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是因清理架上书画,见有青年时代和改革开放前后画的一些山水、风景速写等作品。回忆起过去的六十多年来,怎样由想做一名绘画者而走向开辟“民间美术”这一新途径的。
最初是受故乡杨柳青环境的影响,喜爱绘画,后来在学校里学的是素描、速写、中国画。那时是战火不息的时代,学画目的,欲借此赖以糊口。待到解放后,社会起了翻天覆地之变化。“抚今追昔”,北平和平解放了!过去的当铺、钱庄、金店、赌场、妓院、贩毒、舞厅……随着社会主义发展,逐渐消失。同时,文艺方针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显然所学的山水和风景画无益于当前社会,所以只有画些配合政治运动的小品如“工人当家作主”“新婚姻法”“踊跃认购公债”“军民一家人”发表在报刊上。
一九五六年调到《美术》编辑部,从工作中感到中国美术史中,独缺“民间美术”篇章,而且中国美术史最初是外国作者代庖的,资料不足,乏民间美术图文。由此决意,以过去收集的民间美术实物和文献资料作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这话和思想虽然简单,但在当时“运动”“学习”接连不断,民间美术又都是封建社会产物,与当时轰轰烈烈地社会主义革命,怎能相提并论。唯有转入地下,默不作声地耕耘这小块“自留地”。
“抚今追昔”,一九六零年后,革命形式趋紧,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改为“中国美术研究所”,仍附属于中央美术学院。但研究方针变为以马列主义观点研究中国美术史论并以现代为主,原分作古代、现代两组,渐并成现代一组。每日里学文件,听传达,学“精神”,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谁也没说清。业务停滞了,纸上谈兵增多了,由此步步走进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民族灾难深渊“盛年不长在,日月不肯停”,在此漫长的岁月里,只有在单位时,白天随着同志们一起“闹革命”,晚上枵腹辘辘地做“中国民间美术史”的研究写作;若出差外地考察或下放劳动,则带支黑色墨水钢笔和一叠卡片,空闲时间,画一些可以入画的景物古迹,为将来作画的底稿……
0 有用 酱油 2024-11-13 22:56:12 湖南
WG时期的一段,一堆名字加死亡。王先生还记下了六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