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2010年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将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书中,吴敬琏缓缓叙述,吴晓波奋笔记述,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展开。
目录
缘起 这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 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 弱不经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 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 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 突破...
2010年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将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书中,吴敬琏缓缓叙述,吴晓波奋笔记述,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展开。
目录
缘起 这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 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 弱不经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 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 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 突破口:按劳分配
第八章:改革派内部的论战
第九章 东欧来的经验
第十章 最后的孙冶方
第十一章 耶鲁求道
第十二章 为“商品经济”正名
第三部分 护旗的人
第十三章 巴山轮会议
第十四章 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第十五章 “闯关”失败
第十六章 “吴市场”的由来
.第十七章 触破窗户纸的人
第四部分 经国济世(1993-1998年)
第十八章 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第十九章 是非分税制
第二十章 “试了再错,错了再试”
第二十一章 放小与抓大
第二十二章 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第二十三章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五部分 声望巅峰(2000-2003年)
第二十四章 对泡沫的预言与攻击
第二十五章 “一言毁市”
第二十六章 法制还是法治
第六部分 孤独战士(2004-2010年)
第二十七章 工业化道路之争
第二十八章 “主流经济学家”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改革会好吗?
第三十章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后记
附录 吴敬琏年表
(本书介绍来源:凤凰网财经)
作者简介 · · · · · ·
吴晓波,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吴晓波同时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任职日报《东方早报》浙江记者站副社长。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 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 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 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 突破口:按劳分配
第八章 改革与调整的“两种争论”
第九章 东欧来的经验
第十章 最后的孙冶方
第十一章 耶鲁求道
第十二章 为“商品经济”翻案
第三部分 护旗的人
第十三章 巴山轮会议
第十四章 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第十五章 “闯关”失败
第十六章 “吴市场”的由来
第十七章 触破窗户纸的人
第四部分 经世济民(1993~1998年)
第十八章 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第十九章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
第二十章 “放小”放出了大文章
第二十一章 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第二十二章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五部分 声望巅峰(2000~2003年)
第二十三章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
第二十四章 “一言毁市”
第二十五章 “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六部分 “孤独战士”(2004~2010年)
第二十六章 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之争
第二十七章 受困的“主流经济学家”
第二十八章 中国的改革会好吗?
第二十九章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
第三十章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后记
附录 吴敬琏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近有学者指出,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环境方面面临双重的威胁。第一重威胁来自市场早期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体制要求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生怕自由市场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的确立会危及自己的既得权力,于是就极力鼓动运用政府的力量限制来自国内外的竞争,阻碍市场竞争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第二重威胁来自在市场前期发展中受损的弱势群体,当这些弱势群体受到蒙蔽,他们对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正当不满被别人所利用,就常常会把矛头指向市场经济体制。而这种做法恰好迎合了既得利益势力的需要。在这种情势下,既得利益势力就能够躲在大众的身后,要求扩大政府干预,摒弃对外开放,压制市场竞争。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下面这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糟糕场景”:“在保护贫困人群安全的幌子之下,既得利益集团压制了市场机制,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而受害者则是自由市场经济和所有可以从中获得机会的人。”(R.拉詹,L.津加莱斯,2004:243)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七章 受困的“主流经济学家” -
这种复杂和矛盾所带来的痛苦,是后来者很难感同身受的,它意味着,一代天资卓越、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压抑住内心所有的怀疑,以空前的热情去构筑和论证一系列日后被证明是完全荒谬的思想体系。而更可悲的是,在他们生命进入中年或晚年之后,又不得不转身,以更大的道德勇气和思想武器,对那个他们亲自参与构筑的、无比顽固的体系进行毁灭性的推倒。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吴敬琏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吴敬琏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吴敬琏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吴敬琏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2 条 )

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切真理都需要在实践中被洗礼,才能得到发展。
> 更多书评 72篇
-
最近有学者指出,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环境方面面临双重的威胁。第一重威胁来自市场早期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体制要求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生怕自由市场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的确立会危及自己的既得权力,于是就极力鼓动运用政府的力量限制来自国内外的竞争,阻碍市场竞争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第二重威胁来自在市...
2012-06-03 18:01 1人喜欢
最近有学者指出,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环境方面面临双重的威胁。第一重威胁来自市场早期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体制要求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生怕自由市场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的确立会危及自己的既得权力,于是就极力鼓动运用政府的力量限制来自国内外的竞争,阻碍市场竞争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第二重威胁来自在市场前期发展中受损的弱势群体,当这些弱势群体受到蒙蔽,他们对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正当不满被别人所利用,就常常会把矛头指向市场经济体制。而这种做法恰好迎合了既得利益势力的需要。在这种情势下,既得利益势力就能够躲在大众的身后,要求扩大政府干预,摒弃对外开放,压制市场竞争。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下面这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糟糕场景”:“在保护贫困人群安全的幌子之下,既得利益集团压制了市场机制,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而受害者则是自由市场经济和所有可以从中获得机会的人。”(R.拉詹,L.津加莱斯,2004:243) 引自 第二十七章 受困的“主流经济学家” 回应 2012-06-03 18:01
-
一直都很佩服这个老人家的风格,其实他一点也不老,比我们这些年轻人牛多,心态年轻多了。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然而当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慢慢的,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就会被更多人欣赏。眼睛盯着真理,可以说尊重历史进程的人都有着这一种倾向。作为一个年轻人,还是学经管类,现在真觉得自己的知识弱爆了。这也许跟自己向往成为具有某种品质的人有关,我觉得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是对知识真...
2012-06-24 20:02
一直都很佩服这个老人家的风格,其实他一点也不老,比我们这些年轻人牛多,心态年轻多了。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然而当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慢慢的,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就会被更多人欣赏。眼睛盯着真理,可以说尊重历史进程的人都有着这一种倾向。作为一个年轻人,还是学经管类,现在真觉得自己的知识弱爆了。这也许跟自己向往成为具有某种品质的人有关,我觉得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还是对爱情的相守。文中提到的顾准先生莫名的让我有种心疼的感觉,一个为了国家的总命运能屈能伸的人,有苦也自己往肚子里吐了~~~~里面人的在作者的渲染下真的有好多很好的东西,其实看人很多时候我也知需要看到这些就行了。这就是人物传的力量,作者的好笔杆的触动
回应 2012-06-24 20:02 -
leonqwh (世界很简单,人类很复杂)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命令经济通过行政命令配置资源 吴敬琏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旨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1994年 1994年,改革在各个领域整体推进 建立新的财政税收体制 启动金融银行体系的改革,开始推进现有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和商业银行的多元化 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7月1号推行公司法 建立新的...2012-09-22 16:13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命令经济通过行政命令配置资源 吴敬琏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旨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1994年 1994年,改革在各个领域整体推进 建立新的财政税收体制 启动金融银行体系的改革,开始推进现有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和商业银行的多元化 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7月1号推行公司法 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1988年的物价闯关失败,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最让人沮丧的一个事件,它的搁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闯关失败后,宏观经济陷入xuluan,全国上下弥漫着阴郁的紧张气氛。 09年吴敬琏回顾评价94的整体配套改革方案,外汇改革最成功,财税改革其次,国有企业改革再次,社会保障改革最无成效 在吴敬琏的构思中,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系统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尽兴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理由:如果企业不是在竞争性市场的约束下进行经营活动,没有竞争压力,无论建立怎样的企业制度,企业都不可能真正具有活力。 在设计改革总体思路时,厉以宁认为,应以企业制度的改革为主线。厉以宁明确提出反对当时拟定的价格改革,主要的理由有三个:第一,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不是市场均衡体系,企业仍不是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价格机制扭曲,市场体系和功能均不健全,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从而导致商品短缺,因此,设计未来的改革方案,不能以价格为突破口。商品价格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生产要素的价格又以所有制为基础,因而价格说到底是市场当事人之间转让所有权的交易条件,没有有效的所有制结构的,就不可能有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有效的财产权力关系的约束,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合理的价格体系;第二,在短缺经济中存在较多数量配额的条件下,力图以放开价格来刺激经济趋于稳定增长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已为东欧改革实践和西方经济运行事实多次证明,第三,商品经济下的价格制度,与其说是中央政府放给企业的,还不如说是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之后自我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厉以宁看来,市场定价制度的实现,只能是企业改革的归宿,而不是企业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全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企业制度本身的重新改造,即”建立真正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这就是两个学者的分歧,厉以宁认为要改企业本体,吴敬琏认为还要改企业的生存环境。 具有保守思想的人想开倒车,而某些初期的改革者成了既得利益者,不思进一步改革。更有一些浑水摸鱼者认为现在的体制最好,他们不希望有公平竞争和真正的市场经济出现。
回应 2012-09-22 16:13 -
bambreeze (thinking)
我一直沉浸在《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的创作中, 在那场马拉松式的写作过程中,我一再地与吴敬琏“相遇”,我发现他几乎参与了 1978 年之后所有重要的经济改革论战,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 大致曲线。 在很多人看来,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史上,吴敬琏是经济学家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达到了他那个专业领域里可能达到的济世高度。2011-06-12 15:46
-
书虫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的最后一节,他一如多年所坚持的那样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关键中的关键,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下的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他写道:“由于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而自我革命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在旧体制中有种种权力和利益的人来说就更困难。但是,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因为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将最终决定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2019-10-01 17:37
-
书虫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环境方面面临双重的威胁。第一重威胁来自市场早期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体制要求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生怕自由市场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的确立会危及自己的既得权力,于是就极力鼓动运用政府的力量限制来自国内外的竞争,阻碍市场竟争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第二重威胁来自在市场前期发展中受损...2019-10-01 17:33
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环境方面面临双重的威胁。第一重威胁来自市场早期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体制要求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生怕自由市场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的确立会危及自己的既得权力,于是就极力鼓动运用政府的力量限制来自国内外的竞争,阻碍市场竟争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第二重威胁来自在市场前期发展中受损的弱势群休,当这些弱势群体受到蒙蔽,他们对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正当不满被别人所利用,就常常会把矛头指向市场经济体制。而这种做法恰好迎合了既得利益势力的需要。在这种情势下,既得利益势力就能够躲在大众的身后,要求扩大政府干预,摒弃对外开放,压制市场竟争。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下面这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糟糕场景”:“在保护贫困人群安全的幌子之下,既得利益集团压制了市场机制,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而受害者则是自由市场经济和所有可以从中获得机会的人。
回应 2019-10-01 17:33 -
88“据顾准后来说,在撤职赋闲期间,他认真读书和思考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认识才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38“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在一次又一次打着漂亮的革命旗号的行动中,有一只居心叵测的黑手在操纵,它通过学部这个中转站,煽动、指挥学校和机关中一些不明真相或怀有个人野心的人充当打手,为他们火中取栗。”(个人野心,拿到现在,也依然是很容易被利用.最难管理的是那种既不贪财也不恋权的人,最珍贵的人才也应该是这一类...
2018-04-22 20:11
88“据顾准后来说,在撤职赋闲期间,他认真读书和思考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认识才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38“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在一次又一次打着漂亮的革命旗号的行动中,有一只居心叵测的黑手在操纵,它通过学部这个中转站,煽动、指挥学校和机关中一些不明真相或怀有个人野心的人充当打手,为他们火中取栗。”(个人野心,拿到现在,也依然是很容易被利用.最难管理的是那种既不贪财也不恋权的人,最珍贵的人才也应该是这一类吧) 136”国家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终究是需要知识分子,需要学问的“ 142”哲人说,苦难是生命最大的财富,这句话其实因人而异。没有人会主动去追求和拥抱苦难,但是当它到来的时候,却会涤荡出不同的底色,有人消沉,有人麻木,有人背叛,有人随波逐流,也有人从此警醒和升华。“ 156”鲁迅在演讲中说: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159“要把中国的事情弄清楚,首先得学习世界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对整个人类历史作一番整理,然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就容易看得清楚一些” 179“晚年顾准在思考“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天问时,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就是——“革命的理想主义”会经由某一路径转化为“保守、反动的专制主义”。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国,天国是彻底的幻想,矛盾永远存在。" 180"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多元论的,政治民主,“民主是与不断进步联系着的,而不是和某个目的相联结的。" 301"是年,他已经53岁。(吴敬琏53岁耶鲁求道,我现在刚40就批的我没命,中科大伤人心不浅啊) 305"货币数量学说、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多个新学科。这一学派的众多领军人物,如弗里德曼(1976年)、斯蒂格勒(1982年)首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后来得到此奖的布坎南(1986年)、科斯(1991年)、诺斯(1993年)、福格尔(1993年)、贝克尔(1992年)和卢卡斯(1995年)" 315"孙冶方就指出,经济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条条”与“块块”的关系,而是“作为独立核算单位的企业的权力、责任和它们同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的问题” 433厉以宁则谈到,可以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金(黄金储备)、木(国有房产)、水(引进外资)、火(国有工厂)、土(土地使用权)和人(户口)等六种资源,通过出售黄金和房产、发行国营企业股票、卖掉小企业、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和卖户口等办法,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闯关”失败,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最让人沮丧的一个事件" 434"凯恩斯的那句名言,“社会心理决定了人类的永久的经济问题" 452"原因不是改革的市场取向不对和改革“急于求成”,而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够坚决,不够彻底。" 455"薛暮桥..苏东挫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未作彻底改革,老是跳不出乱物价、软财政、软信贷的圈子,这些国家采取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或者搞一点零敲碎打的改革的做法,至多只能延迟矛盾的爆发,把国民经济引入慢性危机,而不能求得经济状况的根本改善。”“娜拉出走后该如何?”,一方面论战,一方面为论战后的具体改革做好准备“。。守机待时" 489"之所以要对意见稿中的文字如此挑剔,就是要尽可能地清晰表达,杜绝模糊地带,以堵住任何可能的反复。" 506"经济学家的正确角色,不应当是‘解释和论证政策’,而是对经济情况和政策作出独立的判断,并告诉政府和公众" 514"所谓增量改革指的是,中国改革的主要成就不在体制内的存量,而在体制外的增量。" 586"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学中的含义,大致上可以说是“用预先谋划和可以计算的方式从事创新活动,以谋求结果的最大化” 591"在经济发展的前20年,“公正”是一个虚悬着的,甚至是被完全漠视的概念,为了摆脱贫困,必须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他们成为搅活社会的“鲶鱼”,必须要敢于破坏一切的秩序,先让整个社会“倾斜”起来。然而,当变革的机器运行起来,财富开始迅猛累积之后,社会公正和转型正义便成了一个必须跟进的命题。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不公正的现象不但始终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592"一是如何杜绝改革中日益泛滥的腐败现象,二是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 602"一些掌握权力的人在“放小”的过程中把老职工扫地出门,自己却趁机大发其财"。 613"在中国改革史上,有一些失误是因为无知所造成的,而有一些则是因为以权谋私的贪欲所造成的,用吴敬琏的话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633"一个市场,如果普遍地违规违法,那就要考虑了。这个环境引诱人们走向违规违法,那么就是有关当局都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比如说首先是监管机构,然后是司法机构,那都是负有责任的。当然比如说行业的自律,还有我们的传媒,我们都是有责任的,有的是有行政责任,有的是法律责任,有的人是一种道义责任,包括经济学家。我们都是一个社会人,在这里面你是鼓励让这个市场正常化起来,你是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还是在帮那些违规违法、自己当了暴发户而把中小投资者套住了、坑了的人,你是站在哪一边?” 638"市场经济它需要一个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没有这样一种信任关系,如果靠尔虞我诈是发展不到现代市场经济的" 644"也许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的折射,普通的大众投资者声音太小,他们说话的舞台缺乏……也许至少岁数大一点,也许可以说得更多一点。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本分。”利益会把仇神招到战场上来" 676"捷克革命家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所说的那句名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813"改革的两种前途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权贵资本主义的道路,在这两条道路的交战中,后者的来势咄咄逼人" 857"作为经济学家首要的职责是研究科学,发现真理,做一个有独立立场的观察者。" 861“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而奋斗到底!” “为什么激进的革命道路没能带来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进步,相反还转化成了新的专制主义?" 868"英国的阿克顿勋爵说:“权力易于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 873"在一个物质至上、平庸的商业年代,吴敬琏的故事像那只最后的理想主义的风筝,它以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凭风飘弋,任狂风骤雨不能让它断线坠落,无论是光亮或昏暗的天空中,它总是保持着不合时宜的姿态,让人们在仰望中生出别样的勇气 "
回应 2018-04-22 20:11
论坛 · · · · · ·
看完一声叹息,哎~~~ | 来自炒股养生 | 2016-01-30 | |
柳红:吴晓波3个月就写出吴敬琏传 用时之少实为羞... | 来自Kat | 17 回应 | 2014-03-04 |
关于《话语权背后的责任》指斥本书的问题 | 来自闲暄 | 8 回应 | 2013-10-24 |
作者的草率可见一斑 | 来自钧泽Kevin LiU | 2010-10-25 | |
新中国经济政策回顾 | 来自tiansiyuan | 1 回应 | 2010-10-03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人物传记类以及励志类书籍 (IVAN)
- moon's 2009-2011 全新阅读 (Moon)
- 中信出版社 (IVAN)
- 传记·回忆录·口述史 (魏小河)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吴敬琏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柏林见杺 2010-05-18
久未平覆的心情
3 有用 莫克gg 2011-05-04
喜欢吴晓波的历史观,把人放到具体的时代和国家的背景下去看,而不是这个人本身
5 有用 大甜甜~~ 2010-09-19
吴晓波很聪明。 但是,对于当下的人物,我还是以为,不要贸然写史。后半篇拼凑痕迹太严重了。
13 有用 Sky 2013-06-17
坦白说这本人物传记写的乏善可陈,为传主多有褒美之言。坦言之,一个从50年代能够沉浮不倒的人,内心至纯念头通达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是不高的。到不如换个人在传主身后,写一本更为客观的传记更有意义。
0 有用 黑色金属 2010-04-12
在南京大众书局读的,还不错。
0 有用 荒原里 2020-12-30
补标。刚刚走出校门时,就有幸拜读过吴敬琏刘吉瑞合著的《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从此记住了吴敬琏这个人。读这本传记,不但使我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坎坷前途,也更深一步了解到传主从一个革命者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改良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一个眼睛盯着真理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非常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0 有用 一碗刀削面 2020-12-27
吴敬琏先生算是顾准的意志继承者吧 这书确实写得一般,没啥太大感觉,大概看作是激荡三十年的番外篇更合适吧
0 有用 MR.Mao 猫先生 2020-12-19
对于活人的传记不论多公正客观,总归看起来畏手畏脚,言论不会充分客观,对传主保留一些体面,且在大部分史料不公开的当代史中,很多内容是主观的,而且是过于主观。 看这书主要是想了解吴敬琏的经济学理论观点,以及从他角度出发对于很多言论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同时了解我们这近70年来走过的经济之路,在历史轨迹中能找到未来一丝丝微光。 看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看他说什么,主要是看他做什么。早年在做全案的时候,... 对于活人的传记不论多公正客观,总归看起来畏手畏脚,言论不会充分客观,对传主保留一些体面,且在大部分史料不公开的当代史中,很多内容是主观的,而且是过于主观。 看这书主要是想了解吴敬琏的经济学理论观点,以及从他角度出发对于很多言论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同时了解我们这近70年来走过的经济之路,在历史轨迹中能找到未来一丝丝微光。 看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看他说什么,主要是看他做什么。早年在做全案的时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方面有做过功课,对于吴敬琏也有一些听说,褒贬不一,这本书看完,虽然依旧不能足够看清他的观点和立场,但至少他能保持一个经济学家的学术独立性,和言论的一以贯之,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站队不鼓吹,已经是不易。顾准,孙冶方、厉以宁,在不同经济时期的不同声音和做法,都有了新的认识。值得一读。 (展开)
0 有用 justlaugh 2020-12-18
从一个追求真理的纯粹学者之经历,看到中国50年改革历程之跌宕起伏。
0 有用 热气球吹走啦 2020-11-24
作者文笔流畅,风云跌宕的时代写的很有感情感染力。读完这本书,被理想主义战士顾准圈了粉。就是顾准太惨了,读来几乎赧然又潸然泪下。还有吴敬琏的母亲,创办新民晚报的邓季惺女士,百多年前丈夫病逝带着三个孩子都能自立自强,我辈获得了教育和学识,为什么要把自己困在男女情爱的小天地,自怨自艾自怜自矜自我放逐。道路漫长值得一冲。最近看的鸡汤还是有用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