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为“共和国文学60年”第1卷,内容涉及1949-1966年间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简况。《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是作者在参与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过程中积累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观评价较少,以客观材料的陈述为主。《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前17年的文学生产环境、作家队伍的形成、作家管理和培养模式、作品生产和传播方式、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在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中,文学叙事模式、抒情风格等文学形式和文体学的形成机制。从这一线索的梳理中,不仅可以看出一种“一体化”的文学格局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一体化”的文体风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作家想象方式的单一化过程。《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材料丰富,史论结合...
(展开全部)
《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为“共和国文学60年”第1卷,内容涉及1949-1966年间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简况。《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是作者在参与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过程中积累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观评价较少,以客观材料的陈述为主。《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前17年的文学生产环境、作家队伍的形成、作家管理和培养模式、作品生产和传播方式、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在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中,文学叙事模式、抒情风格等文学形式和文体学的形成机制。从这一线索的梳理中,不仅可以看出一种“一体化”的文学格局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一体化”的文体风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作家想象方式的单一化过程。《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材料丰富,史论结合,并对当代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在敏感话题下材料和思路清晰的让人赞叹。
写的比讲的有意思。 前半部分叙述那段历史,读着很有意思,像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针对当时突出的文学现象以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论述。最后一章将文学和国际政治联系起来,是之前没有想到过的。 看得出书里的春秋笔法和隐含的情感。总的来说读得津津有味,但也觉得感慨、难受和荒诞。 还有就是,“再造文学巴别塔”这个书名真的是对那段文学史极大的讽刺。
走下神坛。
1.用卡内提《群众与权力》解释表态文体 2.技巧是所有行业的良知,形式是所有创造物的最高自尊心,诗人比任何人都更依赖语言。 3.由《青春之歌》:革命乃是一种身体的政治 (抱拳)
是丰富的史料。较少主观的判断。但是,史料本身就足够让人泪目了。所以小柠檬说,他年纪大了,见到什么都不会惊讶,我还会。希望我们认为的底线“沉默的自由”,总有一天会实现。第二次:什么反乌托邦小说电视剧,来来来谁来好好拍文革啊。第三次:小柠檬冷静地臧否啊,吐槽郭沫若吐槽得扎心。
我爱。真好玩哈哈哈哈,好久没有一本教材让我读的这么快and一直不停地读下去。扣一颗星星在文本解读的部分有点少,柠檬上课时明明解读得这么好!!
第六章开始渐入佳境。表态文体的发生得益于“群众”和“表态”,那么可应对的唯有“保持差别”(拒绝家族,拒绝社会分工,或逃离。柠把这一部分放在了三家巷城市场景的叙事路径部分,我猜他想说的是波德莱尔那群人)和“保持沉默”。其实对卡内提群体权力的分析是跟抒情文体部分紧密相连的,政治领袖颂歌意味着个体距离消失形成群体,个人抒情无法沉默,就只能在能指所指的断裂偏移中含糊。书是09年写的,叙事文体那章,城市农村... 第六章开始渐入佳境。表态文体的发生得益于“群众”和“表态”,那么可应对的唯有“保持差别”(拒绝家族,拒绝社会分工,或逃离。柠把这一部分放在了三家巷城市场景的叙事路径部分,我猜他想说的是波德莱尔那群人)和“保持沉默”。其实对卡内提群体权力的分析是跟抒情文体部分紧密相连的,政治领袖颂歌意味着个体距离消失形成群体,个人抒情无法沉默,就只能在能指所指的断裂偏移中含糊。书是09年写的,叙事文体那章,城市农村,很像柠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笑)。 这个书其实能大致看出来柠的理论偏好(不含政治):俄国是打底的,黑格尔美学,席勒素朴与感伤,没出场但无处不在的弗莱,还有一点点的昆德拉。本雅明和波德莱尔站在边上,只是被瞥了一眼但并没有被抓住灵魂提进场内,今年发的城市论文其实也是这样(手动狗头) (展开)
对理解50-70年代文学环境、体制、创作特征等方面很有帮助。前半部分极其有趣写得像小说,后半部分有涉及文本解读,虽无太多新意但并不乏味。
【8】1.绝大多数时候作者都是旁观者,旁征博引后把事情交由读者判断。(当然材料的选取肯定有作者本人倾向)2.“巴别塔”本身包含着一种期许,文学需要开放和交流,需要人类的理解而非被单一目的裹挟。
> 更多短评 23 条
> 更多书评 2篇
弥荼一叶
2011-03-17 22:32
随感: 读这本书,是因为这学期上张宁老师的课的缘故。 刚读到“机关大院生活的荣誉和焦虑”这一部分。 张宁老师曾经说过:当一个时代出现伟大作家的时候,文学繁荣的时候,我们自然有得可研究,当一个时代没有伟大作家的时候,我们应该研究的是为什么没有。这就是“史”。 《再造文学巴别塔》中,这些细致而宝贵的史料看得出是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收集编排的。虽然没有些许的明显的主观评价,但是作者的侧重点还是可以窥见一二的。
这是摘自叶圣陶和宋云彬的日记,其中可以看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一片红色涂染的大地上,这些作家的心底埋藏着真实的种子。知识分子的执拗、正直、气节,保存在这些没有人可以侵犯的私人领域——日记。
> 10人在读
> 57人读过
> 108人想读
订阅关于再造文学巴别塔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琴 酒 2013-11-12
在敏感话题下材料和思路清晰的让人赞叹。
0 有用 正在 2020-12-19
写的比讲的有意思。 前半部分叙述那段历史,读着很有意思,像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针对当时突出的文学现象以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论述。最后一章将文学和国际政治联系起来,是之前没有想到过的。 看得出书里的春秋笔法和隐含的情感。总的来说读得津津有味,但也觉得感慨、难受和荒诞。 还有就是,“再造文学巴别塔”这个书名真的是对那段文学史极大的讽刺。
0 有用 se7en 2010-08-20
走下神坛。
0 有用 [已注销] 2019-09-14
1.用卡内提《群众与权力》解释表态文体 2.技巧是所有行业的良知,形式是所有创造物的最高自尊心,诗人比任何人都更依赖语言。 3.由《青春之歌》:革命乃是一种身体的政治 (抱拳)
2 有用 blue 2017-09-26
是丰富的史料。较少主观的判断。但是,史料本身就足够让人泪目了。所以小柠檬说,他年纪大了,见到什么都不会惊讶,我还会。希望我们认为的底线“沉默的自由”,总有一天会实现。第二次:什么反乌托邦小说电视剧,来来来谁来好好拍文革啊。第三次:小柠檬冷静地臧否啊,吐槽郭沫若吐槽得扎心。
0 有用 泳熙 2020-12-31
我爱。真好玩哈哈哈哈,好久没有一本教材让我读的这么快and一直不停地读下去。扣一颗星星在文本解读的部分有点少,柠檬上课时明明解读得这么好!!
0 有用 Poplin 2020-12-21
第六章开始渐入佳境。表态文体的发生得益于“群众”和“表态”,那么可应对的唯有“保持差别”(拒绝家族,拒绝社会分工,或逃离。柠把这一部分放在了三家巷城市场景的叙事路径部分,我猜他想说的是波德莱尔那群人)和“保持沉默”。其实对卡内提群体权力的分析是跟抒情文体部分紧密相连的,政治领袖颂歌意味着个体距离消失形成群体,个人抒情无法沉默,就只能在能指所指的断裂偏移中含糊。书是09年写的,叙事文体那章,城市农村... 第六章开始渐入佳境。表态文体的发生得益于“群众”和“表态”,那么可应对的唯有“保持差别”(拒绝家族,拒绝社会分工,或逃离。柠把这一部分放在了三家巷城市场景的叙事路径部分,我猜他想说的是波德莱尔那群人)和“保持沉默”。其实对卡内提群体权力的分析是跟抒情文体部分紧密相连的,政治领袖颂歌意味着个体距离消失形成群体,个人抒情无法沉默,就只能在能指所指的断裂偏移中含糊。书是09年写的,叙事文体那章,城市农村,很像柠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笑)。 这个书其实能大致看出来柠的理论偏好(不含政治):俄国是打底的,黑格尔美学,席勒素朴与感伤,没出场但无处不在的弗莱,还有一点点的昆德拉。本雅明和波德莱尔站在边上,只是被瞥了一眼但并没有被抓住灵魂提进场内,今年发的城市论文其实也是这样(手动狗头) (展开)
0 有用 正在 2020-12-19
写的比讲的有意思。 前半部分叙述那段历史,读着很有意思,像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针对当时突出的文学现象以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论述。最后一章将文学和国际政治联系起来,是之前没有想到过的。 看得出书里的春秋笔法和隐含的情感。总的来说读得津津有味,但也觉得感慨、难受和荒诞。 还有就是,“再造文学巴别塔”这个书名真的是对那段文学史极大的讽刺。
0 有用 Nylon 2020-10-31
对理解50-70年代文学环境、体制、创作特征等方面很有帮助。前半部分极其有趣写得像小说,后半部分有涉及文本解读,虽无太多新意但并不乏味。
0 有用 猛喝川贝枇杷膏 2020-09-02
【8】1.绝大多数时候作者都是旁观者,旁征博引后把事情交由读者判断。(当然材料的选取肯定有作者本人倾向)2.“巴别塔”本身包含着一种期许,文学需要开放和交流,需要人类的理解而非被单一目的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