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原作名: Pictures and Tears: A History of People Who Have Cried in Front of Paintings
译者: 黄辉
出版年: 2010-1
页数: 263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4428029
内容简介 · · · · · ·
我想,大多数人从未在一幅画前哭过,甚至从未产生某种感触至深的情绪,绘画作品让我们悦目,它们予人欢畅,观看后令人愉悦、轻松,而最好的作品更是美不胜收,让人记忆犹新——但这种美仅仅在心中持续片刻,我们即刻离去,欣赏其他作品。
这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流泪的手册,没有任何方式能引导你在绘画面前产生强烈的感受,更别说哭泣。但我想尽量寻求人们为画而哭的原因。绘画作品能够深深吸引我们的想象,但它需要时间慢慢体会,以及对不寻常经历的坦然面对。我不认为任何作品都能催人泪下,也不主张拿着擦眼泪的手帕在博物馆观画。绘画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甚至在最为严肃的艺术史课上也有乐趣。
只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流泪了呢?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只因色彩,潸然泪下
第二章因无人理解而哭
第三章因鲜艳的彩色波浪而哭
第四章因遭受“雷击”般的震撼而哭
第五章因灰绿的树叶而哭
第六章无泪的象牙塔...
我想,大多数人从未在一幅画前哭过,甚至从未产生某种感触至深的情绪,绘画作品让我们悦目,它们予人欢畅,观看后令人愉悦、轻松,而最好的作品更是美不胜收,让人记忆犹新——但这种美仅仅在心中持续片刻,我们即刻离去,欣赏其他作品。
这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流泪的手册,没有任何方式能引导你在绘画面前产生强烈的感受,更别说哭泣。但我想尽量寻求人们为画而哭的原因。绘画作品能够深深吸引我们的想象,但它需要时间慢慢体会,以及对不寻常经历的坦然面对。我不认为任何作品都能催人泪下,也不主张拿着擦眼泪的手帕在博物馆观画。绘画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甚至在最为严肃的艺术史课上也有乐趣。
只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流泪了呢?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只因色彩,潸然泪下
第二章因无人理解而哭
第三章因鲜艳的彩色波浪而哭
第四章因遭受“雷击”般的震撼而哭
第五章因灰绿的树叶而哭
第六章无泪的象牙塔
第七章为死去的鸟儿流下虚假的泪
第八章哭,因时间流逝
第九章与圣母玛丽亚一同啜泣
第十章向上帝哭泣
第十一章在孤寂的群山中落泪
第十二章为信仰之海的空寂而哭
结语:如何欣赏,甚至被感动
附录:三十二封来信
作者简介 · · · · · ·
詹姆斯•埃尔金斯,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与批评系主任、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美术史系主任,著有《绘画与泪水》、《身体的图像:痛苦与变形》、《图像之域》、《何为绘画》、《透视诗学》、《对象的反视:论看的本质》、《我们的图像为什么会令人迷惑不解?》、《为什么艺术是不能教的?》、《批评怎么了?》、《艺术的种种故事》、《视觉研究:一种怀疑性的导论》以及《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只因色彩,潸然泪下
第二章 因无人理解而哭
第三章 因鲜艳的彩色波浪而哭
第四章 因遭受“雷击”般的震撼而哭
第五章 因灰绿的树叶而哭
第六章 无泪的象牙塔
第七章 为死去的鸟儿流下虚假的泪
第八章 哭,因时间流逝
第九章 与圣母玛丽亚一同啜泣
第十章 向上帝哭泣
第十一章 在孤寂的群山中落泪
第十二章 为信仰之海的空寂而哭
结语:如何欣赏,甚至被感动
附录:三十二封来信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缺乏强烈的情感反应“---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我很想探究这个问题: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雄心勃勃、极其虔诚,因艺术而陶醉的画家们创造出的惊世之作时,我们仅仅只有那么几句随意、干巴巴的评论,这是为何呢?绘画真的是除了在一面墙上展示的美丽色彩外,别无其他吗?仅仅是如我所从事的职业一样的人为了学术争鸣而准备的索引卡片吗?你说你喜欢绘画(甚至像有的教授一样,倾其一生与绘画打交道),然而在面对绘画时,我们却感触贫乏,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绘画果真如此重要----价值连城,我们不断复制、珍藏、欣赏玩味,然而,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和它们产生情感上的互动,这不令人奇怪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最初,我认为哭泣是很个人化的行为,因人不同而呈现多种不同的样态,再次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我将各种零散的故事整理归纳时,我发现人们可以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而哭,但大概有一半可以归为两种密切相关,但实际上完全相反的经历和原因:一种是因为所欣赏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无法承受的“满”,复杂、震撼甚至距离太近而无法继续观看;而另一种则是作品存在着一种极度的“空”,灰暗、沉重、广漠感、冷峻、遥不可及而让人无法理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绘画与眼泪"的人也喜欢 · · · · · ·
绘画与眼泪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绘画与眼泪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
学习会消解情感吗?很多绘画研究者都满足于阅读书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辅助欣赏。对他们来说阅读对加深赏画经验是有帮助的。这些学者认为:如果 你知道的越多,你在参观博物馆时才会得到越多,若没有这些知识,你只能对看到的画作胡乱猜测,你的猜测可能完全错误;也可能将艺术家真实的创作意图简单化。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和哲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认为我们观郦时需要一定的“文化装备”。社会学家...
2015-02-04 00:01
-
最终,我阅读很多的书,认识到甚至连对孤独也并非我独有,而是从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那里继承的,比如拉斯 黑狮森林的感受,也我喜欢森林中的事物荆棘、沼泽、寒冬斜射的阳光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现的事物。甚至我常用“树林”而不用“森林",多用“山洞”而不用“洞穴这些都是我在无意识中接受浪漫主义的的结果,它们就是证据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我陷入困境也我只是一个饱受浪漫主义自然规浸染的后代继承者。实际上,对象甚至要等...
2015-02-03 23:36
-
一瓦der+ (到生命深处去游泳)
也许,当我们知道有一批专家在引导和解释我们的文化财产时,我们会感觉安慰,但那仅仅是所谓的保护力量在作祟。因为,这群人使观者观看时感到害羞,对自我不确定,在找寻自我欣赏作品之道上犹豫不前——这就是由此他们要付出的代价。 浩繁的艺术史知识时刻准备告诉我们观画时应当思考什么。如果我们为某个图像着迷时,博物馆闪耀的灯光又总是催促我们向前。 总之,我们处在牢狱之中,处在自设的囚室之中,而失去了艺术欣赏的自...2015-01-06 15:06
-
中文版序言 hapox legomenon仅在书本中出现过一次的词语或短语 2 1957年采访 Rothko:“在我油画前哭泣的人,都是和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拥有相同宗教经历的人。” 13 Rothko在与马瑟韦尔的一次交谈中:“艺术就是狂喜,抑或什么都不是” “我并不是一个信教的人” Clement Greenberg格林伯格 23 在他(利涅王子 De Ligne)写给康妮公主的信中,王子感叹道:“不知为何,我就陷入泪水之中,但那种感觉如此甜美,这是一...
2013-12-17 20:45
中文版序言 hapox legomenon仅在书本中出现过一次的词语或短语 2 1957年采访 Rothko:“在我油画前哭泣的人,都是和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拥有相同宗教经历的人。” 13 Rothko在与马瑟韦尔的一次交谈中:“艺术就是狂喜,抑或什么都不是” “我并不是一个信教的人” Clement Greenberg格林伯格 23 在他(利涅王子 De Ligne)写给康妮公主的信中,王子感叹道:“不知为何,我就陷入泪水之中,但那种感觉如此甜美,这是一种普遍的感情,是感伤的宣泄,不能确定为何目的,在这一瞬间,所有的想法汇集而来,我哭了,却不带一丝悲伤……” 28 SS-Sjogren Syndrome干燥综合症 30 17世纪斯宾诺莎身体无意识 先流泪 再解释(编织出谎言来造出控制自我身体与生活的幻觉) Maurice Utrillo莫里斯.乌特里罗 45 司汤达综合症:游客在观赏艺术品后产生狂喜、心跳加速、昏厥等反应。 精神病患者弗朗兹“彩色的波浪”(卡拉瓦乔《年轻的酒神》) 47 玛格瑞尼 《司汤达综合症》 53 马克吐温抑郁症 与司汤达综合症正好相反 对艺术无感 73 泪流在我心里,雨在城上滂沱——Paul Verlaine 《泪流在我心里》 潘诺夫斯基 Erwin Panofsky 图像学研究 102 贡布里希不同意达芬奇在《比较论》中的观点(达芬奇认为“画家因感触而发笑,但不会哭;因为眼泪比微笑更容易搅乱人的内心感受”) 115 英国言情小说出版巨头 Mills和Boon 美国 Harlequin Greuze 《为死去的鸟而哭泣的年轻女子》 狄德罗编造了与此画有关的故事 博茨《哭泣的圣母玛利亚》(封面画) Guido Reni 眼泪的历史 The History of Tears---Anne Vincent-Buffault 157贺拉斯 As is painting, so is poetry. 168 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基罗在内的艺术家大多鄙视“绘画迁就于情绪”的思想 米开朗基罗表示弗兰德斯画派不如意大利画派,因为弗兰德斯画派宗教性太强,过于重视感情
回应 2013-12-17 20:45
-
“我们缺乏强烈的情感反应“---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我很想探究这个问题: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雄心勃勃、极其虔诚,因艺术而陶醉的画家们创造出的惊世之作时,我们仅仅只有那么几句随意、干巴巴的评论,这是为何呢?绘画真的是除了在一面墙上展示的美丽色彩外,别无其他吗?仅仅是如我所从事的职业一样的人为了学术争鸣而准备的索引卡片吗?你说你喜欢绘画(甚至像有的教授一样,倾其一生与绘画打交道),然而在面对绘画时,我...
2012-11-13 19:18
“我们缺乏强烈的情感反应“---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我很想探究这个问题: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雄心勃勃、极其虔诚,因艺术而陶醉的画家们创造出的惊世之作时,我们仅仅只有那么几句随意、干巴巴的评论,这是为何呢?绘画真的是除了在一面墙上展示的美丽色彩外,别无其他吗?仅仅是如我所从事的职业一样的人为了学术争鸣而准备的索引卡片吗?你说你喜欢绘画(甚至像有的教授一样,倾其一生与绘画打交道),然而在面对绘画时,我们却感触贫乏,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绘画果真如此重要----价值连城,我们不断复制、珍藏、欣赏玩味,然而,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和它们产生情感上的互动,这不令人奇怪吗? 引自 前言 回应 2012-11-13 19:18 -
最初,我认为哭泣是很个人化的行为,因人不同而呈现多种不同的样态,再次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我将各种零散的故事整理归纳时,我发现人们可以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而哭,但大概有一半可以归为两种密切相关,但实际上完全相反的经历和原因:一种是因为所欣赏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无法承受的“满”,复杂、震撼甚至距离太近而无法继续观看;而另一种则是作品存在着一种极度的“空”,灰暗、沉重、广漠感、冷峻、遥不可及而让人无法理解。
2012-11-13 19:25
-
中文版序言 hapox legomenon仅在书本中出现过一次的词语或短语 2 1957年采访 Rothko:“在我油画前哭泣的人,都是和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拥有相同宗教经历的人。” 13 Rothko在与马瑟韦尔的一次交谈中:“艺术就是狂喜,抑或什么都不是” “我并不是一个信教的人” Clement Greenberg格林伯格 23 在他(利涅王子 De Ligne)写给康妮公主的信中,王子感叹道:“不知为何,我就陷入泪水之中,但那种感觉如此甜美,这是一...
2013-12-17 20:45
中文版序言 hapox legomenon仅在书本中出现过一次的词语或短语 2 1957年采访 Rothko:“在我油画前哭泣的人,都是和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拥有相同宗教经历的人。” 13 Rothko在与马瑟韦尔的一次交谈中:“艺术就是狂喜,抑或什么都不是” “我并不是一个信教的人” Clement Greenberg格林伯格 23 在他(利涅王子 De Ligne)写给康妮公主的信中,王子感叹道:“不知为何,我就陷入泪水之中,但那种感觉如此甜美,这是一种普遍的感情,是感伤的宣泄,不能确定为何目的,在这一瞬间,所有的想法汇集而来,我哭了,却不带一丝悲伤……” 28 SS-Sjogren Syndrome干燥综合症 30 17世纪斯宾诺莎身体无意识 先流泪 再解释(编织出谎言来造出控制自我身体与生活的幻觉) Maurice Utrillo莫里斯.乌特里罗 45 司汤达综合症:游客在观赏艺术品后产生狂喜、心跳加速、昏厥等反应。 精神病患者弗朗兹“彩色的波浪”(卡拉瓦乔《年轻的酒神》) 47 玛格瑞尼 《司汤达综合症》 53 马克吐温抑郁症 与司汤达综合症正好相反 对艺术无感 73 泪流在我心里,雨在城上滂沱——Paul Verlaine 《泪流在我心里》 潘诺夫斯基 Erwin Panofsky 图像学研究 102 贡布里希不同意达芬奇在《比较论》中的观点(达芬奇认为“画家因感触而发笑,但不会哭;因为眼泪比微笑更容易搅乱人的内心感受”) 115 英国言情小说出版巨头 Mills和Boon 美国 Harlequin Greuze 《为死去的鸟而哭泣的年轻女子》 狄德罗编造了与此画有关的故事 博茨《哭泣的圣母玛利亚》(封面画) Guido Reni 眼泪的历史 The History of Tears---Anne Vincent-Buffault 157贺拉斯 As is painting, so is poetry. 168 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基罗在内的艺术家大多鄙视“绘画迁就于情绪”的思想 米开朗基罗表示弗兰德斯画派不如意大利画派,因为弗兰德斯画派宗教性太强,过于重视感情
回应 2013-12-17 20:45 -
我所思考的重点是:我不想要了解这些奇妙的现象,或者是用这些现象构建出一套理论。某些眼泪可能有意义-----我希望它们确实有意义,因为我感兴趣的就是眼泪的意义所在,但我想提醒自己的是,没有人能真正明白哭泣的是什么。我将所有类型的眼泪归纳在本书中,一起带对其谜一样的特征表示崇敬。
2012-11-13 19:29
-
学习会消解情感吗?很多绘画研究者都满足于阅读书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辅助欣赏。对他们来说阅读对加深赏画经验是有帮助的。这些学者认为:如果 你知道的越多,你在参观博物馆时才会得到越多,若没有这些知识,你只能对看到的画作胡乱猜测,你的猜测可能完全错误;也可能将艺术家真实的创作意图简单化。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和哲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认为我们观郦时需要一定的“文化装备”。社会学家...
2015-02-04 00:01
-
最终,我阅读很多的书,认识到甚至连对孤独也并非我独有,而是从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那里继承的,比如拉斯 黑狮森林的感受,也我喜欢森林中的事物荆棘、沼泽、寒冬斜射的阳光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现的事物。甚至我常用“树林”而不用“森林",多用“山洞”而不用“洞穴这些都是我在无意识中接受浪漫主义的的结果,它们就是证据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我陷入困境也我只是一个饱受浪漫主义自然规浸染的后代继承者。实际上,对象甚至要等...
2015-02-03 23:36
-
一瓦der+ (到生命深处去游泳)
也许,当我们知道有一批专家在引导和解释我们的文化财产时,我们会感觉安慰,但那仅仅是所谓的保护力量在作祟。因为,这群人使观者观看时感到害羞,对自我不确定,在找寻自我欣赏作品之道上犹豫不前——这就是由此他们要付出的代价。 浩繁的艺术史知识时刻准备告诉我们观画时应当思考什么。如果我们为某个图像着迷时,博物馆闪耀的灯光又总是催促我们向前。 总之,我们处在牢狱之中,处在自设的囚室之中,而失去了艺术欣赏的自...2015-01-06 15:06
-
中文版序言 hapox legomenon仅在书本中出现过一次的词语或短语 2 1957年采访 Rothko:“在我油画前哭泣的人,都是和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拥有相同宗教经历的人。” 13 Rothko在与马瑟韦尔的一次交谈中:“艺术就是狂喜,抑或什么都不是” “我并不是一个信教的人” Clement Greenberg格林伯格 23 在他(利涅王子 De Ligne)写给康妮公主的信中,王子感叹道:“不知为何,我就陷入泪水之中,但那种感觉如此甜美,这是一...
2013-12-17 20:45
中文版序言 hapox legomenon仅在书本中出现过一次的词语或短语 2 1957年采访 Rothko:“在我油画前哭泣的人,都是和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拥有相同宗教经历的人。” 13 Rothko在与马瑟韦尔的一次交谈中:“艺术就是狂喜,抑或什么都不是” “我并不是一个信教的人” Clement Greenberg格林伯格 23 在他(利涅王子 De Ligne)写给康妮公主的信中,王子感叹道:“不知为何,我就陷入泪水之中,但那种感觉如此甜美,这是一种普遍的感情,是感伤的宣泄,不能确定为何目的,在这一瞬间,所有的想法汇集而来,我哭了,却不带一丝悲伤……” 28 SS-Sjogren Syndrome干燥综合症 30 17世纪斯宾诺莎身体无意识 先流泪 再解释(编织出谎言来造出控制自我身体与生活的幻觉) Maurice Utrillo莫里斯.乌特里罗 45 司汤达综合症:游客在观赏艺术品后产生狂喜、心跳加速、昏厥等反应。 精神病患者弗朗兹“彩色的波浪”(卡拉瓦乔《年轻的酒神》) 47 玛格瑞尼 《司汤达综合症》 53 马克吐温抑郁症 与司汤达综合症正好相反 对艺术无感 73 泪流在我心里,雨在城上滂沱——Paul Verlaine 《泪流在我心里》 潘诺夫斯基 Erwin Panofsky 图像学研究 102 贡布里希不同意达芬奇在《比较论》中的观点(达芬奇认为“画家因感触而发笑,但不会哭;因为眼泪比微笑更容易搅乱人的内心感受”) 115 英国言情小说出版巨头 Mills和Boon 美国 Harlequin Greuze 《为死去的鸟而哭泣的年轻女子》 狄德罗编造了与此画有关的故事 博茨《哭泣的圣母玛利亚》(封面画) Guido Reni 眼泪的历史 The History of Tears---Anne Vincent-Buffault 157贺拉斯 As is painting, so is poetry. 168 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基罗在内的艺术家大多鄙视“绘画迁就于情绪”的思想 米开朗基罗表示弗兰德斯画派不如意大利画派,因为弗兰德斯画派宗教性太强,过于重视感情
回应 2013-12-17 20:45
论坛 · · · · · ·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推荐 | 来自苏美舍 | 2013-12-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Routledge (200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1)8.3分 21人读过
-
左岸 (20040901)7.2分 13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现当代艺术理论 (saw)
- 埃尔金斯艺术史书系 (热带北极熊)
- 美学相关 其一 (消逝风中的墓地)
- 艺术&艺术理论*美学&艺术哲学(三) ([已注销])
- James Elkins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绘画与眼泪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13-12-17
管理员一直催清场所以最后几章看得很潦草……= =还好 额作为Greuze爱好者表示不认同作者的有些观点……
1 有用 [已注销] 2013-09-03
作者探讨为什么现代的大多数人从未在一幅画前哭过。因为今天的人们太冷漠、太理性,懂得太多技巧,却不懂得为什么能感动?如何能感动?要怎样才能被感动?他谈得是绘画,我觉得可以推而及至一切艺术形式,还有日常的普通生活中。永远不要让头脑之爱凌驾于心灵之爱上。
0 有用 fyke 2011-08-25
信件是亮点
1 有用 庄叔的小跟班儿 2013-08-04
很难见到论证如此正规、有条理的艺术史学家,点赞。
0 有用 缈沨 2013-05-04
作者的角度是站在各位观画者经验论上讨论美术史,比较直观~而这种经验论对非发达国家的人(比如偶这种没见过多少一级藏品真迹的)是空白的,en~
0 有用 Ezastmds 2020-10-23
“用启蒙运动的词语来说,所谓“感性”指的是,不要因为太疯狂而失去理智,同时也不要太生硬或者粗鲁。人们会根据判断某种标准,流下既克制又富含激情的眼泪。” “真正孩子气的是当代这些遵守严格、谨慎生活制度的人,我们以冷静、讽刺为食,只允许自己有些微乐趣,真实的感情流露被严格禁止。”
0 有用 好饿 2019-03-23
适合和丹尼尔·阿拉斯的《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一起看。理性压倒激情,艺术史家观画不流泪。文体较为松散,好几次跳着看,适合当做一场营养丰富的聊天。翻译很流畅,但是非技术性的纰漏不少,前后相邻行的人名都能译得不一样,这种情况我看到有两次;还有一处时间1787弄成1987。我倒是在木心美术馆哭过,但不是因为画,得再安排去一次乌镇看看。感谢作者的启示,我打算不作任何预习去看德国艺术展,尽管这可能不适合当代艺术... 适合和丹尼尔·阿拉斯的《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一起看。理性压倒激情,艺术史家观画不流泪。文体较为松散,好几次跳着看,适合当做一场营养丰富的聊天。翻译很流畅,但是非技术性的纰漏不少,前后相邻行的人名都能译得不一样,这种情况我看到有两次;还有一处时间1787弄成1987。我倒是在木心美术馆哭过,但不是因为画,得再安排去一次乌镇看看。感谢作者的启示,我打算不作任何预习去看德国艺术展,尽管这可能不适合当代艺术的表现逻辑。 (展开)
0 有用 咋经经 2019-01-30
主观点在第六章,其余都是随笔。
0 有用 巴塔耶的黑猫 2018-12-11
绘画的最大魅力在于现场体验,但同时这对于爱好者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难以亲赴现场。图片上的画看了千万次,也不及现场感,书上的插图小小一幅,以为原画就这么大,但当亲临现场你会发现前所未有的新体会,为眼前的画面所震撼。
0 有用 syvxisbyxy 2018-08-28
棘手的问题。单个具体事件分析时大多能说服我,但缺少有效的归纳总结。我觉得我们都没有理出一个头绪。书完结之后和开始之前的那些问题都在,虽然确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不过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十一章“在孤寂的群山中落泪”,可能我主要是“被无法缓解的悲伤与孤独”。回忆打动我甚至让我哭泣的画,可能是 Owen Gent 的插画,但也是过于私人的体验了,那会正处于失恋,和好友一起聊天,一种诉说的情绪控制了我,难... 棘手的问题。单个具体事件分析时大多能说服我,但缺少有效的归纳总结。我觉得我们都没有理出一个头绪。书完结之后和开始之前的那些问题都在,虽然确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不过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十一章“在孤寂的群山中落泪”,可能我主要是“被无法缓解的悲伤与孤独”。回忆打动我甚至让我哭泣的画,可能是 Owen Gent 的插画,但也是过于私人的体验了,那会正处于失恋,和好友一起聊天,一种诉说的情绪控制了我,难免就会有在他人面前表演的成分,即使是无意识的。所以我的那次体验不可归类其中。看完全书,有种作者和我都很矛盾的感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