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是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作者简介 · · · · · ·
塞缪尔·亨廷顿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Albert J.WeatherheadⅢ)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两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有大量学术著作及论文问世。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引论:旗帜与文化认同
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
其他世界?
不同世界的比较:现实、主义、简化和预测
第二章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文明的性质
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普世文明:含义
普世文明:来源
西方与现代化
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第四章 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复兴
上帝的报复
第五章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亚洲的自我肯定
伊斯兰教的复兴
挑战的变化
第三部分 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第六章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寻求结盟:认同的政治
文化与经济合作
文明的结构
无所适从的国家:文明转变的失败
第七章 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文明和秩序
西方边界的形成
俄罗斯与其近邻
大中华及其共荣圈
伊斯兰:没有凝聚力的意识
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
第八章 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西方的普世主义
武器扩散
人权和民主
移民
第九章 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核心国家与断层线冲突
伊斯兰与西方
亚洲:中国和美国
文明与核心国家:正在形成的联盟
第十章 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
过渡战争: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
断层线战争的特性
发生频率:血腥的伊斯兰边界
原因:历史、人口和政治
第十一章 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认同:文明意识的增强
文明的集结:亲缘国家和在外散居者
终止断层线战争
第五部分 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 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西方的复兴?
世界之中的西方
文明间战争与秩序
文明的共性
附录
注释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编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7 条 )






Samuel Hungtington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小摘要

李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 ——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
一、大致内容 1993年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来了学术界和政界的强烈争论。为了回应这些挑战,亨廷顿在1996年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围绕“冷战后,国际间的冲突主要是由文明的不同造成的”论点展开论述。大致内容如下: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告别了两极世界,引起七、八个文明间的冲突。研究冷战后的政局需要一个范式,比... (4回应)
2012-07-09 19:24:57 74人喜欢
一、大致内容 1993年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来了学术界和政界的强烈争论。为了回应这些挑战,亨廷顿在1996年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围绕“冷战后,国际间的冲突主要是由文明的不同造成的”论点展开论述。大致内容如下: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告别了两极世界,引起七、八个文明间的冲突。研究冷战后的政局需要一个范式,比较著名的有: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国家主义和混乱范式。亨廷顿提出文明范式。经济实力强大的西方文明一直鼓吹自己为普世文明,可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其实,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西方文明开始走向衰落,亚洲文明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也是导致穆斯林国家及邻国不稳定的原因)。 因此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历史上,文明交流与融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战争。文明的冲突中,西方的普世文明、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和中国的儒家文明三者之间的矛盾是最严重的。而且当今世界最有可能爆发的战争是断层线战争,特别是中东和东欧地区。由于断层线战争具有不断地休战、停火和停战,而不是达成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全面和平条约。所以暂停断层线战争,首先需要主要参与者精力耗尽,其次非第一层次的参与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其影响将交战各方拉到一起。 总而言之,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二、我对亨廷顿观点的看法 1、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什么会遭到中国学者的指质 有学者认为:“亨廷顿把儒家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并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文明冲突不无关联。”中国提出要走和平崛起道路,可却被当成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美国一直跌跌不休的中国威胁论似乎通过亨廷顿的作品理论化了。 2、对西方和现代化的三种回应方式 第一,拒绝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除了一些想要维持生计的小而孤立的农村社区外,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基马尔主义,即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基马尔是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采用全盘西化的方式改造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文化。第三,改良主义。他们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中国政府把改革开放说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亨廷顿认为改革开放清末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模式的延续。 3、宗教复兴的原因 亨廷顿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对传统宗教的认同,若不能满足者,其他宗教团体代替。另一个因素是西方的退却和冷战的结束,宗教代替了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主义取代了世俗民族主义。我比较认同第二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搞去除四旧,以共产主义为唯一信仰。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苏联的解体,中国各种民俗活动重新焕发活力,并美其名日精神文明建设。我就纳闷了,以前扫四旧时怎么不叫精神文明建设。 4、文明冲突论中的朝鲜与韩国 今年4月13日,朝鲜发射卫星失败,世界各国对此事的反应态度不一。美国的态度是谴责,甚至偏向武力。而韩国的态度则是呼吁朝鲜放弃核试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按理说,韩国和美国应该意见一致,可韩国却比较温和。依据文明冲突论,每个文明都有它的核心国家,比如西方文明是以美国为首的,中华文明是以中国为首等。朝鲜、韩国和日本都跟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关联,所以对待朝鲜卫星发射事件,表面隶属于西方文明的日本和韩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的激动,而是委婉的谴责朝鲜。就拿韩国来说,李明博呼吁朝鲜放弃核试验,并且与韩国携手一道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其实,韩国想要统一朝鲜半岛已经很久了,倘若未来真的实现,那么朝鲜拥有的核武器自然就归韩国。因此,韩国对朝鲜发射卫星的态度比较委婉。 5、人口增长伊斯兰复兴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强大需要青年人(15-24岁)。穆斯林国家的青年人在上世纪80时代起大大增长,并开始占总人口的20%,这些青年人为伊斯兰组织和政治运动提供了生力军。亨廷顿教授还指出,倘若这批青年人接受中等以上教育,并习得原教旨主义,对未来世界的威胁无疑是巨大的。熟悉国际政治的人应该还记得去年的“阿拉伯之春”,许多穆斯林国家纷纷挑起夺权运动,估计也跟青年人数多有关吧。我觉得亨廷顿这一观点,为我们探究古代战争或政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即青年人口数量对政治的影响。 6、伊斯兰世界真的没有核心国家吗? 亨廷顿认为人们时而提到的可能成为伊斯兰世界政治领导和宗教领导的六个国家中,印尼远离阿拉伯世界,埃及是一个穷国,伊朗是穆斯林什叶派国家,巴基斯坦与印度政治冲突严重,沙特的地理位置为四战之地,土耳其则全盘西化了。所以,伊斯兰世界缺乏核心国家。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伊斯兰世界缺乏一个独立自主而又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的国家。自从基马尔改革以后,土耳其发展迅猛。倘若它放弃依靠西方,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国家还是有可能的。 7、非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 亨廷顿说:“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反对西方式的小资情调,甚至连颜色鲜丽的衣着也被打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西方的价值观逐渐被青少年一代接受。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国官方当然把之斥为文化霸权主义,可青少年一代欣然接受。另言之,西方的普世思想宣传有所收获。而在伊斯兰国家(除了基马尔主义的土耳其),原教旨主义和宗教复兴似乎在与西方普世文明进行着强烈地对抗。我想历史上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是重要原因,比如跨越几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此外,两个文明的教义也存在矛盾,比如伊斯兰文明主张政教合一,而普世文明则以民主的代议制标榜,强调政府对教权的控制。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应对普世文明的结果的差异,我想跟是否存在信仰有关系。 8、为什么北京不能承包2000年奥运会 按亨廷顿的说法就是对在1993年维也纳会议占尽风头的中国的反击,而根本原因是西方想要遏制中国的发展。诚哉斯言,北京在2001年重新申请举办奥运会应该再一次遭到西方国家的围堵。结果,萨马兰奇宣布北京将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我想除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奥委会渴望摆脱政治。 三、我的感受 以前高中的政治课本,强调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关系的决定因素。在这一范式下,当我们分析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时,往往归因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亨廷顿就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范式,即文明冲突论。土耳其为什么迟迟不能加入欧盟,是怕拖垮欧洲经济吗?我觉得更有可能的是欧盟的基督教文明难以容纳一个伊斯兰文明的国家。跟中国搞联合军演的俄罗斯为什么还要跟印度搞暧昧关系,仅仅是想遏制中国发展吗?我想可能是东正教文明与儒家文明的博弈。我们应该学会批判的思维方式,切勿一刀切。
4回应 2012-07-09 19:24:57 -
亨廷顿认为全球应该分为7-8个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全球五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佛教。 西方文明八大特征 1、古典遗产,包括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基督教。 2、天主教和新教。 3、欧洲语言。继承于拉丁语系,被广泛的划分为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到16世纪,呈现出现在的形式。 4、精神和世俗权力的分离,即政教分离... (1回应)
2012-09-15 10:02:02 12人喜欢
亨廷顿认为全球应该分为7-8个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全球五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佛教。 西方文明八大特征 1、古典遗产,包括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基督教。 2、天主教和新教。 3、欧洲语言。继承于拉丁语系,被广泛的划分为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到16世纪,呈现出现在的形式。 4、精神和世俗权力的分离,即政教分离。初西方文明外,只有印度文明是政教分离的。在伊斯兰教中,上帝即皇帝。在中国和日本,皇帝即上帝。东正教中,上帝是皇帝的小伙伴。西方的这种政教分离极大的有利与西方自由的发展。 5、法制:继承与罗马法,认为人类的权力应受到某种外部力量的制约。强调保护人权和财产权。而在很多文明,法治是相对不重要的。 6、 社会多元主义和市民社会。欧洲具有相对强大的贵族、农民、商贾。而其它文明,往往是中央集权和独裁的。 7、 代议政体:社会多元性发展了代议政体,要求分享权力。 8、 个人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非西方强调集体主义。 西方文明之所以有现在的民主和现代化,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不可一味学习西方,全盘西化的结果不过是戈尔巴乔夫或者基马尔的结局。
1回应 2012-09-15 10:02:02 -
猛然间发现2019年已经剩下最后一个月了,回顾自己这一年以来读的书量也算不少,然而最后一篇读书笔记居然还停留在二月,顿时觉得无比地羞愧。比起年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而言,读书方面还差了太多。每读完一本书,都在想这次该写一篇笔记了吧,结果总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计划搁浅。虽说算不上是拖延症,但总觉得自己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就像上个月那二十天一样。所以今天特地把前段时间读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回应)
2020-06-14 20:35:41 7人喜欢
猛然间发现2019年已经剩下最后一个月了,回顾自己这一年以来读的书量也算不少,然而最后一篇读书笔记居然还停留在二月,顿时觉得无比地羞愧。比起年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而言,读书方面还差了太多。每读完一本书,都在想这次该写一篇笔记了吧,结果总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计划搁浅。虽说算不上是拖延症,但总觉得自己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就像上个月那二十天一样。所以今天特地把前段时间读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拿了出来,催自己赶紧写一篇出来,权当做是补这大半年来贷的账。
文明的冲突1
这个是全书的核心观点,作者认为在冷战以后,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人们习惯用“传统”来定义自己和区分他人,譬如祖先、宗教、语言、历史等等。每个文明都认为自己才是最优秀的,自己才配领导和支配全世界。于是在这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多方文(liu)明(mang)势力不免会发生冲突,小则局部冲突,大则贸易战。
谈及文明,那就必须谈及分类。作者将世界文明分为了七个: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族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作为一个西方人外加受本书成书时代的影响,作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
说到西方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对立,作者说出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者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
普世文明
既然西方文明现在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那就不得不分析其内涵。我们常常在评论家的口中或笔下获得一个词,一般用于指代西方人的价值观,其名曰“普世文明”。
顾名思义,普世文明的字面含义是让全世界人民都接受的共同价值观、信仰、方向、体制等等。作者精辟地指出,普世主义本质就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为自己能实施文化统治的辩护。
诚然,西方世界所主导的一些技术(通讯、交通)、生活方式(建筑、美学、婚礼)和文化符号(时尚、文艺、产品)确实深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作者很快就在这里自泼了一盆冷水——接受文化并不代表接受文明理念。
举个不算太恰当的例子,作为一个四川人,就算普通话说的再好,在家乡特别是在这座离主城区还有十几公里的小镇上,我还是宁可用四川话与他人交谈。这是深入骨髓的传统,铭刻在最初始的记忆里,任凭世俗与时光如何洗刷也难以磨灭,即便经历了无数次摒弃之后也会在梦里归来。
文明也是一样。西方文明(或者普世文明)所带来的东西代表着先进和现代化,然而现代化与西方化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非西方文明而言,现代化是好东西,西方化却不一定。这当中起作用的是本土文明的认同感,我的才是好的,你的永远都是他山之石。即便是先进的文明被本土文明所接纳,那也是在期望与本土文明主要要素相容的前提下的吸收和改造,如川辣包肯德基和日本的中华料理。
每次谈及这种内容,总会让我想起一个特别喜欢的一个笑话:老外总是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他们只是不太信仰外来的神而已,因为不论是耶稣安拉还是佛祖菩萨,他们保佑的都是所有信众,万一在关键的时候他们的保佑有延迟怎么办?而信仰祖先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我的祖先是只保佑我一个人,他不需要去关心别人。
西方文明的衰落
作者客观地表示,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西方文明的统治地位正在难以遏制地动摇和衰落。讽刺的是,西方文明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大搞技术封锁,但是得益于它之前为了统治方便而建立的全球联系方式,技术还是难以避免地实现了全球化。西方文明核心竞争力失去之日,就是其他文明崛起之时。
技术的进步刺激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催生着本土化意识的产生。解决了吃饭问题,自然就要考虑精神层面的建设问题,通俗地说,虽然种地方式是学西方人的,但是买种子、播种、培育秧苗、收获粮食的人始终都是本土的领袖。要是人民把温饱问题的解决归功到西方人身上,领袖可就为他人做嫁衣了。所以有先见之明的领袖会进行“自我本土化”,消除西方文明在明面上带来的影响,将经济的发展归功于自身(其实也的确是),而手段就是在群众中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认同”。正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放在哪个文明都适用。举个栗子,有朝一日袁老的水稻彻底解决了金家群众的吃饭问题,你说他们是感激袁老,还是感激将军?
除了经济的发展,作者认为西方文明的衰落还和另一个因素息息相关,其名为“宗教”。宗教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赋予了人以“认同感和生活方向”,用一个词总结就是“信仰”。冷战结束宣告苏联模式下的老式共产主义的失败,这一失败击碎了许多国家对“世俗上帝”的信仰,但是人不能没有信仰呀,所以很多人就将热情转向了“真正的上帝”,所以各种宗教死灰复燃。同时作者也解释道,虽然宗教是反世俗的,但它并不反现代化,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对精神信仰的追求并不矛盾,说白了,宗教的作用就是找归宿感,一群共同信仰的人走在一起可以互舔伤口、报团取暖,这些行为并不会妨碍他们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
宗教与西方文明衰落的联系就在这里,各个文明自有一套甚至几套本土宗教,它们起源于本土文明,贴合本土文明的语言、历史、习惯,既然信仰本土宗教如此方便(不用去读那些质量欠佳的译本,更不用为了读原文再去学一门外语——毕竟人都是很懒的),为啥我一定要信仰你西方文明的基督教?
文明的差异
在一个遍布恶意的世界,谁才是你值得托付后背的人,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是血缘和家庭。人类是特别喜欢用二元化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生物,非黑即白,这是我们在看待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而客观理性总是被放在第二位。君不见,我们平日在读一则新闻的时候,总是会对文中那些处于弱势的主角产生共情,只有等热血从大脑里逐渐退去后,才去反思深藏在新闻表象下的那些错综复杂的原因。
同样的,对于一个文明而言,这个世界其实只有两种人,“我们”和“他们”。作者在这里将文明之间差异的原因做了总结:1.优越感(鄙视链);2.习惯差异导致的恐惧与不信任(猜疑链)。
文化的差异导致隔阂与分裂,进而建立我们最熟悉的情感——憎恨。不得不承认,憎恨是最好的选择,比其他任何一种情感更能激发民族向上的动力,学过历史都知道一个词叫做祸水东引,没有什么比外敌更容易化解内部矛盾,这不仅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今天依然存在。
核心国家
冷战结束将两强对峙的世界格局打破,变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而西方文明的衰落和非西方文明的崛起又将世界往多元化的方向推进。于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
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的构成要素正是引领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这是因为小国总是对文化相似的大国有依赖心理,愿意搭上大国发展的顺风车。要是将文明形容成一个家庭,那么核心国家就是家长,它起到为家庭成员提供支持和制定家规的作用,而这个家规就是地区秩序。这个很容易理解,如西方文明的美国和欧盟,中华文明的中国,东正教文明的俄罗斯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伊族文明没有核心国家,作者在这里的论点非常有趣,在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了老哈里发即将故去,膝下各位公子各显神通打算夺嫡的场景。作者认为,同样可能成为伊族文明核心的国家有六个,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与弊,但他们的优势都不足以帮助他们击败对手登上哈里发的宝座。这六个国家分别是印尼、埃及、伊朗、巴基斯坦、沙特、土耳其。印尼就像是坐拥江夏的刘琦,身为最大的伊族国,经济发展也不错,奈何远离阿拉伯中心,影响太小;埃及就像坐镇荆州的刘琮,位于中东中心,人口众多,却是个穷鬼,而且是被欧美各位“曹操”操纵的对象;伊朗就像袁绍,虽然实力不错,但是是个庶出的子弟,嘴里说着从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方言(波斯语),带着一身孤立小众的习性(什派),母亲还是和亲过来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自古对立);巴基斯坦是刘备,徒有当主公的野心,却因为没钱不得不巴结大哥;沙特是身怀玉玺的刘协,集金钱、政治中心、宗教中心为一体,可惜身体虚(人少)外加光杆司令一个,曹丞相说往东他不敢往西;土耳其倒是有实力,只可惜是个崇尚世俗主义的刘璋,只能算个表亲,服不了众。
新秩序的建立
刚才我把文明形容成了家庭,把核心国家比作家长,家长负责提携家庭成员,并且制定家规,而这个家规就是地区秩序。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规和经营之道。用我们国家自己来举例,中华文明圈的人善于将家庭关系网带到契约里去,大家到海外做生意搞项目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咱们都是华人,五百年前是一家,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兄弟阋墙外御欺辱……虽然这些话不是在任何场所的有用,但毕竟能形成一套公认的体系,从宏观层面上讲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在这层关系网下面,中华文明的继承人们完全可以再搞一次自产自销,形成一套家长提携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又反哺家长的良性发展体系,彻底摆脱西方文明的经济控制。
比起中华文明的自产自销,西方文明的经营之道则更具侵略性,前面提到的普世主义就是他们一贯奉行的手段。西方文明善于将西方化和现代化混作一谈,在“世界共同体”的招牌下到别人家里去挖小弟,其目的实质还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永远不能对挖来的小弟与自己的国民一视同仁,其中日本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一旦有发展起来的苗头,大哥的大棒马上就挥了下来,永远只能当老二。作者毫不客气地说,普世主义,其实就是伪善、双重标准和例外原则,将自以为恰当的经济政策强加给他国,与其称之为普世,不如称之为利己主义,而它最善于使用的两板斧,正是“民主”和“人权”。
文明的冲突2
之所以在这里要再谈一次文明的冲突,是因为在了解到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差异之后,能够更容易去理解文明冲突的原因。作者认为,文明冲突的缘由反映在表象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文明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抢话事权);2.军事实力的比拼(军备竞赛);3.经济纠纷(贸易战);4.领土纠纷(抢地盘);5.价值观念的冲突(咸甜之争)。
当文明之间的实力越均势,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点很好理解,贸易战就是最近的例子;一旦冲突爆发,各方的亲缘集团会纷纷站队,然后冲突规模扩大,最终波及全球。这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角力,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叫做断层线战争。
战争一旦开始,人类又将从理性回归到感性中去,看待问题的角度从多元变成二元,即我们和他们。核心国家会竭尽一切手段将对方定义为恶,将自己的手段粉饰为善,以获取民众及盟友的支持,并减轻支持者的罪恶感。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虽说是战争,但是作者也从参与程度上对战争参与者画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直接参与战斗的各方,用RTS术语来形容,就是造兵出兵的各方,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集团,说白了就是被人当枪使的炮灰们,大街上挥刀对砍的烂仔混混。第二层级是呐喊助威者,比如和交战双方毗邻、并公开支持其中一方的国家,通俗地讲就是站在街角发刀子的人。第三层级一般是前面讲到的核心国家,它们不宜直接走到台前来搞事情,但是这场战争的得失与他们息息相关,典型的背后金主,黑社会大哥。
始就有终,有战就有和,断层线战争总会在某个时段完全停止,但却不会永久终结。停战的理由很简单,要么冲突各方人死光钱耗尽,要么就是第三势力的介入调停(这种事情只对小国之间的战争和地区冲突有用,联合国就是干这事的),要么就是双方背后的第三层级金主出面干涉施压。明眼人都能看出,只有最后一种方案真正奏效。所以作者在这里悲观地表示,结束一场战争,或者防止它升级为全球战争,主要取决于核心国家的利益与行动,断层线战争自下而上地爆发,断层线上的和平却要自上而下地慢慢推动。
心得
其实还有一点内容没有介绍,那就是第五章“文明的未来”。塔勒布讲过,黑天鹅的来临无法预测,没有人能准确判断战争的起止。所以本书作者对于文明之间的是战是和的探讨,在我看来毫无意义。
按照老规矩,还是总结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吧。
1.文明之间的差异无法调和,发展好自己的文明,不要被别人压下去。
2.西方化不等于现代化,切不可混作一谈,更不可被蒙蔽双眼。
3.不要以为别人的文明就是好的,身为中华文明传承者的我们,就像黑人、华裔一样,永远无法被异族文明真正接纳。异族文明绝不可能设身处地地为你考虑,全盘接受它们,最多让你当个二等公民。只有自己的文明坐了庄,你才有机会当大哥。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明的核心国家想要守住自己的地盘,守住自己的关系网,就得靠实力服众,毕竟人天生就是逐利的,“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5.政治其实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宗教,意识形态就是它的教义。按照自己的文明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宗教”,而不是听传教士的。
6分不清西方化和现代化的人蠢,分清了两者而选择西方化的人坏。哪里有什么不同政见的同胞,少来什么只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都是些自欺欺人罢了。既然这些人已经不认可自己是本族文明的一分子,那么基于文明之间无可调和的差异,他们便统统都是敌对势力。有认同感者自是同胞,自绝我族者永远反骨,切不可自作多情,认贼作子。虽然顶层设计者必有更加长远的考量,但对“同胞”的建制让利始终弊大于利,于外肉包打狗,于内民怨沸腾,政策持续几十年换来的也不过是一场竹篮打水,不如索性免去那些倾斜优惠,封锁外界的干涉后任由其自生自灭。毕竟人都崇拜强者,从没听说过谁崇拜舔狗。
7.割鹿刀仅一口,能者自执之。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不同文明之间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不死不休。同一文明者当自勉。
8.生而为人,应当敬畏和平,但切忌寄希望于和平。因为决定和平的从来都不是民众,而是利益。
心得至此,完结撒花~
言沛2019年11月26日于家
2回应 2020-06-14 20:35:41 -
一、意识形态是否=文化? 人类学家克利弗德·纪尔兹指出,当一个社会产生了社会与政治危机,加上因迷失方向而产生了文化危机的时候,那是最需要意识形态的时候。因此意识形态是否可看作作者认为的“文化”的变种,甚至就是所谓填补文化空缺的一种替代品,“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而根据文化的定义,是... (1回应)
2021-02-22 11:07:52 4人喜欢
一、意识形态是否=文化?
人类学家克利弗德·纪尔兹指出,当一个社会产生了社会与政治危机,加上因迷失方向而产生了文化危机的时候,那是最需要意识形态的时候。因此意识形态是否可看作作者认为的“文化”的变种,甚至就是所谓填补文化空缺的一种替代品,“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而根据文化的定义,是“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类创造出制度文化,即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典章律法等。人类借助这些社群与文化行动,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所以我认为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既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苏联不再构成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不再构成对共产主义世界的威胁,那么这两个世界中的国家就日益认为威胁会来自文化不同的社会。 引自 其他世界? 书的作者认为人类将从意识形态斗争走向文化间的冲突,实际上就是从美国角度出发,延续冷战思维,在想象中重新构建在苏联与“共产主义世界”消失,“自由世界”逐渐松散后美国从何种角度出发寻找新的竞争对手,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敌人才有进步”。
美国的对外政策思考也因不情愿放弃、改变,有时甚至是重新思考那些适应冷战需要的政策,而深受困扰......仍然将苏联的复活视为潜在的威胁。 引自 世界之中的西方 二、只是文明间的冲突?
我同意作者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世界上的一些冲突。正如我上文所说,意识形态就是文化的变种,作者全书中所提到的意识形态也就只有两种:共产主义与西方宣扬的自由与民主。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意识形态都是一种普世文化,认为全人类都会认可、接受它们的价值观。因此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是文化的冲突。但作者却没有把意识形态也看成一种文化的冲突。更令人质疑的是,作者将文明的不同作为世界各国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基本完全忽略了政治、经济、军事利益。忽略现代化科技和全球化造成的贫富等经济问题对于一些冲突的本质驱动影响。个人认为,全书的论证都基本停留在表层,没有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解构,使得论证有些空洞。
再看世界上的冲突,特别是“热战”,大多数都是文化的内部冲突。历史上有众多单一国家的内战。也正如该书简体中文版的附录中李慎之所言:
亨廷顿鼓吹的”西方文明“比之于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特殊文明来已经可以说是一种范围相当广大的”普遍文明“了,如果对照他自己所说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是西方的内战“的话矛盾尤其明显。为什么50年前还在打得你死我活的国家今天就可以统一在”西方文明“的旗帜下了呢? 引自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这条质疑已经足够有力,我也不必多言。
三、伊斯兰恐惧症
很明显,作者患有伊斯兰恐惧症,认为穆斯林人口的迁入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侵蚀。这不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仇外心理,甚至暗含种族歧视(因为美国的政治正确未能在书中清楚表达出来)吗。不知这到底是作者本人真实心态,还是借”西方文明正在衰退“采取的被动自保呢?在1997年,英国拉尼米德信托将“伊斯兰恐惧症”定义为:“对伊斯兰教的恐惧或仇恨,因此对所有的穆斯林恐惧和厌恶”,说明它也指借由将他们从全国的经济、社会和公共生活中排除来歧视穆斯林。这一概念也包括认为伊斯兰教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不如西方,是一种暴力政治意识形态,而不是宗教等。
《古兰经》和其他有关穆斯林信仰的陈述几乎都不禁止使用暴力,在穆斯林的教义和实践中没有非暴力的概念。 引自 原因:历史、人口和政治 然而这并不能成为理由,举基督教为例:虽然基督教教义中宣扬和平、爱与同情,但另一方面部分教义也被用来将使用暴力合理化,造成历史上许多对异教徒、教会异端、宗教罪人与外敌的暴力行为。
补充:伊斯兰教中”圣战“字面的意思并非“神圣的战争”,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斗争、争斗”或“奋斗、努力”。信徒不断同自己内心的邪恶意念作斗争,净化心灵,虔信真主;用舌、用手是指信徒发表演说,规劝辩论,著书立说;用剑仅仅是指为了处于自我防卫而拿起武器。有极端份子以圣战的名义进行极端主义活动,受到了伊斯兰世界绝大多数学者的谴责,认为凶手曲解了伊斯兰精神。
图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四、文明是否具备国家的功能而又是否应当具备?
文明不会做决定也无法受控,文明的核心国也并不等于文明。而是否可以根据文明来建立世界新秩序呢?我表示怀疑。从亨廷顿认为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设置看一看:
从文明的角度看,日本和印度显然应当是常任理事国,非洲、拉丁美洲和穆斯林世界也应当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将英国和法国的席位合并为一个欧洲联盟的席位,由欧盟决定轮流担任,也是恰当的。 引自 文明间战争与秩序 这份构想可说是无比的天真。首先,欧洲联盟是一个组织,并不是一个国家,就算一定要看成国家,也是一个极为松散的国家(不过相较于独联体等组织确实还是很团结了),英法世仇,也不可能相互共享席位。
电视剧《是,大臣》截图(1980's)再说到让日本等国加入常任理事国席位一事,联合国为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而生,为二战胜利做出最突出贡献的五国,理应保持席位。作为轴心国的日本、德国自然是不可能成为常任理事国。联合国想办成一件事,需要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缺一不可。而阻止这件事的办成,一个常任理事国就够了。过多的国家在联合国拥有了过大的权力,就会使机构瘫痪,降低办事效率,造成更多的混乱。
五、总结
从现在来看,这本书中某些观点或许不那么站得住脚,有些天真,但是在成书的1996年,在西方世界还沉浸在”历史的终结“的喜悦时,亨廷顿能更清醒地看到西方社会衰落的迹象,积极探寻世界上新的力量的出现。以文明的冲突为考量,许多后来发生的事情确实映照了书中的观点:9·11事件,南斯拉夫的最终解体,车臣与俄罗斯的战争,乌克兰的分裂,中国全盘西化理论的衰退和民族主义力量的崛起,世界范围的极端恐怖主义袭击......以文明为单位考量世界、民族、国家确实是有价值的。
1回应 2021-02-22 11:07:52
-
不敢左牵黄 (平心,静气,不孤不寂)
1、梅尔科在考察文献之后得出结论,人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着合理的共识: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经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和西方文明)。鉴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5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可能还有非洲文明。 2、在现代化之前的几百年间西...2011-10-17 17:18:23 1人喜欢
1、梅尔科在考察文献之后得出结论,人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着合理的共识: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经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和西方文明)。鉴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5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可能还有非洲文明。 2、在现代化之前的几百年间西方社会的独特特征在于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各项特征的结合,包括: 》古典遗产(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和基督教) 》天主教和新教 》欧洲语言(拉丁语及后继的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 》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 》法治(为宪政和人权保护提供了基础,包括财产权和不受专制权力的侵害) 》社会多元主义(集团多元性与阶级多元性) 》代议机构(社会的多元性最初导致了等级、议会和其他代表贵族、教士、商人和其他集团的利益的机构,并演化为代议制形式) 》个人主义 3、基马尔主义(凯末尔主义) 核心主张: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认为现代化是可望的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必须西方化。穆斯塔法·基马尔(凯末尔)·阿塔蒂尔克执这种主张,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创建了一个新土耳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它既西方化又现代化。 4、从李光耀开始的历届新加坡领导人把亚洲的成功归结于作为儒家文化的亚洲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节俭等。 5、各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 》中华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各有一个主导核心国家、若干个成员国及生活在另一种不同文明支配的国家中的人(海外华人、“近邻”的俄罗斯人、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 》西方文明现在有两个核心,即美国和法德核心,英国则作为另一个权力中心游离于他们之间。 》伊斯兰、拉丁美洲和非洲缺乏核心国家。巴西(语言)之于拉丁美洲犹如伊朗(宗教教派)之于伊斯兰教,亚文明的差异使他们很难担任这个角色。 》埃塞俄比亚、海地及日本是显然的文化上的孤独国家,缺乏与其他社会的共同性。 6、西方的边界:沿着宗教的界线,沿芬兰、波罗的海各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与俄罗斯的边界,穿过西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与东正教的东部分开;穿过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南斯拉夫,然后和与原奥斯曼帝国的边界重合。 7、阿拉伯和穆斯林的历史认同感与忠诚感:一方面是对家庭、部族和部落的忠诚,另一方面是对“在更大规模上的文化、宗教和帝国的统一体”的忠诚(即在伊斯兰教的号召下而统一在一起的忠诚感),国家认同感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小集体(部落)和大信仰(伊斯兰教),一直是忠诚和义务的中心,民族国家一直不太重要。 伊斯兰文明尚无明显的核心国家,印尼人口最多经济发展快但在外围、埃及经济上依赖于美国与西方控制的国际组织、伊朗信仰的是有别于其他90%的穆斯林信仰的什叶派、巴基斯坦相对贫穷且饱受种族与分裂之困扰、沙特阿拉伯在安全上依赖西方、土耳其在宪法中规定信奉的世俗主义,使各国都有可能但并未实际成为核心国家。 8、经济增长会扩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但也会促进政治的发展和走向更开放的、多元的、可能是民主的政治形式。可以说经济增长在韩国和中国台湾起到了这个作用,然而在那里最积极地推动民主的政治领袖都基督教徒。 强调权威、秩序、等级制和集体高于个人的中国儒教传统,对民主化形成了障碍。但是,中国南方的经济增长,正产生出日益增大的财富、具有活力的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之外的经济力量的积累以及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此外,中国人在贸易、投资和教育方面已经深深地融入外部世界。所有这一切正在为中国走向政治多元化提供社会基础。 9、断层线战争的特征是:不断地休战、停火和停战,而不是达成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全面和平条约。因为断层线战争是深深基于涉及不同文明集团间持久对立关系的断层线冲突,这些冲突又源于地理上的邻近、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彼此各异的社会结构和双方社会的历史记忆。 10、西方的衰弱,比之于经济和人口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道德衰弱、文化自绝和政治分裂。经常被提及的有: 》反社会行为的增长,诸如普遍的犯罪、吸毒和暴力行为。 》家庭的衰败,包括离婚、私生、未成年人怀孕和单亲家庭的增加。 》至少是在美国出现了“社会资本”的下降,即志愿组织成员的减少,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的下降。 》“职业道德”的普遍下降和自我放纵的增加。 》对知识和学术活动投入减少,在美国表现为学术成果水平降低。 11、美国的民族与文化认同:在历史上是由西方文明的遗产所界定的,在政治上则是由美国信条的原则所界定的,即,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赞同的自由、民主、个人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政和私人财产权。摒弃美国信条和西方文明,就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或者说,西方文明的终结。 12、作为一个成熟的文明,西方已不再具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社会所需的经济动力或者人口动力,而且,以此为目的的任何努力都有悖于西方的自决和民主价值观。 13、新加坡曾经发表白皮书将新加坡人的“共同价值观”确定为: 》国家先于(民族)群体,社会高于个人;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 》个人应受到重视和得到群体的支持; 》重视共识而不是斗争; 》种族和宗教和谐。 14、不论世界上的几大宗教在何种程度上把人类区分开来,它们都共有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如果人类有朝一日发展一种世界文明,它将通过开拓和发展这些共性而逐渐形成。因而,除了“避免原则”和“共同调解原则”外,在多文明的世界里维护和平还需要第三个原则,即“共同性原则”: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 可以设想,加强教育和自觉性,以及提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理解水平所导致的现代化和人类道德的发展,会使文明向越来越高的水平持续发展。
回应 2011-10-17 17:18:23
-
欧洲各社会经历了一个绝对君主制的阶段,但避免了亚洲国家历史上特有的持续的官僚帝国或“东方专制国家”的出现。封建主义为多元论以及某种权力分散是自然的和令人向往的假设提供了基础于是,在国际层次上,均势也被认为是自然的和令人向往的,政治家的责任好是维护和保持它。因此,当均衡受到威胁之时,就需要用平衡行动去恢复它。简而言之,国际社会的欧洲模式反映了欧洲国家内部的社会模式。 与此相反,亚洲的官僚帝国没有给...
2022-08-04 11:26:41
欧洲各社会经历了一个绝对君主制的阶段,但避免了亚洲国家历史上特有的持续的官僚帝国或“东方专制国家”的出现。封建主义为多元论以及某种权力分散是自然的和令人向往的假设提供了基础于是,在国际层次上,均势也被认为是自然的和令人向往的,政治家的责任好是维护和保持它。因此,当均衡受到威胁之时,就需要用平衡行动去恢复它。简而言之,国际社会的欧洲模式反映了欧洲国家内部的社会模式。
与此相反,亚洲的官僚帝国没有给社会或政治多元化和分权留有余地。与欧洲的情况相比,在中国,搭车似乎远比均势重要。……
历史上,中国人并未明确地区分国内和国外事务。他们“头脑中的世界秩序不过是中国国内秩序的必然结果,因此是中国文明认同的一种延伸”,他们假定这种认同“能够在正常的宇宙秩序这个更大的可扩展的同心圆中再现自身”。或者,像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所表述的:“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儒家严谨而清晰地表达的等级社会观的反映。外国的君主和番邦应当向中央帝国朝贡:‘天无二日, 国无二主’。”因此,中国人从来没有“多极,甚至也没有多边的安全观念”。 在国家关系中,亚洲人一般“接受等级制”,在东亚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欧洲类型的霸权战争。欧洲历史上典型的有效均势体系对于亚洲来说是陌生的。在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到来之前,东亚的国际关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国家要么从属于北京,要么与之合作,或者不受北京控制而自治。当然,儒家的世界秩序理想从来没有完全实现过。然而,亚洲的国际政治等级制模式与欧洲的均势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回应 2022-08-04 11:26:41 -
察哈尔中尉 (忠诚是我的荣誉)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地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因此,据我所知,中国学者对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冲突?》所作的评论总的来说精深而富有洞见,虽然他们有时也误解了我论证中的政策含义,并对之持相当批评的态度。为此,我的完整著作现在尤其应与中国读者见面,这...2022-07-12 07:29:49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地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因此,据我所知,中国学者对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冲突?》所作的评论总的来说精深而富有洞见,虽然他们有时也误解了我论证中的政策含义,并对之持相当批评的态度。为此,我的完整著作现在尤其应与中国读者见面,这样他们便可以了解我对世界政治所作的分析的更全面、更精确和更详尽的版本,而不仅仅是从一篇30页的文章中可能了解的东西。 为什么我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这么大的兴趣并刺激了这么多的讨论,为什么我的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并具有相应的影响?我认为,答案是,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地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个对正在呈现的现实的洞见。它也提出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欧洲或东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在本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利益的能力,以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加激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 我于1993年发表的文章在中国和其他地方被批评为可能提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即文明的冲突由于我预测其可能发生而增加了发生的可能性。然而,任何预测都不是自我实现的或非自我实现的。预测能否实现依赖于人们如何作出反应。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严肃的和信息灵通的人士认为苏美之间的核战争实际上不可避免。但是这场核战争并未发生,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的可能性,并推动了武器控制和其他安排来确保它不发生。我所期望的是,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欧洲和亚洲国家最主要的政治家已经在谈论需要抑制文明的冲突和参与这样的对话。我所主持的哈佛国际和亚洲研究会正在积极地提倡这一努力。我相信,我的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将鼓励中国领导人和学者做同样的事情。 塞缪尔·亨廷顿 1997年12月6日 引自 中文版序言 回应 2022-07-12 07:29:49 -
下述想法时十足傲慢的表现:由于苏联共产主义垮台了,西方就永久赢得了世界,穆斯林、中国人、印度人和其他人将仓促地把西方自由主义当做惟一的选择来接受。 虽然亨廷顿在这本书中也带有一些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这无可厚非,但这一段对于一些西方人傲慢想法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有人曾说中国是一个伪装的文明。 既如此,又岂会轻易崩塌呢?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抱着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想法,1991苏联解体...
2022-07-08 11:01:23
下述想法时十足傲慢的表现:由于苏联共产主义垮台了,西方就永久赢得了世界,穆斯林、中国人、印度人和其他人将仓促地把西方自由主义当做惟一的选择来接受。 引自 普世文明:来源 虽然亨廷顿在这本书中也带有一些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这无可厚非,但这一段对于一些西方人傲慢想法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有人曾说中国是一个伪装的文明。
既如此,又岂会轻易崩塌呢?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抱着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想法,1991苏联解体了,就直接宣告了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是走不下去的?未免太过武断和傲慢。
一个文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其生命力与韧性是不容小嘘的。
当今世界上,各国的体制也并非简单的几种制度,而是百花齐放,都在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都在找寻更切合的路径。
今日再看亨廷顿的这本书,又有不一样的收获,恐怕不仅仅是书中所说一些西方人具有的傲慢的想法吧……
回应 2022-07-08 11:01:23
论坛 · · · · · ·
读不懂这类书 | 来自在酝酿 | 2 回应 | 2022-07-10 02:29:25 |
中国学者对文明的冲突理论的观点汇总书籍名称是什么 | 来自麻绳磕学家 | 1 回应 | 2022-07-09 23:03:10 |
各位至尊的大豆神们,翻得如何? | 来自mingkoukou | 12 回应 | 2022-04-27 11:54:27 |
有删减吗? | 来自长腿阿尔法 | 2022-04-15 17:13:31 | |
请看看 阿玛蒂亚森 身份与暴力 | 来自西西弗 | 2020-10-21 11:01:03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Simon & Schuster (1998)8.5分 276人读过
-
新华出版社 (2002)8.5分 4928人读过
-
新华出版社 (2013)8.7分 1841人读过
-
新华出版社 (2017)8.7分 138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评论:
feed: rss 2.0
54 有用 苦茶 2017-09-14 19:12:29
一战结束后,斯宾格勒撰写了《西方的没落》,二战结束后,汤因比撰写了《历史研究》,冷战结束后,亨廷顿撰写了《文明的冲突》,这三本书均对西方文明进行一番悼念,这一方面反映出战争/冷战对欧美巨大冲击,另外也对于欧美国际秩序破坏的恐惧,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对文明自我认同来维持或者加强既有秩序
21 有用 做人不能太东北 2018-06-22 23:24:21
已令数以万计的男性朋友在xx学术研讨会上装逼成功
161 有用 十四 2011-07-24 09:21:43
对这种书的信任程度直接反映一个人是不是拥有着一种特别落后和平庸的政治观。和雅斯贝尔斯相比,亨廷顿多么渺小。这头美国军方的学术猎犬。
30 有用 曾于里 2015-11-24 09:54:58
李慎之的评述文章《数量优势下的恐惧》非常精彩
37 有用 郭麟 2012-09-25 23:22:16
这本书对于我的价值是,看到了一个对于所处世界做了系统和理性解释的理论。无论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国际政治的发展现状,使它看起来似乎越来越接近正确),这种宏大的,全局性的,系统层面的叙述,同时又具有精密的逻辑,丰富的论证,学术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具有思维上的深刻美感。
0 有用 古月逸文 2022-08-11 03:23:10
听闻此书常年占据北美高校图书借閱榜首,更令千万读者装逼成功,此书出版于九十年代,书中的许多观点已经应验或者正在应验。亨廷顿认为当今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冲突,并把儒家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并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文明发生冲突。 朝鲜民众懂什么?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也不需要懂,他们只需要知道他们是整个宇宙最幸福的人就够了,我们甚至完... 听闻此书常年占据北美高校图书借閱榜首,更令千万读者装逼成功,此书出版于九十年代,书中的许多观点已经应验或者正在应验。亨廷顿认为当今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冲突,并把儒家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并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文明发生冲突。 朝鲜民众懂什么?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也不需要懂,他们只需要知道他们是整个宇宙最幸福的人就够了,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对三哥的崇拜和拥护是发自内心的。 (展开)
2 有用 L 2022-08-10 14:48:21
西方中心主义者面对西方倾颓之势多元文化之潮而表现出的幽虑与恐惧
0 有用 Isabelle_YE 2022-08-10 06:02:26
做了不少摘抄
0 有用 liu 2022-08-09 10:11:06
荐读,慎读,注意屁股
0 有用 最善良的狼 2022-08-08 19:49:12
我们是不同属性的集合,我们国家的、种族的、地区的、家族的、家庭的集合,也同时属于宗教的、文明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职业的、不同社团的、不同爱好、不同利益共同体的集合。文明的发展有其脉络和外在表现,但文明只是我们所在的不同集合之中的一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