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周之冕 短评

热门
  • 8 2010-02-08 16:42:41

    作为史学著作是精品,但牵涉经学的部分尚待讨论。

  • 13 Adiósardour 2015-01-20 16:54:08

    “服周之冕”是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的话,在后代的儒者看来,自然是金科玉律,必须要遵循;六冕之制在《周礼》中写得清清楚楚,也得拿来实践。但是,其一,《周礼》的内容虽然多,也总不能面面俱到,冕服的许多规格体制都说得不清楚;其二,冕服的事情,不只《周礼》,《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各有说法,有些还与《周礼》差别很大,让后人无所适从;其三,汉代之后,历代学者关于礼制的注释疏解汗牛充栋,异说纷纭,关于六冕之制,也始终没有什么定论;最后,历朝历代在确定礼制的时候,可没工夫等学者们争吵出一个共识来,往往就是根据需要,或者因循前代,或者抄袭邻国,或者“复古”“创新”,或者便宜行事,结果历代的冕服制度,也就既相似而又不相同。这几条加在一块,合力之下,唐代的六冕之制便演变成那样一种奇怪的形态了。   

  • 9 守藏史 2014-12-31 04:33:09

    写得太随意,错误不少,意义不大。

  • 4 槑邨大冰磚 2024-06-22 00:34:04 江苏

    开头对于《周礼》的解剖十分精准,但论述在进入南北朝后,本就稀薄的经学浓度不断降低。book老师更着眼在历史制度沿革,而对经学思想的演进则付之阙如。这也是近期阅读的礼学相关著作的通病。当然里面的“恶政隐”看着还是非常乐的。

  • 4 浥蕖軒 2010-08-22 10:39:08

    一点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

  • 6 仙林野人 2019-08-26 15:43:23

    1.无论如何,走出学术象牙塔而进入政治角斗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冕服礼制将与一个权力金字塔发生关系。那是一宗政治婚姻。潜心学术,如同少男少女的纯真恋情;嫁入豪门,则少不了权势财产的精打细算。 2.对“周礼”与汉帝国,本章开头打了个比方:早已疏远了的发妻与暴贵的丈夫重温鸳梦了,其时发妻会怎么装扮取悦,而丈夫又如何评头品足呢? 真的是骚话频出啊

  • 1 wind 2014-11-18 19:47:18

    俗话雅论......文字没润下?

  • 3 咪子 2017-12-19 13:21:52

    有趣 搬出史料的时候正襟危坐 开起玩乐来也很自由 制度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之争有意思 皇帝们不是天天带着算盘珠子的 总体来说被秦搞了一下 周制汉制何为正统呢 礼学经典有三部 灵活取用吧

  • 4 icarus 2009-12-21 18:26:2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 1 电轮法王杨永信 2024-09-29 23:54:44 上海

    🤣应该没有人能把礼制史/服饰史写得这么有趣了

  • 3 长虹剑 2014-10-09 16:38:17

    作者不懂经学。相关历史考证可以看一下。

  • 0 短章 2010-08-03 22:45:44

    曾经的学规课

  • 0 清暉 2014-09-22 19:20:43

    我头大了~~

  • 1 Moonfield 2020-03-30 11:10:19

    只翻了前两章和结语,对中间那一段材料不熟悉,便没仔细看了。“服装是一种压迫工具,一种与穷人为敌的武器”。成书于战汉时期的《周礼》,表明了彼时儒生基于对周王朝这一“礼制社会”的遐想而形成的制度规训下的理想社会的构思,服饰作为自我展示的工具,也难免被规定的命运。历史的积淀捕风捉影,与脑海中充满浪漫主义的政治构想融合,是历代的“礼”与“制度”诞生的温床。而那远到几乎无人亲历的过去,也在一层层的故纸堆叠中,变成了一个具有大同意义的抽象符号,说俗点大概是“远香近臭”的道理,毕竟没人真正见过的远的东西,可以在脑海中任意揉捏,美其名曰“古礼复兴”。如果从绪言和结语的语言风格来看,我不认为这是本严肃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其中融汇的各学科知识,着实应该令大部分只盯着手头那一亩三分地资料却不会诠释的考古学者汗颜。

  • 0 沙上之鸟 2024-09-09 16:28:01 湖北

    大一读过。

  • 1 席缪 2020-05-28 09:03:35

    说是服周,步克就真的把限定在服周上面了,有点过分,步克的选题明显是等级的具象化缩影,其实在宋明是有很多可说之处,但实在又有太多未知之处,没法说得太细。步克的近古史观确实是被王天有,邓小南他们带坏了。

  • 2 味无味 2021-09-24 19:58:41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品位与职位》一书很是相似,都是从某种制度的结构性变化,来观照王朝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以及文化心理的变化。只不过后者以官职、官阶为线索,本书则以冕服及其使用为线索。这种性质的研究,虽不能保证细节考证的准确性(因涉及太多专门史),但所勾勒出的轮廓应当八九不离十。可令人厌烦的是,权力与利益视角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太过浅薄,而作者似乎从未尝试转变,我猜如果让作者研究红楼梦,恐怕看见的还是权力与利益。呜呼,专业之束缚,竟至于斯!如果中国文化就是个这,那不读也罢,不学也罢,直接全盘西化得了!但问题就在于,被奉为圭臬的现代自由与民主,其实根植于西方浓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工具理性,其摧残、扭曲、分裂人性,恐怕比基督教有过之而无不及吧!缺少“理解之同情”的赞美和批判,难道是历史学所当有的吗?

  • 1 绵绵 2017-11-13 15:06:50

    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不敢恭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