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咸丰皇帝》主要内容简介:咸丰皇帝奕詝(1831—1861),他即位初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直到他在避暑山庄撒手西归9东南半壁江山依然硝烟弥漫;在他统治期间的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陷落、圆明园灰飞烟灭、大片国土沦陷。咸丰帝心胆俱裂,以31岁的年纪命丧热河。此间,王朝政局跌宕起伏,各种势力集团纵横交错,斗争激烈……
作者简介 · · · · · ·
喻大华,1963年2月生于辽宁辽阳,历史学博士,任教于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晋升教授,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2008年起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目录 · · · · · ·
一 谁是太子
老来得子,子以母贵
幼年丧母,寄人篱下
道光择储,左右为难
建储封王,谁是太子
二 连丧重臣
师徒君臣,百年讹传
帝师献计,斥退佞臣
出师未捷,林公暴卒
帝师早逝,幼主无助
三 曾国藩起兵
农家子弟,跻身朝堂
砥砺修身,志冲青云
补天无术,回籍葬亲
投笔从戎,书生领兵
四 湘军建功
长沙建军,步步荆棘
衡州练兵,缔造湘军
先败后胜,湘军建功.
攻克武日日,大功不赏
战系国运,殊死搏杀
五 天国内讧
落第书生,举旗造反
建都南京,逼封万岁
天国内讧,自相残杀
六 慈禧入宫
玲珑少女,气质超群
官家小姐,平凡童年
诞育皇子,母以子贵
固宠有法,染指政务
七 兄弟反目
建储封王,潜藏祸根
兄友弟恭,暗藏裂痕
逼封太后,兄弟反目
八 铁腕能臣
皇帝新宠,太岁动土
变更祖制,重用汉臣
肃顺结党,飞扬跋扈
九 科场第一案
天子脚下,科场案发
大案告破,触目惊心
皇帝震怒,考官伏法
十 兵临津门
英国挑战,疆臣束手
制造借口,挑起战争
兵临津门,皇帝妥协
十一 泣别圆明园
战火重燃,大沽报捷
皇帝万寿,内外交困
兵临城下,泣别名园
十二 名园浩劫
城下议和,虚与委蛇
强盗闯园,大肆劫掠
火烧夏宫,名园浩劫
十三 命丧热河
心灵煎熬,热河求死
身后安排,左右为难
命丧热河,临终托孤
十四 叔嫂通谋
太后权臣,矛盾凸显
奕诉奔丧,叔嫂通谋
两宫争权,大臣“罢工”
十五 辛酉政变
回銮京师,从容布置
晴天霹雳,辛酉政变
风云散尽,新朝开篇
十六 定陵盖棺
赶修陵寝,大葬咸丰
帝王情趣,天子风流
定陵盖棺,悠悠史评
大事记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咸丰皇帝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咸丰皇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对高中历史教材不错的补充

大变革时代的苦命天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没什么人看啊。我是图书馆借的。为什么我对咸丰帝有兴趣,是因为读曾国藩传记的时候,提到这个少年天子,有点年少轻狂、沉不住气的感觉,对于曾国藩一下子如遇救命稻草,一下子又恨得咬牙切齿,一会想大方论功行赏,一会又患得患失收回成命……看完这本,对咸丰帝的印象...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先生认为,帝王应该具备道、德、才三方面的品格。 所谓“道”,指的是“用人”,帝王治理天下,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选拔得力的人来辅佐,选什么样的人呢?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官僚们从基层干到中央,几乎个个都是“老油条”,想把这帮人玩转了,不容易。所以,帝王要有“道”、有手段。 所谓“德”,指的是帝王要赏罚严明,一碗水端平,要爱民如子,要严格自律,否则,为所欲为,没几天...
2018-04-20 10:24 1人喜欢
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先生认为,帝王应该具备道、德、才三方面的品格。
所谓“道”,指的是“用人”,帝王治理天下,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选拔得力的人来辅佐,选什么样的人呢?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官僚们从基层干到中央,几乎个个都是“老油条”,想把这帮人玩转了,不容易。所以,帝王要有“道”、有手段。
所谓“德”,指的是帝王要赏罚严明,一碗水端平,要爱民如子,要严格自律,否则,为所欲为,没几天就会把祖宗的江山断送了,自己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所谓“才”有各种类型:有适合“创业”的才—大刀阔斧;有适合“守成”的才—兢兢业业;有能够“中兴”的才—力挽狂澜。
二、对于咸丰帝的上谕,曾国藩也没有落实,他知道,太平天国正在骨肉相残,他要为太平天国的内讧留足时间和空间,他不能插手,他怕一插手,太平军会停止内讧,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坐收渔翁之利。
三、您想,道光活着的时候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是皇子们的父亲,但死了就啥也不是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能保护得了谁?你爱奕䜣,就立奕䜣为皇太子;你要是觉得另一个儿子更适合做太子,你就得维护他的地位。凡事总要有个轻重取舍,你想把方方面面全摆平,可能吗?这种想法看似想得很周全,实际上很幼稚、很天真。
四、总之,一个按自己的思维生存了几千年的古老的大国要想融入世界的潮流,必然伴随着数不清的挫折和坎坷,叶名琛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五、诚如著名学者汪荣祖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认为圆明园仅仅是清朝皇帝的私产,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六、您想,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由上百名扛夫抬着,前后仪仗队簇拥,浩浩荡荡,绵延几里开外,肯定走得很慢;并且沿途地方官,甚至老百姓都要来吊唁参拜,也要耽误不少时间。相反,两宫皇太后带着小皇帝,由载垣、端华护送,很快就会到京。这样一来,造成了一个时间差,两宫皇太后到京后立即就能跟奕䜣取得联系,从容布置,而肃顺还在半路上。而且,肃顺跟载垣、端华分头行动,遇事难以沟通。这样一来,两宫皇太后实际上脱离了肃顺的控制,自由了!
七、我认为肃顺的垮台,原因有三:
第一,间接原因。几年来,肃顺铁腕治国,飞扬跋扈,树敌太多,造成了自己的孤立。正因为如此,肃顺被杀,当时罕有为其鸣不平者,甚至很多人认为大快人心。
第二,直接原因。肃顺轻视了恭亲王奕䜣,更轻视了身为女人的慈禧,这使得对手变成了一支出奇制胜的“奇兵”。奕䜣在咸丰帝出逃热河后,经过一年的经营,实际上控制了北京,他在咸丰帝死后被排斥,反而使他赢得了朝野的普遍同情。慈禧虽是身为女人,但心狠手辣,是天才的阴谋家。肃顺对此没有察觉,更未做任何戒备,反而做出了一系列乖张的举措,直到身陷大牢,方才领略了对手的老辣,但为时已晚。
第三,根本原因。就是肃顺触动了专制社会那根臣子碰不得的“红线”—皇权。
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肃顺权势再大,毕竟是臣子,如果“揽军国大权,以臣仆而代纶音,挟至尊以令天下”,就是犯了君臣关系的大忌。当时小皇帝年仅六岁,不能亲政,谁能做皇帝的“唯一合法代表”?显然,在天下人眼里,两宫皇太后、甚至奕䜣都比肃顺更合适。肃顺等人代行皇权,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怀疑“圣旨”是不是皇帝的本意,试问“八大臣”何以取信于天下?国家政令真伪难分,名不正言不顺,早晚要出大乱子。可以断言,肃顺等人的下场并不奇怪。究其原因,这也是咸丰帝一手造成的。
回应 2018-04-20 10:24
-
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先生认为,帝王应该具备道、德、才三方面的品格。 所谓“道”,指的是“用人”,帝王治理天下,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选拔得力的人来辅佐,选什么样的人呢?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官僚们从基层干到中央,几乎个个都是“老油条”,想把这帮人玩转了,不容易。所以,帝王要有“道”、有手段。 所谓“德”,指的是帝王要赏罚严明,一碗水端平,要爱民如子,要严格自律,否则,为所欲为,没几天...
2018-04-20 10:24 1人喜欢
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先生认为,帝王应该具备道、德、才三方面的品格。
所谓“道”,指的是“用人”,帝王治理天下,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选拔得力的人来辅佐,选什么样的人呢?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官僚们从基层干到中央,几乎个个都是“老油条”,想把这帮人玩转了,不容易。所以,帝王要有“道”、有手段。
所谓“德”,指的是帝王要赏罚严明,一碗水端平,要爱民如子,要严格自律,否则,为所欲为,没几天就会把祖宗的江山断送了,自己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所谓“才”有各种类型:有适合“创业”的才—大刀阔斧;有适合“守成”的才—兢兢业业;有能够“中兴”的才—力挽狂澜。
二、对于咸丰帝的上谕,曾国藩也没有落实,他知道,太平天国正在骨肉相残,他要为太平天国的内讧留足时间和空间,他不能插手,他怕一插手,太平军会停止内讧,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坐收渔翁之利。
三、您想,道光活着的时候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是皇子们的父亲,但死了就啥也不是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能保护得了谁?你爱奕䜣,就立奕䜣为皇太子;你要是觉得另一个儿子更适合做太子,你就得维护他的地位。凡事总要有个轻重取舍,你想把方方面面全摆平,可能吗?这种想法看似想得很周全,实际上很幼稚、很天真。
四、总之,一个按自己的思维生存了几千年的古老的大国要想融入世界的潮流,必然伴随着数不清的挫折和坎坷,叶名琛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五、诚如著名学者汪荣祖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认为圆明园仅仅是清朝皇帝的私产,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六、您想,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由上百名扛夫抬着,前后仪仗队簇拥,浩浩荡荡,绵延几里开外,肯定走得很慢;并且沿途地方官,甚至老百姓都要来吊唁参拜,也要耽误不少时间。相反,两宫皇太后带着小皇帝,由载垣、端华护送,很快就会到京。这样一来,造成了一个时间差,两宫皇太后到京后立即就能跟奕䜣取得联系,从容布置,而肃顺还在半路上。而且,肃顺跟载垣、端华分头行动,遇事难以沟通。这样一来,两宫皇太后实际上脱离了肃顺的控制,自由了!
七、我认为肃顺的垮台,原因有三:
第一,间接原因。几年来,肃顺铁腕治国,飞扬跋扈,树敌太多,造成了自己的孤立。正因为如此,肃顺被杀,当时罕有为其鸣不平者,甚至很多人认为大快人心。
第二,直接原因。肃顺轻视了恭亲王奕䜣,更轻视了身为女人的慈禧,这使得对手变成了一支出奇制胜的“奇兵”。奕䜣在咸丰帝出逃热河后,经过一年的经营,实际上控制了北京,他在咸丰帝死后被排斥,反而使他赢得了朝野的普遍同情。慈禧虽是身为女人,但心狠手辣,是天才的阴谋家。肃顺对此没有察觉,更未做任何戒备,反而做出了一系列乖张的举措,直到身陷大牢,方才领略了对手的老辣,但为时已晚。
第三,根本原因。就是肃顺触动了专制社会那根臣子碰不得的“红线”—皇权。
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肃顺权势再大,毕竟是臣子,如果“揽军国大权,以臣仆而代纶音,挟至尊以令天下”,就是犯了君臣关系的大忌。当时小皇帝年仅六岁,不能亲政,谁能做皇帝的“唯一合法代表”?显然,在天下人眼里,两宫皇太后、甚至奕䜣都比肃顺更合适。肃顺等人代行皇权,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怀疑“圣旨”是不是皇帝的本意,试问“八大臣”何以取信于天下?国家政令真伪难分,名不正言不顺,早晚要出大乱子。可以断言,肃顺等人的下场并不奇怪。究其原因,这也是咸丰帝一手造成的。
回应 2018-04-20 10:24
-
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先生认为,帝王应该具备道、德、才三方面的品格。 所谓“道”,指的是“用人”,帝王治理天下,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选拔得力的人来辅佐,选什么样的人呢?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官僚们从基层干到中央,几乎个个都是“老油条”,想把这帮人玩转了,不容易。所以,帝王要有“道”、有手段。 所谓“德”,指的是帝王要赏罚严明,一碗水端平,要爱民如子,要严格自律,否则,为所欲为,没几天...
2018-04-20 10:24 1人喜欢
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先生认为,帝王应该具备道、德、才三方面的品格。
所谓“道”,指的是“用人”,帝王治理天下,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选拔得力的人来辅佐,选什么样的人呢?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官僚们从基层干到中央,几乎个个都是“老油条”,想把这帮人玩转了,不容易。所以,帝王要有“道”、有手段。
所谓“德”,指的是帝王要赏罚严明,一碗水端平,要爱民如子,要严格自律,否则,为所欲为,没几天就会把祖宗的江山断送了,自己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所谓“才”有各种类型:有适合“创业”的才—大刀阔斧;有适合“守成”的才—兢兢业业;有能够“中兴”的才—力挽狂澜。
二、对于咸丰帝的上谕,曾国藩也没有落实,他知道,太平天国正在骨肉相残,他要为太平天国的内讧留足时间和空间,他不能插手,他怕一插手,太平军会停止内讧,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坐收渔翁之利。
三、您想,道光活着的时候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是皇子们的父亲,但死了就啥也不是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能保护得了谁?你爱奕䜣,就立奕䜣为皇太子;你要是觉得另一个儿子更适合做太子,你就得维护他的地位。凡事总要有个轻重取舍,你想把方方面面全摆平,可能吗?这种想法看似想得很周全,实际上很幼稚、很天真。
四、总之,一个按自己的思维生存了几千年的古老的大国要想融入世界的潮流,必然伴随着数不清的挫折和坎坷,叶名琛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五、诚如著名学者汪荣祖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认为圆明园仅仅是清朝皇帝的私产,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六、您想,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由上百名扛夫抬着,前后仪仗队簇拥,浩浩荡荡,绵延几里开外,肯定走得很慢;并且沿途地方官,甚至老百姓都要来吊唁参拜,也要耽误不少时间。相反,两宫皇太后带着小皇帝,由载垣、端华护送,很快就会到京。这样一来,造成了一个时间差,两宫皇太后到京后立即就能跟奕䜣取得联系,从容布置,而肃顺还在半路上。而且,肃顺跟载垣、端华分头行动,遇事难以沟通。这样一来,两宫皇太后实际上脱离了肃顺的控制,自由了!
七、我认为肃顺的垮台,原因有三:
第一,间接原因。几年来,肃顺铁腕治国,飞扬跋扈,树敌太多,造成了自己的孤立。正因为如此,肃顺被杀,当时罕有为其鸣不平者,甚至很多人认为大快人心。
第二,直接原因。肃顺轻视了恭亲王奕䜣,更轻视了身为女人的慈禧,这使得对手变成了一支出奇制胜的“奇兵”。奕䜣在咸丰帝出逃热河后,经过一年的经营,实际上控制了北京,他在咸丰帝死后被排斥,反而使他赢得了朝野的普遍同情。慈禧虽是身为女人,但心狠手辣,是天才的阴谋家。肃顺对此没有察觉,更未做任何戒备,反而做出了一系列乖张的举措,直到身陷大牢,方才领略了对手的老辣,但为时已晚。
第三,根本原因。就是肃顺触动了专制社会那根臣子碰不得的“红线”—皇权。
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肃顺权势再大,毕竟是臣子,如果“揽军国大权,以臣仆而代纶音,挟至尊以令天下”,就是犯了君臣关系的大忌。当时小皇帝年仅六岁,不能亲政,谁能做皇帝的“唯一合法代表”?显然,在天下人眼里,两宫皇太后、甚至奕䜣都比肃顺更合适。肃顺等人代行皇权,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怀疑“圣旨”是不是皇帝的本意,试问“八大臣”何以取信于天下?国家政令真伪难分,名不正言不顺,早晚要出大乱子。可以断言,肃顺等人的下场并不奇怪。究其原因,这也是咸丰帝一手造成的。
回应 2018-04-20 10:24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咸丰皇帝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海空一梦 2019-07-05
一个时代悲剧的产物,上至皇帝,下到百姓,无一避免
0 有用 桃乐丝 2012-11-25
苦命天子这个称号对咸丰帝来说一点也不为过,自打继位开始就深深困扰他的太平天国运动,直接把他赶到热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他口吐鲜血的火烧圆明园,31岁命丧热河,临死前的安排被慈禧和奕发动辛酉政变完全篡改,咸丰帝可以说是一生短暂,苦难深重,受尽折磨,抱恨终天。
1 有用 臭猴子 2014-06-09
咸丰皇帝是个衰B,祖宗江山就毁在他手!
0 有用 中国推理王 2012-06-23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道光皇帝一句话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咸丰自己昏庸无能也就罢了,还娶了慈禧这娘们!真是悲剧!
0 有用 已注销 2020-01-30
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身居高位确实是件非常苦逼的事情,不过最惨的是本人确实是想做出改变和进步,可惜缺乏这个运气和智商,只能被无情的抛入历史洪流中
0 有用 velvetspray 2021-02-22
第一本自己的历史启蒙书 还包了那时候最流行的书皮 开启了之后好几年每天中午守在电视前看百家讲坛的习惯哈哈哈哈哈 而且是跟姥姥在新玛特楼上新华书店买的 没过多久那家书店就黄啦
0 有用 Rogerina 2021-01-23
很适口的读物,适合作为了解或者兴趣引入的读本。 滚滚长江东逝水。他是他那个时代、那个利益集团的悲剧英雄。
0 有用 鱼传尺素 2020-10-19
又发现的一个讲的不错的学者,正史野史各种史料的运用,讲解细致,正本溯源,值得一听
0 有用 CEF94 2020-07-23
从另一个角度看,咸丰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末代皇帝”。
0 有用 0aizai0 2020-04-15
身为皇帝,国破之时不挺身而出,而是躲在温柔乡,以酒和女人来发泄,就这还值得别人同情?中国到现在都还在为满清买单呢,别再替满清招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