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还是喜欢较重口味的《原野》,有种呼啸山庄的气氛。
看了《北京人》,有些做作,牵强,又是被概念淹没过了生活。
大赞
强烈推荐
黑黝黝的《原野》上溢满鬼气,连同那个怪异的《北京人》,曹禺对话剧氛围的营造颇下苦功。从这两个剧本,可以看出曹禺的思想逐渐转向社会现实关照,也难怪他后来把《家》搬上了舞台。
同《家》一样,读得很晚。但是真好。比几年前的自己多读到一些东西。要独立,要自由,不要像文清一样温温吞吞溺死在家庭文化中。
原野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日出。濮存昕,伟大的艺术家!
感觉曹禺的四大名剧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就是对“新人”的探索。曹禺似乎和狄德罗的观点很相契,用原始的野性的自然人格代替粘腻的病态文明。
悲剧。
可以一字不改直接拿来当教科书的环境和人物描写
《原野》:乍一眼以为是呼啸山庄,看着看着变成了麦克白…… 《北京人》:袁氏父女的设定不如四凤周冲自然,曾家真是太他妈丧了!思懿虽然讨人嫌,但是放在这一屋子丧尸里突然觉得她也挺不容易。尽管愫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第三幕她和瑞贞的那一番问答还是戳破了我的抖M少女心 噗~(漏气音
好想看王斑的北京人!
这一个个可怜活该的人...
原始朋克。。
再重读
这一部话剧远远比不上《雷雨》和《日出》,更加没有《北京人》那样深刻细腻的艺术感染力。2011-5-19 11:12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时隔三年重读,《北京人》似乎懂了一些,《原野》还是不太理解,太超前了。
后记中某某党的影响力,总觉得有些虚幻,但抛却了奔赴延安的隐喻,《北京人》却又不能称之为《北京人》了吧,也许这也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吧。《原野》(1937),如果按照曹禺自己的说法,“太像戏了”,虽然《日出》(1936)有所尝试着改变,但《原野》的技巧似乎更为过分,其争议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只读完《原野》便战栗着合上了书。
> 原野·北京人
1 有用 落音吹羽 2012-05-01 16:55:20
还是喜欢较重口味的《原野》,有种呼啸山庄的气氛。
1 有用 撄宁 2011-08-14 17:35:04
看了《北京人》,有些做作,牵强,又是被概念淹没过了生活。
0 有用 tietatou-o 2014-11-04 01:41:54
大赞
0 有用 scholarschwein 2012-08-01 21:01:10
强烈推荐
1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3-05-25 23:59:34
黑黝黝的《原野》上溢满鬼气,连同那个怪异的《北京人》,曹禺对话剧氛围的营造颇下苦功。从这两个剧本,可以看出曹禺的思想逐渐转向社会现实关照,也难怪他后来把《家》搬上了舞台。
0 有用 好想吃肉 2014-06-22 19:27:23
同《家》一样,读得很晚。但是真好。比几年前的自己多读到一些东西。要独立,要自由,不要像文清一样温温吞吞溺死在家庭文化中。
0 有用 黑椒 2011-04-09 17:05:41
原野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日出。濮存昕,伟大的艺术家!
0 有用 Laetitia 2012-07-03 23:21:48
感觉曹禺的四大名剧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就是对“新人”的探索。曹禺似乎和狄德罗的观点很相契,用原始的野性的自然人格代替粘腻的病态文明。
0 有用 日行南陆 2010-10-14 14:24:25
悲剧。
0 有用 小栗 稲荷 2014-04-13 21:16:41
可以一字不改直接拿来当教科书的环境和人物描写
0 有用 #ℍ𝕖𝕤𝕡𝕖𝕣𝕖𝕚𝕒# 2012-10-05 16:42:50
《原野》:乍一眼以为是呼啸山庄,看着看着变成了麦克白…… 《北京人》:袁氏父女的设定不如四凤周冲自然,曾家真是太他妈丧了!思懿虽然讨人嫌,但是放在这一屋子丧尸里突然觉得她也挺不容易。尽管愫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第三幕她和瑞贞的那一番问答还是戳破了我的抖M少女心 噗~(漏气音
0 有用 gloriaaaa 2011-01-16 17:20:30
好想看王斑的北京人!
0 有用 Haering 2019-05-29 15:57:16
0 有用 柴門 2011-12-13 20:58:20
这一个个可怜活该的人...
0 有用 耀西! 2011-04-22 18:41:19
原始朋克。。
0 有用 Domino 2011-04-20 07:22:37
再重读
0 有用 鸟先生 2013-05-24 10:45:05
这一部话剧远远比不上《雷雨》和《日出》,更加没有《北京人》那样深刻细腻的艺术感染力。2011-5-19 11:12
0 有用 九哥九哥 2021-10-22 11:15:25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时隔三年重读,《北京人》似乎懂了一些,《原野》还是不太理解,太超前了。
0 有用 雨田 2021-12-01 15:50:02
后记中某某党的影响力,总觉得有些虚幻,但抛却了奔赴延安的隐喻,《北京人》却又不能称之为《北京人》了吧,也许这也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吧。《原野》(1937),如果按照曹禺自己的说法,“太像戏了”,虽然《日出》(1936)有所尝试着改变,但《原野》的技巧似乎更为过分,其争议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0 有用 文右語 2022-11-05 15:36:40 北京
只读完《原野》便战栗着合上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