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的原文摘录

  • 昔者有一梧桐神木,耸立龙门峡谷之中,实乃林木之王者。高可抬头与天上星星交谈;深可直抵长眠地底之银龙旁,令树之青根,龙之白髯,交盘错结。后有奇能术士,以此树做成神妙之古琴,必也当世无匹之音乐家,才能驯服它桀骜不驯的灵魂。一直以来,尝试从它弦上引出优美乐章的努力,的确一而再、再而三地落空,琴师们纵然费尽心力,它自顾呕哑嘲哳,不屑与他们所唱之曲应和。这般不愿为凡子所御的神器,只能继续深藏于皇宫之中。 终于有一天,鼓琴圣手伯牙来到它面前,伸出巧手轻拂琴身,柔触琴弦,一如骑士安抚脱缰之野马。他开口唱道四季自然,高山流水,终于唤醒了神木所有的记忆----再一次,春暖香甜的气息又嬉游弥漫于其枝叶间;再一次,新生的瀑布又沿着峡谷纷飞落下,对着刚萌的花朵展开笑靥……倏忽,虫叫蝉呜,细雨霏霏,杜鹃悲啼,乃是使人中耳松软,昏昏欲睡之夏日柔声……听!远处秋夜虎啸,回荡谷峰,凄然锐利,如剑身反映明月,令霜衣闪烁草尖……最终,寒冬君临大地,大雪纷飞的空中,有天鹅成群盘旋;枝干戛然作响,乃冰雹欣然坠击。 之后,伯牙曲调一变,唱出情歌款款。那不经意的枝摇叶摆,心不在焉如深陷情网而出神之人。原来是高高在上,白净鲜亮的浮云,宛若骄矜的少女一扫而过,不愿停留;留下的唯有地上长长的阴影,幽暗直如已死之心。又忽然间,伯牙曲风再变,唱起了战歌,歌声如兵器交击铿锵,如马蹄踏地雄壮。古琴一闻,竟以龙门峡谷之狂风暴雨相应,琴声如神龙乘电而至,狂雷落于山谷。至此,一旁醉心不已的皇帝,不禁开口询问伯牙驯琴成功之秘诀何在。伯牙答道:“陛下,其他人只顾着唱自己想唱的,当然无法成功。我让此琴选择它要的曲调,甚至究竟琴为伯牙,抑或伯牙为琴,当真连我也分不清了。” (查看原文)
    Core 9赞 2014-04-11 15:54:48
    —— 引自第53页
  •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查看原文)
    小饭饭Forest 6赞 2014-06-05 10:35:45
    —— 引自第3页
  •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的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永远试图与宇宙万物的调性保持和谐,就连迈向死亡的未知世界,也都早早准备妥善。 (查看原文)
    松田龙龙 4赞 2012-11-12 13:47:53
    —— 引自第133页
  • (四)涩味——甘味的对立是对他性的区别,而且,词语自身并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两个词语的区别只是在于对他性上时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涩味表示的是消极的对他性。柿子果实带涩味是为了避免被乌鸦啄食,以保护自己。栗子内侧包裹的苦涩的内皮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昆虫吃掉。人类用涩皮包裹物品防止浸水,戴上“涩面”避免与他人交涉。甘味与此相反,表示积极的对他性。撒娇的人和被撒娇的人之间经常架设着一条积极的通路。而且,想取悦别人的时候会说甜言蜜语,心有打算的人会主动给人供奉甘茶⋯⋯因此,涩味和朴素相比,有更加丰富的过去和现在。涩味是甘味的否定这一点没错,这个否定实在忘却的同时存在回想的可能性的否定。看起来是谬论但却是真理,涩味之中有“艳”的成分 (查看原文)
    ZJJ 1赞 2012-05-10 01:10:39
    —— 引自第123页
  • 永生(AEons)只是些瞬间,涅槃措手可即。 (查看原文)
    2赞 2012-07-03 18:05:26
    —— 引自第21页
  • ”粹“的”达观“或许是从烂熟颓废中生出的也说不定。 (查看原文)
    1赞 2012-07-02 13:00:46
    —— 引自第109页
  • 道德标准的起源,其实是过去社会的需要,然而,社会难不成从来不曾变化吗?人人遵循共同的传统,必然需要个人持续地向国家作出牺牲,为了要欺瞒众人,令其皆入礼教彀中,教育所培养的,乃是无知的人民,只求他们行止必须得宜,却不令其了解真正的善良为何。人们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其程度夸张到反而成为一种邪恶。我们从来不愿原谅他人,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也是有罪的。良心之所以必要,则是由于没有人敢像向自己据实以对。一旦世界本身就如此荒谬怪诞,又如何教人对其严肃看待?到处所见者,说穿了都是交换。 (查看原文)
    松田龙龙 2012-11-12 16:17:07
    —— 引自第49页
  • 茶道是对尘世琐事中隐藏之美的崇拜。它教导纯粹与和谐,人际敬爱的奥秘,社会秩序的浪漫精神。茶道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人生宿命的诸多不可能中试图完成可能的一种温良的希图。 那些不能在自己的伟大中发现渺小的人,容易在他人的小事中忽略伟大。 (查看原文)
    月亮上的六便士 1赞 2013-05-20 22:20:31
    —— 引自第3页
  • 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查看原文)
    月夜恋風 1赞 2014-02-15 15:59:1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 在日本人的手上,茶所代表的,不仅是藉由特定的饮茶形式,体现某种理念;它更是一种对生命精彩之处的信仰。茶,是人们私心崇拜纯净优雅,所使用的托词。主人与宾客的来往之间,共同成就俗世的至上祝福,也让此情此景成为一次神圣的会面。在生命荒野中,茶室正如一隅绿洲,让厌倦世间枯燥乏味的人生旅人,能够相聚于此,一饮艺术鉴赏的活水。每次茶会,都是一次即兴演出,以茶、花、画交织出当下的剧情。色彩不应违反茶室基调,声响不可扰乱周遭律动,姿势不能有碍感官和谐,言语不当破坏物我合一;一举一动务求简单自然,这些全部皆是茶道仪式的目标。出人意料的是,人们常常可以成功达到这些要求。除此之外,隐身于茶道背后,更有套精致微妙的玄理:茶道思想,其实就是道家思想。 (查看原文)
    月夜恋風 1赞 2014-02-15 16:01: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 在这个万事民主化的时代,人们叫嚷着凡事最受大众欢迎的,就等于是最好的,无视心底感受为何。他们要的是昂贵,而不是精致;不是美丽,而是时髦。 (查看原文)
    小饭饭Forest 1赞 2014-06-05 17:14:07
    —— 引自第98页
  • 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對這種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理由。在純粹潔淨中有著和諧融洽,以及主人與賓客禮尚往來的微妙交流⋯⋯ 本質上,茶道是對一種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然而人生的喜樂畢竟只有那麼小小一碗,很快就會滿溢出淚水,對永恆的無盡渴求,有多麼使我們不意將其喝幹飲盡。 人們如果不能對己身不凡之處,復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無法察覺他人平凡之中的偉大。 西方人⋯⋯要麼不是把我們想成以蓮花的香氣為生,要麼就是相信我們以蟑螂老鼠為食。我們的形象不是狂熱迷信,而不願覺醒;就是沈溺於最低下的感官享受,而不圖振作。 遺憾的是,西方一直以來的心態並不利於了解東方。基督教的傳教士,只願來這裡賜予我們什麼,卻不願從我們這裡領受什麼。 隱而未顯的美感,非經發覺無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現,卻能透露出一切;茶道,正是這樣一種技藝。 就讓我們渴望無常,而非無限;只不過,當事物之美橫現眼前,若是我們痴傻不願離去,卻也難免。 (查看原文)
    巟良 1赞 2016-07-15 00:27:39
    —— 引自第1页
  • 真正的美,必定恆在自身之中——此一藝術與生命的法則,既簡單又根本。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呈現與表達;不經意的舉動,反而總是寫露出自我內心的最深處。孔子曰:‘人焉哉“ 然而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需要去隱藏,才會在細枝末節上盡情展現出自我。 唐 陸羽 《茶經》 青色是茶碗的理想顏色,它會為茶湯增添一點綠光,相對的,白瓷則會讓茶呈現倒人胃口的丹紅色。不過這是由於當時的茶湯,乃茶餅煎煮而成的緣故。後來的宋朝開始使用茶末後,就比較偏好藍黑色或深褐色的厚碗。流行淹茶的明朝,又變成以白瓷薄杯為上。 煮水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當水面上冒出魚目般的細泡時,成為一沸,當氣泡有如水晶珠子般滾動時,稱為二沸,當壺水波濤洶湧,翻騰不已時,則是三沸。茶餅要在貨邊烤到嬰兒臂膀般柔嫩,然後冷卻後放在精緻美紙間磨碎。於水一沸時加入鹽,二沸時投入,三沸時則倒入一杓冷水讓壺水平靜下來,這樣做也能讓壺水重獲生機。 點茶的喝法,是先將茶葉在小石磨重研磨成細末,這些茶末用熱水沖入後,再用竹製的,掃帚狀的茶筅,來一手點茶。 對宋代理學而言,並非是天理需要透過萬物反映出來,而是萬五本身就有天理在其中。剎那便是永劫——此生即為涅槃。萬物永遠都在變動——唯有這點是唯一不變的。⋯⋯真正關鍵的是”去“完成而不是完成 茶,是人們私心崇拜純淨優雅,所使用的託辭。主人與賓客的來往之間,共同成就俗世的至上祝福,也讓此情此景成為一次神聖的會面。在生命荒野中,茶室正如一隅綠洲,讓厭倦世間枯燥乏味的人生旅人,能夠相聚於此,一飲藝術鑑賞的活水。每次茶會,都是一次即興演出,以茶、花、畫交織出當下的劇情。色彩不應違反茶室基調,聲響不可擾亂周遭律動,姿勢不能有礙感官和諧,言語不當破壞物我合一;一舉一動務求簡單自然。 (查看原文)
    巟良 1赞 2016-07-15 00:27:39
    —— 引自第1页
  • 就像一位明代作家說的,再好的翻譯,至多也只能像觀看一帛錦繡的背面,一絲一線縱然針針安在,色彩畫案終究無法惟妙惟肖。 老子: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道的絕對性在於它是相對的。 道家,如同它的正統後繼者禪宗,代表著中國南方人士的個人主義思潮。 道家的絕對乃是相對。這使得在倫理道德方面,道家對法律以及社會道德規範是嗤之以鼻的,因為對他們來說,對錯,也只不過是一組相對的詞彙。 教育所培養的,乃是無知的人民,只求他們行止必須得宜,卻不令其了解真正的善良為何。人們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其程度誇張到反而成為一種邪惡。我們從來不願原諒他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也是有罪的。良心之所以必要,在於沒有人敢對他人圖盧心中的真話;至於自尊之所以必要,則是由於沒有人敢向自己據實以對。⋯⋯到處所見者,說穿了都是交換。榮譽!貞節!瞧,那志得意滿地推銷員,正在兜售這樣的善良與真理。即使是所謂的信仰,甚至也是用錢買的,內容反正不過是些膚淺的道德信條,加上鮮花音樂,做些聖潔妝點。一旦拿掉只講求細枝末節的教會,還能剩下些什麼呢?然後宗教的托拉斯還是驚人地成長,因為它的收費異常低廉——一次祈禱,就能拿到通往天國的門票,一份文件,就成了吾乃良民的證明。要把自己藏於眾人之中,一旦你真正的用途為世人所知,馬上就會被公開拍賣,由出價最高者得標。世間男女,為何如此喜歡宣傳自己呢?這難道是種源自奴隸時代的本能嗎? 生活的藝術在於不斷重新安置周遭環境。道家對於塵世的一切,會如期所時地接受,在其中的憂煩苦痛中,試圖找出美之所在。 若是人人都能保持物我的和諧,生命定能更加喜樂。此世的人生大戲若要搬演成功,秘訣就在於如何維持萬物之間應有的聯繫,以及如何在一任他人自在的同時,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場。 老子認為,真正的本質存在於無。比如,一個房間真正的實在,是由屋頂與牆壁所圈出的空間,而不是屋頂與牆壁本身。水壺的有... (查看原文)
    巟良 1赞 2016-07-15 00:27:39
    —— 引自第1页
  • “時興之所” “虛空之所” “不全之所” 它在滿足當下所追求的美感之外,便完全不作多餘的裝飾擺設。它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處,交由想像力來加以補足。 早起茶室,僅僅在一般客廳內部,由屏風隔出一塊地方,作為集結品茶之用。 獨立的數寄屋,包括:一間茶室本體——其空間大小設計成一次最多只能容納五人;一間用來在茶會開始前清洗整裝茶具的準備室;一處玄關,賓客要在此等候主人的邀請召喚;以及一段連結待合與茶室兩處的廳徑。 與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禪宗寺院的唯一用途,就是作為僧眾的居所。佛堂不是用來供人參拜或朝聖,反而比較像間教室,供學僧們聚會討論或者練習禪定。 “露地”,也就是“待合”連至茶室本體的庭院小徑,則象徵著禪定過程的第一個階段:進入自明之道。因為它的作用,正是一面將茶室與外在世界區隔開來,一面為人們的感官掖注意中新鮮感,以利於完全賞味茶室本身追求的唯美精神。 他希望露地創造出一種有如剛剛清醒不久,一方面靈魂還停留在方才夢境中的陰暗角落,一方面精神又浸淫在半夢半醒的微醺光芒中,因此渴求著座落於前方,另一個廣袤空間中的自由自在。經過如此安排與設計之後,光臨此聖殿的賓客們,來到門前自然會安身寧靜,假如他的身分是武士,當然也會將他的佩刀留在檐下的刀架上。茶室,也是卓然出世的和平之所。接著這位武士需要彎弓屈膝,跪行而入,以通過不到三英尺高的矮門,不論來者身分的高低卑賤,都需如此而為。⋯⋯眾人起先在待合休息暫待之時,便互相商量推辭入席順序。待主人召喚後,諸君便依序入內,就座的動作必須保持安靜,並且需先向主任安置於床之間的書畫插花行禮致敬。一直到客人全部入席,除了鐵壺煮水沸騰外,所有聲響騷動告一段落,房內再度恢復靜止無聲之後,主人才會現身。 歲月熟成是最重要的一項特徵,凡是新進取得之物,都禁止出現在茶室之內,唯有竹製茶筅與麻布拭巾,特准與周遭整體形成新舊對比。茶室看起來即使再怎麼陳舊,卻... (查看原文)
    巟良 1赞 2016-07-15 00:27:39
    —— 引自第1页
  • 無論東方或西方,凡是偉大的藝術家,都深知運用暗示手法所能發揮的功效。凝視著框中的巨作,有如望向一道窗外。腦海中泉湧意象,即成了那浩瀚無垠的遠景。由傳統習俗形塑而成的天性,一如與生俱來的本能,都會隊自己加以限制,使得我們賞味藝術的能力,突破不了特定的界線。在某個意義上,甚至是那被視為獨一無二的自我特質,也在使我們理解藝術時畫地自限。⋯⋯然而無論如何,寰宇內外,人類眼中所見之物,終究是專屬自己的映像。因為,每個人感受事物的方式,總受其特有的習性支配著。 無論對古代有何美好遐想,人們還是太少注意到自身擁有的可能性,這實在是件可恥的事情。猶未放棄奮鬥的藝術家,疲憊的靈魂在世人冷漠的陰影中苟延殘喘。 (查看原文)
    巟良 1赞 2016-07-15 00:27:39
    —— 引自第1页
  • 那副首度對少女獻上的花環,代表著史前時代的男人,頭一次超越了內在的獸性。此一凌駕原始需求之上的舉動,讓他進化為人類。而領會這類無用之舉可以有何微妙作用,則使他踏進了藝術的領域。 對臥病在床的人來說,有什麼樣的慰藉是鮮花無法替他們帶來的? 對人類而言,沒有任何事物比飢渴更真實,比慾望更神聖。 西方社會對待花時,那種肆無忌憚地浪費方式,甚至更加駭人聽聞。為了舞廳與餐桌上,那些用過即丟地花飾,歐洲與美國每天所剪下的數量可以做成一串足以覆蓋整片大陸的花環。這種輕率對待生命的行為與心態,讓花道家的罪孽相形之下顯得微不足道。 大師們絕不會任意摘取,而是按照心中的美術構想,一花一枝,細心挑選。剪下的數量一旦有任何超過需要的部分,可是會讓他們大為慚愧。他們的花總是連枝帶葉,不做任何事前事後的剪裁。 當茶道大師獎花整治成他心滿意足的模樣後,便會將它置於代表尊榮的床第之間。除非在美感上另有某些特殊的理由,其周遭不可再有任何其他擺設——即使是畫作也不行,以免破壞原本預期的效果。 若是你在晚冬時節進入一座茶室,裡頭可能會擺上一支纖弱的山櫻,伴隨著一朵含苞待放的茶花,呼應那逐漸遠離的冬日身影,順便透露春天即將來臨的預兆。同樣地,假如你在惱人的炎夏午後赴一茶會,在床第之間的陰暗幽涼處,你會發現掛著一株百合,當露珠從它葉梢滴落時,彷彿是在向人生的愚昧微笑。 (查看原文)
    巟良 1赞 2016-07-15 00:27:39
    —— 引自第1页
  • 不同的茶人,对于露地应该激起通过的宾客何种感觉,见解也不尽相同。有些人是追求完全的寂然,例如千利休,便主张设计露地的秘诀就在这首古代歌谣中:  踽踽独行远眺望,也无红叶也无花,深秋薄暮月朦胧,一轩坐望浪淘沙。 (查看原文)
    安歌 1赞 2017-06-29 09:23:18
    —— 引自第103页
  • 我们的道德标准建立在社会过去的需要智商,但是社会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对公共传统的遵守总是包含着个人对国家的不断牺牲,而教育为了保持这种强大的幻觉,鼓励了这种无知。人们被教导的不是美德,而是行为规范。我们太过于自我,因此德行尽失。我们拥有所谓的道德良知,是因为我们害怕告诉别人真实:我们沉溺于虚荣,是因为我们害怕真实地面对自己。倘若世事如此无稽,人又怎么会严肃面对世事呢?交易无处不在。荣誉和贞洁!看看那些得意扬扬的商人,到处贩卖着真实和善良,甚至信仰也可以用钱购买。但这些不过是用鲜花和音乐装点的貌似神圣的道德规矩罢了,虽然真实存在,但是稀松平常。把这些道德殿堂的装饰物拿走,还剩下什么呢?然而这类交易却欣欣向荣,因为用难以置信的低价就可以买到——一张天堂券,一份良民证。快藏起自己的锋芒吧,倘若世人知道了你的真实才华,你就会被公众拍卖,价高者得。为什么男男女女这么热衷营销自己呢?这难道不是奴隶时代传下来的本能吗? (查看原文)
    R 1回复 1赞 2018-06-06 11:45:57
    —— 引自第57页
  • 思想应该覆盖全部实存。德比朗《私人日记》 Le ciel triste et beau.天空又悲又美。----波德莱尔《黄昏的和谐》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的、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亨利·柏格森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间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柏格森提到,“闻到玫瑰的香味而回想过去”,这并不是说玫瑰的香味让人回想起过去,而是在玫瑰的香味里面闻到了过去的回忆。现实中不存在特定的、不变的玫瑰香味,也不存在对所有人都通用的类概念,有的只是各种不同的味道。将玫瑰香这种一般的存在和回想这种特殊的存在联系起来以说明某种体验的行为,就像各国把通用的罗马字母表中的几个字母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冠以各国特有的发音一样。 “粹”的第一表征就是对异性的媚态。媚态的要点,是尽量接近,把距离缩小到极限。媚态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可能性。“粹”的第二表征是傲气。“粹”的第三表征是达观,也就是基于自己对命运理解基础上的一种超然与不贪恋。 浮生若梦,身心如萍。 真正“粹”的人只会amour-goüt(爱-品味),会懂得在淡然的空气里,拈花微笑,适时解脱。而“粹”的颜色,也绝不会是洛可可时代的“连阴影部分在内都染上玫瑰色的画”,而是“过往身姿,白茶苧绔”中的白茶色。 缟文 所谓“赏味”是由“品尝”体验开始的,就如其字面意义,我们“记住了这种味道”,并根据记忆中的味道作出判断。所谓的“高等感觉”,即“远感”逐渐发达后,人便把...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18-12-03 17:17:33
    —— 引自第10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