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汉英词典》(第三版)的印象。
首先是封面。本版封面设计和上一版(即“修订版”)相比变化不大,四平八稳,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倒也不失庄重大方。不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汉英词典》长期以来在市场上处于龙头地位,目前市面上照猫画虎的“山寨版”封面很多,买的时候一定要看准了再下手。
其次,本版为16开,126.25个印张,定价178元,201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考虑到本书采用了双色印刷,定价178元不算离谱,比较公道。
第三,和前两版一样,第三版的编纂阵容很强大,令人印象深刻。虽说吴景荣、王佐良、刘世沐、危东亚、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高厚堃、庄绎传等中国英语界极具号召力的人物已经渐行渐远,但以北外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姚小平、北外副校长金莉、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外研社副总编辑章思英、北外资深教授陈德彰等人领衔的编纂阵容在国内仍属一流,是第三版品质的可靠保证。
第四,讲一点可喜的发现。在文前“部首检字表”下的“部首目录”中,编纂者以“汉字+汉语拼音”的形式给出了每个部首的名称,这在业内尚属首次,绝对算得上一个创举,为学习者提供了可靠的部首读法。另外,正文在简体字之后,还收录了繁体字(台湾同胞叫“正体字”)。
第五,本版采用双色印刷,版式清新,印装精美,视觉和手感都不错,在众多版式丑陋、印刷粗糙的汉英类词典中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同时,编纂者尽量节省篇幅,避免相同内容重复出现,为使用者节省了不少银子,例如正文大量采用了“write for (or contribute to) a magazine”这种形式,即可替换成分放在圆括号中,之前加一个不同字体的“or”。
第六,新词新义多,比上一版增收20 000余条,直接证据是:本版正文较上一版多出了246页。近年影响较大的新词新语,例如“囧”、“晒”、“非典”、“低碳”、“甲流”、“山寨”、“次贷危机”、“手足口病”、“科学发展观”等,都有收录。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最炫最酷的“新词”,不过是漂浮在人类语言长河上的一层轻薄之物,能否行得久远,还要看能否沉淀下来,进而融入语言的基础建筑之中。西方有句谚语,叫做“泡沫不是啤酒”(Foam is not beer.)。一部词典标榜自己新词多,作为宣传噱头赚取媒体曝光尚可,但若以此为“正业”,似乎有偏废基础之嫌。好在《汉英词典》(第三版)的基础结构比较扎实,新词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第七,编纂者在词类标注上下了很大气力,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但又比后者更进一步,为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标注了词类,并作了必要的增补和修正。
第八,例证更加丰富,据称多达10万条以上,经查基本属实。同时,例证多而不滥,恰到好处,未见一个例证见于多个条目的现象,也未见不该设例而乱设例的现象,从中可以窥见编纂者的严谨和苦心。
第九,为中国一些特有的事物绘制了简图,例如“榭”。图似乎在50幅上下,较1950页的正文而言,比例算不上大,但在查询之余,也平添了一丝惊喜、几分乐趣。
第十,第三版首次提供了2000多个反义词,对学习比较有帮助。例如在“低俗”释义的末尾,有“(opp. 高雅)”。
最后,说一下附录。根据个人经验,大多数词典的附录都有凑篇幅之嫌,往往随便照别人的抄一些了事。不过,编纂者在本版附录上还是用了相当多的心思的。附录有12个(即“中国历代纪年简表”、“中国行政区划表”、“中国国家机构、政协、政党和主要人民团体”、“世界国家及地区简表”、“联合国主要机构”、“日本、韩国、朝鲜行政区划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中国法定节假日及主要传统节日”、“中国世界遗产”、“中国军衔和警衔”、“公司品牌录”),共44页,资料都是最新的,有些甚至还是汉英类词典中首次出现的(如“日本、韩国、朝鲜行政区划表”和“公司品牌录”)。
十谈《汉英词典》(第三版)
|
> 去汉英词典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姚老师还是很有水平滴(王者之风)
最权威的汉英词典(爱读书的彪形大汉)
现在所谓的英汉词典很多,但这本貌似很让人期待……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