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影像 短评

热门
  • 1 小米 2013-01-22 23:54:56

    選題非常好!

  • 0 阿墟 2010-12-10 09:08:52

    角度不錯,可惜滿足於圖像志。至於桃源圖云云,後來自成傳統,與陶氏關涉已無多。

  • 0 豆友1485565 2012-12-07 15:46:06

    当画册看还行。。。

  • 0 大甜甜~~ 2012-11-01 09:17:37

    全赖袁行霈先生的威望和俞国林编辑的用心,好久没有享用这样一本图版清晰、布局爽朗的书了。袁先生的研究很有意思,力图勾勒的是几代文人如何借他人之杯,浇自家块垒。全书牵涉颇多,想来也不会是几年功夫就能完成的。此外,我也更相信陶诗原作“悠然望南山”,而非今本。

  • 0 檀 弓 2011-12-02 22:46:58

    没多少意思

  • 0 岳宋 2010-09-17 12:41:40

    极喜欢的装帧和画。

  • 0 Simonoth 2011-02-27 12:25:36

    “文学史与绘画之交叉研究”,交叉是有了,研究出一个资料汇编。袁先生做文学是很可以的,绘画实在是不太行,时时捉襟见肘。

  • 0 阿随向前冲 2012-09-07 00:15:56

    有点是从绘画的角度看陶渊明的接受史,当然这些画作很让人冲动,喜欢没错的。

  • 0 Mingmi 2010-12-22 20:57:34

    袁先生专做陶渊明研究,自有其研究优势。但涉及到陶渊明美术史的探讨,与李铸晋、高居翰相比,并不是十分给力。

  • 0 瞿鹊子 2011-11-10 18:50:40

    欺世盗名乎?乏善可陈也!

  • 0 胡萝卜 2013-01-17 19:45:50

    定价奇高。没有讲出陶渊明图像前后的演变,想来袁先生也不是专攻绘画。

  • 0 万水千山皮皮虾 2015-06-11 02:23:53

    角度不错,有几幅图选的也很好。可惜于绘画史的分析仅停留在图象志之层次,对画作的分析远远不够。喜欢张端图和张风,重新认识了陈洪绶和文徵明,确实都很天才,各有寄托。王石谷桃源渔舟的青绿大胆色块很惊艳。不过仅就画而言,桃源图传统云云,或与陶氏关涉不多。但是袁先生对陶渊明数十年的研究积累深厚,不只是他写时“水到渠成的快乐”,读来也是。后面所附论文,对“和陶诗”这一文人士大夫群体持续不息的文化现象梳理的很好,也可见袁先生以此浇自己块垒之意。看到历代士人的追和应答,生命的相互激发震荡,读来很让人感动。“悠然望南山”,古画中的记录,也是一种二重证据法欤?又,从考证张风题画时“陶张”事一节,或可谬断启先生学问要比袁先生更淹博一些。如此月旦大师,一哂。

  • 0 秋之月涙傲娇着 2015-12-04 16:21:21

    更像读画记,挑了各时代陶渊明的画,然后把画和作者介绍一遍,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可惜写得实不甚高明

  • 0 蓝 田 2012-04-12 17:37:41

    《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果然是流传最广的画作。

  • 0 或曰 2013-11-25 21:20:37

    书的副标题是“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可是,既看不到文学“史”,也看不到绘画“史”,只看到一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的简介。“交叉”,几乎无从说起。附录的论文,基本也只是排比历代的和陶诗,略作讨论,结论很平淡。

  • 0 free 2012-11-08 23:11:22

    资料可观。

  • 0 🦁 2016-08-09 19:59:11

    仅停留在文字和图像的表面

  • 0 cl. 2021-11-09 02:35:54

    抱歉之前只从孔网照片里看了几眼就豆瓣打了低分并大放厥词TT………最近才了解到是袁先生的研究,实在惭愧。准备买来重新拜读。

  • 0 Zhewei 2020-10-29 11:16:49

    看到后记才发现和在看的中华书局本《陶渊明集笺注》是同一个作者...

  • 0 阙如 2018-04-26 15:54:14

    非常喜爱的一册,当年纹身的题材。最喜欢的是生卒年不详的明代王仲玉的《靖节先生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