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向左,世界向右》的原文摘录

  • 传统中国实行人身依附的知识系统。中国知识分子参与的知识系统,是被统治阶级牢牢控制的、为专制统治选拔后续官僚的科举知识系统。就中国知识分子而言,科举制度对其人格、志趣和精神的养成,超过了其他任何因素。 (查看原文)
    寒鲲 1赞 2012-05-17 22:07:09
    —— 引自第171页
  • 康有为出于对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坚持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了所谓“尊帝讨逆”的方针,将慈禧排斥在变法之外,扩大了打击对象,犯了盲动主义的错误,这才惹恼了慈禧本人,激起她的迅速反扑。 由于康有为身体里始终流淌着旧时代君臣一体的血液,注定了他只能用儒家的孔教传统嫁接西方的立宪主义,采用传统的变法理念搞一场划时代的改革。他是一个富于想象的理想主义者,在思想上敢于无所顾忌;他又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拒绝突破·。他因而成为保守派和革命派共同鄙视的恶徒。 中国人应当知道究竟是政府为人民存在,还是人民为政府存在。----福泽谕吉 文明虽然是人类的唯一目标,但其路径可以是多元化的,因此具体到政治制度的选择上,假如有利于国家文明,政府的形式可以是君主的,也可以是共和的。 (查看原文)
    寒鲲 1赞 2012-06-05 19:57:24
    —— 引自第284页
  • 传统社会,给予知识分子唯一的进身之阶就是官场,不论个人有多大才能,当官做事业必须是经过这一制度的过滤而后方可,这必将造成知识分子对这种制度的强烈依赖性。他们怎能不趋之若鹜,怎能不明哲保身,又怎能长久地保持所谓独立自由的思考?于是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正直之气消磨殆尽,更不要谈对国家、民族的报效之心了。即使通过考试而取得了官位和功名的知识分子,大多也是摧眉折腰、蝇营狗苟而少有信仰与原则。他们除了摘取功名富贵之外,从无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甚至连自己的皇帝主子也不欲为之尽忠效命。 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人们对其越加珍惜,这种珍惜往往是非原则和极度自私的。因而即便是国难当头,读书人也只记者不能误了自己的功名。 长期侵淫在险恶的官场,中国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愿冒牺牲身家性命的危险去关心与己无关的外部世界。在巨大的风险和现实的利益面前,他们自觉选择了安于现状,明哲保身。长此以往,他们便也慢慢蜕化成为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体制内的应声虫。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17 22:11:28
    —— 引自第173页
  • 日本知识分子与中国知识分子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没有被体制化,没有超乎寻常的生存压力,没有生死存亡的外在刺激。如果说在官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要有所作为,大都要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与抱负,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如此;而在日本,知识分子的志向、抱负却未必非要通过做官来实现。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技能或凭一技之长获得社会的承认,此种情形在西学东渐之后尤为明显。当时的中日两国虽然同为专制社会,但日本社会的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反而使日本知识分子处于社会上层。 由于日本没有科举制度,所以对西学的钻研,也是知识分子出人头地、通向成功的一条途径;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只有通过科考而别无他途,西学对其自然无关紧要。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3 18:04:07
    —— 引自第175页
  • 西方人重逻辑推理,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持科学思维,中国人持艺术思维;科学主张理性,重法则;艺术只谈境界,重体会。 不读中国历史,不知中国的伟大;不读世界历史,不知中国的落后。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3 18:14:55
    —— 引自第178页
  • 近代外交的成败势强,则理便讲得通;势弱,就无理可讲。再会讲理的外交官,顶多是败的程度好一些,始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蒋廷黻 (李鸿章)的外交思路和技巧,与其说是学自洋务实践,不如说是讲求权诈的中国特色政治手腕在外交领域的运用。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3 18:22:31
    —— 引自第202页
  • 倘先驱者不为时容,屡遭打击迫害,受害更深、更远的,恰是那个时代、社会自身。 一个巨大的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转型,本不是一件简单的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中充满了认知的障碍、人事的舛错、价值观的混乱。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3 18:26:33
    —— 引自第194页
  • 鬼使时代的中国外交体系,地位低下,难有作为,在国家大事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再加上人才缺乏、庸人泛滥,对于外交事务多奉行鸵鸟主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勉强维持“洋务”,自然难以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重要意见 其实,落后不一定会挨打,落后了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似地装龙头老大,才一定会挨打。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3 18:41:30
    —— 引自第206页
  • 日本赋予外交以国务之首的地位,主要是因为明治时期的首要国家目标,就是废除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此,欧美外交实质上也是头等内政,外务省则是衔接内政和外交的枢纽。 弱国比其他国家更需要灵活的外交方针、健全的外交体制、谙熟外交艺术的人才和一系列旨在维权的外交对策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3 18:46:09
    —— 引自第209页
  • 弱国比其他国家更需要有灵活的外交方针、健全的外交体制、谙熟外交艺术的人才和一系列旨在维权的外交对策。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8 15:31:20
    —— 引自第211页
  • 只有变法,才能在公私两方面给光绪提供反叛慈禧的契机,使他站在道德和公理的制高点上与慈禧一决高下。但是长期养成的懦弱性格,使光绪遇事畏缩,他根本没有胆量与实力去和慈禧对抗。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8 15:33:25
    —— 引自第218页
  • 日本的武士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侠客,但他们不是独行的游侠,而是一个独立的阶层。正因为他们既个体又集体的存在,因而渐渐形成了极大的势力,并长期控制日本的政局。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8 15:44:49
    —— 引自第221页
  • 日本人是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积极消化,强壮了自身;而中国却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虽然抵御了一时寒冷,却无从改变根本的体质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8 15:49:38
    —— 引自第226页
  • 民族有民族的性格,国家有国家的性格。一个民族的成员通过一种公共文化和民族意识联系、凝聚到一起,这种代表国民精神内核的文化一旦形成,无论好坏都难以改变。 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与外部交往有限,都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大清国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只是外来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硬文化”部分,至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部分,即一个民族的观念定势和心理积淀,则是积重难返,严重拒斥。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28 15:53:34
    —— 引自第230页
  • 日本文化的综合性和杂交性,令日本知识分子没有中国士大夫那种优越感,更注重学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所以在承认差距,改革自身方面,他们相当痛快彻底。大多数人都能顺应时代,冷静地思考自己国家的缺点,虚怀若谷地接受西洋文明和意识形态。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30 15:09:55
    —— 引自第232页
  • 所谓中戏学之争,其实挣的是满清统治集团背后的现实利益,而不是学术上的真理、强国的策略。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30 15:16:31
    —— 引自第233页
  • 光绪阵营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党人,是一伙缺少实际政治经验的书生,迂中带狂;而明治阵营以伊藤博文为先锋的改革人士,既深且博。光绪集团和明治领导集团的见识不同,实力悬殊,致使中日两国的变法南辕北辙,天壤之别。 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30 15:18:31
    —— 引自第236页
  • 中国之坏不在于立法不善而在于积弊太深,积弊太深不在于无治法而在于无治人。-----清·孔昭莱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30 15:31:14
    —— 引自第239页
  • 变法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统筹,不是稳扎稳打而是急功近利,不是循序渐进,而是贪大求全。 维新派在政治改革上激情燃烧,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却一筹莫展,从而远远地脱离了底层群体,尤其是农民群众。维新派拿不出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 光绪皇帝所走的路是对的,但他的顾问康有为等人没有政治经验,他们简直是因好心而扼杀进步。他们可以说是因狼吞虎咽而死,不知消化,想要在三个月内吃三年的粮食。----赫德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30 15:33:46
    —— 引自第242页
  •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与进攻面前,必须以本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来对抗外来压力。 (查看原文)
    寒鲲 2012-05-30 15:40:58
    —— 引自第245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