上还有一头完美的牛,这才是我们对牛认知的来源。他的这种观点称为理型法,他打比喻的手法称为类比法。
参考书目:《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因有目的而存在。这就是他的目的论。
卢克莱修的矛:卢克莱修曾提出一个验证宇宙边界的方法,将矛投向宇宙的边界,不管是飞出去还是弹回来都表明宇宙是无边界的。合理运用假设在科学和哲学研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奥卡姆的剃刀:奥卡姆提出如果有两种对立的理论可以解释某一现象,较简单的那个略胜一筹。这一思想被后人总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剃刀只是一种工具,而非对世界的洞见。)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马基雅维利认为民众是邪恶的(自私自利),君主应以强权统治国家。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在《君主论》中详见,他是近代政治学的先驱。
培根的鸡:我们通常相信第二天太阳依旧升起是因为我们目睹了太阳在过去每日升起,而非太阳升起是个事实。这种从一般现象总结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归纳法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有趣的是从小养到大的鸡,却在第二天被杀死。可见归纳法也有局限。
笛卡尔的恶魔:笛卡尔怀疑世间的一切,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怀疑论。但是他最终确定了一件事物的必然存在,即为自己。这就是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休谟的叉子:休谟认为人类一切预测的基础仅在于习惯而非理性论证。
里德的常识:里德否认休谟的怀疑论,提出直接知觉的理论,认为常识是科学的基础。
卢梭的契约:卢梭认为我们应付出部分个人自然自由,换取国家的保护,获得更大的社会利益(公民自由)。
康德的眼镜:1.人类存在先验知识。2.人类通过“有色眼镜”认识世界。
边沁的计算:边沁以数学为道德指导,提出“幸福最大化”的功利主义道德原则。
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一切进步都通过对立面的冲突而实现,冲突的解决引导人类向前向上直至完美——绝对精神。
尼采的锤子:权力意志?
青年维特根斯坦的镜子:维特格斯坦把语言视为对世界的解读,将哲学问题引向了语言问题。
老年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老年的他不再相信哲学的任务是追求真理,而任务哲学应专注于厘清其所造成的困扰。
波普尔的玩偶:提出了证伪主义。
赖尔的大学:赖尔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并进一步提出“范畴错误”这一概念。
图灵的机器: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
道金斯的大脑模仿病毒:提出物竞天择的生存本能基本单位不是生物而是基因,更激进的认为任何可以自我复制的(观念)都有这一本能。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批判“结构主义”
回应 2021-04-22 21:58:00
-
人海笔芯 (追一个球或一只野兔是我的快乐)
摘录下 啥时候英文可以到读原文水准久好了 思想工具:奥卡姆的剃刀,休莫的叉子 思考方式/思考方法 思想具有完全的独创性,而同时也完全可以加以复制 一滴水中的世界:对于自然事物进行分解得出结论 “还原论”原则re-ductionism任何事物只要简化为组成元素即可被理解, 要成为还原论者,只需用一个更基本的东西来解释某件事,或者用另一个单一事物来解释多数事件即可。 人是万物的尺度么:讨论准则? 世上没有事物是可以依其...2013-05-14 22:09:35 1人喜欢
摘录下 啥时候英文可以到读原文水准久好了 思想工具:奥卡姆的剃刀,休莫的叉子 思考方式/思考方法 思想具有完全的独创性,而同时也完全可以加以复制 一滴水中的世界:对于自然事物进行分解得出结论 “还原论”原则re-ductionism任何事物只要简化为组成元素即可被理解, 要成为还原论者,只需用一个更基本的东西来解释某件事,或者用另一个单一事物来解释多数事件即可。 人是万物的尺度么:讨论准则? 世上没有事物是可以依其自身而确认其本质的,事物是借由与其他事物的互动来获取其本质 任何真理都需要某种衡量尺度 主张一切文化同样合理,等于在概念上否定了任何一种道德进步的可以能(杀婴。乱伦。习惯性屠杀) 归谬法的使用 苏格拉底的探问 柏拉图的洞穴 亚里士多德的目标 假设的运用与范围 奥卡姆的剃刀 诉诸人类的邪恶本质 预言未来 怀疑的限制 如何串起荒谬 显明的哲学 向虚构和幻想学习 将人类置与宇宙中心 以数学为道德指导原则 在冲突中发现真理 打破偶像 可以显示但是无法言说的事物 从苍蝇瓶中逃走 如何成为自己的最佳敌人 当事物整体大于部分之合时 计算无法想象之物 观念如何为人类设想 观念的拆解
回应 2013-05-14 22:09:35
-
游进夜雾 (去找消失的国度)
首先,篇幅短小,章节的排列也很清楚,可以当作一个个小故事看,很适合我午休阅读,不用担心内容或逻辑上的不连贯。 作为哲学半吊子,这本书的科普功力值得钦佩,举例丰富,论证上毋庸置疑是生动的,和书中提及的哲学家们的原典著作相比读起来快感十足。 第一章从泰勒斯讲起,泰勒斯经典的万物源于水的观点其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曾单纯以为只是人类从自然构成的角度开始思考世界,然作者从一项研究表明爱情只是多巴胺分泌...2021-07-16 13:21:51
首先,篇幅短小,章节的排列也很清楚,可以当作一个个小故事看,很适合我午休阅读,不用担心内容或逻辑上的不连贯。
作为哲学半吊子,这本书的科普功力值得钦佩,举例丰富,论证上毋庸置疑是生动的,和书中提及的哲学家们的原典著作相比读起来快感十足。
第一章从泰勒斯讲起,泰勒斯经典的万物源于水的观点其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曾单纯以为只是人类从自然构成的角度开始思考世界,然作者从一项研究表明爱情只是多巴胺分泌的结果以及我们尝到杏仁的味道只是分泌物的结果将话题归至“还原论”,从本质上讲泰勒斯就是还原论的开始,当我们说“我要开车去参加派对”时,以还原论的角度出发就会变成我要通过空气的急燃和膨胀(诸如此类,我对工程一窍不通)去参加派对,当然这是极端的还原论者,但我们也常常用“世界由原子构成”来作为基本描述,以及目前大兴的计算机编程仿佛让整个世界都能用0和1表示。过于理性或极端的还原论者在生活中看不见真正的人类社会,稍不注意便滑向虚无,对人性也嗤之以鼻,对自然科学的过度崇拜是悲哀而危险的。
回应 2021-07-16 13:21:51 -
泰利斯的井:泰利斯的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这是最早的还原论思想。 普罗泰斯拉的猪:普罗泰斯拉认为任何人皆有权拥有个人信念,某些人的观点不会更正确,即任何观念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这一思想是最早的相对主义。 芝诺与乌龟:芝诺曾提出运动员永远跑不过乌龟,因为运动员在追上乌龟时,乌龟永远能超过他一个身位。芝诺所用的这种方法为归谬法,假设该主张为真,其衍生结论却荒谬无比。这实质是一种反证法。 苏格拉底...
2021-04-22 21:58:00
泰利斯的井:泰利斯的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这是最早的还原论思想。
普罗泰斯拉的猪:普罗泰斯拉认为任何人皆有权拥有个人信念,某些人的观点不会更正确,即任何观念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这一思想是最早的相对主义。
芝诺与乌龟:芝诺曾提出运动员永远跑不过乌龟,因为运动员在追上乌龟时,乌龟永远能超过他一个身位。芝诺所用的这种方法为归谬法,假设该主张为真,其衍生结论却荒谬无比。这实质是一种反证法。
苏格拉底的探问:苏格拉底自认为是真理的助产士,喜欢通过不断提问来寻求事物的答案。他认为真实无误的世界观不应该会有他所发现的矛盾,若是立论前后完全一致,就等于找到了真理。这又称反诘法。
参考书目:《对话录》,《理想国》
柏拉图的洞穴:柏拉图认为我们认知的世界只是一个粗糙的模仿,需要提取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比如他认为天下所有的牛之上还有一头完美的牛,这才是我们对牛认知的来源。他的这种观点称为理型法,他打比喻的手法称为类比法。
参考书目:《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因有目的而存在。这就是他的目的论。
卢克莱修的矛:卢克莱修曾提出一个验证宇宙边界的方法,将矛投向宇宙的边界,不管是飞出去还是弹回来都表明宇宙是无边界的。合理运用假设在科学和哲学研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奥卡姆的剃刀:奥卡姆提出如果有两种对立的理论可以解释某一现象,较简单的那个略胜一筹。这一思想被后人总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剃刀只是一种工具,而非对世界的洞见。)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马基雅维利认为民众是邪恶的(自私自利),君主应以强权统治国家。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在《君主论》中详见,他是近代政治学的先驱。
培根的鸡:我们通常相信第二天太阳依旧升起是因为我们目睹了太阳在过去每日升起,而非太阳升起是个事实。这种从一般现象总结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归纳法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有趣的是从小养到大的鸡,却在第二天被杀死。可见归纳法也有局限。
笛卡尔的恶魔:笛卡尔怀疑世间的一切,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怀疑论。但是他最终确定了一件事物的必然存在,即为自己。这就是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休谟的叉子:休谟认为人类一切预测的基础仅在于习惯而非理性论证。
里德的常识:里德否认休谟的怀疑论,提出直接知觉的理论,认为常识是科学的基础。
卢梭的契约:卢梭认为我们应付出部分个人自然自由,换取国家的保护,获得更大的社会利益(公民自由)。
康德的眼镜:1.人类存在先验知识。2.人类通过“有色眼镜”认识世界。
边沁的计算:边沁以数学为道德指导,提出“幸福最大化”的功利主义道德原则。
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一切进步都通过对立面的冲突而实现,冲突的解决引导人类向前向上直至完美——绝对精神。
尼采的锤子:权力意志?
青年维特根斯坦的镜子:维特格斯坦把语言视为对世界的解读,将哲学问题引向了语言问题。
老年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老年的他不再相信哲学的任务是追求真理,而任务哲学应专注于厘清其所造成的困扰。
波普尔的玩偶:提出了证伪主义。
赖尔的大学:赖尔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并进一步提出“范畴错误”这一概念。
图灵的机器: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
道金斯的大脑模仿病毒:提出物竞天择的生存本能基本单位不是生物而是基因,更激进的认为任何可以自我复制的(观念)都有这一本能。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批判“结构主义”
回应 2021-04-22 21:58:00 -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 尼古拉斯·费恩 214个想法 ◆ 内容简介 >> 第一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著名的芝诺悖论中所体现的归谬法,苏格拉底刨根究底的追问法,奥卡姆削繁就简的剃刀法,边沁一切以数学为原则的计算法,黑格尔承前启后的辩证法,等等。 ◆ 序言 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目录 奥康姆剃刀 “奥康姆剃刀”,又译“奥卡姆剃刀”,由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康姆提出。它的基本命...
2021-04-01 13:15:25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 尼古拉斯·费恩 214个想法 ◆ 内容简介 >> 第一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著名的芝诺悖论中所体现的归谬法,苏格拉底刨根究底的追问法,奥卡姆削繁就简的剃刀法,边沁一切以数学为原则的计算法,黑格尔承前启后的辩证法,等等。 ◆ 序言 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目录 奥康姆剃刀 “奥康姆剃刀”,又译“奥卡姆剃刀”,由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康姆提出。它的基本命题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可以用少数几个原理或原则来说明事物的时候,却用了许多的原理或原则,那就是浪费。 中文名 奥康姆剃刀 提出人 奥康姆 基本命题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作用 又给我们一个思想上的成语工具 别名 奥卡姆剃刀 “奥康姆剃刀”的作用就是又给我们一个思想上的“成语工具”,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工具”剔除掉我们思想上的“赘肉”,它可以使我们的思想的方向更加趋向科学,而不是走上伪科学或者其他非科学的道路。 (“成语”是基于人们共识的一种快捷表达方式,使得我们不用花费很多的语言和精力去解释某个事物。我们汉语里有很多成语,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但是近代的衰落使得话语权落到了其他人手里,所有出现了这些西方“成语”。我们奉行“拿来主义”只要能用,我们就拿来用,所以“奥康姆剃刀”这个词,我们也可以拿来用,只不过大多在学术界接受这个“成语”。) 其用法是: 假如一个教授提出几条“新原理”,因为它们要么没有超越旧理论,要么是没有根据的臆造。那么我们必须用奥康姆的这把“剃刀”把它一一剃掉。寻找“新原理”的方法很严格,即必须采用演绎法或科学归纳法。这个教授的几条“新原理”没有一条是经过正确演绎或科学论证得来的,都是经验主义的产物,甚至是“拍脑门”的产物。所以我们可以说:“根据奥康姆剃刀原理,你的原理不被接受”这样直截了当。 >奥卡姆的剃刀 休谟对知识的二分法被称为“休谟之叉”。它是后来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划分的先导,从“休谟之叉”又可以推出诸多不同标准下的知识,如先天的和后天的知识、分析的和综合的知识、必然的和偶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区分标准都已被“休谟之叉”点破。正基于此,休谟才能够抓住经验式推理的要害之处,展开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讨论。 >休谟的叉子 ◆ 泰利斯的井 一滴水中的世界 化繁就简,抓住本质。 >任何现象在经过还原后会变得更易掌握,也不再如此神秘,因为组成元素比起整个系统来说,更容易为人所理解。 >> “还原论”(reductionism)原则:任何事物只要简化为组成元素即可被理解,任何复杂而较大规模的程序只要从较简单的角度切入也是如此。 >> 不管任何现象,还原法真正“还原”的只在于解释的复杂性,对于其他需要解释的这一现象的一切全然没有触及 撇开关于过往的描述的准确性而言,某事件原本所处的那个上下文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该事件的性质。 >人类经由两种方式增进对事物的理解:收集事实发现新的现象,之后将这些现象置于还原解释的简化作用之下。但有时在对已获得的证据充分还原后,又出现了新的资料给先前的还原结论带来疑问,要求我们重新检视所有的现象。 >> 人类经由两种方式增进对事物的理解:收集事实发现新的现象,之后将这些现象置于还原解释的简化作用之下。但有时在对已获得的证据充分还原后,又出现了新的资料给先前的还原结论带来疑问,要求我们重新检视所有的现象。 日常分析事物和问题时的常用逻辑之一便是找到最基本层次的描述,即源头,道。 >还原论者可能用另一种方式主张,只有最基本层次的描述才能表示真正的真实。 >> 一般而言,经由还原后从下一层角度加以理解,往往对事物会有更进一步的掌握 >> 通常正好处于其下一层的事物用处最大,而不是其他更基本、更深奥难解的更低层级 >> 试图去寻找大千世界复杂现象背后唯一的终极因素 >> 智者派(Sophists, ◆ 普罗泰哥拉和猪 人是万物的尺度吗? 个人认知角度,情绪好坏,眼界高低综合决定了个体关于客体所产生的观点。故而他人的论点不一定是错误的。不要一味否定对方,更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在别人身上。 >人人有权拥有个人信念,某些人的观点不会比其他人更正确。 >> 人人有权拥有个人信念,某些人的观点不会比其他人更正确。 >> 他们主张任何道德系统都自成一格,一切行为对错只能依特定文化体系而定。这种学说称为“相对主义”。 >> 当代的相对主义者更进一步,宣称每个人都在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系统。 >> 一切辩论主题的相关知识皆无必要,因为采取任何立场皆为虚妄,用字遣词除了用来哄骗说服别人外并无任何固定意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永远都不要因为他人对某物的评价或描述而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用自己的心和眼去体验。 >某人知觉某物的方式只对该物及其知觉者有意义,与其他人毫无关系。 >> 某些意见之所以比其他意见更好更明智,并非因其更真实,乃因其对持这一意见者的生活更有利。例 >> 选择如何看待世界是个人权利,无须让别人的观点强加在自己身上。 >> 任何真理都需要某种衡量尺度。真理并非就其本身而言为真,它必须放在某种思想体系之中,或依某种测试它是否为真的规则而定,即使客观的衡量尺度只有一种也是一样。二加二的确等于四,但这只是因为我们正确地使用加法,才会永远得到四这个结果。 伊斯兰与西方之间无休无止的冲突便是来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一神论宗教之间的不相容。依托于佛教和儒家文化的东方思想则是强调和。和: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然而,很多不同道德体系的存在,并无法证明这种立场是对的,因为“宽容”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其正确与否亦取决于文化差异。 >>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得知事物真实的、客观的衡量标准为何,但如果我们因为某些观点是别人提出的就认为不真而加以摒弃,我们将永远无法发现客观标准。 >>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 由此他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获得知识。 >> 普罗泰哥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 >> 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 >> 他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主张“德行可教”,并力图证明德行不能凭天性或自发生成,而是一种可以传授并须经过苦心修养才能获得的品性。 ◆ 芝诺和乌龟 归谬法的使用 >> 归谬法不在论证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是突显出某个论调若是成立,其结果将令人无法接受。 >> 巴门尼德教导他世上存在的一切“诸多”与“变化”之物,实际上是单一永恒的实在,称为“存在”。巴门尼德认为否定“存在”,以及想象“存在”会产生变化,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 >> 芝诺想要证明世界所呈现的多样性不过是一种幻觉,“现实”是由永恒不变的“唯一”所组成。他否定一切时间、运动或任何多样性的概念。 >> 归谬法之所以有效,大部分取决于一些大家皆认同的可笑想法。 >> 日常生活中,过于极端的论点通常容易为人诟病,归谬法也因此较不具说服力。大多数情况下,归谬法越极端,结论越不易为人所重视。 >> 然而,替某种观点进行辩护,也就等于在替那些用来建构此观点的方法进行辩护。 >> 归谬法若要成立,必须正反两方都同意哪些结论“无法令人接受”; ◆ 苏格拉底的探问 借由询问发现真理 >> 现今,质问时单单批评他人想法,却拒绝表达个人立场者居多。 >> 真理乃内在于世界和人心,只要经由合理的询问即可抽丝剥茧加以取出。 苏格拉底式辩论法 >过程中,我们这位哲学家不断添加一些无关痛痒的评论,然后和他交谈的人也如念咒般不停回答:“没错,的确是这样,苏格拉底。”每次论证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构起来,细节既冗长又沉闷。接着,苏格拉底会增加问题的含金量,直到找出某个对方会接受的想法——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却和交谈者原本立场不一致。然后他又会进一步提问,直到某个可以接受的定义成为彼此共识为止。 >> 哲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心灵层次,而不只是锻炼形而上的思考能力。 >> 每个有思想的人,经常会自问其行动目的、动机为何,甚至包括背后有哪些信念支持 >> 苏格拉底方法立基的论点在于:真实无误的世界观不应该会有他所发现的矛盾。若是立论前后能完全一致,那么就等于找到了真理。 >> 他之所以比智者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识:“自知其无知”。 >> 两个人有各自的立场,一个代表正方,一个代表反方,谈到最后变成“合”。“合”表示各自吸取了对方的优点,再往上提升。然后再以其为“正”,寻找另一个“反”,继续谈下去。 >> 反话法就是在对话中不断反问,不断追问。辩证法则是当别人提到一个观点的时候,请教他此观点的反面是否成立,正反两面综合起来再往上提升。如此不断提升,到最后发现,真正的结论往往是有所保留的,因为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客观超然的立场或角度,可以作为最后的结论。 >> 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 苏格拉底所寻求的“美自身”、“正义自身”,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 柏拉图的洞穴 类比和寓言的使用 >> 一直强调逻辑论证的重要性大于类比法,认为类比仅能扮演辅助说明的角色。 >> 换言之,经由逻辑和手边事实即可加以充分证明的事情,并不需要使用类比法。 >> 一定要以暂时性眼光看待从类比推得的结论,这些结论应视为进一步探究的起点,而非结束。 >> 。理型论利用类比法则,认为影像和印象所形成的物质世界,相对于较高层次的知识与真实世界,仅是一种粗糙的模仿。 >> 柏拉图认为,只有真实的事物才能被人真正认识,而唯有完美与不变之物才符合真实无误的标准。 >> 一个好比喻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证明力量,而在于是否能指出真理的大概方向。 >> 柏拉图否认知识等同于知觉,因为知觉并不可靠,而真实的知识应该要绝对正确。 >> 也有一种事物引发知识的产生,经由某种理性之光,对心灵产生作用。柏拉图将此诱因称为“善”,它是真实与理性之源。 >>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道德的。 ◆ 亚里士多德的目标 生命的目的 >> 目的论。这是一种“现在可以从未来的角度来加以理解”的概念。一物的本质——无论是橡树子或人类——皆紧紧和其目标或最终目的相联结。一物的最终目的赋予其本质,而本质又驱使该物朝其目标前进 我目前的状态。我现在应该是未来看。 >都过分注重过去的“推动力”,而较少关注未来的“吸引力” >> 形式因素则是雕像据以制造的构想或图像,它是雕刻家心中的蓝图 >> 雕刻家同时也是动力因素,换言之,他是改变大理石或青铜的原动力。目的因素则是雕像制造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取悦赞助人或只是艺术家谋生之道 这群疯子只会放我变得愈发坚韧。 >一切行动都是在目的因素指引下,让材料中的某项潜能得以释放的过程。蛋 >> 一切事物都是从潜能被激发到实现的过程,直到最后的完美状态才会停止。 >> 运动和改变为通往目的之道,目的或目标则提供明确方向。 >> 其他事物也会依其特殊本性,各自寻求不同的栖身之处。 >> 虽然雕像的最终目的须借助雕刻家释放其潜能才能实现,但自然界中的事物本身即包含实现其潜能的原动力。 >> 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一个“最终目的”,并因为这个目的而千姿百态, >> 生命世界的千姿百态似非偶然形成,而是经过刻意安排,方式既复杂又神乎其技 >>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上的堕落是人类放弃自身功能的表现,等于否定了人类本质与最终目的。 >> 那些以享乐为人生唯一目的之人,其所作所为也和野兽无异。 >> 亚里士多德称这个目标为eudaimonia——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所有其他的目标只是为实现它的手段而已。 >> eudaimonia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理性活动其中一种形式便是道德实践,指那些涉及勇气或慷慨等品德的活动。生命的目的在于为善,即充分彰显人性价值。然而,即使一个人正确展现了一切美德,各种逆境仍可能将其幸福加以剥夺 >> 有另一种理性活动可让我们摆脱浮沉的人生。思考能力是人类最值得称颂的一面,所带来的幸福层次比美德更高,那便是哲学沉思的活动。 >> 人类的最终目的本身便是一种活动形式,实现此一活动形式即可造就美好人生 >> 通过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获得的幸福,虽然很难达成,但比起一般常 >> 只要随心所欲地实践知性品德,即可迈向生命极致之境。 >> 核心概念是理性、幸福和节制。 >> 人特有的功能是理性的生活。人应当过一种完全实现其理性能力的生活,依据能够最好地表达作为人意味着什么的原则。 >> 人的行动应当追求其固有的目的。 >> 要想成为一种终极目的,行为必须是自足的和最终的——“那种本身就是可取的而不是为了其他某种东西的行为”——它还必须可以实现。 >> 最高的善是eudemonia——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 “自我实现”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要在更高的动机和目的的推动下,为促进他人和城邦的公共福利牺牲个人利益。 ◆ 卢克莱修的矛 假设的运用与范围 >> 人格同一性是指:是否有一个自我在时间中持续存在,让50岁的朱利·史密斯和家庭相簿中婴儿时的朱利·史密斯是“同一个人”。 >> 仅仅让它在赞同它的环境下应用,无疑是让情感喧宾夺主,置真理于其后而不顾。 >>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思索与情感有关之事,很容易就会忘记原本的出发点。 >> 我们不该将概念混淆,将一个概念加入到别的概念的争斗中去。 ◆ 奥卡姆的剃刀 简单性的优点 >> 如果有两种对立理论可以同时解释某一已知现象,较简单那个会略胜一筹。 >> 除非有必要,存在无须增多。 >> 万事万物并不具有其独立存在的本质。 ◆ 马基雅维利的君王 诉诸人类的邪恶本性 >> 让众人惧怕胜过让众人喜爱,为人残酷比为人慈悲更加精明 >> 它以道德中立的立场详述该如何取得并维护政权。它主张应该以人的真实表现为基础,而不是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言:“人们现实的行为方式与他们应该的行为方式相去甚远。任何人如果以理想代替现实,必定自取灭亡。”毕竟任何政治价值,若无权力将其付诸实行又有何用? >> 马基雅维利所说的邪恶,一般认为是放纵与自利——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所分别容许的两件恶行。 但应该将民众往善良的方向上引导。一味的强权换来的只会是压倒性的强烈反弹。 >如果治国之道要诉诸民众的善良本性,一切将徒劳无功,因为假设人民“善良”完全是一种幻想。相反,统治者可以利用最恶毒的手段来维护权力,因为和在他统治下人民的恶行一比,其手段之恶根本微不足道。 >> 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狡猾诡诈、既软弱怕事又贪得无厌。只要你有利用价值,全部会站在你这边,奉献生命财产,亲生子女亦在所不惜,只求危难能够远去……但是一旦危险再度逼近,又会寻求你的庇护。 >> 如果遵守承诺对领导者不利,则万万不可如此,不过至少表面功夫要做到,不要露出马脚。 >> 好的统治者必精于撒谎之道。 >> “因为民众永远只会记得事情的表象和结果,而世界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 >> 若要有效统治人民,隐藏一些事实或许是必要的。 >> 另一方面,德政之类的善行应长期分批少量施与人民,效果才会更加持久 >> 对于真正的朋友,友谊本身就是目的,我们不会像统治者对待同伴般,把他们看作达成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从政者必须随时准备牺牲友谊,正如朋友随时准备牺牲权力一样。 保持友好关系,并不结盟。 >后者仅和希特勒保持友好 >> 马基雅维利极力主张统治者对于周围的邻国,应领导并捍卫较弱的一方,而努力削弱较强的一方。 >> 一旦弱国彼此对立,较明智的做法是帮助其中一方打压另一方,而不要冒险让他们未来有机会联合打击你。 >> 不要存有总是可以找到安全方案的心态,相反,统治者应了解任何选择必然会有风险。世事本是如此,避开一种危险时,一定会招来另一种危险。衡量各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损害后,“两害相权取其轻”,方为择善的审慎之道。 >> 对于马基雅维利来说,一位政治领袖的指导原则必须建立在人们实际如何行为的基础之上。 >> 一个好人必定在如此众多的不是好人的人中间毁灭 >> 一个统治者必须知道怎样既做狮子,又做狐狸。君主在考虑采取何种行动时,永远无须考虑行动的伦理道德,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管用。 不同组织和行业甚至是个体拥有一套特有的道德体系。 >平心而论,马基雅维利并非认为政治没有道德,而是认为政治有自己的道德。 ◆ 培根的鸡 预言未来 >> 人类也一样,无论竟日奔忙为了何事,都会预期昨日为真之事,在明日依然为真。 >> 利用过去有限的例子来归结一种规则,然后可以适用于未来可能发现的“所有”例子,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法” >> 他在里面兢兢业业地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奉承可能的赞助者,同时也研究竞争对手的弱点。 >> 普遍事实应从小范围拾级而上,直到具备较大程度的普遍性才能算数。 >> 培根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所立足的世界我们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也不会对各类事物的起源凭空冥想。 >> 培根提出了他的哲学的两个新原则:其一是感觉的验证原则;其二是思维活动的循序渐进原则。 >>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把自身的感觉作为事物的尺度,而不以宇宙的尺度为根据,因而常把人类的本性混杂到事物本性中,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即族类假象(idols of the tribe);个人具体的境遇也会构成认识自然的一种假象,即洞穴假象(idols of the cave);语言对于人的支配所造成的认识歧义,即市场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各种哲学教条以及从错误的证明法则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即剧场假象(idols of the theatre)。 >>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也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此基础上,直接面对自然,面对事物本身,通过理性的作用,逐步地、逐渐地达到中间公理,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 ◆ 笛卡尔的恶魔 怀疑的限制 >> 笛卡尔的哲学之路便从一切可怀疑之物出发,任何对象只要可稍加怀疑,便如沙子一样予以清除。他这里不是用鹤嘴锄,而是用一种怀疑方法来清理知识的地基。 >> 任何怀疑均需立足于本身不容怀疑之物。 >> 怀疑不仅需要基础,而且这个据以怀疑其他事物的基础本身不能同时被怀疑,换言之,如果对怀疑加以怀疑,等于什么都没有怀疑。无论怀疑任何事,必有某件事无法同时被怀疑。 完全符合我这段时间内的所感所想。 >它没有让笛卡尔对其所知过分高估,反而让他低估自身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力。 >> 任何一项怀疑(认为其可能为真实而非谣传)都预设了背后有一个值得相信的基础,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揭穿骗局,也应同样对美善之路充满信心。 ◆ 休谟的叉子 如何串起荒谬 >> 人类对于“必然”的信念根本不是推论,而只是一种不断观察后的习惯。 >> 任何事物只能证明自身,无法进一步证明其他事物。 >> 休谟认为,必然性仅存在于数学和几何学的世界,一旦涉及感官对象,一切皆为偶然,任何其他的说法均为不适当的推论。 >> 不可知的事物无须花太多时间进行抽象思考,因为真正值得认真探究的对象只有两类:“观念的关系”(relations of ideas)与“事实”(matters of fact)。 >> 任何偶然事实均有可能主张反面结果而不致自相矛盾。 >> 休谟的结论是,人类一般对于必然性的信念根本不是由推论而来,而只是一种不断观察到某一事件紧跟着另一事件发生所养成的习惯。 >> 我们因果推理的实际成分是当下的感官印象或记忆印象,相关事件的想象观念,以及它们之间未知的联系。 >> 简而言之,休谟认为,因果联系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不存在于事件中。 ◆ 里德的常识 显明的哲学 >> 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特定文化习俗,往往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常识”,和普遍人性反而关联不大。 >> 要辨认某个观念是否包含于人类本性之中,唯一的办法是,看看此观念是否对任何时代所有人而言,皆是显而易见的。 >> 休谟接受洛克和贝克莱的理论,主张我们绝无可能觉知到独立的物理事物,只能觉知到通过某些外部事物作用于我们而在心灵中产生的观念。休谟认为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外部力量是什么,因而信仰怀疑主义。 >> 只有在用于知觉的心灵中的东西才能被知觉到:我们其实没有知觉到外部事物,而只是知觉到它们印在心灵上、被称作印象和观念的某种意象和图像。 ◆ 卢梭的契约 向虚构和幻想学习 >> 如果一切以居高临下的“正义”之言为最终依归,法律体系势必会受到损害。 ◆ 康德的眼镜 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 >> 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我们为获得理解所用的各类官能。 >> 感知世界便等于改变世界——这正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中心思想。 >> 旅行并非康德开拓心灵视野之道,广泛阅读才是他心灵充实良方。 >> 康德于1804年去世,留下两句墓志铭:“在我头上的是众星的天空,在我心中的是道德的法则。”他曾于书中写道:对于这两样事物,“越是经常不断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全新而满溢的赞叹与敬畏。” >>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理性可以不借感官之助而理解世界;而经验主义却主张,一切知识必须以经验为坚实基础。 >> 人类知识或许暗示了物体本身——康德称之为“本体”(noumena,指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但其内在特性却无法为人所认识。 >> 感官媒介的作用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了解物体被知觉以前的“本体”,而只能认识经过“人化”了的版本。 >> 人类一方面永远无法掌握纯粹本质,另一方面又试着不断向纯粹本质靠近,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张力。 >> 人类这种生物天生就戴着有色眼镜,知识因而必然受到扭曲,但不能拿来当作我们习惯于将事物表象视为真实的借口。 >> 纯粹知识只是纯粹的“关于人的”知识,因而研究我们的感官至少和直接研究世界本身一样,也是探究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 >> 康德的革命性理论是,我们所居住的、认识到的这个世界取决于认识者的思想的特点,而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经验到的事物。 >> 在康德以前,很多哲学家认定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各种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康德认为,作为这个世界的认识者,我们会把特定的特点加进我们的经验之中。 ◆ 边沁的计算 以数学为道德指导原则 >> 一切取决于道德本身是否就是目的,或者道德只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种手段。 >> 边沁致力于探究在法律背后支配人类行动的道德基础,发现这种基础在于它们的功用(utility)。 >> 看来绝对的道德准则必须存在于价值体系中。 道德的行为多附带的愉悦平和和不道德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安于忧虑也相应地被包含于结果里。 >当我们考虑行为的后果时,行为本身的道德本质便内在于产生的结果当中。 >> 当我们考虑行为的后果时,行为本身的道德本质便内在于产生的结果当中。 >> 密尔的“最大幸福原则”其实就是“如果某些行为是正确的,那它们会倾向于提高幸福度;如果某些行为是错误的,那么它们就会倾向于造就不幸福的事情”。 >> 密尔的功利主义与边沁的不同,因为密尔更详细地描述了什么是“幸福”。对密尔来说,不同类型的快乐性质根本不同:高级的快乐与低级的快乐。我们应该更多地选择高级快乐而不是低级快乐。相比之下,边沁把所有的快乐一视同仁。 ◆ 黑格尔的辩证法 在冲突中发现真理 >> 真理很少是单纯的,也永远不会是简单的。 >> 追求真理并非是要缓和对立局面,而是渴望获悉混沌表象背后所潜藏的真实。 >> 有时候,看似已掌握的真相却只是暂时有效,它原是另一个更大真相中的假象。 >> 一种信念,体系,或生活方式,都存在着与其冲突的对立面,最后融合了两者最好的因素的事物,便会在两者的对抗中出现。不久之后,此一综合体又会遭遇到它的对立面与之抗衡,然后再形成一连串文化对立过程中的另一个里程碑,不断推动人类的历史向前迈进。黑格尔称这种过程为“辩证法”,其目的在于达成完美的自由。 >> 有些哲学系学生研究哲学,就是为了让他们已有的观点得到赞同与尊重,而不是自我批判或学习新的思想。 >> 然而,只要我们越了解“绝对精神”,就越能对过去仅能靠感觉来接近的事物加以思考,而不再需要神话、寓言或象征等。 >> “正题”指的是野蛮人的任意妄为,一切跟着情绪行动而不计后果。然后,野蛮人放弃无所限制的自由,屈从在法律与习俗传统面前,这个“反题”给他带来他视作专制的统治。而在这些对立情况导致的“合题”之中,人类成为法律规范下的公民,在此种新环境里,人类既脱离了野蛮状态亦非专制下之臣民,生活世界宽广了许多。人类终于理解,自由不是粗野的许可证,而法律也不是扫人兴致的工具 >> 在康德的哲学中,辩证法主要指理性自身包含的矛盾。康德认为,当人们用有限的范畴去把握“世界”时便会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 >> 这种矛盾,不是可以纠正的逻辑错误,也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中的假象,而是理性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然产生的假象,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 尼采的锤子 打破偶像 >> 人类建构的至高无上真理——“偶像”,其背后基础不过是历史的产物。 >> 他主张人类不应透过理性来理解生命与本质,而应诉诸意志之力。 >> 尼采认为我们所发现的真相绝对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是个人的真相意志(will to truth)强加给它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混乱无序的。 >> 人类理解世界的体系不过是哲学家们的意志的纪念碑。这样的系统不是依逻辑而建构,反而更像是一种艺术创造。 >> 超人不仅能面对四周的混沌,更能通过其权力意志在混沌中加上秩序。 >> 快乐、健康、强壮的个体的真理和诠释,要比脆弱、卑贱的个体的更为可取。 >> 尼采的回答是:平庸之辈以多数取胜。 >> 道德时代于是开始,因为高贵的人不需要规则来加以约束,更不需要处罚来加以胁迫。 >> 道德不是用来约束“个人”的,而是用于“平庸大众”的,他们将自己的善恶观灌输给我们,不让个人创造自我价值 >> 相较之下,“健康的”哲学家乐于穿越表象以开创自身的真理,并相信本能的力量——因为自我怀疑不会使他为自身的真理寻求自我肯定之外的任何状态。 >> 它比青铜还坚硬,比青铜还高贵。只有最高贵的,才是完全坚硬的。 >> “无法击败我的,将使我更加强大。 >> 宣称道德在深渊难寻 >> 我们完全可以决定如何面对事实,但事实一旦发生,其前因后果显然往往与个人的态度无关。 >>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尼采告诉世人,悲剧没那么可怕,因为终究是可以克服的。 >> 导致人类自我压迫的最大源头才刚粉碎,结果尼采立刻又造了一个新的——不是向灾难和困境屈服,而是让我们与其合作。 ◆ 青年维特根斯坦的镜子 可以显现,但无法言说的事物 >> 世界和人类思想的本质都无法被言说,而只能加以呈现。 >> 哲学问题必须架构于字词中,因此,如果你发现了语言的局限,等于发现了哲学世界中问题与答案的限制。 >> 认为语言字词的功能便如同模型里的玩具车和玩偶一般,被组织起来建构一幅现实世界的景象。 >> 一切表述系统,必定是以此类比喻方式加以运作 >> 语句的结构或形式必须和世界的现实事物所显露的事实相同,语言才能发挥功能,世界所包含的各类结构必须反映在我们用来谈论这些结构的语言的结构中。 >> 事物间存在着空间关系,而字词间则存在着逻辑关系。 >> 真实世界事物彼此间的关系,本身并非额外的独立事物。 ◆ 老年维特根斯坦的游戏 从苍蝇瓶中逃走 >> 哲学思考或是带领我们从荒谬回归理性,或是告诉我们一切都行不通了,应该停止追问。 >> 哲学的目的在追求明晰,而非试图揭示人生与世界的新真理。 >> 真理并非信念中存在或缺乏的一种品质,而是执行与否的一种行动。行动和叙述不同,没有真或假,而取决于当下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否适当。 >> 依维特根斯坦的说法,知道某件事便等于知道“如何”做这件事,而不只是知道这件事“是什么”。 >> 规则必须是公开共享的 >> 语言和行动之所以具有意义,以及它们必须依循规则的事实,都预设一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外的世界,且规则不能由个人决定,而必须独立出来。虽然真实可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但它不能专属于某个人。 >> 维特根斯坦认为理性在行动中消解,而阐释必须止于描述,否则阐释将永远不会结束。 >> 当我们为行动寻找理由时,不能一直用另一个理由来解释前一个理由,否则永远没完没了。我们终究要停在某个点上,让事情看起来“就是那样子”,或者说“已充分反映现况” ◆ 波普尔的玩偶 如何成为自己的最佳敌人 >> 前两人致力于证实自己的理论正确无误,而爱因斯坦却有勇气冒着被“证伪” >> (falsification)的危险来建构假说。 >> 那些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证据之人,似乎永难摆脱证据不够的宿命。 >> 一个科学的理论的标志不应该是其是否已被证实(因为这根本不可能),而应在于其能经得起严格的证否。 >> 如果一个理论与真实世界有关,那么这个理论能成立的世界和它不能成立的世界原则上应该不同。 >> 被迫害妄想症患者清醒程度之所以受人怀疑,不在于其想法不真实,而在于其想法不具实质内容。 >> 一种理论可容许证否的余地越少,其能够传达的世界真相也越少。 >> 理论本身越不允许出现证否情况,其内容越有可能崩溃瓦解。 ◆ 赖尔的大学 当事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时 >> 因此要寻找知觉,只能从整体的实体中去找,而不能从组成的部分或机器中去找。 >> 浮现的属性”指的是当某物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的特性或状态 >> 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各部分的组成方式才是关键所在。组织一旦崩溃,浮现的属性也将荡然无存 >> 这是由于因果作用仅发生在微观层次,而非意识浮现所在的宏观层次。 >> 思想是自下而上的因果作用,换言之,微观层次的事件可以借由骨牌效应进一步向上影响组织层级,但上层事件却无法导致任何较低层次事件的发生。 >> 哲学家称这类状态为“附带现象”,意即这类状态可以被引发,但本身无法反过来引发其他事件。 ◆ 图灵的机器 计算无法想象之物 >> 这些说法背后的思想在于“功能决定一切”——一物乃由其所为,或其所能为来加以定义 ◆ 道金斯的大脑模仿病毒 观念如何为人类设想 >> 各种观念、流行语、标语和技术都是可以传播的。 >> 身为人类,我们似乎性喜模仿他人,在教育之初,也是借由模仿别人的思想言论才得以有成 >> 虽然人类观念千奇百怪,运用巧妙各自不同,但观念本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自我繁衍,想来不免令人不寒而栗。 ◆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 观念的拆解 >> 解构主义大体上来说,是一种用来揭露隐藏在人类惯常信念与概念中之矛盾的方法。 >> 德里达却认为,任何表达都面临和文字同样的困境,因为在沟通过程中,意义之传达永远有不可靠的一面。 >> 解构的目的并非要填补这些缺陷,好让描述更加完整精确,而是要指出,缺陷是无可避免的。
回应 2021-04-01 13:15:25 -
泰利斯 任何现象在经过还原后会变得更易掌握,也不再如此神秘,因为组成元素比起整个系统来说,更容易为人所理解。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对主义。白色并不在你的双眼之内存在。 芝诺 归谬法,目的不在于论证某个主张不正确,而是假设若是该主张为真,其衍生出的结论将令人无法接受。(问题,极端状况下才会产生的荒谬现象,是否可用来抨击一般情况下视为真实的信念?) 苏格拉底 若是立论能前后一致,那么就等于找到真...
2020-12-01 16:12:41
泰利斯 任何现象在经过还原后会变得更易掌握,也不再如此神秘,因为组成元素比起整个系统来说,更容易为人所理解。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对主义。白色并不在你的双眼之内存在。 芝诺 归谬法,目的不在于论证某个主张不正确,而是假设若是该主张为真,其衍生出的结论将令人无法接受。(问题,极端状况下才会产生的荒谬现象,是否可用来抨击一般情况下视为真实的信念?) 苏格拉底 若是立论能前后一致,那么就等于找到真理了。 柏拉图 《对话录》 类比法 亚里士多徳 《论王权》《尼各马可伦理学》 目的论,一切事物都朝着它的最终目的前进。 卢克莱修 《物性论》 假设 奥卡姆 如果有两种对立理论可以同时解释某一现象,较简单那个会略胜一筹。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让众人惧怕胜过让众人喜爱,为人残酷比为人慈悲更加精明。 人们现实的行为方式与他们应该的行为方式相去甚远。任何人如果以理想代替现实,必定自取灭亡。 统治者可以利用最恶毒的手段来维护权力,因为和在他统治下人民的恶行一比,其手段之恶根本微不足道。 培根 《伟大的复兴》 归纳法无法真正证明任何事物。无论我们观察过多少次某种情况下会发生某件事,都无法证明绝对肯定同一件事在每次出现该情况时都会发生。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我思故我在 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 任何事物只能证明自身,无法进一步证明其它事物。 人类一般对于必然性的信念根本不是由推论而来,而只是一种不断观察到某一事件紧跟着另一事件发生所养成的习惯。 里德 《按常识原理探究人类心灵》 任何声称他没有双手的怀疑论主张,永远无法和眼前所看到的双手一样,具有同等的说服力。 如果要与常识信念背道而驰,最好能确保背弃直觉后的收获有一定的价值。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在一个较好的社会里,人民不再胆怯地屈服于法律,而是欣然放弃原本为所欲为的权利来交换真正的自由。 任何想阻止这个政策的人都应该被前面“强迫剥夺自由” 康德 《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物的真正本质是不可知的 边沁 功利主义者 黑格尔 真理在正反面的对抗中展现。 尼采 《偶像的黄昏》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反基督》 人类建构的至高无上真理—“偶像”,其背后基础不过是历史的产物。 他主张人类不应透过理性来理解生命与本质,而应诉诸意志之力。原因并不在于我们可因而更加了解世界(虽然事实上的确如此),而在于如此行动乃是忠于自我本性与“权力意志”( will to power)之道。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哲学研究》 《哲学评论》 如果你发现了语言的局限,等于发现了哲学世界中问题与答案的限制。 波普尔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科学发现的逻辑》 主张天鹅皆白的动物学家,应该把时间花在寻找黑天鹅上 赖尔 《心的概念》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图灵 图灵实验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 《祖先的故事》 思想就像一种病毒一样会传播 德里达 《散播》 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未婚妻在我心中当然是“完美女人”,我的概念虽不可能是完美的,可是,这个不完美的概念却是我唯一拥有的概念,因此在这种意义下,我的未婚妻是完美女人,也同时“不是”完美女人。
回应 2020-12-01 16:12:41
论坛 · · · · · ·
和《偶像的黄昏》有什么区别呢? | 来自Byrne | 5 回应 | 2017-10-10 17:27:59 |
小心爱上哲学 | 来自Alex | 2010-08-20 15:07:13 | |
“芝诺和乌龟”跑不赢“尼采的锤子” | 来自See U, Planet | 1 回应 | 2010-08-20 15:01:30 |
大师就是大师 | 来自冯绍峰 | 2010-06-11 13:12:0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新华出版社 (2014)7.9分 126人读过
-
新华出版社 (2019)7.0分 1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性批判性思维阅读书籍 (秋叶)
- 西西弗斯的奥德赛__思维与心智模式 (睡眠兄弟)
- 通识/通史 (🦉的瓦涅密)
- My Private Library (小镇村夫)
- 未买的书 (俊君)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尼采的锤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雾都枪声 2011-04-05 09:46:25
走马观花
0 有用 蝉 2014-03-17 09:56:32
: B1/5863
0 有用 隗知 2010-12-03 18:35:52
25篇文章有些就是凑篇数的。而且每篇里都花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该哲学家的生平,很无趣。和作者上一本书相差甚远
0 有用 加肥的猫 2010-02-13 17:20:58
优点是简洁;缺点么……也是简洁
1 有用 kismet 2020-04-21 23:41:18
从哲学史中挖掘思维工具,这个想法听上去很有趣。然而本书呈现的结果是,大多数内容作为“思维工具”太过牵强,而且根本不深入系统;如果把内容当作“哲学史”,那拆解得如此零散的玩意也能算史上最烂哲学史之一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又看了一本空有噱头的鸡汤
0 有用 DaLadididala 2022-06-02 09:44:42
堪称一本哲学入门普及书😂
0 有用 清风明月jn 2022-01-03 18:11:47
补标
0 有用 金猊兄 2021-08-10 00:50:17
观点可以,水平不行
0 有用 疏懒成性 2021-04-28 01:38:02
挺好玩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快关门了随便借的
0 有用 傅子芩 2021-04-22 22:00:59
读起来比较轻松有趣,内容与思维工具相去甚远更像是哲学家的生平以及主要思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