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KKR与公司价值的创造
译者: 孙经纬
出版年: 2010-1
页数: 199
定价: 30.00元
丛书: 汇添富基金·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ISBN: 9787564206420
内容简介 · · · · · ·
在并购领域,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其中演绎的“蛇吞象”般惊险的一幕。诸多名不见经传的机构,藉此奠定在各自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新金融资本家:KKR与公司的价值创造》中的主角——KKR公司,是美国一家以收购重整为主营业务的合伙投资企业。简言之,KKR专注于寻找初具规模但远非完美的目标企业,对其进行财务重组和价值提升,以期获得超额利润。
1988~1989年,KKR通过杠杆收购美国烟草巨头纳比斯科公司,向世人展示其运作产业资本的娴熟财技。此次并购涉及310亿美元,而其中的300亿美元是以债务融资实现的!通过这起世界金融史上规模巨大的著名并购战,KKR一跃成为资产规模仅次于通用汽车、福特、埃克森和mM的巨擘。
《新金融资本家:KKR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并不仅仅止于上述台前的精彩,其幕后的方方面面——从投资理念、投资策略、融资手法、收购后的重组,以及经济和社会影响—...
在并购领域,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其中演绎的“蛇吞象”般惊险的一幕。诸多名不见经传的机构,藉此奠定在各自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新金融资本家:KKR与公司的价值创造》中的主角——KKR公司,是美国一家以收购重整为主营业务的合伙投资企业。简言之,KKR专注于寻找初具规模但远非完美的目标企业,对其进行财务重组和价值提升,以期获得超额利润。
1988~1989年,KKR通过杠杆收购美国烟草巨头纳比斯科公司,向世人展示其运作产业资本的娴熟财技。此次并购涉及310亿美元,而其中的300亿美元是以债务融资实现的!通过这起世界金融史上规模巨大的著名并购战,KKR一跃成为资产规模仅次于通用汽车、福特、埃克森和mM的巨擘。
《新金融资本家:KKR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并不仅仅止于上述台前的精彩,其幕后的方方面面——从投资理念、投资策略、融资手法、收购后的重组,以及经济和社会影响——均得到了详细的阐述。
值得注意的是,《新金融资本家:KKR与公司的价值创造》远不止是一本企业的传记和金融史著作,它更多地是一本探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极佳范本。通过KKR这一案例,我们将窥得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来龙去脉。
目录 · · · · · ·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金融资本主义的再生
金融资本主义
经理资本主义
公司治理的崩溃
经理机会主义和联合型合并浪潮
公司控制权市场
KKR和第四次浪潮
对杠杆收购的反应:在媒体中的形象
政坛上的争论
学术界意见逐渐统一
退潮
再论金融资本主义
第二章 重塑债务的作用:创造性的杠杆和收购融资
债务悖论
鞋带交易
创建KKR
确定收购框架
突破:侯戴勒工业公司
塑造债务约束
扩大规模
大收购
债务约束的重要性
第三章 重新界定所有者管理公司的价值
达拉斯的麻烦
协调所有者和管理阶层的利益
与管理阶层结成合伙关系
收购董事会
绥夫维公司
金霸王公司
对两种相反情况的思考
第四章 当风险成真时:困境中收购公司的管理
冲突与声誉
伊顿·里昂纳德公司崩溃
西门家具公司破产
吉米·沃尔特公司官司缠身
烟草巨头摇摇欲坠
不成功收购的影响
第五章 KKR作为一种机构形式:结构、功能和特性
公司、集团公司和杠杆收购协会
KKR的杠杆收购协会
塑造公司
扩大合作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的关系
金融激励机制
非财务管理
第六章 融入主流:20世纪90年代的KKR
从收购到建立以及更多
杠杆和股权不断变化的条件
KKR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十年
影响:教训和启示
附录KKR收购大事记:1976~1993年基金的交易额、杠杆和收益率
关于财务数据来源的说明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新金融资本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金融资本家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新金融资本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关注长期价值——PE的核心价值

KKR的核心是主动管理
> 更多书评 5篇
-
开心街的小啵啵 (时间永远分叉,空间平行交错)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2011-12-21 00:47 3人喜欢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潜在机会——即用“鞋带”把公司从债务中拉出来,使其更富有效率;否则,不值得一博。 鞋带交易包含了现代杠杆收购的一些特征。所有的这类交易都是用公司自有资产或现金流融资的,从而实现了较高的债务融资水平,他们一般包含着向愿意出清自己手中股份的收购前的所有者、外部投资者或原所有者-经理的大量支付。新投资者通常愿意留下原所有者——经理或雇用希望获得对所管理资产的所有控制权的经理。(高杠杆的好处是它降低了所需的股权投资,这样,财产不多的经理就能成为所有者。)最常见的鞋带交易是用大量债务为经理们提供成为主要股东的机会。在一些交易中,鞋带收购的发起者于交易结束后在董事会中发挥着治理作用。
回应 2011-12-21 00:47 -
一路到白头 (难过了、就蹲下来、抱抱自己…)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2012-06-05 10:07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潜在机会——即用“鞋带”把公司从债务中拉出来,使其更富有效率;否则,不值得一博。 鞋带交易包含了现代杠杆收购的一些特征。所有的这类交易都是用公司自有资产或现金流融资的,从而实现了较高的债务融资水平,他们一般包含着向愿意出清自己手中股份的收购前的所有者、外部投资者或原所有者-经理的大量支付。新投资者通常愿意留下原所有者——经理或雇用希望获得对所管理资产的所有控制权的经理。(高杠杆的好处是它降低了所需的股权投资,这样,财产不多的经理就能成为所有者。)最常见的鞋带交易是用大量债务为经理们提供成为主要股东的机会。在一些交易中,鞋带收购的发起者于交易结束后在董事会中发挥着治理作用。
回应 2012-06-05 10:07 -
生活。。。。稍显数字化的规则;其精确性是显性的,而不精确性则是隐藏的,杂乱无序总是在酝酿中。 收购行为的基本经济目的是通过管理者的长期利益的驱动而以一种所有者的身份和心态进行经营管理,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而负债经营恰恰是能否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 KKR的收购活动看起来都岌岌可危挨着危机的边缘进行。但KKR的合伙人以谨慎的现金流量预期为基础,设计财务结构,并尽可能地使这些结构灵活易操作。他们在每次投资...
2011-02-24 20:26
-
美国的第一波并购浪潮发生1897年-1904年,大约4277家美国公司合并成257家,一类新型投资银行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性交易时1901年8家钢铁公司合并为美国钢铁公司,总资本高大12亿美元,等于当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与1916年,到1929年股灾时结束。金融资本主义让位于经理资本主义。 第三次并购浪潮始于1963年,6年后达到顶峰。当时公布的交易数量为6107笔,这一历史记录直到1996年被打破。在所有...
2011-02-21 12:51
美国的第一波并购浪潮发生1897年-1904年,大约4277家美国公司合并成257家,一类新型投资银行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性交易时1901年8家钢铁公司合并为美国钢铁公司,总资本高大12亿美元,等于当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与1916年,到1929年股灾时结束。金融资本主义让位于经理资本主义。 第三次并购浪潮始于1963年,6年后达到顶峰。当时公布的交易数量为6107笔,这一历史记录直到1996年被打破。在所有的并购活动中,联合型并购占到80%。联合型并购以推动股价短期上涨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改善基础资产的经济价值。其价值被怀疑,但在1974年以前,每年总的合并水平仍然维持在4000起以上。
回应 2011-02-21 12:51 -
到1990年,学者们已经形成了明确一致的意见:在创造股东价值上,杠杆收购比合并更有价值,它逼近对股东有好处,也对公司经济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好处。 通过公司控制权的便捷转移,股票市场能有效地解决经理的机会主义问题。 在完善的市场上,公司经理受一条简单的规则约束: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到重置成本一下,会诱使外部人购买控制权,以通过出售或重组所收购的企业来增加其财富。。。。。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一个完全流动的市...
2011-02-22 11:06
到1990年,学者们已经形成了明确一致的意见:在创造股东价值上,杠杆收购比合并更有价值,它逼近对股东有好处,也对公司经济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好处。 通过公司控制权的便捷转移,股票市场能有效地解决经理的机会主义问题。 在完善的市场上,公司经理受一条简单的规则约束: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到重置成本一下,会诱使外部人购买控制权,以通过出售或重组所收购的企业来增加其财富。。。。。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一个完全流动的市场体系能对缺乏效率的经理和企业施加约束,重新用短期合同雇佣各种人才。 杠杆收购的衰退发生在对并购---特别是敌意接管---不利的环境中。 杠杆收购在1988年在数量上达到了巅峰(381起),1989年在价值上达到巅峰(约700亿美元)。90年代杠杆收购一直低于80年代中期水平。1996年大约完成150起,价值约335亿美元,而整个并购市场约为6000起交易。
回应 2011-02-22 11:06
-
一路到白头 (难过了、就蹲下来、抱抱自己…)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2012-06-05 10:07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潜在机会——即用“鞋带”把公司从债务中拉出来,使其更富有效率;否则,不值得一博。 鞋带交易包含了现代杠杆收购的一些特征。所有的这类交易都是用公司自有资产或现金流融资的,从而实现了较高的债务融资水平,他们一般包含着向愿意出清自己手中股份的收购前的所有者、外部投资者或原所有者-经理的大量支付。新投资者通常愿意留下原所有者——经理或雇用希望获得对所管理资产的所有控制权的经理。(高杠杆的好处是它降低了所需的股权投资,这样,财产不多的经理就能成为所有者。)最常见的鞋带交易是用大量债务为经理们提供成为主要股东的机会。在一些交易中,鞋带收购的发起者于交易结束后在董事会中发挥着治理作用。
回应 2012-06-05 10:07 -
开心街的小啵啵 (时间永远分叉,空间平行交错)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2011-12-21 00:47 3人喜欢
所谓的“鞋带收购”——所涉及的资产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二战后再英国和美国的小企业中比较多见。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股权,通常把它们转变为私人公司,在交易中尽可能少地投入买方自己的钱。投资者一般寻找有高现金流特征的公司,如果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一般支付高于其市场价值的溢价;如果它已经是私人公司或被母公司拥有,所支付的价值一般高于其所有者的心理价位。无论在哪种情况中,买方都必须找到显著改善资产的潜在机会——即用“鞋带”把公司从债务中拉出来,使其更富有效率;否则,不值得一博。 鞋带交易包含了现代杠杆收购的一些特征。所有的这类交易都是用公司自有资产或现金流融资的,从而实现了较高的债务融资水平,他们一般包含着向愿意出清自己手中股份的收购前的所有者、外部投资者或原所有者-经理的大量支付。新投资者通常愿意留下原所有者——经理或雇用希望获得对所管理资产的所有控制权的经理。(高杠杆的好处是它降低了所需的股权投资,这样,财产不多的经理就能成为所有者。)最常见的鞋带交易是用大量债务为经理们提供成为主要股东的机会。在一些交易中,鞋带收购的发起者于交易结束后在董事会中发挥着治理作用。
回应 2011-12-21 00:47 -
生活。。。。稍显数字化的规则;其精确性是显性的,而不精确性则是隐藏的,杂乱无序总是在酝酿中。 收购行为的基本经济目的是通过管理者的长期利益的驱动而以一种所有者的身份和心态进行经营管理,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而负债经营恰恰是能否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 KKR的收购活动看起来都岌岌可危挨着危机的边缘进行。但KKR的合伙人以谨慎的现金流量预期为基础,设计财务结构,并尽可能地使这些结构灵活易操作。他们在每次投资...
2011-02-24 20:2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7.7分 3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新金融资本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约翰 2011-12-27
昨天没复习微经,坐在那里把这书看完了。内容一般,中心不错。
0 有用 罗胖胖 2019-12-25
是我再一次遇到跟《右派美国》差不多宏伟、信息量巨大的书籍,需要对投资银行历史、财务和政治事件非常了解的人,才能看得不吃力。本书既有微观角度剖析KKR,也站在80年代美国并购浪潮、垃圾债鼎盛期的高维视角来俯视,优秀的书。 KKR三人组从贝尔斯登出来的,优秀啊!而且没有像米尔肯那样身陷囹圄,真的是稳。还是那句话吧:给5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足矣。 而且说了无数遍,杠杆投资的信条之一就是,企业价值的产生不一... 是我再一次遇到跟《右派美国》差不多宏伟、信息量巨大的书籍,需要对投资银行历史、财务和政治事件非常了解的人,才能看得不吃力。本书既有微观角度剖析KKR,也站在80年代美国并购浪潮、垃圾债鼎盛期的高维视角来俯视,优秀的书。 KKR三人组从贝尔斯登出来的,优秀啊!而且没有像米尔肯那样身陷囹圄,真的是稳。还是那句话吧:给5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足矣。 而且说了无数遍,杠杆投资的信条之一就是,企业价值的产生不一定来自于规模的增长。 (展开)
0 有用 Flynn 2018-08-21
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把并购基金的一些要点给出来了。现金流,低杠杆,行业周期低谷几乎是KKR选择进入的必备条件,而对交易结构的设计、融资方案的安排文章并未提及,不然这就成了案例集。 另外,对于KKR工作理念的描述,总让我想起Pixar,创新、平等、开放,优秀的公司分为都是那么一致。现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也有这样的环境,反而是金融机构开始故步自封了。
0 有用 和光同尘 2020-12-28
这么难的书我TM都读完了。一边读一边骂什么鬼,哈哈哈。读完我还能写千字读书笔记!哈哈哈哈哈。总算体会到读书即修行的感觉了。
0 有用 洗漱漱 2019-02-20
内容还行,翻译的语言实在是晦涩,读起来痛苦。
0 有用 和光同尘 2020-12-28
这么难的书我TM都读完了。一边读一边骂什么鬼,哈哈哈。读完我还能写千字读书笔记!哈哈哈哈哈。总算体会到读书即修行的感觉了。
0 有用 鰯 2020-02-29
汇添富的这套书翻译都不怎么好。 @2013-03-02 17:46:44
0 有用 向死而生 2020-01-20
关于kkr组织杠杆或者管理层收购的一本比较倾向于支持的书(毕竟所获的的资料和信息来源于kkr对于作者的信息公开)
0 有用 罗胖胖 2019-12-25
是我再一次遇到跟《右派美国》差不多宏伟、信息量巨大的书籍,需要对投资银行历史、财务和政治事件非常了解的人,才能看得不吃力。本书既有微观角度剖析KKR,也站在80年代美国并购浪潮、垃圾债鼎盛期的高维视角来俯视,优秀的书。 KKR三人组从贝尔斯登出来的,优秀啊!而且没有像米尔肯那样身陷囹圄,真的是稳。还是那句话吧:给5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足矣。 而且说了无数遍,杠杆投资的信条之一就是,企业价值的产生不一... 是我再一次遇到跟《右派美国》差不多宏伟、信息量巨大的书籍,需要对投资银行历史、财务和政治事件非常了解的人,才能看得不吃力。本书既有微观角度剖析KKR,也站在80年代美国并购浪潮、垃圾债鼎盛期的高维视角来俯视,优秀的书。 KKR三人组从贝尔斯登出来的,优秀啊!而且没有像米尔肯那样身陷囹圄,真的是稳。还是那句话吧:给5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足矣。 而且说了无数遍,杠杆投资的信条之一就是,企业价值的产生不一定来自于规模的增长。 (展开)
0 有用 起风了 2019-09-08
系统研究KKR的一部书,内容不错,翻译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