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的眼睛》是作者近年来的入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全书从历史学的视角.考量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公共问题与社会文化生态.阐发特立独行与自由思考的意义。并以此观察历史社会.观察生活人生.充分展示知识分子的自由个性和公共关怀全书有五部分.一是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二是在国内外学术旅行中写的思想手记;三是人生杂感与人物回忆;四是对历史的意义的思考,对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历史学的思维方法的随想与感悟:五是文化谈话与讲演录
作者简介 · · · · · ·
萧功秦,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萧功秦集》、《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知识分子与观念人》、《中国的大转型》等专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应。
目录 · · · · · ·
知识分子:困境中的沉思者
与乌托邦理想主义告别
当代世俗化潮流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
晋豫之行手记
北京的历史个性
思想碰撞在台湾
台湾南部旅行记
日本归来致友人的信
美国归来随想
追忆恩师韩儒林先生
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
——怀念挚友陈文乔
敦煌往事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小学生活的回忆
经由历史的智慧来理解生活
人生经验与学术悟性
从清末改革谈到当代思想论争
思想史的魅力
历史的魅力在于对文明的感悟
——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元蒙史随想:鲶鱼效应与民族生命力
走向静悄悄的革命
——从《走向共和》人物形象谈起
一个美国保守主义者眼中的中国变革
——与墨子刻对话之
文明、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及其他
——与墨子刻对话之二
为什么要反对虚骄的民族主义
——《中国不高兴》批判
附录“思想者是幸福的
——萧功秦教授访谈录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历史的眼睛"的人也喜欢 · · · · · ·
历史的眼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历史学者要学会对现实有深刻理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之前,就知道萧功秦教授,只是真正到了读书之中,发现书中关于萧教授的一些理论与观点如此的与政治相挂钩,与人交流之后,才知道他的观点代表了中国的新保守主义,也就是他所说的“新权威主义”,即是在国家由旧体制社会向新的社会的过渡的过程中,强调世俗政府在转型期的...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直潜 (长出枝丫)
也许,我们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些人群里:他们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他能够独具慧眼地洞悉历史中的真义;他是严密的学术体制外的边缘人,这种自我边缘化状态,固然使他无法获得体制内的丰厚稀缺资源:声誉、地位、崇高的学衔、金钱、鲜花与掌声,但却无须为职称与年终评议而牺牲他的学术兴趣与最珍贵的思想自由,不必为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上几篇可以量化为考核指标的文章而伤神,也不必为争取丰厚课题经...2011-06-01 22:21:52
也许,我们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些人群里:他们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他能够独具慧眼地洞悉历史中的真义;他是严密的学术体制外的边缘人,这种自我边缘化状态,固然使他无法获得体制内的丰厚稀缺资源:声誉、地位、崇高的学衔、金钱、鲜花与掌声,但却无须为职称与年终评议而牺牲他的学术兴趣与最珍贵的思想自由,不必为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上几篇可以量化为考核指标的文章而伤神,也不必为争取丰厚课题经费而在表格上违心地夸大其词。在同事面前,他可能会有些孤独,而在内心,他却是充实的。中国未来历史学的巨匠,应该是在这样一些能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人们中诞生。 当许多年以后,那些曾在主流学术中如鱼得水的学院精英们,连同他们的核心刊物上的大多数论文,即可以换算为稀缺资源的量化物已经被世人遗忘时,那些处于自我边缘化状态的学者,却被后世人们纪念着,他们的书仍然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读着,给人们以启示。 引自第199页 《历史的魅力在于对文明的感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回应 2011-06-01 22:21:52 -
直潜 (长出枝丫)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根化的最为根本的问题是,由于丧失与真实的生活之流相接触的条件与机会,如果无法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我们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问题意识”,我们就可能产生所谓的“假问题”,就会把自己臆想的问题视为实在的社会问题。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句话来说:“当你躺在果壳里的时候,便会以为果壳就是整个宇宙。”2011-06-01 22:20:13
-
直潜 (长出枝丫)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根化的最为根本的问题是,由于丧失与真实的生活之流相接触的条件与机会,如果无法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我们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问题意识”,我们就可能产生所谓的“假问题”,就会把自己臆想的问题视为实在的社会问题。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句话来说:“当你躺在果壳里的时候,便会以为果壳就是整个宇宙。”2011-06-01 22:20:13
-
直潜 (长出枝丫)
也许,我们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些人群里:他们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他能够独具慧眼地洞悉历史中的真义;他是严密的学术体制外的边缘人,这种自我边缘化状态,固然使他无法获得体制内的丰厚稀缺资源:声誉、地位、崇高的学衔、金钱、鲜花与掌声,但却无须为职称与年终评议而牺牲他的学术兴趣与最珍贵的思想自由,不必为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上几篇可以量化为考核指标的文章而伤神,也不必为争取丰厚课题经...2011-06-01 22:21:52
也许,我们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些人群里:他们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他能够独具慧眼地洞悉历史中的真义;他是严密的学术体制外的边缘人,这种自我边缘化状态,固然使他无法获得体制内的丰厚稀缺资源:声誉、地位、崇高的学衔、金钱、鲜花与掌声,但却无须为职称与年终评议而牺牲他的学术兴趣与最珍贵的思想自由,不必为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上几篇可以量化为考核指标的文章而伤神,也不必为争取丰厚课题经费而在表格上违心地夸大其词。在同事面前,他可能会有些孤独,而在内心,他却是充实的。中国未来历史学的巨匠,应该是在这样一些能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人们中诞生。 当许多年以后,那些曾在主流学术中如鱼得水的学院精英们,连同他们的核心刊物上的大多数论文,即可以换算为稀缺资源的量化物已经被世人遗忘时,那些处于自我边缘化状态的学者,却被后世人们纪念着,他们的书仍然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读着,给人们以启示。 引自第199页 《历史的魅力在于对文明的感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回应 2011-06-01 22:21:52
-
直潜 (长出枝丫)
也许,我们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些人群里:他们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他能够独具慧眼地洞悉历史中的真义;他是严密的学术体制外的边缘人,这种自我边缘化状态,固然使他无法获得体制内的丰厚稀缺资源:声誉、地位、崇高的学衔、金钱、鲜花与掌声,但却无须为职称与年终评议而牺牲他的学术兴趣与最珍贵的思想自由,不必为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上几篇可以量化为考核指标的文章而伤神,也不必为争取丰厚课题经...2011-06-01 22:21:52
也许,我们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些人群里:他们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他能够独具慧眼地洞悉历史中的真义;他是严密的学术体制外的边缘人,这种自我边缘化状态,固然使他无法获得体制内的丰厚稀缺资源:声誉、地位、崇高的学衔、金钱、鲜花与掌声,但却无须为职称与年终评议而牺牲他的学术兴趣与最珍贵的思想自由,不必为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上几篇可以量化为考核指标的文章而伤神,也不必为争取丰厚课题经费而在表格上违心地夸大其词。在同事面前,他可能会有些孤独,而在内心,他却是充实的。中国未来历史学的巨匠,应该是在这样一些能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人们中诞生。 当许多年以后,那些曾在主流学术中如鱼得水的学院精英们,连同他们的核心刊物上的大多数论文,即可以换算为稀缺资源的量化物已经被世人遗忘时,那些处于自我边缘化状态的学者,却被后世人们纪念着,他们的书仍然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读着,给人们以启示。 引自第199页 《历史的魅力在于对文明的感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回应 2011-06-01 22:21:52 -
直潜 (长出枝丫)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根化的最为根本的问题是,由于丧失与真实的生活之流相接触的条件与机会,如果无法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我们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问题意识”,我们就可能产生所谓的“假问题”,就会把自己臆想的问题视为实在的社会问题。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句话来说:“当你躺在果壳里的时候,便会以为果壳就是整个宇宙。”2011-06-01 22:20:13
论坛 · · · · · ·
P304张栻?张载? | 来自nickeyue | 2010-07-22 18:40:26 | |
印象 | 来自难为水 | 1 回应 | 2010-07-01 23:26:47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民国学术Ⅲ (羊的门)
- ◆岊湬的书柜(16) (岊湬)
- 学人文丛——萧功秦 (白露@思勉)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 活化石同学推荐~ (Mari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历史的眼睛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笑沧海 2019-03-15 22:55:46
虽然是随笔,但透射出的思想碎片依旧闪耀。全书既有学术观点的论述,如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思潮、新保守主义的;也有个人的游历,如台湾、日本、美国的官感;还有对中国问题等切合实际的思考。整体来看,尽管有些观点不太赞同,但仍旧不能够抹掉对萧老的敬佩和理解。
0 有用 郊野 2012-07-02 19:53:41
和这本书中人文部分非常有共鸣,对历史多了很多好感
0 有用 加我QQ 2022-04-04 11:43:17
母上的书。评议其他派系还行。
0 有用 王晓辰 2012-10-19 12:00:09
部分文章不错,不过个人感觉有个问题: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知识分子的最大原因知识分子太少了。如果大家都是知识分子,那谁又会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个人感觉作者对是不是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扣得有些死。
0 有用 nickeyue 2010-07-21 12:40:14
字里行间的真诚叫人感动
0 有用 加我QQ 2022-04-04 11:43:17
母上的书。评议其他派系还行。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2-03-30 00:59:14
二十世纪以来,士绅文化终于彻底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了革命特色的农民文化。而农民不得不为稻梁谋的生活处境,使这种文化注定具有相当实用性与功利性特质。在当今时代,一个没有被超越性的宗教终极关怀浸润的民族,一个缺乏精神自主性价值的民族,一个长期受僵化甚至异化了的制度与律则支配,而并不理解自由主体性的民族,在市场化、电视文化的影响下,从意识形态的教义中脱逸出来的思想解放的冲动消失以后,只能导致人文精... 二十世纪以来,士绅文化终于彻底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了革命特色的农民文化。而农民不得不为稻梁谋的生活处境,使这种文化注定具有相当实用性与功利性特质。在当今时代,一个没有被超越性的宗教终极关怀浸润的民族,一个缺乏精神自主性价值的民族,一个长期受僵化甚至异化了的制度与律则支配,而并不理解自由主体性的民族,在市场化、电视文化的影响下,从意识形态的教义中脱逸出来的思想解放的冲动消失以后,只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对超然的、超越功利的审美追求的缺乏,务实的传统品格传承下来,也只有逐利一途。 (展开)
0 有用 子蠡 2021-06-22 23:18:53
本能地喜欢萧先生这样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学者,文字间的历史感和文字本身都让我共鸣。
0 有用 GoldenTreasure 2021-02-19 16:33:19
都2021了,,,那篇《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依旧不温不火
0 有用 笑沧海 2019-03-15 22:55:46
虽然是随笔,但透射出的思想碎片依旧闪耀。全书既有学术观点的论述,如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思潮、新保守主义的;也有个人的游历,如台湾、日本、美国的官感;还有对中国问题等切合实际的思考。整体来看,尽管有些观点不太赞同,但仍旧不能够抹掉对萧老的敬佩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