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 井上靖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副标题: 新经典文库·井上靖作品01
译者: 刘慕沙
出版年: 2010-1
页数: 289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井上靖作品
ISBN: 9787530210246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副标题: 新经典文库·井上靖作品01
译者: 刘慕沙
出版年: 2010-1
页数: 289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井上靖作品
ISBN: 9787530210246
内容简介 · · · · · ·
《孔子》内容简介:春秋末年,吴楚征战,天下大乱。蔡国遗民蔫姜在逃亡的路上偶遇一行看似身份尊贵的旅人,被其超凡脱俗的行止吸引,遂以随侍身份加入其间。旅人们乃是周游列国的孔子及其弟子子路、颜回、子贡诸人。蔫姜与众弟子追随夫子由蔡至陈,从卫到楚,历尽千辛万苦。
四十多年后,孔 子与当年随侍弟子均已离世,人已暮年的蔫姜在隐居之所召集研读孔学的学子,讲述当年经历与感怀,探讨儒学思想博大与深邃,重走当年周游之路……
孔子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井上靖(1907–1991) 日本著名作家、诗人、学者。1907年出生于北海道,早年遍读中国典籍。1936年,长篇处女作《流转》发表,荣获千叶龟雄文学奖。1950年,《斗牛》荣获芥川龙之介奖。 1957年,《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选奖和日本文部大臣奖。1958年,《敦煌》、《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大奖。1976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89年,以八旬高龄于病重中完成《孔子》,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创下半年销售80万册的奇迹,并被誉为“历史小说中的明珠”。1991年病逝于东京。
丛书信息
· · · · · ·
新经典文库·井上靖作品(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敦煌》《孔子》《敦煌》《天平之甍》《楼兰》
等
。
喜欢读"孔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孔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孔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6 条 )

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
92年去苏州,那次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出差。兴冲冲地跑去无锡,看望分配到那儿的同宿舍的兄弟。谁知他回泰兴老家了,宿在一家条件恶劣的小旅馆里,旁边是臭臭河道。初秋时节,蚊子还仍然很嚣张,被子是臭的,只敢盖到胸。第二天兄弟从家里回来,一起喝了顿酒。离开时取了他的...
(展开)

蔫姜注经,老姜还能有多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井上靖给本书主人公取了个"蔫姜"的名字,灵感大概来自"孔子不撤姜食"吧?蔫姜是老姜、干姜的意思,俗话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这位随夫子行走陈蔡的入室弟子,对夫子的嘉言懿行有何独到见解呢? 我们不妨拿出几条孔子语录,看看蔫姜的阐述。 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子这... (展开)> 更多书评 66篇
论坛 · · · · · ·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 来自当归莳子 | 1 回应 | 2013-09-19 10:08:45 |
新译本么? | 来自陆秋槎 | 3 回应 | 2010-09-16 11:22:59 |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来自尔东 | 2010-03-18 09:10:0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7.4分 758人读过
-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0)8.1分 15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7.8分 160人读过
-
南海出版公司 (2024)7.8分 10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经典文化之新经典文库(二) (新经典)
- 新经典文库·Ⅲ (Danys ┇┇ 蓄须专用)
- 我的东瀛物语Ⅰ (羊的门)
- 囤书是一种病 之 日系1 (iwiwen)
- 经济人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孔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Pengfei 2012-02-11 13:36:02
高中时代……
1 有用 阿烈 2015-08-13 23:13:30
好久以前的一个朋友送的,在书架上放了五六年。刚被发现!
0 有用 四平 2014-12-19 11:43:19
对于井上靖先生遥慕往圣、想象经典之心得,刘慕沙先生追摹古人、照顾今人之译笔,鄙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既竭吾才,敬而远之。
8 有用 獨孤島主 2013-03-26 01:33:12
病重之言,充满恳切的啰嗦与热情的溺爱
0 有用 飓风百合 2013-08-13 17:58:41
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孔子 很有新意 不过日本式的那种罗里吧嗦的客套看了有点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