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百花时代》的原文摘录

  •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的人担心这里隐蔽着某种谋略,如当时有人所言,他们的顾虑重重,是怕打击报复:“鸣放三部曲,一放;二收;三整。”他们对提出这一方针的中央倒是信任的,但是,“党的领导人不都是毛主席、周总理,和尚不是著萨,菩萨是经过苦修苦炼的,炉火纯青,和尚修炼时间不长。何况打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还处在“摸底阶段”,“他们还在猜测,这是真放还是假放。如果是真放,放多少,放了以后还收不收,放是手段还是目的,是为了繁荣文化学术还是为挖思想、整人,以及哪些问题能争鸣,哪些问题不能争鸣”等。 (查看原文)
    洛阳小流氓 1赞 2019-12-05 00:11:22
    —— 引自第52页
  • 同期,还翻译转了苏联(く共产党人》杂志在上一年发表的专论:《关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同题》。这篇专论,不指名地批评了马林料大的观点。1952年10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当时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林科夫作了《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其中谈到文学艺术时说:“文学家和艺术工作者必须时刻记住,典型不仅是最常见的事物,而且是最充分、最尖锐地表现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的事物……典型性是与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相一致的;它不仅仅是最普遍的、时常发生的和平常的现象。有意识地夸张和突出地刻画一个形象并不排斥典型性,而是更加充分地发掘它和强调它。典型是党性在现实主义艺术中的表现的基本范围。典型问题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 (查看原文)
    洛阳小流氓 1赞 2019-12-05 00:13:01
    —— 引自第138页
  • 虽然现实主义在中国左翼文学阵线中得到普遍的支持和信奉,许多作家、批评家也都宣称他们是“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们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和阐释,却有许多相异之处。这种分歧的症结,来源于人们对这种创作方法(或“原则”)所作的理论说明中包含的矛盾。这种矛盾,韦勒克曾这样加以概括:“从理论上说,完全真实地再现现实将会排除任何种类的社会目的和社会主张”,然而,“当作家转而去描绘当代现实生活时,这种行动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人类的同情,一种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批评”。于是,这位批评家说:“在现实主义中,存在着一种描绘和规范、真实和训谕之间的张力。这种矛盾无法从逻辑上解决,但它却构成了我们正在谈论的这种文学的特征。” (查看原文)
    洛阳小流氓 2019-12-05 00:35:16
  • 他们的创作,有着理想青年的特有视觉和感应,惶惑、忧郁的情绪也掩盖不了那种明锐的朝气。 (查看原文)
    迅迅 2022-07-28 17:15:37
    —— 引自章节: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