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梁思成,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整体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明晰中国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50年代初虽要出版,但梁思成先生考虑要审读修订,未能出版。此后的政治运动、批判以及繁重的社会工作,使得梁思成先生始终没能再作详细修改。本次增补版所增补的图片,均为当年先生亲手拍摄,尤为珍贵。
作者简介 · · · · · ·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目录 · · · · · ·
增补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
第八单元 结尾——清未及民国以后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建筑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中国建筑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中国建筑史》载建筑实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两汉 一 墓:朝鲜南井里彩画冢(井干式木构墓)、辽宁营城子“二号墓”(叠涩券墓)、山东金乡县朱鲔墓(发券墓)、咸阳霍去病墓 二 石室: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 三 石阙:武氏祠阙,河南嵩山太室、少室、启母三庙阙,四川西康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四川渠县冯焕... (展开)
> 更多书评 47篇
-
我爱吃饭 (添加签名档)
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久不残破之野心。 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 在电脑上打年代比较久远的文字速度是比较慢的= = 有点像是今天提的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有点像黄仁宇说的中国在明清时期走向的...2012-08-02 21:12:01 7人喜欢
-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中国现代建筑有进步吗?在发展吗?照搬照抄,功利主义,一水儿的高层建筑,只图高图快。连安全都不讲,就更别讲什么艺术发展了。 现在的人大多只求这一世的享乐、辉煌,不考虑未来,也没有未来,不需要为后世子孙积福。后世将如何评论现在的建筑?哼,也许按现在的发展速度,现在的建筑到那时已所剩无几了。这...
2012-08-11 16:46:53 2人喜欢
-
金初部落色彩浓厚,汉化成分甚微,破辽之时劫夺俘虏;徙辽豪族子女、部曲、人民,又括其金帛、牧马,分赐将帅诸军。燕京经此洗劫,仅余空城,既破坏辽之建设,更进而滋扰宋土,初索岁币银绢,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归宋。既盟复悔。乃破太原、真定,兵临汴京城下,掳徽、钦二帝北去。所经城邑荡毁,老幼流离鲜能恢复。...焚毁屠城,所为愈酷。经金太宗之世,上京会宁草创,宫室简陋,未曾着意土木之事,首都若此,...
2013-05-01 22:42:29 2人喜欢
-
自两汉、南北朝以来,京城宫阙之间,民居杂处;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区域分明,为都市计划上一重要改革。后世所称颂之唐长安城,实隋文帝所创建也。 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秘阁之书,东屋藏甲、乙(经,子),西屋藏丙、丁(史,集)。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绩台',藏古画。以图书、美术相提并论,特为营建,如后世图书馆美术馆之观念,实...
2013-04-21 20:52:42 2人喜欢
自两汉、南北朝以来,京城宫阙之间,民居杂处;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区域分明,为都市计划上一重要改革。后世所称颂之唐长安城,实隋文帝所创建也。 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秘阁之书,东屋藏甲、乙(经,子),西屋藏丙、丁(史,集)。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绩台',藏古画。以图书、美术相提并论,特为营建,如后世图书馆美术馆之观念,实自炀帝始也。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唯此一处。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唐太宗昭陵 六骏尚存,其四在西安陕西省立图书馆,其二在美国彭省大学博物馆,乃唐代雕刻之精品也。唯陵之建筑,今无存者。 现存唐代佛塔之最可注意者两点: 1.除天宝间之净藏禅师塔外,唐代佛塔平面一律均为正方形:如有内室亦正方形 2.各层楼板、扶梯一律木构,故塔身结构实为一上下贯通之方形砖筒。
回应 2013-04-21 20:52:42
-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中国现代建筑有进步吗?在发展吗?照搬照抄,功利主义,一水儿的高层建筑,只图高图快。连安全都不讲,就更别讲什么艺术发展了。 现在的人大多只求这一世的享乐、辉煌,不考虑未来,也没有未来,不需要为后世子孙积福。后世将如何评论现在的建筑?哼,也许按现在的发展速度,现在的建筑到那时已所剩无几了。这...
2012-08-11 16:46:53 2人喜欢
-
北京城 都市 北京城,今日北平市之规模,实明太祖以下诸帝所陆续经营,而有系统之计划,则定自成祖之时。盖明之北京本元故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其后更展其南里许,遂成今日北平近似正方形之内城,其外城则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3年)所建也。成祖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改建皇城于燕王府之东,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遂形成明清之规模。其制以宫城(紫禁城)为核心,周以皇城,最外乃...
2021-07-05 10:51:48
北京城
都市 北京城,今日北平市之规模,实明太祖以下诸帝所陆续经营,而有系统之计划,则定自成祖之时。盖明之北京本元故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其后更展其南里许,遂成今日北平近似正方形之内城,其外城则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3年)所建也。成祖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改建皇城于燕王府之东,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遂形成明清之规模。其制以宫城(紫禁城)为核心,周以皇城,最外乃为京城。禁城西侧,皇城以内,就原有之太液池琼岛作西苑,以为游宴之所,即今之三海公园也。城中街道系统,以各城门为干道中轴,故北平各大街莫不广阔平直,长数里。其内城干道以南北向者为多,而小巷或胡同则多东西向至于外城则干道在城中相交作十字形,北半小巷以东西向者为多,而南半小巷则多南北向焉。城中街道相交处或重要地点往往以牌坊门楼之属为饰;而各街至城门处之城楼,巍然高耸,气象尤为庄严。皇城诸门,丹楹黄瓦,在都市设计上尤为无上之街中点景饰。 北京城区的总体布局。 引自 第七章元、明、清 回应 2021-07-05 10:51:48 -
了解过去的中国,最好的途径当然是文献,好在中国人特别喜欢书写文字留下来,但文献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我们的先人或囿于偏见,或囿于传统,官方的文字过于修饰和大而化之,民间的文字又不够全面。 除了文字,文物是最好的遗存,中国的古建筑是最好的研究样本,可以在梁思成之前,中国很少有人关注古建筑,反而是日本人,对中国的古建筑非常感兴趣,并写成了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作为梁启超的儿子,最著名的竟然是个林徽因的...
2021-04-27 20:02:07
了解过去的中国,最好的途径当然是文献,好在中国人特别喜欢书写文字留下来,但文献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我们的先人或囿于偏见,或囿于传统,官方的文字过于修饰和大而化之,民间的文字又不够全面。
除了文字,文物是最好的遗存,中国的古建筑是最好的研究样本,可以在梁思成之前,中国很少有人关注古建筑,反而是日本人,对中国的古建筑非常感兴趣,并写成了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作为梁启超的儿子,最著名的竟然是个林徽因的婚姻,当然,林徽因的故事就更精彩了,没有人在意他们建筑史的身份,即便是他们考察了中国的古建筑,设计了纪念币,鉴真纪念馆,国徽!
这是一本无论是古建筑专业还是业务爱好者都应该读的书!
回应 2021-04-27 20:02:0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8.8分 3856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8.9分 687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9.0分 73人读过
-
三聯(香港) (2000.3)9.2分 3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趣味要这样炼成。 (費斯基)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瘸腿蚂蚁 2012-05-29 10:39:24
建筑术语、有些专业、阅读吃力。
4 有用 爱画画的丁丁 2012-08-20 19:54:57
梁思成先生呕心沥血制作,建筑真乃“巨大的艺术"是也,遗憾的是先生能保护京都的古建筑,却无法保护自己国家的建筑。遗憾的是国人向来对前代的东西不加以保护,再加上对建筑这门科学的忽视,仅把建筑做手艺,导致各种营造法式失传而无进展。其中序言部分对中西建筑的对比评论更是精妙
2 有用 风撼斜阳 2017-04-16 01:30:05
梁思成在战争时期李庄艰苦条件下写就的经典之作,但不适合入门。对中国古建筑有初步了解的人读起来会更好。
0 有用 司马小北 2012-07-19 16:30:22
电子版 还是竖排的 看得好艰辛
26 有用 廢匪肥·老🐰 2012-08-24 17:59:10
中国自始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正是中国建筑之实质理念。
0 有用 Gloria 2022-07-02 14:47:55
当画册翻,梁学术功底扎实,从书中可欣赏到中国古建筑之美。有机会山西是要去一趟的。(古建筑极多)
0 有用 那一天 2022-06-30 15:16:13
喜欢建筑的人的必读书
0 有用 蛮子 2022-06-13 23:45:21
绪论中关于用石方法之失败,指出了匠人即使用石料,也是把他当做木料来用,都要凿石为卯榫,垫灰也是把石灰做木料的胶使用。不像现在的无脑吹说我们很少用石料是因为不屑用之梁思成在此书中说:“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0 有用 宁采臣0530 2022-06-09 14:40:18
语言通俗又精准,平实又优美。系统地把复杂的建筑学分门别类讲解给我这种门外汉听,读完我都觉得自己变厉害了。这就是读好书的意义吧,知识面拓展了,审美也提高了。
0 有用 我去发光了 2022-06-03 23:01:43
大学时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