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爱》的原文摘录

  • 我想,在天国里,从未体现大爱本身的爱也和这种友谊一样,与你毫不相干。因为,自然已经消逝,一切非永恒的东西都永远成为了过去。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1:42:31
    —— 引自章节:仁爱 / 128
  • 奥古斯丁说:“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在站在圣坛前的那一刻,在春天的树林里半祷告、半默想时,我们很容易相信这点,但在临终的床前,这听起来却像是嘲讽。但是,如果我们坚持那种错误的观点,(甚至借助降神会和召魂术)将所有的安慰都寄托在将来有一天能够再度拥有尘世上所爱的人,不再分离,除此之外别无他想,那才是真正的嘲讽。人很容易相信,这种无止尽地延长尘世的幸福会带给人彻底的满足。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1:42:31
    —— 引自章节:仁爱 / 128
  • 经验告诉我们,向天国祈求尘世的安慰徒劳无益。天国只能给予天国的安慰,不能给予其他安慰。尘世甚至连尘世的安慰也不能给予,从长远来看,尘世的安慰并不存在。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1:42:31
    —— 引自章节:仁爱 / 128
  • 但是,上帝还能够赐予我们另外一种恩典。他能够在人的内心唤醒对他的超自然的欣赏之爱。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1:42:31
    —— 引自章节:仁爱 / 128
  • 这是不是更进一步的幻觉?也许是的。也许对大多数人而言,所有的体验不过是说明了我们对上帝的爱是何等地欠缺。仅有体验是不够的,但体验有它的意义。倘若我们不能“经常体验到上帝的临在”,经常体验到上帝的不在,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直到有朝一日,我们感觉像那些站在大瀑布旁却不闻其声、故事中朝镜中观看却不见人面、梦中伸手去摸有形的物体却没有任何触觉的人那样——也是有意义的。知道自己在做梦就证明你不再沉睡。但是,要了解那个彻底清楚的世界,你需要去请教比我更好的人。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1:42:31
    —— 引自章节:仁爱 / 128
  • 这些需求之乐一旦满足,虽不招致仇恨,但无疑会以惊人的速度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即便在最低层次的欣赏之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对事物本身的、令人欲称之为爱或无私的情感。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肢解即消亡。感谢上帝,在现实生活中,爱的三要素不时地相互交融,彼此更替。或许,除需求之爱外,没有一种爱能够纯净地(化学意义上的纯净)单独存在片刻。这也许是因为,在此生中,我们除了匮乏,没有一样是永久的。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对有些人来说,尤其对英国人和俄罗斯人来说,所谓的“爱大自然”是一个永恒、重要的情结。这里的“爱大自然”指的不是那种单纯的对美的热爱。当然,很多自然事物——花、木、鸟、兽——都是美的。但是,我现在所说的那些自然爱好者,他们对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不十分关心,那些关心具体的美的事物的人反而会妨碍他们。对他们来说,与一个兴致勃勃的植物学家一同散步是一件糟糕的事,他会不断地停下来,让他们注意细节。他们不是在寻找风景,其代言人——华兹华斯强烈地反对这种做法。他说,寻找风景会让你“在风景之间进行比较”,让你“以色彩、比例这几项可怜的新玩意儿为满足”。当你忙于这种区别性、评判性的活动时,你就错失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时令季节的气息”,即一个地方的“灵魂”。华兹华斯说的没错。所以,倘若你以他的方式去爱自然,(在户外)与风景画家为伴比与植物学家为伴更糟糕。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显然,以自然为师的倾向极易嫁接到所谓“爱大自然”的体验之上。但仅仅是嫁接。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他们——无论是华兹华斯派,还是崇尚“血液中邪恶神灵”的人——从自然中获得的是一个象征,一种由意象组成的语言。我指的不只是视觉意象,那些“气息”、“灵魂”本身就是意象,有力地表现了恐怖、阴郁、欢乐、凶残、贪欲、无邪、纯净。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我们应该从别处学习神学和哲学(我们常常从神学家、哲学家那里学习,这并不奇怪)。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自然无法证明(或者说,不以我们正在谈论的这种方式证明)一个神学或形而上学命题的正确,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该命题。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清晨在花园里专心祷告,不去注意露珠花鸟,离开时,你的心灵会充满着花园的清新与欢乐;但是,若是为了心灵的满足去花园,一段时间以后,十有八九你会一无所得。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所有自然的情爱(包括乡土之爱),都可能与灵性之爱为敌,但也可能是对灵性之爱的预备和模仿,(打个比喻说)是在训练灵性肌肉,也许将来上帝要将其派上更大的用场,正如女人小时候照料洋娃娃,长大了照料孩子一样。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爱国情感当然必须考虑道义。好士兵需要确信自己国家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但是,他们作战不是因为正义的事业本身,而是因为这是自己国家的事业。我认为这个区别很重要。我可以认为,用武力对付盗贼、保护自己的家是正当的,这用不着虚伪,也用不着自以为义。但是,倘若我假称,自己打青他的眼睛纯粹是出于道义,与被盗的是自己的家全然无关,这就未免过于虚伪。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那就是,属天的团体也是属世的团体,我们对后者的(纯自然的)爱,很容易借用前者超自然的要求,来为自己最卑下的行为辩护。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4 23:20:36
    —— 引自章节:物爱 / 1
  • 他自己的情爱很不健全,甚至在没有任何情爱时,他僭取了只有健全的情爱才有权运用,或者说,知道如何运用的那些美好的自由。然后,出于怨恨或自我中心主义,恶意、无情地践踏这些自由;最理想的情况也不过是因为缺乏技巧,愚蠢地滥用这些自由。自始至终,他都可能问心无愧。他知道情爱允许自由,而他正是在利用自由,因此(他得出结论),自己是在表现情爱。 (查看原文)
    Falskaprofeter 2021-08-25 11:38:22
    —— 引自章节:情爱 / 26
  • 你无法选择爱情,正如你无法选择雷电,因为爱情,全 “或爱或恨,我们无从左右”。说它源于丘比特之箭也好,源于基因也好,总之,由不得我们。然而,友爱中不存在这些,我们认为是自己选择了彼此。 (查看原文)
    烟灰降落抓空气 2021-08-24 01:54:01
    —— 引自章节:友爱 / 57
  • ① 原文为We murder to dissect。语出华兹华斯(W。Wordsworth)的“The Tables Turned”(坊间多译为《劝友诗》,王佐良则译为《反其道》,杨德豫译为《转折》)一诗第7节:Sweet is the lore which Naturebrings;/Our meddling intellect/Misshapes the beauteous forms of things一/We murder to dissect。杨德豫译为:“自然挥洒出绝妙篇章;/理智却横加干扰,/它损毁万物的完美形象一/剖析无异于屠刀。”(《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第231页)王佐良译为:“大自然带来的学问何等甜美!/我们的理智只会干涉,/歪曲了事物的美丽形态,/解剖成了凶杀。”(《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247页)《庄子·应帝王》里所讲述的“七窍凿而混沌死”的故事,说的其实就是“剖析无异于屠刀”这个理。路易斯《人之废》第三章末尾也说:“也许,就其本性而言,解析(analytical understanding)必然一直是个蛇怪,它会杀死所见之物,而且只有杀死才能见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第94页) (查看原文)
    Ivor Baker 2022-03-24 15:55:48
    —— 引自章节:None
  • 爱中还存在第三种要素,它和前两者同样重要,由欣赏之乐预示了出来。我们断定爱的对象甚好;认为自己有义务对它予以关注(这种关注近乎敬意);即使永远无缘享受,仍然希望它保持、并继续保持自身本色。 (查看原文)
    לִּילִית 2022-05-08 16:32:56
    —— 引自章节:物爱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