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向左,世界向右的笔记(55)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寒鲲

    康有为出于对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坚持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了所谓“尊帝讨逆”的方针,将慈禧排斥在变法之外,扩大了打击对象,犯了盲动主义的错误,这才惹恼了慈禧本人,激起她的迅速反扑。 由于康有为身体里始终流淌着旧时代君臣一体的血液,注定了他只能用儒家的孔教传统嫁接西方的立宪主义,采用传统的变法理念搞一场划时代的改革。他是一个富于想象的理想主义者,在思想上敢于无所顾忌;他又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改良主义者...

    2012-06-05 19:57:24   1人喜欢

  • 寒鲲

    传统中国实行人身依附的知识系统。中国知识分子参与的知识系统,是被统治阶级牢牢控制的、为专制统治选拔后续官僚的科举知识系统。就中国知识分子而言,科举制度对其人格、志趣和精神的养成,超过了其他任何因素。

    2012-05-17 22:07:09   1人喜欢

  • 大江

    书的立意挺高,关键人物的个性和性格有时会左右历史的进程。第一个例子,康熙和彼得大帝举的不错,但是到后面就逐渐有牵强之嫌,特别是慈禧和维多利亚女王,无视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这个书题目是标题党吗?

    2021-02-25 08:23:26

  • 寒鲲

    中国在秦始皇统一之前思维活跃,充满自由精神和多元表达。但是,大一统之后中国的专制制度使得政权与意识形态的阐释权集中于一体,形成了一种事实上单一的神权统治,而在日本,政治权力和神权并没有结合在一起,掌握政权的幕府将军并不象中国皇帝一样代表道德的最高典范,不需要人们在精神上顶礼膜拜。在分离的军政权力和神学权力的相互制衡中,日本人自然生发出第三种力量,即独立的理性和自由精神,日本人在政治思想领域原本...

    2012-06-11 20:17:58

  • 寒鲲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的思想都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因此二人的思想具有同质性;但又因为所生长的国内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因此二人的思想在具有同质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异质性。

    2012-06-05 20:45:22

  • 寒鲲

    康有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以儒学为主体,在变法中以孔子为王牌,以政治混同学术,甚至为了政治目的不惜歪曲事实,使许多同情和支持变法的人离去。

    2012-06-05 20:41:53

  • 寒鲲

    由于日本人天性中宽容和较为开放的一面,他们吸收外国的异质文化而没有太多的排斥。他们试图认识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各自价值,与此同时也努力保存从他们自己的过去继承下来的价值准则。他们一方面追求民族的统一,同时允许异质因素的共同存在-----中村元

    2012-06-05 20:36:49

  • 寒鲲

    从本质上讲,王权与民主永不相容。民主宪政是争取的来的,而不能靠施舍赠与。 他(福泽谕吉)指出孔子的全部政治哲学就是事君,治人与被治的三纲五常模式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偶尔形成的,并不是人性中固有和普适的,它甚至不能与父母子女的关系相类比。孔子的学说完全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经验局限,并非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一旦文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2012-06-05 20:10:23

  • 寒鲲

    日本的现代化改革一开始就对已然落后的儒教进行了全面清算,最终落脚于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认同,而中国的改革却始于对传统的拼死捍卫。 当康氏作为一位乌托邦哲学家时,他是超越儒家的;但作为一位实际的改革家时,他仍然在儒家画地为牢的圈子之内。

    2012-06-03 17:09:52

  • 寒鲲

    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本能地在政权之间选择和归附,急于效力,自觉不自觉地卷入政治的漩涡,而又每每在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落伍。 学问和政治的目的虽然相同,都是为了“增进一国的幸福”,但由于两者的特点不同,他们所要完成的使命也是不同的。如果把一个国家比喻成一个人的话,学者和政治家其实都是其保护其人的作用。只不过学者是讲授平生的养生法、防患于未然,而政治家则是临病时加以治疗的人。既然职责不同,就应该各行其业...

    2012-06-03 16:55:24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