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如果你那么聪明:经济学家的叙事》)
在反事实最广为人知的使用案例中,福格尔(1964)计算了美国 1890 年的交通系统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他认为,要评估铁马(寓指铁路)的“不可或缺”,需要计算没有铁马的情况下美国生活是什么样子。有些历史学家回避谈论反事实,认为反事实“‘就像’历史(‘as-if’ history),是半历史、虚构历史——也即根本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东西”。但经济学家发现这个概念很自然,而哲学家则视之为寻常。
哲学家们认为以下各 项几乎是等价的:
科学定律:所有通胀均来自货币增长。
随意的断言:仅货币增长造成通胀。
事实条件:由于通胀已经改变,货币增长也已经改变。
倾向性断言:用货币增长可以控制通胀。
平行世界:在一个除了货币增长有所不同,其他均与我们的世界一样的世界里(或足够相似的世界里),通胀也将是不同的。
反事实:如果货币增长被控制为 0,那么通胀也将是 0。
非哲学家很少认识到这种转化是可能的。比如,历史学家对反事实避之唯恐不及,因为这有悖于他们学科中事实(Fact)的修辞,同时他们紧紧抓住因果陈述。经济学家则有着相反的哲学恐惧,他们紧紧抓住反事实——理论(Theory),就是在他们的修辞中为经济学带来荣誉的理论——同时避免因果陈述。很奇怪,他们认为因果陈述是不科学的。
福格尔的计算引发了巨大争议,但经得起批评。他对长期增长感兴趣,因而并不假设 1890 年铁路会突然关闭。突然关闭显然会导致国民收入剧烈下滑。(突然关闭这样的思想试验,正是人们声称铁路或者飞机或者农业或者垃圾处理是“关键”的原因。)相反,福格尔想象,如果从一开始人们就不能使用铁路的话,美国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比如从 1830 年代之后就不得不使用公路或者运河之类的替代方案,或者索性减少交通需求。这样的经济可能会建造出更好的公路或者挖更多的运河。这样的经济也可能将生产和消费的场所建得更靠近彼此,也更靠近天然水路。这样的经济体本来可能有一个更大的圣路易斯或者更小的丹佛。
福格尔并没有明确指出“真正的”反事实世界的所有特点。比如,他没有假设内燃机技术本可能更早成熟,在一个没有铁路的世界里,这是有可能的。他想说明的是,铁路并没有那么重要,因而这个例子对他要说的观点而言失之偏颇,反事实的世界只能通过几种方式进行调整:比如,在他的世界里,丹佛就没有变小。结果是一个铁路价值上可计算的上界。这种上界在 1890 年占到国民收入的 5%,只相当于两年的经济增长量。19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至多只占到了经济增长的很小一部分。
福格尔仅仅是以十分大胆的方式将经济学中的寻常方法加以应用。这种寻常方式是经济学的诗学,想象一个显式的经济学模型 M,参数为 P,初始条件或外部变量为 I,而结果的值为 R。那么反事实则想象,对模型的某一个要素加以改变。最简单的是对 I 值进行调整,这里的 I 可以是香烟消费量模型中的烟草税率,或者拍立得相机定价模型中的公司数量。福格尔从初始条件中去掉"交通技术"这一条件。同样,一个包含 500 个方程的美国经济模型,让经济学家能够考察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油价上涨,会对美国繁荣有什么影响呢?如果资本收益税率下调,对穷人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假设一个显式的隐喻性模型来解决反事实中的模糊问题,经济学家会遭遇反事实的其他修辞问题:故事讲述中的荒诞不经。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一个有 100 家公司规模的拍立得相机产业的反事实。实际上,这里暗示的故事可能会与所使用的模型本身相违背。问题可能会导致这个有 100 家公司的产业的初始条件看上去十分荒诞。“如果拍立得相机产业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价格会比现在低”,这个反事实的断言听起来很平常。但它可能像“如果我奶奶有轮子,那么她就是一辆有轨电车”这句谚语一样荒诞。这样的反事实或许是不可能的。反事实可能与用到的模型本身相矛盾;或者它可能与更广泛的事物运行方式的模型相矛盾。比如:祖母并不会长出轮子来;有 100 家公司的那些产业并不会发明或者生产拍立得相机。
在这些基础上,要说所有的反事实都是荒诞的也并非不可思议。我们可能会说(莱布尼茨确实这样说过),一个没有发明铁路的世界,严格来说,将不得不从大爆炸一开始就与我们自己的世界完全不同。这样的世界里,可能海水是滚烫的或者猪都长着翅膀,存在不同的交通问题。与任何反事实相违背的更宽泛的理论是,这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约翰·穆勒在攻击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反事实对比时说,“如果两个国家在除了商业政策之外的其他所有问题上都想法一致,那么他们必定也会在贸易政策上想法一致”。
挪威政治经济学家乔恩·埃尔斯特提出了反事实的基本悖论。理论越不模糊,那么反事实因为使用理论而变得荒诞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福格尔发展了一个有关发明的理论,描绘了一幅不那么含糊的道路交通图景,那么可能他面对的问题就成了:这个理论本身预示了铁路的发明。正如埃尔斯特所说,反事实必须“能够进入真正的过去”,也就是说,模型必须适合故事。但隐喻越明确,要把它插入过去的真实故事中就越困难。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