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的书评 (33)

Mrs. Material 2013-02-25 18:31:08

冷血:人性的阴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准备打开这本小说的人请注意了:请作好心理准备。这本书的内容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它会将你循循引入你心底最暗的角落;在你还没发现之前,你已经走得太远,却再也回不了头。 就像卡波特评论自己这部举世震惊的巅峰之作时所说:佩里就像是我同屋长大的兄弟,我从前门出去了...  (展开)
暮云平ym 2012-06-29 02:44:37

读《冷血》的几点思考

作者几乎是平铺直叙的把整个案件讲完,由于从书的一开始就知道谁是凶手,几乎在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读完了整本书。因此,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但这并不妨碍书中依旧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思考。 首先,是什么让这两个凶手如此丧心病狂,居然残忍的杀害了四个无辜...  (展开)
陈问问 2010-04-17 10:21:15

偶尔也是并肩同行者

迪克和佩里,这两位坏人。他们获得假释后一路旅行、抢劫、骗人。然后走到堪萨斯州的小镇上,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谋杀了克拉特先生一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凶手和受害者之间不认识,一桩无明显动机的杀人案。充满了不可预测的人性之深。 故...  (展开)
当归莳子 2010-02-04 16:56:20

世间不再有卡波特。

第一次读到《冷血》,至少已有十年了。 那时候,对所谓“非虚构小说”很奇怪,不就是报告文学吗,为什么要叫“非虚构纪实小说”? 从第一页里,常常感到一股遥远的牧歌之声。 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安静地生活,宁静地享受夜空和秋收的快乐。 他们从来不曾想到会有灭顶之灾。 ...  (展开)
Joanny 2010-02-05 13:47:36

谁被救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读到一大半时,案件真相看似已经揭晓,我却被困在了一座人性的迷宫中,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我不想伤害这个男人。我认为他是个非常可亲的绅士,说话和气。直到我割断他喉咙那一刻,我还是这样想的。”佩里说。 这个孤独、敏感,如顽童般仍有梦想的年轻人,会...  (展开)
阿亮 2013-12-03 18:35:21

信息偏离。。。

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在一堂《大众传播学》的课上,授课教师李苓带我们做了个“小游戏”。 她叫了十来名同学走到教室前面,排成一排,然后在第一位同学耳边讲了一句话。再然后,一位接一位同学以”咬耳朵“的方式将这句话传递下去。当最后一位同学说出那句话的之后,李苓老师也将...  (展开)
导岛 2012-07-03 12:37:10

关于《冷血》的一些想法补充

书月会之前并未对《冷血》有什么想法,大多都是在书月会时受启发想到的,但当时很多问题也没想明白。现在才有了一些补充想法。 一、佩里的根本问题 之前的想法:佩里的根本问题是不懂得“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负责”。现在我觉得这只是表象,根本问题在于佩里不愿面对现实。 ...  (展开)
阿瓜爱隐身 2016-07-13 22:51:28

孤独的恶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行走在人类社会的边缘,持续地孤独是什么感觉? 佩里·埃德加·史密斯或许最了解。 很难想象佩里的成长经历:从记事起四处漂泊。房车、掺着炼奶的水、贫穷、酗酒、淫乱、出轨、争吵、遗弃,这些几乎便构成了他的整个幼年。当母亲将他带到旧金山并放任其自生自灭后,打架...  (展开)
阿伦 2013-10-21 15:13:36

敏感的凶手与迟钝的小说家

在《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被Tate枪杀的无辜大学生们变成鬼魂追逐Tate,他们心中有一个疑问,Why。为什么Tate要杀掉他们?他们当中有朋克,情侣,每天泡图书馆、有可能改变世界的书呆子天才,他们也许有罪,但是为什么?为什么Tate要杀掉他们?Tate甚至...  (展开)
一蔬一饭 2010-02-04 14:18:36

回首《冷血》萧瑟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看到苏珊转身离去,“柔软的头发随风飘荡着,闪闪发光”,杜威一直默默凝视,想到“南希本来也可以长成这样一位年轻的女士”,心仿佛掏空了一般。所有的感情没了归宿。本以为,得知佩里和迪克最终去了“角落”,我会唏嘘感叹,会暗自伤怀,哪怕是拍手称快呢...  (展开)
may 2016-03-11 16:27:20

冷血

刚开始读我就知道了这不是我一般读的推理小说,虽然我的计划里是这样认为的,以前小说里不管多么残忍的凶手都没有让我有一丝感慨,我关注的是那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杀人手法。看很多电影也是,也许是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这是真实发生的事件,然后我心里这本小说竟然比看到的电影...  (展开)
古肩 2015-10-12 22:31:59

读《冷血》札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了《冷血》,第一感受是如果不读它,你永远不知道可以写出《夜树》《无头鹰》这样的哥特小说的卡波蒂竟然能仅仅用笔,就复原出如此复杂的触目惊心的残酷血案。其细腻和丰富程度远远超越新闻报道,纪录片,它根本是一则出色的罪案透视加心灵跟踪,你不仅可以在小说里读尽罪...  (展开)
刘未 2015-09-08 17:29:54

《温血动物》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在处理这样一个残忍的凶杀案的时候卡波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但在最后的章节他也无可避免的透露了自己的怜悯和慈悲,这里面既包括对于受害者的痛惜和哀悼也包括对于凶手的垂怜和惋惜。当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简单的记述一部案件并不足以支撑它的人文意...  (展开)
Jenova 2011-12-16 18:38:41

抱歉,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无论是对带有自传性质的《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中的惨绿少年,还是对《蒂凡尼的早餐》中有着纯洁放荡感的少女,卡波特作品中的主人公不管是好是坏,是死是活,最终都会得到完满的安置。在结尾,他通常会给故事披上一层荒凉的暖色调。而读《冷血》,我不相信他会安抚读者的心。 ...  (展开)
娃·書亞 2010-05-23 20:29:00

他展现了我们的所有面目

“吹嘘有族徽。夸耀手中权, 美貌财富皆享有, 那一刻不可免: 光辉之路,条条通九泉。” 这是小说接近结尾的时候,另一位杀人犯安德鲁写给迪克的“遗言”。安德鲁是笑着轻松地离开囚室奔赴刑场的,这首诗就好像是他对于迪克及其他死刑犯的号召之辞,又好像是对我们,所有人的...  (展开)
Daedalus 2019-06-13 09:42:43

(请给我多一点短评字数)

(除了碎碎念没有任何书评的要素[手动狗头]) 一个惨烈的凶杀案、两个令人痛恨的凶手、不知道现在脑回路怎么长的我明明知道故事在本书中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因而关于凶手的客观事实也不应当被过多关注,但我就是全程记挂着凶手是否判处死刑、何时执行,一边在心里暗暗吐...  (展开)
コイー 2017-08-31 22:00:20

冷血者不止他和他

《冷血》陈述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几乎都来自别人丰富而血腥的现实生活。非虚构与虚构的界限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模糊又透明,卡波特做到了真实性和故事性的统一。同时,文本的冷静叙述中带有一种强烈的令人心梗的氛围,迪克和佩里以及那些罪行累累的囚犯...  (展开)
饮羽 2017-03-07 22:25:18

“败兴”的“新闻感”

终于看完这篇传说中的非虚构写作开山鼻祖。 叹服的是卡波特采访的功力和耐心,花费6年时间重构整个事件。但对于写作,始终有隔靴搔痒之感,没打到那个点。从头至尾我都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新闻作品的感觉(事实上好的新闻作品会让读者忘记这一点),而非文学作品,难道是翻译的过...  (展开)
熊里的小木屋 2016-11-28 13:17:40

新新闻主义——新闻界的私语

新闻是从人感知的客观来描绘这个世界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观便是更高层次的客观。例如新闻可能说“鲜红的旗帜”,但它不会告诉我们它的RGB指数,这个红的程度每个人的理解就会有不一样。比新闻中可能说,“某某被激怒了”,可它不会说明,这个过程中,某某脑中神经物...  (展开)
Hi_Yuki 2016-07-19 18:31:35

该如何安放的伤害

卡波特年少得志,他一生的故事起转承合都有,最后郁郁而终。 19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拿了欧·亨利奖。以及后来著名的《蒂凡尼的早餐》。但《冷血》是一本非虚构题材的小说,进退适宜,虚实得当,进可以写实,退可以写虚。像是《文学回忆录》里面的木心用来形容“屈原”的原话...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33条)

订阅冷血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