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魂》的原文摘录

  • 师长孙立人少将,四十一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他因此荣获英国皇室勋章一枚。 (查看原文)
    一鲟 1赞 2011-04-03 18:02:38
    —— 引自第67页
  • 更重要的是没有文化的民众永远也不会产生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来。 (查看原文)
    9527 2011-04-12 20:11:08
    —— 引自第38页
  • 《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一直被保持到一九四五年四月六日,日本即将战败时,才被苏联政府单方面废除。苏联是二次大战期间唯一一个对日本采取中立立场和保持外交关系的同盟国国家。 纵观一九四一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这场战争区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局部:一个是亚洲东部幅员宽广的中国大陆(中国战场),另一个是南太平洋沿岸疆域辽阔的东南亚诸国(太平洋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十个师团,约五十余万人;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超过百万人。由于中国战场旷日持久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半数以上兵力,并且无休无止地消耗日本国内的战争资源,因此理解日本内阁都把中国抗日政府的存在视为心腹大患,千方百计予以摧垮。 仅“珍珠港事件”爆发的一九四一年,侵华日军就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山大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累计出动兵力七十万人。国民党各战区进行顽强抵抗,英勇反击,虽有较大伤亡和失地,但是基本上挡住了敌人的正面攻势。 与此同时,敌人还出动近十万伪军对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根据地军民团结奋战,是年底粉碎敌人扫荡。 文史资料载:“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需仰赖从西方进口。香港沦陷的当月,各地市场的物价指数分别上涨了数倍乃至数十倍。黑市猖獗,人心惶惶。重庆物资最紧张的时候,一两黄金只能换到一公斤白糖。如果日军进一步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难怪当时重庆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不得不惊呼: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罗斯福读完一份来自重庆的官方备忘录,对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5 00:47:2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缅甸风云
  • 委员长是这样一个东方政治家:他的本质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带有浓厚的保守性和封建主义色彩,但是他的政治观却是开明君主和西方共和制的混合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追随民主先驱孙中山,另一件是多次东渡日本留学考察。历史证明孙中山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倡导的三民主义和西方民主制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注定行不通的。而明治天皇却是一位东方的彼得大帝,他不仅成功地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促使日本帝国迅速强大,欲与西方列强争雄世界。 委员长内心深处一直将明治天皇作为效仿的榜样。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5 13:46:26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金戈铁马
  •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野蛮轰炸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城市的模样。与史迪威同行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埃里克·塞弗赖德在机场发回的通讯中把中国陪都描绘成: “一座死城……一座丑陋得难以名状的烧焦的废墟……只剩下一个弹痕累累的门廊。陪都应有的繁华与热闹景象烟消云散,到处都是难民、乞丐和伤兵。医院人满为患,饥饿笼罩城市。为了躲避日本人轰炸,人们干脆把每一幢建筑物抹上泥灰,把玻璃涂黑。……入夜,全城没有一星灯火,连扬子江也死气沉沉,凝固在无底的黑暗中。中国,这个名字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战争散发的恐怖气息。”(《并非狂热的梦想》) 埃里克·塞弗赖德先生的描绘并不夸张。一九四0年前后,日本飞机几乎天天对中国城市狂轰滥炸,有时一天空袭多达数十次。在重庆,有时空袭不分昼夜,政府只好委屈求全,把机关搬进防空洞里办公。 即使在这样令人心酸和国难当头的日子里,国民党政府仍然不肯放弃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政府对民众实行高压政策,发表不同意见的人被当作“异党份子”抓进监狱,民主人士受到恐吓和监视,报纸新闻隐瞒事实真相,专门报喜不报忧。“民可使使之,不可使知之”,重庆大街小巷的茶馆都张贴着“莫谈国事”的警语。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于民众的觉悟,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暴虐和黑暗恰恰扼杀了这种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讲,抗战是没有多少希望的。作为西方军人的史迪威不可能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这种本质特点,他最先注意到的却是中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 史迪威将军不是哲学家,他的军人的局限性在于他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中国人固然因为贫穷而勤劳,因为吃苦而顽强,同样也会因为富裕而懒惰,因为愚昧而贪婪。更重要的是没有文化的民众永远也产生不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来。 这才是事物的本质结论。 同市民奄奄一息的悲惨生活相反,重庆的统治阶级生活却依然奢侈,这种鲜明的两极分化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被改变过。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战争是一种残酷和不人道的行...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5 14:37:03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会战曼德勒
  • ……中国远征军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中英战略矛盾,英方别有阴谋。(略) 二、中国迁就英美,放弃指挥权,蒋介石应负最大责任。(略) 三、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失职。罗卓英和我都有责任,罗卓英的责任更大……我的最大责任是未与史迪威罗卓英彻底闹翻,未能独断专行…… ——摘自杜聿明回忆录《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毋庸讳言,国民党军人是在内战和御侮(不是侵略!)的双重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虽然不具有西方军人的荣誉感和对外扩张的激情,却对官场倾轧和权力之道有着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富国强兵,却把他们变成一群大大小小的军阀和野心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军队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原因所在。 六月,当地人谈虎变色的雨季降临了。 在印度洋高空积聚了整整一冬的暖湿气流被强劲的西南季风搅动着,象一万艘军舰组成的浩浩荡荡的无敌舰队,气势汹汹地闯入南亚次大陆的万里晴空。缅甸的太阳顷刻消失了,翻滚的浓云犹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低低地挤压着城市和乡村的屋顶。凶猛的暴雨象呼啸的长鞭不停地抽打大地和河流,道路被冲断,桥梁被卷走,低洼变成一片汪洋。在胡康河谷,洪水一夜间吞没了所有的山谷和平地,不及逃跑的人畜转眼间就被浊浪席卷而去。雷声象战鼓轰鸣,球形闪电一次又一次轰击古老的原始森林,将千年古木拦腰劈成两段。 大自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雨季给孤立无援的人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滂沱大雨使天地改变了模样,到处山洪暴发,道路断绝。动物都躲起来,鸟兽绝迹,人们只好天天躲在山洞里,靠着剥树皮挖草根填塞肚皮。雨季不仅使森林里的蚊蚋和蚂蟥异常活跃,而且使得各种森林疾病:回归热、疟疾、破伤风、败血病等等迅速传播开来。有的人一觉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有的人误食剧毒的野果和菌类,不及叫出声来就栽倒咽了气。还有的人是怀着绝望走进大森林,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四十年后,我在南方一座小城同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5 17:55:3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孤旅
  • 关于本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中缅印边陲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故事,对于今天生活在中国的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一个十分遥远的历史陈迹。历史自然陈旧,宛如一艘陈列的古船。更多年轻的中国公民似乎更愿意性急地把目光投向未来而不是过去。他们除了受到人类共同发展的文化前景的强烈诱惑外,对于自身同中国历史紧紧相连这一基本事实却知之甚少,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人亢奋浮躁的精神状态表示隐隐的忧虑。 这或许正是我们民族久久徘徊在山坳里的一个佐证? 在现代遥感遥测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地球卫星和其他航测手段获取精度很高的气象、导航和地层地表资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航空事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人们不仅可以任意飞越地球上每一座高山,而且还能驾驶航天飞机和火箭到太空建立宇宙空间站。但是仅仅半个世纪前,人类航空技术还停留在老式发动机阶段,人类对于地球表层和大气层的认识还受到相当局限。高山大壑不仅阻挡人们飞行,也阻挡人们的视线,成为人类探索大自然奥妙的禁区。这样,人类如果试图征服这些禁区和跨越地理障碍,他们就不能不为此付出许多沉重的代价。 飞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征服精神的冒险尝试。 在印度北面的阿萨姆邦和中国西藏之间,横亘着一条直插云天的巨大冰川带,地理学家们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才确定它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地,形象地称为“世界屋脊”。绵延千里的世界屋脊好像一座巍峨的高墙阻断了印度通往中国的一切道路交通,把南亚次大陆同欧亚板块横隔开来。现代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两万英尺,超过两万五千英尺的山峰多达七十余座。这些山峰的任何一座都足以雄踞世界陆地,成为除亚洲外任何一个大洲的最高峰。 在这座气势宏伟景象壮丽的世界屋脊上,除了到处耸立着犬牙交错的冰峰和迷宫一样的雪谷外,气候条件也异常复杂险恶。对喷气式时代以前的飞行员来说,恐怕没有什么危险比恶劣气候更加使人胆战心惊了。在喜马拉雅山上空,常常淤集着大量...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6 12:42:25
    —— 引自章节:第八章 驼峰航线
  • 一九四二年六月,美军在中途岛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海上攻势,战争形势发生逆转。同年底,随着美军赢得南太平洋上另一个海岛——瓜达尔卡纳尔群岛上艰苦卓绝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在陆地的主动权开始丧失。 一九四三年春,美军在天空、海洋和陆地上发起一连串攻势,日军节节失利。美国第五航空队再一次突然袭击中,把日本集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空军主力全部摧毁在地面,致使日军在随后进行的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只剩下十架战斗机。所罗门群岛大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再次受到重创。美军开始实施越岛作战计划。 《开罗宣言》于十二月一日在美英中三国首都同时发表,立即在世界各国尤其在亚洲引起强烈反响。宣言不仅宣告了同盟国的胜利不可阻挡,而且它使中国人首次得以跻身于近代世界大国的行列,同英美列强平起平坐,全世界都听到中国发出的陌生而胆怯的声音。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它表明中国人一百年来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正在缓慢变成现实。尽管这个目标仍然十分遥远,但它还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使他们确切地看到自己正在强大起来并将重新主宰自己的命运。 是月,委员长发表《告国人书》称:“……抗战胜利在望,中国国誉日隆,打败日寇我须担负主要重任。战后中国将管制日本,美英苏中四强鼎力时代已经到来”,云云。(《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6 16:28:31
    —— 引自章节:第九章 迷雾人生
  • 在现代战争中,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超过飞机大炮,这个事实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已被美英德诸国所接受。我们只消回顾发生在一九四二年六月的中途岛之战,就会对此一目了然。在那场关键性的大海战中,日美双方都投入了自己的海军主力:日方拥有航空母舰六艘,其他各种水面舰只一百四十五艘;美方只有二艘航空母舰和其他二十六艘军舰。但是仅仅两天之后,占有绝对优势的日本联合舰队遭到惨败,损失四艘航母、四百三十架飞机和三千五百名官兵,其中包括数百名熟练的舰载飞行员。美方仅损失一艘航母。美国人创造这个惊人的海战奇迹的秘密在于:他们在一艘被击沉的日本潜艇“伊—60”里捞取了军用密码本并破译了敌方的全部无线电通讯。 一九四三年四月十六日,十七架美军战斗机截击了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座机,原因依然在于美军事先截获并破译了日军密码。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6 17:31:42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观望与反攻
  • 松山为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属横断山脉南麓,海拔两千六百九十公尺。它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的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四十里江面,易守难攻,地势极为险要。 自从一九四二年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怒江西岸之后,松山的战略地位就变得尤其重要。它不仅牢牢控制了滇缅公路,而且掌握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登上主峰子高地,勿需借助望远镜便能将东岸婆海山敌军阵地尽收眼底。平时云开雾散,每个标准视力的人都能清楚地望见峡谷里那架折断的怒江大桥(惠通桥),还能看见滇缅公路保(山)龙(陵)段八十八公里长的灰色公路好像带子一样在两岸山间绕来饶无。美军飞机获得的航测资料表明,日军设在松山阵地上的一一五榴弹炮群至少可以将两岸一百公里路段完全置于炮火控制之下。因此松山又被美国报纸称为“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见美国驻华新闻处《怒江战役述要》) 早在一九四三年初,日军在太平洋上连遭失利之后,松山就被日本战略专家深谋远虑地设想为支撑滇西和缅甸日军防卫系统体系的重要据点。日军第十五军司令部专门从缅甸调来一支工兵部队,另外从泰国缅甸征集大批民工(为保密不用中国人)昼夜施工,苦心经营年余完成。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复杂坚固,甚至连坦克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日本缅甸派遣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和第五十六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都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五百磅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司令官们对此极为满意。河边总司令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11个月以上。”(见《缅甸作战》) 抗战胜利后,著名的地方史专家、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先生曾亲往松山战场遗址考察,并在《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中对该防御工事有过较为详尽...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6 17:33:17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松山大血战
  • 日本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强大起来的东方国家。这个民族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因而具有许多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特殊气质。例如他们即爱美(菊花)又尚武(刀),既礼仪周全又野蛮残忍,既信仰科学又崇拜皇权,既民主又专制,既守旧又纵欲,等等。总之,这是一个奇特的和充满矛盾的民族,而且这一切互相矛盾的品格又无一不是以最高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五十年代初期,日本人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迅速消除战争带来的贫困和饥饿,初步解决了住房、教育和就业三大社会难题,使国民经济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九六五年,日本人均产值首次超过英国。一九六八年超过法国。 进入七十年代,日本人在汽车、造船和电子产品三大支柱产业方面首次超过欧美,产量居世界首位。 一九八五年,即日本天皇宣布战败整整四十年后,日本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生产总值超过除美国外的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纵观历史,要认识日本的现状就不能不了解日本的过去,要了解日本的过去就不能不认真研究半个世纪前那场决定日本命运的战争和主动选择战争(注意,不是强加!)的千千万万的日本人,包括日本的男人和女人。 在日本近代史上,以天皇名义发动的大规模对外战争至少有七次,即侵占台湾,吞并朝鲜,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满洲事变,“七·七”华北事变和太平洋战争。对狂热的日本国民来说,战争是一种高效催化剂,它使大和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并把每个国民忠君爱国的愿望变成投身“圣战”的实际行动。 一九三八年春,日本军部在国内首次秘密征召“随军慰安妇”。 第一周,首批自愿应召的一百二十八名妇女从长崎登船启程,前往上海前线“安慰”作战最勇猛的将士。这批女人中有学生、职员、女工,也有家庭主妇和私娼。她们许多人还是处女,自愿将贞操和青春奉献给战争。功利目的是次要的,慰安妇薪水相当微薄,她们都为自己有机会直接服务于前线官兵深感荣幸和... (查看原文)
    悠远 2013-01-16 23:00:47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随军慰安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