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爱》的原文摘录

  • 发现彼此行在同一条幽径上的两个人若为异性,他们之间的友爱就极易(可能不出半小时就)发展成爱情。实际上,除非他们不喜欢彼此的外表,或是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经另有所爱,否则,这样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迟早会出现。反过来,爱情也可能让情侣之间产生友爱,这不但绝不会抹杀两种爱之间的区别,还会使他们的区别更加明显。如果双方起初只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逐渐地或忽然之间变成你的恋人,你肯定不希望与第三方分享他的爱情,但对分享友爱却毫无妒意。如果你发现自己所爱的人能够自发地与你的朋友建立真正深厚的友爱,感到不仅我们俩在爱情中连结,我们三五个人还在同一条道上追求,有着共同的憧憬,这对于爱情实在是一个极大的丰富。 友爱和爱情的共存还可以帮助现代人认识到,友爱确实是爱,甚至和爱情一样伟大。假定你很幸运,“爱上了”你的朋友,并与之结婚。再假定有两种未来让你自由选择:“一种是不再为情侣,但永远有共同的追求,追求同一位上帝、同样的美、同样的真理;二为没有共同的追求,但在有生之年,永远保持爱情中的狂喜、激情、新鲜感和强烈的情欲。”请问:你应该选择哪种?作哪种选择你不会后悔。 (查看原文)
    ✨Lachesis 2回复 16赞 2014-07-09 21:25:43
    —— 引自第53页
  • 正如爱情中的性爱并非真正以快乐为目的,爱情也同样不以幸福为目的。我们也许会这样以为,但是在接受考验时,爱情证明的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要想拆散一对恋人,靠竭力证明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徒劳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即使相信,他们也不听劝阻。因为在心中有爱时,宁愿与心爱的人分担不幸,也不愿意在其他条件下享受幸福,正是爱情的标志。一对恋人,即便成熟而有经验,知道破碎的心灵最终会愈合,也能够清楚地预见,只要铁下心肠熬过眼下分离的痛苦,往后十年几乎肯定比现在结婚要幸福,他们也依然不肯分离。这一切的权衡算计都不能影响爱情。即便一个人非常清楚地看到,与心爱的人结婚不可能导致幸福,婚姻给他带来的只能是:照顾无法治愈的残疾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含羞忍辱,爱情也始终不犹豫地说:“我宁愿这样也不愿分离,宁愿有她而痛苦,也不愿没她而幸福。只要两颗心在一起,心碎也愿意。”我们内心的声音若不这样说,那就不是爱情的声音。 (查看原文)
    西泠 7赞 2013-06-16 17:14:47
    —— 引自第91页
  • 仁爱:上帝在开辟人性这座花园,让各种爱在其中生长、开花、结实时,他派我们的意志去对其进行“修剪”。与这些爱相比,我们的意志干枯又冷漠。倘若上帝的恩典不像雨露、阳光那样降下,意志便达不到它的目的。但是,它的辛勤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起抑制作用)是不可或缺。 只要爱,就一定有受伤的危险,只要爱上一样东西,心就一定会痛苦,还可能破碎。要想确保你的心完好无缺,你就不要爱任何人,甚至不要爱宠物。在天堂以外,唯一彻底摆脱了爱的危险与烦恼的地方,就是地狱。 我们不是靠尽量避免爱本身固有的痛苦来趋近上帝,而是通过抛开一切自卫,接受这些痛苦,将这些痛苦献给上帝,来趋近上帝。 面对选择时,你侍奉谁,选择谁,把谁放在首位?你的意志最终顺服于谁? 当最亲近、最心爱的人妨碍了我们去顺服上帝的时候,我们必须拒绝他们,或者不再视他们为最亲近、最心爱的人。(路加14:26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一无所缺的上帝,用爱创造了纯粹不必要的造物,为的是爱他们,使他们变得完美。冒昧地借用生物学的比喻:上帝是位“寄主”,他有益创造了自己的寄生物,让我们可以利用他,“占他的便宜”。这就是爱,是众爱的发明者-----大爱本身的图解。 来自上帝的给予之爱,使人能够爱那些本质上不可爱的人。 我们是镜子,我们的亮光完全来自照耀我们的太阳。 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上帝不是要求我们离弃他们,离弃自己如此熟悉、挚爱的人,去爱一个陌生人。将来等我们见上帝面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早已认识他。我们在尘世上经历一切纯真之爱时,上帝始终参与其中,他给了我们这些经历,维持其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其间运行。在这些经历中,凡是真的爱,即便在尘... (查看原文)
    seannaLIN 6赞 2012-02-22 16:54:26
    —— 引自第1页
  • 自然之爱可能与爱上帝相竞争。 只要爱,就一定会有受伤的危险,心一定会痛苦,还可能破碎。一个人会出于谨慎或安全性更高而爱上帝?我们不是靠尽量避免爱本身的痛苦来趋近上帝,而是通过抛开一切自卫、接受这些痛苦,将这些痛苦献给上帝来趋近上帝。如果我们的心需要破碎,如果上帝选择通过爱来让心破碎,那就破碎好了。 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对上帝怀有热烈的情感,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问爱谁更多(更爱上帝还是尘世的爱人)不是在比较两种情感的强弱,而是面临选择的时候,你侍奉谁、选择谁、将谁放在首位?你的意志最终顺服于谁?我们一旦允许上帝进驻我们心中,上帝的爱就会改变自然之爱,并非取代,而是自然之爱应召充当仁爱的形式,自然之爱将被提升进入大爱之中,变成适合大爱使用的顺服的工具。上帝的爱就这样为自己预备的肉身。这种转变可能最为不易,遇到摩擦、挫折,但更突显了必要性。人类的爱只有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基督同死,甘愿经历改变,才可以与他同复活,才可以期望永恒。 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上帝不是要求我们离弃他们,去爱一个陌生人(上帝)。将来等我们见到上帝面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早已认识祂。我们在尘世上经历一切纯真之爱时,上帝始终参与其中,他给了我们这些经历,维持其存在,每时每刻都在期间运行。我们会发现他们都在上帝里面。爱上帝胜过爱他们,我们爱他们就会胜过现在。 (查看原文)
    香草泡芙 3赞 2018-11-07 14:34:39
    —— 引自第130页
  • 一次,我谈到我们常常在猫和狗之间发现情爱,我的朋友说: 没错,但是我敢说,没有哪一只狗愿意在自己的同类面前承 认这点。”对很多人际间情爱,这至少可以算得上是一幅很好 的漫画。科莫斯说:“相貌平平的人就呆在家里好了。”情爱 的相貌极其平平,其对象很多长相普通。爱他们不能证明我们独具慧眼、高雅脱俗,他们对我们的爱也是如此。我前面谈到的欣赏之爱不是情爱的基本要素。对那些只凭情爱将我们维系的人,我们通常要在他们离开或去世后,才会称赞他们。我们对他们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在爱情中无疑是犯了大忌,在情爱中却恰当适宜,符合这种感情舒适、恬静的本性情爱若被频繁、大肆地张扬出来,便不再是情爱。公开表露情爱犹如迁居时搬出家具,那些家具摆在屋子里很雅致,在阳光之下却显得破旧、俗丽、怪异。情爱几乎从不公开表现自己,而是渗透于生活之中。与情爱相连的,是朴素的晨衣、私人物品、软拖鞋、旧衣服、老笑话、厨房里用尾巴拍击地板的困睡的老狗、嗡嗡作响的缝纫机、遗落在草地上的木偶等等。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情爱/20
  • 于爱情,倘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仍未披上情爱这件家织的衣衫,我认为是极不可取的。这种状况令人极其不安。它要么太纯洁,要么太兽性,要么纯洁和兽性相互交替,对人类面言,既不够伟大,也不够沙小。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当欣賞之歇息,可以说,蜷身而睡时,唯有情爱的自在和平凡环绕着我们(彼此如独处般自由,却又不觉孤独),这样的时刻确实具有种独特的魅力。无须交谈,无须做爱,也许除了拨拔炉火没有任何其他需要。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情爱/20
  • 流行艺术用过分甜蜜的歌曲、故作多情的诗歌来表达情爱,所有这些几乎都令人作呕,情爱令人生的黯淡、堕落也许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歌曲、诗歌令人作呕,原因在于它们的差骗性。情爱只是具备使人幸福(甚至使人达到善)的可能性它们却将其说成是获得幸福(甚至达到善)的现成秘方。它从不提示我们需要做什么,言下之意,只要任由情爱倾泻到我们身上,一切就会如意。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情爱/20
  • 情侣总是谈论彼此爱情,真正的朋友几乎从不谈彼此的友爱;情侣通常面对面沉浸在彼此之中,真正的朋友则肩并肩,沉浸在某个共同的兴趣之中。最重要的是,爱情(只要持续,就)必须只存在于二者之间,友爱却远远不能只局限于二者・只有两个人的友爱至不是最完美的,其间的原因很重要 兰姆曾经说过,假定三个朋友(甲、乙、丙)当中,甲去世了,那么,乙不仅失去了甲,还失去了“丙身上甲的成分”同样,丙也不仅失去了甲,还失去了“乙身上甲的成分”。我的位朋友身上都有一些东西,只有另外一位朋友才能将其充地引发出来,我仅凭自己不足以让他展示全貌,需要有其他光束来呈现他的方方面面。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友爱/44
  • 情侣寻求独处,朋友(不管自己希望与否)则发现自己与外界隔绝,发现自己与集体之间隔着一道屏障。他们愿意少这种隔绝,最初结交的两个人乐意有第三方加入。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友爱/44
  • 如前所说,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什么?也这样?我还以为只有我自己这样…”那一刻,友爱诞生了。但是,这样发现的共同爱好、理想、观点未必都是好的艺术、哲学很可能从这一刻起发展,宗教、道德自此进步,是,迫害、同类相残、以人献祭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对这一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大多数人年轻时无疑都有所体会:初次见一个人喜欢自己最爱的诗人,那种感觉很美好。以前几乎无法该懂的作品,现在意思变得清晰起来,以前羞于启齿的事情现在可以坦率地承认。但是,初次遇见一个和自己怀有同样不为人知的邪念的人,我们会同样感到欣喜。这种邪念也变得清晰起来,我们也不再为之羞愧。甚至现在,无论到了怎样的年纪,我们也都深知共同怀有的仇恨、怨愤对我们产生的危险的吸引力。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友爱/44
  • 读者会注意到,爱情就这样奇妙地将最典型的需求之乐转变为最大的欣赏之乐。需求之乐的本质在于,它让我们只看到对象与自己的需要(哪怕是暂时的需要)相关的方面。但是在爱情中,需要愈强烈,对象自身就愈值得渴慕,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她与爱者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爱情/76
  • 一个原因前面已经有所暗示,对于大多数人,我们不需要从这个问题入手。这个问题很少在一开始就“切合我们的处境”。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竞争最初是在自我与人类的他者之间,还没有到人类的他者与上帝之间。当一个人真正的因难在于怀有尘世之爱时,将超越尘世之爱的义务强加给他是很危险的。减少对他人的爱,将此归因于自己在学习更爱上帝(实际原因可能完全不同),这无疑很容易做到。而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把“人性的堕落误当作上帝恩典的加增。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仁爱/100
  • 人类的爱难道不需要这样吗?只有大爱本身进入其中,人类 的爱才能够上升至大爱本身。人类的爱只有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基督同死,其中的自然成分一一年复一年或在突然的痛苦中一一甘愿经历改变,才可以与他同复活。这个世界的时尚会过去,“自然”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短暂。自然之爱只有愿意被带入圣爱的水恒之中,至少,愿意在黑夜来临、没有人能够作工之前让这个过程在尘世上开始,才可以期望永恒。这个过程总是不可避免地包括死亡,无一例外。在我对妻子或朋友的爱中,唯一永恒的成分是其中具有改变作用的大爱本身。有了大爱,其他成分方可盼望借助他从死里复活(正如我们的肉身盼望复活一样)。因为,在其他成分中,唯有这个成分才是圣洁的,这个唯一的成分就是上帝。 (查看原文)
    懒熊 2赞 2019-11-15 16:26:10
    —— 引自章节:仁爱/100
  • 没有慈爱,友爱、情爱等那些爱也持续不了多久。交朋友与变得温柔亲切是不同的。不过,当你的朋友变成了老朋友,那么关于他的一切,虽然本来都与友爱无关,却变得熟悉起来,并随着熟悉而变得亲切起来。就情爱而言,我能想象到最令人反感的就是,没有这种朴素的慈爱外衣的保护就仓促地去体验。那将是一种令人非常不安的情况,要么太纯洁了,要么太兽性了,要么两者交替;这种对人类来说永远不够伟大也不够渺小。在友爱和情爱中都有那样的时刻,即当欣赏之爱躺下,可以说,蜷缩睡去,仅仅是这种关系(孤独而自由,并非孤独)所带来的轻松平凡包裹我们之时,友情和情爱却有特殊的魅力。无须话语。无须做爱。也许除了拨拨炉火,根本没有其他任何需要。 慈爱的主要部分并非欣赏之爱。慈爱不存在歧视,它可以与最没有希望的人相处地还可以。 慈爱最值得夸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把那些非常明显不合适的两个人,甚至他们在一起让人感到很滑稽的两个人结合起来;要不是命运把他们安排到了同一屋檐下或同一个社区,这些人永远不会有任何关系。 慈爱不装腔作势。圣保罗说过,仁爱不张狂。慈爱可以爱没有吸引力的人。上帝和其圣徒爱那些不可爱的人。慈爱不会期望太多,不在意错误,而且在争吵后会轻易地和好如初;因此仁爱恒久忍耐,恩赐而起宽恕他人。慈爱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笨无法看到的美德。 慈爱包括需求之爱和赠与之爱。 奥维德说:“如果你想被人爱,那就变得可爱一点吧。” 谁没有在做客时遇到家庭饭桌上的尴尬呢?在饭桌上,父亲或母亲粗野地对待已经成年的孩子。如果这种粗野行为被放到任何其他年轻人的身上,早就断绝了关系了。父母教条式地评判那些孩子明白而自己却不懂的事情,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话,直接了当地反驳孩子、随意取消孩子在意的事情、用侮辱性的语言去说孩子的朋友等等。这一切都不费力地为一下问题提供了答案:为什么他们总是外出呢?为什么他们更喜欢别人的家呢?比起野蛮来说,谁不更... (查看原文)
    小曾 2赞 2013-06-20 09:42:25
    —— 引自第51页
  • 当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伙伴发现,他们都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某种洞见、兴趣、甚至爱好,而迄今为止,各人都认为这是自己独有的财富(或负担)时,友爱便由纯粹的伙伴关系中产生。其开场白往往是:“什么?你也这样?我还以为只有自己这样呢。”……只有在两个同类人发现了彼此,不管是克服巨大的困难,用磕磕巴巴的语言,还是以我们今天看来惊人的简练的表达,分享彼此的洞见时,友爱才开始诞生。转瞬之间,他们就站到一起,与外界有了天渊之隔。 情侣寻求独处,朋友(不管自己希望与否)则发现自己与外界隔绝,发现自己与集体之间隔着一道屏障。他们愿意减少这种隔绝,最初结交的两个人乐意有第三方加入。 在我们这个时代,友爱也以同样的方式产生。当然,对我们来说,共同的活动以及作为友爱基质的伙伴关系,往往不是狩猎、作战这类的体力活动,而可能是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研究、共同的职业、甚至共同的消遣。凡与我们有这些共同之处的人都是我们的伙伴,但一两位、两三位与我们有其他共同之处的人则成为我们的朋友。正如爱默生所说,在这种爱中,“你爱我吗?”的意思就是“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或者至少是,“你在意这个真相吗?”别人不以为然的问题,若有人和我们一样,认为它至关重要,这个人就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不必与我们相同。 (查看原文)
    ✨Lachesis 1赞 2014-07-09 20:17:13
    —— 引自第52页
  • 爱情不以幸福为目的,这在爱情遭受考验的时候可以证明。 要想拆散一对恋人,靠竭力证明他们婚姻会不幸福是徒劳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即使相信,他们也不听劝阻。因为在心中有爱时,宁愿与心爱的人分担不幸,也不愿在其他条件下享受幸福,这正是爱情的标志。一对恋人,即使知道破碎的心灵最终会愈合,也能清楚的预见,只要铁下心肠熬过眼下分离的痛苦,往后十年几乎肯定比现在结婚幸福,他们也依然不肯分离。这一切的权衡算计都不能影响爱情。即使一个人清楚的看到,与心爱的人结婚不可能导致幸福,婚姻给他带来的只能是:照顾无法治愈的残疾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含羞受辱,爱情也始终毫不犹豫的说:“我宁愿这样也不愿分离,宁愿有她而痛苦,也不愿没她而幸福。只要两颗心在一起,心碎也愿意。”我们内心的声音若不这样说,那就不是爱情的声音。 (查看原文)
    香草泡芙 1赞 2018-10-26 15:48:09
    —— 引自第116页
  • 因为不是我选择爱情,而是爱情像侵略者进驻了我的心中。爱者渴望的是爱的对象本身,而非她所能带来的快乐。 (查看原文)
    香草泡芙 1赞 2018-10-26 15:48:09
    —— 引自第116页
  • 每个国家的真实历史都充满卑劣、甚至可耻的行径。英雄故事若被视为历史的代表,会给人一种错觉,其自身也往往经不起严格的历史考证。 (查看原文)
    Alain Superbe 1赞 2017-02-11 23:03:45
    —— 引自第14页
  • 当然,许多自然对象一林木、花朵及禽兽———都是美的。可是我心中的自然爱好者(nature-lover),不大关心这类个别的美的对象。有此关心的人,反而会令他们分心。对他们而言,漫游途中,一个热情的植物学家则是个讨厌游伴。这人总会走走停停,让他们去注意具体事物(particulars)。自然爱好者们也不寻找“风景”(views)或景观(landscapes))。华兹华斯,他们的代言人,对此大加抨击。他说,这导致“景色之间的比较”,使得你自己“陶醉于色彩与比例所提供的一点可怜的异趣”。当你忙于这一批评及区分活动,你错失真正要务“时间和季节那多变的情味”(moods of time and season),以及这地方的“精神”(spirt)。①华兹华斯当然说得没错。正因为此,你若像他那般爱自然,风景画家(在户外)与植物学家相比,甚至是个更糟糕的游伴。 —————————————————— ①“幻觉中的悲凉”(visionary dreariness),语出华兹华斯《序曲》卷十二第115一121行:“我过分专注表面的事务,/热衷于景色之间的比较,陶醉于/色彩与比例所提供的一点可怜的/异趣,而对于时间和季节那多变的/情味,对于空间所具有的品德、/性情及精神的力量,却是完全麻木漠然。”(丁宏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查看原文)
    Ivor Baker 1赞 2022-03-28 16:43:20
    —— 引自第35页
  • 爱情本质上就有成为宗教的倾向。在所有的爱中,达至巅峰的爱情最酷似上帝,因而也最可能要求我们去崇拜。就其本身而言,爱情总是倾向于将“恋爱”转变成宗教。 神学家们常常担心这种爱有偶像崇拜的危险。我想,他们是指情侣们可能会把对方当作偶像来崇拜。 (查看原文)
    לִּילִית 1赞 2022-05-08 18:34:24
    —— 引自章节:爱情 / 97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