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飘零》试读

自序

2000年冬,我回故乡梅州参加林风眠、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新文学史料》一位资深编辑在参观李金发故居的游览车上,约我为该刊写点有关台湾作家的文章。回武汉后,我就有意留心这方面的资料。原本想写台湾本土作家,可后来觉得大陆读者不大熟悉他们,还不如写大陆赴台作家来得更实际一些。 促使写这些文章的另一动机,是缘于台湾文学学科建设的考虑。长期以来,大陆的台...

  1. 自序

胡适:从流亡到归台的凄凉晚景

1948年秋天,当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时,解放区广播电台有专门关于胡适的一段播词,劝胡适不要跟着蒋介石集团逃跑,留在大陆会让他当北京大学校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胡适在北大校长办公室听了后既不激动,也不快乐,而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声:“他们要我吗?”看来他是不想留下了。果然不出所料,胡适坐上蒋介石派来的专机离开了北平,旋即从上海乘克里夫总统号轮于1949年4月6日前往美国,..

  1. 海峡两岸同声“炮轰”胡适
  2. 一再卷入政治斗争漩涡
  3. 为振兴学术四处奔波
  4. 曾想收李敖做徒弟
  5. 未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叶公超:从新月作家到外交家

“水木清华地,文章新月篇。”(张兹闿:《挽辞》)的确,叶公超之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一席地位,这和他在清华任教时从事创作,尤其是加入新月社的文学生涯是分不开的。 叶公超,1904年生于江西九江,名崇智,字公超,英文名George(乔治),广东番禺人。早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正逢五四运动爆发,他加入“南开救国十人团”,到各地作唤起民众的演讲。1925年获美国麻州爱默斯特...

  1. 学术擅中西,才高自是气雄豪
  2. 达官兼名士,苍凉身世又谁知

台静农:为传承文化呕心沥血

台静农在上世纪20年代的文坛上已有建树,可在海峡两岸长期湮没无闻。 那是1925年,二十五岁的台静农和同乡同学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等人组织了文学社团未名社。该社因李霁野翻译的《文学与革命》一文惹祸,于1928年受北洋军阀张宗昌迫害查封,到1931年正式解散。1928年和1930年,台静农出版了两本深受鲁迅影响的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均为“未名丛刊”,由此奠定了他的乡土小...

  1. 鲁迅的嫡传弟子
  2. 台大中文系的第一号功臣
  3. 郁结时弄毫墨以自排遣
  4. “寄迹江湖”,心存魏阙

郑学稼:和蒋介石当面顶牛的传记作家

郑学稼一生著译出版了近七十部书,其中最为畅销的是《鲁迅正传》。它脱稿于1941年2月16日重庆黄桷镇附近的村庄井潭。那时,他在北碚夜以继日地在菜油灯下写作。限于战时的环境,他未能找到全部的鲁迅著作来读。即使这样,这本《鲁迅正传》于1942年3月1日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后,在江西、广东还出现了盗版本。1953年1月由黄震遐任总编辑的香港亚洲出版社重版,以后又有台北盗版本在书市..

  1. 郑学稼:和蒋介石当面顶牛的传记作家

胡秋原:不怕开除党籍的统派

胡秋原,台湾著名政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胡秋原,于2004年5月24日在台北病逝,享年九十五岁。 胡秋原登上文坛是1931年,那时他才二十一岁,便参加了一场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文艺自由论辩。 在前一年年底,胡秋原自筹经费和三位朋友一起办了《文化评论》。此刊物除鼓吹抗日外,另提出“自由人”和“自由知识阶级”的理论:认为知识分子应有独立的人格,站在自由...

  1. 以讹传讹成“托派”
  2. 未参加左联从何“退出”左联?
  3. 胡秋原解放后离开大陆的原因
  4. 痛斥文化汉奸在台借尸还魂
  5. 成为“愤怒青年”李敖的靶心
  6. 不怕开除党籍的统派

张道藩:未能魂归故里的文艺总管

大陆出版的某些中国现代文学史,提到张道藩在1942年发表的《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时,常常语焉不详。此文发表在《文化先锋》创刊号上,共两万余字,署名张道藩,实际执笔者为李辰冬(1907-1983)。李氏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曾赴法国留学,后因投稿关系与时任教育部次长的张道藩相识。张对李颇为欣赏,把他调到陈果夫任教育长的中央政治学校当研究员。《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便是在...

  1. 张道藩:未能魂归故里的文艺总管

苏雪林:与寒爵、刘心皇“交恶”的事件

苏雪林于1999年4月21日辞世。在她辞世前的1997年8月,笔者曾在台南专门拜访过她。可她耳已不聪,不能和她当面核实发生在1962年的“文坛往事辨伪案”诸问题。 事情还得从1949年5月20日说起。这一天,台湾警备司令部发布了世界上历时最久的戒严令。这个一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解除的戒严令,以其极大的破坏性,打乱了台湾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正常秩序。尤其是《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

  1. 苏雪林是否“一贯反鲁”?
  2. 苏雪林以死呼救
  3. 一场严重的政治恶斗
  4. 从反面宣传了鲁迅

谢冰莹:叶落归根的“中国第一女兵”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有三位女寿星:大陆的谢冰心,台湾的苏雪林,由台湾到北美的谢冰莹。 不少人常将谢冰莹与谢冰心误认为两姐妹。其实,称冰莹为“舍妹”的冰心生于1900年,为福建长乐人;称冰心为“家姐”的冰莹,生于1906年,为湖南新化人。冰心比冰莹出名早。虽然冰莹还在学生时代就读冰心的作品,在抗战时期的成都听她演讲过《闲话燕园》,从冰心那里吸取过不少营养,但两...

  1. “文儒武侠一身当”
  2. 一边教学,一边笔耕
  3. 身在海外,神往故国

林海音:作为“自由派”的作家

在彼岸,具有强烈本土意识的作家被称为“台湾作家”。1949年前后来台的一些文人,在五六十年代写的作品充满着“战斗意识”,则被称为“外省作家”。 林海音生于日本而在大陆成长,但她写的作品只是北平童年生活悲欢的回忆,其内容不是历史文化就是人情风俗,并没有什么“战斗意识”。再加上她和夫君夏承楹(何凡)1948年11月来台,并不像许多人一样是随“国军”或工作单位去的,而是自己...

  1. 外省作家?台湾作家?
  2. “匪谍事件”的直接受害者
  3. 突破意识形态藩篱宣传大陆文人
  4. 夏府客厅:民间文坛的聚会
  5. 《纯文学》受政治大祸牵累停刊

余光中:“自首”事件的来龙去脉

余光中在台湾文坛引起人反感,始于“唐文标事件”。70年代初,台湾诗坛开始对纪弦所倡导的“横的移植”1诗风进行反省和清算,唐文标为此写了三篇抨击现代诗的爆炸性文章2。余光中参加这场论战批评对方时,言过其实地把论敌看做是“仇视文化,畏惧自由,迫害知识分子的一切独夫和暴君”的同类,给唐文标扣上“左倾文艺观”3的红帽子。 1977年至1978年,台湾发生了乡土文学论战。这表面上..

  1. 《狼来了》:一篇坏文章
  2. 胡秋原等人为乡土文学护航
  3. 陈鼓应三评余光中
  4. 来自香港的排炮
  5. 陈芳明公布余光中“密信”片断
  6. 赵稀方质疑“余光中神话”
  7. 余光中向历史自首?

>几度飘零

几度飘零
作者: 古远清
副标题: 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
isbn: 7563394176
书名: 几度飘零
页数: 302
定价: 29.80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
装帧: 平装
出品方: 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