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序/瑪麗安.薩依德

James 2010-08-07 19:05:57

序/瑪麗安.薩依德

在他第一本以音樂為主題的著作《音樂的闡釋》(Musical Elaborations)的導論裡,愛德華說,他「[在音樂上]的首要興趣是,將西方古典音樂視為對[他]作為文學批評家、作為音樂家都有重大意義的文化領域」。我自己呢,視他這個興趣和他對音樂的關係為一個生生不息、變動不居的現象,其起源有強烈的個人因素。

在回憶錄《鄉關何處》(Out of Place)裡,愛德華描述他對音樂的感受。對他,「一方面,音樂是令我非常不滿意又無聊的鋼琴練習……另一方面,音樂對我是一個極為豐富,由輝煌的聲音與物象隨機組織而成的世界」。愛德華經由他雙親收藏的大量唱片,以及每星期六晚上收聽BBC電台廣播的《歌劇之夜》(Nights at the Opera),發現這個世界。西方古典音樂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愛德華工作時聽音樂,休息或需要鬆弛身心時彈鋼琴;他的休閒閱讀包括大量音樂方面的論著。他音樂知識淹博,兼有一圈密友,若非像他一樣熱愛音樂的知識分子,就是音樂迷。他各種著述隨手援引音樂為例或音樂內容為證,但我相信是1982年顧爾德(Glenn Gould)去世,促使愛德華認真為文談音樂。顧爾德英年早逝而結束一位鋼琴奇才的輝煌生涯,愛德華深有所悟而不得已於言,於是深入探索顧爾德的生平音樂成就。他盡情聆聽他拿得到的每一件顧爾德錄音,閱讀所有關於顧爾德的文字,以及顧爾德自己的文章。他看所有關於顧爾德的影片。顧爾德變成愛德華的執念,他放不開他所愛的這位天才。

1983年1月,也就是顧爾德去世後數月,我們的兒子瓦迪發生非常事故,對我們這個家庭,那是很恐怖地和死神擦肩而過。我們得知瓦迪嚴重感染而需要住院那天,我嚇得全身癱瘓。愛德華承受了那個消息,半小時後,說我們既然有當晚音樂會的票,應該準備出門了。我留在家裡,既害怕,又困惑,愛德華去了音樂會。多年後,我才明白,他面對死亡的恐懼時,尋求音樂對他多麼重要。瓦迪住院期間,愛德華得知他母親診斷罹癌,非手術不可。

在他腦子裡,音樂和他母親是連在一起的,因為母子倆有那麼多共通的音樂體驗。在《音樂的闡釋》裡,他寫說「我對音樂的最早興趣,要歸源於我母親美妙的音樂性和對這門藝術的愛」。1983年5月,這本集子的第一篇文章問世,主題是顧爾德。1986年,愛德華成為The Nation雜誌的樂評家,從那時開始,音樂研究和他個人對音樂的熱愛融合為一。他開始大量收集同一首協奏曲、交響曲和同一部歌劇等音樂作品的不同錄音。他不惜時間聆聽這些錄音,並且在大西洋兩岸聽歌劇、獨奏會、音樂會,能聽幾場,就盡量聽幾場。

音樂裡變化多端的主題和音樂結構上的複雜性,彷彿與他掙扎面對他母親的疾恙和去世連在一起。這段時期,我們全家開車從紐約前往華府地區探望他母親。愛德華平常在漫長的車程裡堅持聊天,這時卻帶著滿滿一帆布袋的卡式錄音帶,擺在前座我的腳邊。我有異議,他就覺得受傷。

華格納的《指環》成為我們五小時車程的旅伴。孩子坐在後座,兩個都戴耳機聽他們的音樂。其情其景簡直超現實。然後,我恍然大悟,愛德華因應母親重病及不久人世之痛的唯一途徑,是把自己淹沒在宏壯美麗的音樂裡──回憶他童年和她的共同體驗。愛德華的母親於1990年辭世。《音樂的闡釋》1991年出版,題獻給她。愛德華的母親去世一年後,他被診斷得血癌。

音樂成為他寸步不離的伴侶。1998年夏天,他必須接受一場嚴酷可怕的實驗治療,當時正值海力克(Christopher Herrick)排定以十四場音樂會演奏巴哈的管風琴作品。愛德華安排治療日錯開那些音樂會。他不但所有十四場都到,還寫了一篇評論,也收在這本書裡。同時,愛德華探索「晚期風格」論。

他判定,作曲家人生尾聲所寫的作品,特徵是「頑固、難懂,以及充滿未解決的矛盾」,這些思維演化成他另一本書《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全書觸及多位作曲家的晚期作品。在《鄉關何處》記述童年音樂體驗的章節中,愛德華描寫他從這些體驗裡獲得的樂趣,加上他所聆聽的所有作品的細節,以及他的興趣與好奇心如何引領他學習,而對這些作品和演出它們的藝術家所知愈來愈多。他在開羅親見福特萬格勒指揮。在一長段以福特萬格勒為主題的反思之後,愛德華寫了一句「時間似乎永遠跟我作對」,並且由此導出長長一段將音樂和時間連在一起的文字。

時間向來令愛德華縈心──它的稍縱即逝、它無情的前進,以及它繼續存在而向你挑戰,看你能不能完成重要的事情。在他心目中,音樂也占據這個世界。這個集子的最後一篇文章,評索羅門(Maynard Solomon)那本談晚期貝多芬的大著,2003年9月刊出,距愛德華去世前兩周,標題「不合時宜的沉思」(Untimely Meditaions)有如讖語。

2003年6月初,愛德華辭世前三個月,他打電話給他當長老會牧師的表兄弟,請教「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語出《聖經》何處。問題獲答時,愛德華放下電話,轉臉向我,說擔心我不曉得他喪禮該奏什麼音樂。我吃一驚,片刻才答出話來,因為我恍悟他正在告訴我,這是結束的開始,他要走了。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音樂的極境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本書目錄】(James)

前言/巴倫波因(James)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