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译者: 郭飞
出版年: 2010-3-1
页数: 176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大象学术译丛
ISBN: 9787534758058
内容简介 · · · · · ·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内容简介:埃德蒙·伯克,这位政治哲学界的保守主义代表,他在思考美洲问题和法国大革命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部让后世学人不断致敬的哲学著作,一部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的另类作品,一部还未引起国内学界足够重视的美学经典,以“实事求是”的经验主义精神,大胆挑战了自古希腊以降被普遍接受的美学、心理学传统观念,为“崇高”和“美”找到了贴近大地、贴近人本身的坚实基础,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与艺术创作方法。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该书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具体内容包括论趣味、《探讨》一书的影响、崇高与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内容简介:埃德蒙·伯克,这位政治哲学界的保守主义代表,他在思考美洲问题和法国大革命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部让后世学人不断致敬的哲学著作,一部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的另类作品,一部还未引起国内学界足够重视的美学经典,以“实事求是”的经验主义精神,大胆挑战了自古希腊以降被普遍接受的美学、心理学传统观念,为“崇高”和“美”找到了贴近大地、贴近人本身的坚实基础,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与艺术创作方法。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该书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具体内容包括论趣味、《探讨》一书的影响、崇高与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好奇是一种非常强烈却又极易满足的需求。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它们不可能出现在那些因为日常所用而蜕变乏味,没有任何感染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中。痛苦和愉悦是两种单纯的感觉,无法定义。它们本质上是客观的,其存在不需要彼此依赖。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智处于某种既非痛苦也非愉悦的状态,我称之为平静。愉悦的减轻或者停止并不产生类似于痛苦的作用;而痛苦的去处或者减轻,在其效果上也和实际的愉悦并不相像。愉悦和痛苦本质上是独立的。 真正的愉悦不依赖于任何关系而存在。 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愉悦,称为欣喜。 愉悦的停止以三种方式影响人。假设在适当时间的持续之后,它自然停止了,那么其效果就是导致平淡;如果它被突然粗暴打断,那么这就产生某种难以释怀的情感,叫做失望。而若是愉悦的对象完全的消失了,并且没有机会再次欣赏它,那么此时心中的激情可以称之为忧伤,要是这三者都不是,就是类似于实际的痛苦了。在忧伤之中,愉悦仍是至上原则。至于那些从痛苦的减弱而得来的信息,则因为其单调,强烈以及严酷的本性,暴露出了它的出身。 绝大多数能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感觉,都可以归结为两种原则:自保和社会交往。设计自保的激情,主要是痛苦和危险,疾病和死亡,让人们心里满怀恐怖感,也是所有激情中最有力的。也是崇高的来源,换言之,崇高来源于心灵所能感知到的最强烈情感。几乎没有痛苦——不管如何剧烈——能够比得上死亡。如果危险或者痛苦太过迫近我们,那它就不能给我们任何愉悦,而只是恐惧,但是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一些变化,它们或许就会令人愉悦。 另一个原则是社会交往。其一是性关系,旨在维持生命的繁衍。其二更多地是一般社会交往,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者发生在人与非生命世界之间。直接从属于生殖繁衍目的的愉悦是非常激烈,狂热和粗暴的,被公认为感官的最高愉悦。暂时的孤独本身也是令人愉悦的。 我认为,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在所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中,(这本书)是伯克在论崇高(出自申斯通的《书信集》。他的中心论点——所有感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或高或低,或已知或未知。然而,这位感觉主义者忽视了在众多事物中,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区别。伯克把最主要的激情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自我保存的”,一类是所谓“社会的”,这种分类相当关键。与前者相连的情感表现为痛苦与危险,它们是所有激情中最强有力的。——欣喜。另一类与社会相关,建基于性爱,对人类之爱以及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之爱。——美。因此,能够激发产生“欣喜”的,就是崇高,能够激发产生“爱”的,就是美。 由于他区分愉悦与欣喜,并且宣称在目睹他人的苦难时我们会产生欣喜,评论家们被激怒了。 他选择崇高而非美作为热情的基础,以及他对生活与艺术之反应的特别兴趣,都毫无疑问并非基于他的分析理性(而是出于偏爱)。 在产生我们的激情的原因中,理性远远比不上普遍信奉(commonly believed) 他认为,从目睹他人之苦难情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中产生的欣喜是本能的,先行于任何形式的逻辑推理,模仿的快乐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理性能力的介入。崇高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粗暴的审美体验。 朗基努斯(Longinus) 《论崇高》 (Peri Hupsous) JohnD Dennis, Grounds of Criticism in poetry. 第一个研究崇高的事物及其之于观者的影响。他强调恐惧,没有别的激情能够赋予诗作以为大的精神了;而当他把恐惧与力量练习起来的时候,他预示了伯克观点的诞生。 恐惧之崇高 the sublime of terror 贝利《论崇高》 令人欣喜的恐怖 delightful horror 一种庄严的肃穆 a solemn Sedateness 惊惧 astonishment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从朗基努斯开始,尺寸上的巨大这一维度就被视为崇高之来源 ar...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的人也喜欢 · · · · · ·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伯克美学中的民主与激进成分
> 更多书评 5篇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好奇是一种非常强烈却又极易满足的需求。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它们不可能出现在那些因为日常所用而蜕变乏味,没有任何感染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中。痛苦和愉悦是两种单纯的感觉,无法定义。它们本质上是客观的,其存在不需要彼此依赖。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智处于某种既非痛苦也非愉悦的状态,我称之为平静。愉悦的减轻或者停止并不产生类似于痛苦的作用;而痛苦的去处或者减轻,在其效果上也和实...2015-09-13 21:43 7人喜欢
好奇是一种非常强烈却又极易满足的需求。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它们不可能出现在那些因为日常所用而蜕变乏味,没有任何感染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中。痛苦和愉悦是两种单纯的感觉,无法定义。它们本质上是客观的,其存在不需要彼此依赖。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智处于某种既非痛苦也非愉悦的状态,我称之为平静。愉悦的减轻或者停止并不产生类似于痛苦的作用;而痛苦的去处或者减轻,在其效果上也和实际的愉悦并不相像。愉悦和痛苦本质上是独立的。 真正的愉悦不依赖于任何关系而存在。 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愉悦,称为欣喜。 愉悦的停止以三种方式影响人。假设在适当时间的持续之后,它自然停止了,那么其效果就是导致平淡;如果它被突然粗暴打断,那么这就产生某种难以释怀的情感,叫做失望。而若是愉悦的对象完全的消失了,并且没有机会再次欣赏它,那么此时心中的激情可以称之为忧伤,要是这三者都不是,就是类似于实际的痛苦了。在忧伤之中,愉悦仍是至上原则。至于那些从痛苦的减弱而得来的信息,则因为其单调,强烈以及严酷的本性,暴露出了它的出身。 绝大多数能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感觉,都可以归结为两种原则:自保和社会交往。设计自保的激情,主要是痛苦和危险,疾病和死亡,让人们心里满怀恐怖感,也是所有激情中最有力的。也是崇高的来源,换言之,崇高来源于心灵所能感知到的最强烈情感。几乎没有痛苦——不管如何剧烈——能够比得上死亡。如果危险或者痛苦太过迫近我们,那它就不能给我们任何愉悦,而只是恐惧,但是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一些变化,它们或许就会令人愉悦。 另一个原则是社会交往。其一是性关系,旨在维持生命的繁衍。其二更多地是一般社会交往,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者发生在人与非生命世界之间。直接从属于生殖繁衍目的的愉悦是非常激烈,狂热和粗暴的,被公认为感官的最高愉悦。暂时的孤独本身也是令人愉悦的。 我认为,在看到他人的不幸和痛苦时,我们会有一定程度的欣喜。我们在面对真实时有一种痛苦,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中我们则带着一份欣喜。在我带着欣喜看待别人的不行——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抑或是出于其他任何原因——之前,绝对必要的条件就是我的生命没有遭遇到任何迫近的危险。那些使得人们在其内心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东西,都会促发一种高涨的,狂喜的情绪,后者是极为受人欢迎的。 我之所以没有把欣喜成为愉悦,乃是因为它发端于痛苦,也和任何实际的愉悦观念完全不同。能够激发欣喜之情的,我称之为崇高。从属于自保原则的激情是所有激情之中最强有力的。 从属于社会交往原则中,其一为性关系,其二为一般的社会交往,类似于爱,但并不包含情欲,它的对象是一般的美,包括了美,同情,模仿和野心。 艺术的真正标准在于每个人的力量。 下文将对那些能够促发这些感觉的事物进行探讨: 惊惧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在其中所有活动都已停滞,而只带有某种程度的恐怖。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心中只剩下他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同时注意到其他的事物,也不能对占据其心神的那个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它通过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们席卷而去,根本来不及进行例行分析。我已经说过,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次级的效果是欣羡,敬畏和崇敬。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恐怖的事物。 过于清晰很少能够影响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所有激情的大敌。 实际上,看清一个事物,和认识到它的边界,是一回事情。没有什么崇高的事物不是力量的某种变体。我们必须记住,最高程度的痛苦比最高程度的愉悦,其强烈程度要高的多。实际上,痛苦的观念,尤其是死亡观念,其影响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当面对所有这些可以致使我们痛苦不堪或者面临死亡的事物时,就不由得恐惧万分。 真正的宗教有且必须拥有如此之大的有用性和恐惧感的混杂,而假的宗教却只有恐惧来支撑它们的存在。 一般而言,所有普遍的匮乏都是崇高的,这是因为它们的恐怖: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寂静。 广延,要么表现在长度上,要么表现在高度上,再或者表现在深度上,这三者之中,长度对不你呢个打动人。高度没有深度那样令人感觉崇高;比之于往上观看同一高度的事物,从一个悬崖边往下看更令人惊恐不已。 崇高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无限,它独立于前者(巨大)而存在。无限能使人产生一种欣喜的恐惧感,这是崇高最为本真的影响所在。伟大的另一个来源是困难。黑暗比光明更能令人产生崇高感。崇高在所有事物那里都憎恨平庸。对于轻浮,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会更有损于崇高的品味了。 以至于在这种惊愕之中,在心神被攫住的时候,最好的情绪也不能忍受,从而不由自主的哭泣起来,试图赶紧从这种巨大声响中逃离。 不确定本身就是如此骇人。 崇高是某种从属于自我保存的观念。因此,它也就是我们最强烈的观念。它的最强烈表现就是痛苦忧伤的情感。任何其他积极的原因所引起的愉悦都不属于崇高的范畴。 美与崇高是不同的。 比例不是美的原因。 适合不是美的原因。 完满不是美的原因 美的特性:一,形体上小巧,二,必须平滑,三,在躯体的起伏上有所变化,四,不能棱角突出,五,要有娇嫩的特质,六,色彩要清晰,不能太强烈,耀眼。 事实上,美所激发的感情更类似于某种忧郁,而非高兴和欢快。 当我们跨出事物的直接感性特质这一领域时,就已经不能为我们所掌控。 任何一种因为巨大而崇高的事物,在其量上必然是统一,简单而且纯粹的。 尽管超强的光令人感觉痛苦但最大程度的黑暗却并不会令人生厌。 因此,如果黑暗对任何不迷信的人来说都不是那么痛苦和恐怖,那么他们就不会感到崇高。 对我而言,一种自然的放松,才是所有实际愉悦感受的原因。 说到语词,它们发挥影响的方式似乎就完全不同于自然事物或者建筑,绘画;不过,语词却能像后者那样促发起巨大的美感和崇高感。有时候它的力量甚至要远高于其他事物。 要注意到,语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语词代表了许多简单的观念,这些观念天生集合在一起,以组成某种确定的几何题。我称之为集合词。第二类仅仅表达某种纯粹的观念,比如红色,蓝色等,我称之为简单抽象词,第三类由很多不同成分任意组成,彼此之间有着种种关系,所以多少有些复杂,比如美德,信念等等,我称之为复合抽象词。 在罪恶的名下,人们往往会感觉非常愉快,天性上感觉难以接受的反而是那些所谓的善与美德。如此一来,很多人心中就会存在某种观念与情感的奇特混合,从而在他们的行为与观念之间就有非常之大的冲突。 如果一个词语具备它所可能拥有的全部力量,那么在听者心中就会产生三种效果,其一,声音,其二,图像,或者意象,其三,前两者之一或者共同在心中促发的情感。 诗歌不应当称为一门模仿艺术。语词不是对其所之代的观念的仿照。 为什么修辞和诗歌比任何其他艺术给人以深刻,生动的印象,甚至比自然本身都要令人震颤? 一, 我们每个人和其他人的激情拥有非常之多的共同之处,其他人的任何行为符号都能够轻易触动我们,并且让我们彼此同情,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其他符号能够像语词那样完整的表达出绝大多数激情所据以产生的情形。 二,很多事物天生极富感染力,但这种感染力很少出现在现实中。相反倒是通过语词对它们的再现而发挥影响;因此,相比于传达真实事物的观念,语词的再表现更能令人印象深刻,铭记于心。 三 只有通过语词我们才能做到其他途径无法做到的组合。他们的联合令人极为震撼和讶异,但却无法认识,它们没有表现任何清晰可辨的意象,因此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他们为观念,但即便称他们为观念,我们仍然难以了解,何以语词没有清晰再现任何事物,却能比真实的事物本身更能打动人。 引自 第五部分 回应 2015-09-13 21:43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不过,学院派哲学却也承认感官经验对于知性能力的重要性:“有一种滋养对于灵魂与我们的内在品质而言是自在的,正如对自然的考察与沉思那样。 “我还是先如此界定我所说的"趣味”:它是一种功能,是极易受到外界触动的人类心灵的功能,它也能够对想象力的活动和优雅艺术品进行判断和鉴赏。 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个外界事物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痛苦与愉悦,也必然适用于所有人,它们的发生是自然的,简单的,仅仅通过适度的力量...2015-09-11 21:55 2人喜欢
不过,学院派哲学却也承认感官经验对于知性能力的重要性:“有一种滋养对于灵魂与我们的内在品质而言是自在的,正如对自然的考察与沉思那样。 “我还是先如此界定我所说的"趣味”:它是一种功能,是极易受到外界触动的人类心灵的功能,它也能够对想象力的活动和优雅艺术品进行判断和鉴赏。 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个外界事物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痛苦与愉悦,也必然适用于所有人,它们的发生是自然的,简单的,仅仅通过适度的力量而影响人。 人们之间的一致性不仅表现在趣味方面。从光亮得到的愉悦的原则也是如此。比之于黑暗,光亮更能使人愉悦。 除了感官带来的意识及其连带的痛苦或愉悦感受以外,人类大脑自身还拥有一种创造性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做想象力。在想象力中,除了外界事物所产生的痛苦与愉悦之外,尚有另外一种来自相似性的愉悦,这种相似性是想象力对外界事物的模仿。 人类的理智在寻求相似性方面有着天然的敏感与满足,而在辨析差异方面则不然;这是因为,通过寻求相似性,我们制造了新的意象,我们联结,我们创造,我们扩展了我们的领地;但是辨析差异却并未给我们的想象力带来任何东西,并且这一工作本身就更为困难,更为令人厌烦的,从中得出的感觉也不外是某些消极的东西,就是某种间接的自然。因此,人们更自然的倾向于相信而非怀疑。 事实上,当人们开始通过程度而非尺寸来比较事物的有余或不足时,他们就会在趣味方面有巨大差异。 趣味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是由来自对感官初级感觉,想象力的次级感觉以及理性能力所得结论的整体把握;它与这些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关,也与人类的激情,习惯和行为方式相关。 能够正确的鉴赏艺术品,或许可以被称为趣味比较高,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感性。这是因为,如果人的理智没有折服于想象力带来的愉悦,它就不会深入到面前的事物中获取足够的知识。比之于好的判断力受到上佳作品的影响,一种非常贫乏的判断力——只具有非常普通的感性能力——更容易受到某种非常低下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那些非常粗俗,趣味低下的诗歌和音乐,一直以来就发挥着它们最有力的影响。 与判断力和想象力相区别,趣味是人类头脑的一种独立功能,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件作品时,我们就很自然的通过一系列的直觉而被触动,其中不关涉任何之前对于作品优缺点的理性分析。 当涉及那些最好趣味区别于最差趣味的特征的时候,我认为,起着作用的是理性能力而非其他。 众所周知,当我们通过增进知识,持久的观察事物以及经常性的训练来提高我们的判断力时,趣味(不管是什么样的趣味)就会提高。
回应 2015-09-11 21:55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此书可以视作学界越来越多地看重18世纪美学的一种象征。 在所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中,(这本书)是伯克在论崇高(出自申斯通的《书信集》。他的中心论点——所有感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或高或低,或已知或未知。然而,这位感觉主义者忽视了在众多事物中,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区别。伯克把最主要的激情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自我保存的”,一类是所谓“社会的”,这种分类相当关键。与前者相连的情感表现为痛苦与危险,它们是所有激情...2015-09-09 18:03 2人喜欢
此书可以视作学界越来越多地看重18世纪美学的一种象征。
在所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中,(这本书)是伯克在论崇高(出自申斯通的《书信集》。他的中心论点——所有感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或高或低,或已知或未知。然而,这位感觉主义者忽视了在众多事物中,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区别。伯克把最主要的激情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自我保存的”,一类是所谓“社会的”,这种分类相当关键。与前者相连的情感表现为痛苦与危险,它们是所有激情中最强有力的。——欣喜。另一类与社会相关,建基于性爱,对人类之爱以及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之爱。——美。因此,能够激发产生“欣喜”的,就是崇高,能够激发产生“爱”的,就是美。 由于他区分愉悦与欣喜,并且宣称在目睹他人的苦难时我们会产生欣喜,评论家们被激怒了。 他选择崇高而非美作为热情的基础,以及他对生活与艺术之反应的特别兴趣,都毫无疑问并非基于他的分析理性(而是出于偏爱)。 在产生我们的激情的原因中,理性远远比不上普遍信奉(commonly believed) 他认为,从目睹他人之苦难情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中产生的欣喜是本能的,先行于任何形式的逻辑推理,模仿的快乐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理性能力的介入。崇高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粗暴的审美体验。 朗基努斯(Longinus) 《论崇高》 (Peri Hupsous) JohnD Dennis, Grounds of Criticism in poetry. 第一个研究崇高的事物及其之于观者的影响。他强调恐惧,没有别的激情能够赋予诗作以为大的精神了;而当他把恐惧与力量练习起来的时候,他预示了伯克观点的诞生。 恐惧之崇高 the sublime of terror 贝利《论崇高》 令人欣喜的恐怖 delightful horror 一种庄严的肃穆 a solemn Sedateness 惊惧 astonishment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从朗基努斯开始,尺寸上的巨大这一维度就被视为崇高之来源 artificial infinite 人为无限(贝利) 任何东西中可以激发痛苦,危险等观念的特质...都是崇高只来源 《探讨》一书时18世纪最为重要的一本美学论著 引自 编者导言 回应 2015-09-09 18:03 -
归鸿逸士 (时光,有时,令人爱恨交织。)
约翰·贝利没有像伯克那样把力量(尤其是造物主的无限力量)与恐惧、痛苦联系起来;在他的观点中,巨大不会激发“令人欣喜的恐怖”(delightful horror) ——这是伯克所谓崇高的真正尺度——而毋宁只是“一种庄严的肃穆”(a solemn Sedarwness);另外,与伯克讨论“惊惧”(astonishment)是“灵魂的一种状态,所有思想都停滞了,而只有某种程度的恐惧”相比,贝利所论“钦慕(admiration),是一种总是伴随在崇高左右的激情”...2016-10-12 12:35 1人喜欢
-
归鸿逸士 (时光,有时,令人爱恨交织。)
约翰·贝利没有像伯克那样把力量(尤其是造物主的无限力量)与恐惧、痛苦联系起来;在他的观点中,巨大不会激发“令人欣喜的恐怖”(delightful horror) ——这是伯克所谓崇高的真正尺度——而毋宁只是“一种庄严的肃穆”(a solemn Sedarwness);另外,与伯克讨论“惊惧”(astonishment)是“灵魂的一种状态,所有思想都停滞了,而只有某种程度的恐惧”相比,贝利所论“钦慕(admiration),是一种总是伴随在崇高左右的激情”...2016-10-12 12:35 1人喜欢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此书可以视作学界越来越多地看重18世纪美学的一种象征。 在所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中,(这本书)是伯克在论崇高(出自申斯通的《书信集》。他的中心论点——所有感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或高或低,或已知或未知。然而,这位感觉主义者忽视了在众多事物中,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区别。伯克把最主要的激情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自我保存的”,一类是所谓“社会的”,这种分类相当关键。与前者相连的情感表现为痛苦与危险,它们是所有激情...2015-09-09 18:03 2人喜欢
此书可以视作学界越来越多地看重18世纪美学的一种象征。
在所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中,(这本书)是伯克在论崇高(出自申斯通的《书信集》。他的中心论点——所有感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或高或低,或已知或未知。然而,这位感觉主义者忽视了在众多事物中,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区别。伯克把最主要的激情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自我保存的”,一类是所谓“社会的”,这种分类相当关键。与前者相连的情感表现为痛苦与危险,它们是所有激情中最强有力的。——欣喜。另一类与社会相关,建基于性爱,对人类之爱以及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之爱。——美。因此,能够激发产生“欣喜”的,就是崇高,能够激发产生“爱”的,就是美。 由于他区分愉悦与欣喜,并且宣称在目睹他人的苦难时我们会产生欣喜,评论家们被激怒了。 他选择崇高而非美作为热情的基础,以及他对生活与艺术之反应的特别兴趣,都毫无疑问并非基于他的分析理性(而是出于偏爱)。 在产生我们的激情的原因中,理性远远比不上普遍信奉(commonly believed) 他认为,从目睹他人之苦难情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中产生的欣喜是本能的,先行于任何形式的逻辑推理,模仿的快乐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理性能力的介入。崇高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粗暴的审美体验。 朗基努斯(Longinus) 《论崇高》 (Peri Hupsous) JohnD Dennis, Grounds of Criticism in poetry. 第一个研究崇高的事物及其之于观者的影响。他强调恐惧,没有别的激情能够赋予诗作以为大的精神了;而当他把恐惧与力量练习起来的时候,他预示了伯克观点的诞生。 恐惧之崇高 the sublime of terror 贝利《论崇高》 令人欣喜的恐怖 delightful horror 一种庄严的肃穆 a solemn Sedateness 惊惧 astonishment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从朗基努斯开始,尺寸上的巨大这一维度就被视为崇高之来源 artificial infinite 人为无限(贝利) 任何东西中可以激发痛苦,危险等观念的特质...都是崇高只来源 《探讨》一书时18世纪最为重要的一本美学论著 引自 编者导言 回应 2015-09-09 18:03 -
能够正确地鉴赏艺术作品,这或许可以被称为趣味比较高,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感性。这是因为,如果人的理智没有折服于想象力带来的愉悦,它就不会深入到面前的事物中去获取足够的知识。不过,尽管一定程度的感性能力对于形成一个好的判断能力是必需的,一个好的判断力却并不必然带来自某种敏锐的感性愉悦;相反经常出现的情况则是,比之于好的判断力受到上佳作品的影响,一种非常贫乏的判断力——只具有非常普通的感性能力——...
2012-01-15 19:52
能够正确地鉴赏艺术作品,这或许可以被称为趣味比较高,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感性。这是因为,如果人的理智没有折服于想象力带来的愉悦,它就不会深入到面前的事物中去获取足够的知识。不过,尽管一定程度的感性能力对于形成一个好的判断能力是必需的,一个好的判断力却并不必然带来自某种敏锐的感性愉悦;相反经常出现的情况则是,比之于好的判断力受到上佳作品的影响,一种非常贫乏的判断力——只具有非常普通的感性能力——更容易受到某种非常低下的艺术作品的影响。这是因为,任何新的、特别的、突出的或者充满活力的东西更能打动这样一个人,他的愉悦本身更为纯粹、不事修饰;另外,由于它仅仅是某种想象力的愉悦,它就比那些从正确的判断中得来的愉悦要强得多;判断力更多地适用于移除想象力发挥作用的路上的绊脚石,驱散想象力的迷幻阴云,使我们趋向于与理性的令人不快的束缚相契合。这是由于,人们比他人判断得更为正确,其唯一令人愉悦之处,不过就是因为正确判断而来的某种程度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这是一种间接的愉悦,而非直接来自面前的事物。 引自第26页 为什么文艺界多左派,这大概是一个原因。缺乏判断力。
回应 2012-01-15 19:52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不过,学院派哲学却也承认感官经验对于知性能力的重要性:“有一种滋养对于灵魂与我们的内在品质而言是自在的,正如对自然的考察与沉思那样。 “我还是先如此界定我所说的"趣味”:它是一种功能,是极易受到外界触动的人类心灵的功能,它也能够对想象力的活动和优雅艺术品进行判断和鉴赏。 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个外界事物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痛苦与愉悦,也必然适用于所有人,它们的发生是自然的,简单的,仅仅通过适度的力量...2015-09-11 21:55 2人喜欢
不过,学院派哲学却也承认感官经验对于知性能力的重要性:“有一种滋养对于灵魂与我们的内在品质而言是自在的,正如对自然的考察与沉思那样。 “我还是先如此界定我所说的"趣味”:它是一种功能,是极易受到外界触动的人类心灵的功能,它也能够对想象力的活动和优雅艺术品进行判断和鉴赏。 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个外界事物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痛苦与愉悦,也必然适用于所有人,它们的发生是自然的,简单的,仅仅通过适度的力量而影响人。 人们之间的一致性不仅表现在趣味方面。从光亮得到的愉悦的原则也是如此。比之于黑暗,光亮更能使人愉悦。 除了感官带来的意识及其连带的痛苦或愉悦感受以外,人类大脑自身还拥有一种创造性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做想象力。在想象力中,除了外界事物所产生的痛苦与愉悦之外,尚有另外一种来自相似性的愉悦,这种相似性是想象力对外界事物的模仿。 人类的理智在寻求相似性方面有着天然的敏感与满足,而在辨析差异方面则不然;这是因为,通过寻求相似性,我们制造了新的意象,我们联结,我们创造,我们扩展了我们的领地;但是辨析差异却并未给我们的想象力带来任何东西,并且这一工作本身就更为困难,更为令人厌烦的,从中得出的感觉也不外是某些消极的东西,就是某种间接的自然。因此,人们更自然的倾向于相信而非怀疑。 事实上,当人们开始通过程度而非尺寸来比较事物的有余或不足时,他们就会在趣味方面有巨大差异。 趣味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是由来自对感官初级感觉,想象力的次级感觉以及理性能力所得结论的整体把握;它与这些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关,也与人类的激情,习惯和行为方式相关。 能够正确的鉴赏艺术品,或许可以被称为趣味比较高,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感性。这是因为,如果人的理智没有折服于想象力带来的愉悦,它就不会深入到面前的事物中获取足够的知识。比之于好的判断力受到上佳作品的影响,一种非常贫乏的判断力——只具有非常普通的感性能力——更容易受到某种非常低下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那些非常粗俗,趣味低下的诗歌和音乐,一直以来就发挥着它们最有力的影响。 与判断力和想象力相区别,趣味是人类头脑的一种独立功能,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件作品时,我们就很自然的通过一系列的直觉而被触动,其中不关涉任何之前对于作品优缺点的理性分析。 当涉及那些最好趣味区别于最差趣味的特征的时候,我认为,起着作用的是理性能力而非其他。 众所周知,当我们通过增进知识,持久的观察事物以及经常性的训练来提高我们的判断力时,趣味(不管是什么样的趣味)就会提高。
回应 2015-09-11 21:55
-
归鸿逸士 (时光,有时,令人爱恨交织。)
约翰·贝利没有像伯克那样把力量(尤其是造物主的无限力量)与恐惧、痛苦联系起来;在他的观点中,巨大不会激发“令人欣喜的恐怖”(delightful horror) ——这是伯克所谓崇高的真正尺度——而毋宁只是“一种庄严的肃穆”(a solemn Sedarwness);另外,与伯克讨论“惊惧”(astonishment)是“灵魂的一种状态,所有思想都停滞了,而只有某种程度的恐惧”相比,贝利所论“钦慕(admiration),是一种总是伴随在崇高左右的激情”...2016-10-12 12:35 1人喜欢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好奇是一种非常强烈却又极易满足的需求。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它们不可能出现在那些因为日常所用而蜕变乏味,没有任何感染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中。痛苦和愉悦是两种单纯的感觉,无法定义。它们本质上是客观的,其存在不需要彼此依赖。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智处于某种既非痛苦也非愉悦的状态,我称之为平静。愉悦的减轻或者停止并不产生类似于痛苦的作用;而痛苦的去处或者减轻,在其效果上也和实...2015-09-13 21:43 7人喜欢
好奇是一种非常强烈却又极易满足的需求。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它们不可能出现在那些因为日常所用而蜕变乏味,没有任何感染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中。痛苦和愉悦是两种单纯的感觉,无法定义。它们本质上是客观的,其存在不需要彼此依赖。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智处于某种既非痛苦也非愉悦的状态,我称之为平静。愉悦的减轻或者停止并不产生类似于痛苦的作用;而痛苦的去处或者减轻,在其效果上也和实际的愉悦并不相像。愉悦和痛苦本质上是独立的。 真正的愉悦不依赖于任何关系而存在。 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愉悦,称为欣喜。 愉悦的停止以三种方式影响人。假设在适当时间的持续之后,它自然停止了,那么其效果就是导致平淡;如果它被突然粗暴打断,那么这就产生某种难以释怀的情感,叫做失望。而若是愉悦的对象完全的消失了,并且没有机会再次欣赏它,那么此时心中的激情可以称之为忧伤,要是这三者都不是,就是类似于实际的痛苦了。在忧伤之中,愉悦仍是至上原则。至于那些从痛苦的减弱而得来的信息,则因为其单调,强烈以及严酷的本性,暴露出了它的出身。 绝大多数能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感觉,都可以归结为两种原则:自保和社会交往。设计自保的激情,主要是痛苦和危险,疾病和死亡,让人们心里满怀恐怖感,也是所有激情中最有力的。也是崇高的来源,换言之,崇高来源于心灵所能感知到的最强烈情感。几乎没有痛苦——不管如何剧烈——能够比得上死亡。如果危险或者痛苦太过迫近我们,那它就不能给我们任何愉悦,而只是恐惧,但是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一些变化,它们或许就会令人愉悦。 另一个原则是社会交往。其一是性关系,旨在维持生命的繁衍。其二更多地是一般社会交往,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者发生在人与非生命世界之间。直接从属于生殖繁衍目的的愉悦是非常激烈,狂热和粗暴的,被公认为感官的最高愉悦。暂时的孤独本身也是令人愉悦的。 我认为,在看到他人的不幸和痛苦时,我们会有一定程度的欣喜。我们在面对真实时有一种痛苦,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中我们则带着一份欣喜。在我带着欣喜看待别人的不行——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抑或是出于其他任何原因——之前,绝对必要的条件就是我的生命没有遭遇到任何迫近的危险。那些使得人们在其内心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东西,都会促发一种高涨的,狂喜的情绪,后者是极为受人欢迎的。 我之所以没有把欣喜成为愉悦,乃是因为它发端于痛苦,也和任何实际的愉悦观念完全不同。能够激发欣喜之情的,我称之为崇高。从属于自保原则的激情是所有激情之中最强有力的。 从属于社会交往原则中,其一为性关系,其二为一般的社会交往,类似于爱,但并不包含情欲,它的对象是一般的美,包括了美,同情,模仿和野心。 艺术的真正标准在于每个人的力量。 下文将对那些能够促发这些感觉的事物进行探讨: 惊惧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在其中所有活动都已停滞,而只带有某种程度的恐怖。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心中只剩下他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同时注意到其他的事物,也不能对占据其心神的那个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它通过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们席卷而去,根本来不及进行例行分析。我已经说过,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次级的效果是欣羡,敬畏和崇敬。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恐怖的事物。 过于清晰很少能够影响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所有激情的大敌。 实际上,看清一个事物,和认识到它的边界,是一回事情。没有什么崇高的事物不是力量的某种变体。我们必须记住,最高程度的痛苦比最高程度的愉悦,其强烈程度要高的多。实际上,痛苦的观念,尤其是死亡观念,其影响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当面对所有这些可以致使我们痛苦不堪或者面临死亡的事物时,就不由得恐惧万分。 真正的宗教有且必须拥有如此之大的有用性和恐惧感的混杂,而假的宗教却只有恐惧来支撑它们的存在。 一般而言,所有普遍的匮乏都是崇高的,这是因为它们的恐怖: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寂静。 广延,要么表现在长度上,要么表现在高度上,再或者表现在深度上,这三者之中,长度对不你呢个打动人。高度没有深度那样令人感觉崇高;比之于往上观看同一高度的事物,从一个悬崖边往下看更令人惊恐不已。 崇高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无限,它独立于前者(巨大)而存在。无限能使人产生一种欣喜的恐惧感,这是崇高最为本真的影响所在。伟大的另一个来源是困难。黑暗比光明更能令人产生崇高感。崇高在所有事物那里都憎恨平庸。对于轻浮,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会更有损于崇高的品味了。 以至于在这种惊愕之中,在心神被攫住的时候,最好的情绪也不能忍受,从而不由自主的哭泣起来,试图赶紧从这种巨大声响中逃离。 不确定本身就是如此骇人。 崇高是某种从属于自我保存的观念。因此,它也就是我们最强烈的观念。它的最强烈表现就是痛苦忧伤的情感。任何其他积极的原因所引起的愉悦都不属于崇高的范畴。 美与崇高是不同的。 比例不是美的原因。 适合不是美的原因。 完满不是美的原因 美的特性:一,形体上小巧,二,必须平滑,三,在躯体的起伏上有所变化,四,不能棱角突出,五,要有娇嫩的特质,六,色彩要清晰,不能太强烈,耀眼。 事实上,美所激发的感情更类似于某种忧郁,而非高兴和欢快。 当我们跨出事物的直接感性特质这一领域时,就已经不能为我们所掌控。 任何一种因为巨大而崇高的事物,在其量上必然是统一,简单而且纯粹的。 尽管超强的光令人感觉痛苦但最大程度的黑暗却并不会令人生厌。 因此,如果黑暗对任何不迷信的人来说都不是那么痛苦和恐怖,那么他们就不会感到崇高。 对我而言,一种自然的放松,才是所有实际愉悦感受的原因。 说到语词,它们发挥影响的方式似乎就完全不同于自然事物或者建筑,绘画;不过,语词却能像后者那样促发起巨大的美感和崇高感。有时候它的力量甚至要远高于其他事物。 要注意到,语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语词代表了许多简单的观念,这些观念天生集合在一起,以组成某种确定的几何题。我称之为集合词。第二类仅仅表达某种纯粹的观念,比如红色,蓝色等,我称之为简单抽象词,第三类由很多不同成分任意组成,彼此之间有着种种关系,所以多少有些复杂,比如美德,信念等等,我称之为复合抽象词。 在罪恶的名下,人们往往会感觉非常愉快,天性上感觉难以接受的反而是那些所谓的善与美德。如此一来,很多人心中就会存在某种观念与情感的奇特混合,从而在他们的行为与观念之间就有非常之大的冲突。 如果一个词语具备它所可能拥有的全部力量,那么在听者心中就会产生三种效果,其一,声音,其二,图像,或者意象,其三,前两者之一或者共同在心中促发的情感。 诗歌不应当称为一门模仿艺术。语词不是对其所之代的观念的仿照。 为什么修辞和诗歌比任何其他艺术给人以深刻,生动的印象,甚至比自然本身都要令人震颤? 一, 我们每个人和其他人的激情拥有非常之多的共同之处,其他人的任何行为符号都能够轻易触动我们,并且让我们彼此同情,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其他符号能够像语词那样完整的表达出绝大多数激情所据以产生的情形。 二,很多事物天生极富感染力,但这种感染力很少出现在现实中。相反倒是通过语词对它们的再现而发挥影响;因此,相比于传达真实事物的观念,语词的再表现更能令人印象深刻,铭记于心。 三 只有通过语词我们才能做到其他途径无法做到的组合。他们的联合令人极为震撼和讶异,但却无法认识,它们没有表现任何清晰可辨的意象,因此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他们为观念,但即便称他们为观念,我们仍然难以了解,何以语词没有清晰再现任何事物,却能比真实的事物本身更能打动人。 引自 第五部分 回应 2015-09-13 21:43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不过,学院派哲学却也承认感官经验对于知性能力的重要性:“有一种滋养对于灵魂与我们的内在品质而言是自在的,正如对自然的考察与沉思那样。 “我还是先如此界定我所说的"趣味”:它是一种功能,是极易受到外界触动的人类心灵的功能,它也能够对想象力的活动和优雅艺术品进行判断和鉴赏。 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个外界事物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痛苦与愉悦,也必然适用于所有人,它们的发生是自然的,简单的,仅仅通过适度的力量...2015-09-11 21:55 2人喜欢
不过,学院派哲学却也承认感官经验对于知性能力的重要性:“有一种滋养对于灵魂与我们的内在品质而言是自在的,正如对自然的考察与沉思那样。 “我还是先如此界定我所说的"趣味”:它是一种功能,是极易受到外界触动的人类心灵的功能,它也能够对想象力的活动和优雅艺术品进行判断和鉴赏。 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个外界事物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痛苦与愉悦,也必然适用于所有人,它们的发生是自然的,简单的,仅仅通过适度的力量而影响人。 人们之间的一致性不仅表现在趣味方面。从光亮得到的愉悦的原则也是如此。比之于黑暗,光亮更能使人愉悦。 除了感官带来的意识及其连带的痛苦或愉悦感受以外,人类大脑自身还拥有一种创造性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做想象力。在想象力中,除了外界事物所产生的痛苦与愉悦之外,尚有另外一种来自相似性的愉悦,这种相似性是想象力对外界事物的模仿。 人类的理智在寻求相似性方面有着天然的敏感与满足,而在辨析差异方面则不然;这是因为,通过寻求相似性,我们制造了新的意象,我们联结,我们创造,我们扩展了我们的领地;但是辨析差异却并未给我们的想象力带来任何东西,并且这一工作本身就更为困难,更为令人厌烦的,从中得出的感觉也不外是某些消极的东西,就是某种间接的自然。因此,人们更自然的倾向于相信而非怀疑。 事实上,当人们开始通过程度而非尺寸来比较事物的有余或不足时,他们就会在趣味方面有巨大差异。 趣味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是由来自对感官初级感觉,想象力的次级感觉以及理性能力所得结论的整体把握;它与这些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关,也与人类的激情,习惯和行为方式相关。 能够正确的鉴赏艺术品,或许可以被称为趣味比较高,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感性。这是因为,如果人的理智没有折服于想象力带来的愉悦,它就不会深入到面前的事物中获取足够的知识。比之于好的判断力受到上佳作品的影响,一种非常贫乏的判断力——只具有非常普通的感性能力——更容易受到某种非常低下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那些非常粗俗,趣味低下的诗歌和音乐,一直以来就发挥着它们最有力的影响。 与判断力和想象力相区别,趣味是人类头脑的一种独立功能,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件作品时,我们就很自然的通过一系列的直觉而被触动,其中不关涉任何之前对于作品优缺点的理性分析。 当涉及那些最好趣味区别于最差趣味的特征的时候,我认为,起着作用的是理性能力而非其他。 众所周知,当我们通过增进知识,持久的观察事物以及经常性的训练来提高我们的判断力时,趣味(不管是什么样的趣味)就会提高。
回应 2015-09-11 21:55 -
Miss Simpson (爱学术也爱金属。)
骇人的喜悦terrible joy 非常之艰险 comparable boldness 美的混乱 un beau desordre 伯克通过联想到无限而认为混乱可以增加庄严感 他反对的是一种比达哥拉斯的信念 他反对的三套理论: 一 美蕴含在各部分的适当比例中 二 美来源于事物因其本身之功能而表现出来的适合 三 美与道德完满相关(苏格拉底,阿奎那,沙夫兹伯里的看法) 如果我们接受这一观念,我们的意志也就不必存在了。 我们发现美的事物并不需要刻意长久的注意力...2015-09-10 11:05 1人喜欢
骇人的喜悦terrible joy 非常之艰险 comparable boldness 美的混乱 un beau desordre 伯克通过联想到无限而认为混乱可以增加庄严感 他反对的是一种比达哥拉斯的信念 他反对的三套理论: 一 美蕴含在各部分的适当比例中 二 美来源于事物因其本身之功能而表现出来的适合 三 美与道德完满相关(苏格拉底,阿奎那,沙夫兹伯里的看法) 如果我们接受这一观念,我们的意志也就不必存在了。
我们发现美的事物并不需要刻意长久的注意力和探究;美感不需要我们理性的任何帮助,即便意志也是没有关联的。外在的美在我们心中有效的激起某种程度的喜爱之情,就像冰激发我们冷的观念,而火激发我们热的观念一样 引自 编者导言 不过总的结论是,研究伯克所受到的影响意义基本不大。更为强烈的印象则是,他孤独的远离批评传统,因此也就很少从别人那里继承什么。然而,这也最终使他走向某种程度的谬误。 18世纪的诗作对光与颜色的关切也影响了伯克的理论建构。 强光与崇高 柔和的颜色与美 崇高:畏惧的,有力的影响 美:虚弱感甚至是伤感 伯克极力论证语词本身即可使情感兴奋,而非——特别是在诗作之中——通过激发人产生激情的观念。(诗歌并不是因为其中的观念感动人,而是因为语词本身感动人) Johnson: 在伯克所著《崇高》一书中,我们发现了真正的艺术批评。
我们必须解释的是,何以恐惧感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她是一位店主的女儿,被带去观看霍格思的名画”旺斯特家族“。这时,长长的套房房间的门忽然全部打开,绚丽夺目的光直射入她的眼睛。她什么也没有说,随之以长久的哭泣。——这就是对她的思维的强烈作用 引自 编者导言 在何种法则之下事物——不管是崇高还是优雅——得以生成(华兹华斯) 在浪漫主义眼中,伯克的理论不值得浪费时间。 模糊性既非崇高的来源,也非任何其他感觉的来源。(布莱克) 探讨一书空洞可怜。(柯勒律治) 建筑能够促发崇高感的”最为有效“的原因,其中两个就是连续性和统一性。 对于那些能够激发畏惧和惊骇的物体而言,悬疑和不确定是崇高感的最有效原因 James Barry 米开朗基罗的狂热信徒 Magnasco-like的 马尼亚斯克风格的流动的精还敢 John Hamilton Mortimer delight 欣喜 pleasure 愉悦 康德也受到了伯克的影响 后期著作《判断力批判》(critical of judgement) (1790) 艺术不可缺少强烈的情感
回应 2015-09-10 11:0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
-
-
典藏藝術家庭 (2012)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8-11
…………竟然不是商务出的…………神马大象出版社……
0 有用 只抓住6个 2018-10-01
崇高以恐惧为基础,美以愉悦为基础。并没有高深理论,伯克只使用了最简单的逻辑推理,当然前提是足够细致的观察思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18世纪文科生对科学的了解,让人深感中西差异之大。由于这类主题主观色彩较浓,你一定不会全同意他,比如他说,比例肯定不是美的来源......
1 有用 博开 2012-06-19
包揽万象,此书中的诸多观点影响力后世不知多少流派的哲学家,康德,福柯,伯林等等等等。但建议读英文原版更好,中文翻译确实有些问题。
2 有用 godannar 2015-02-15
经验主义是不可回避的,因为即便是一蹴而就,总还有个「一蹴」嘛,而这就是伯克在如今时代的价值。另,翻译有损原文气势,但愿将来还能有新译本。
0 有用 大锅小蝈落地盘 2013-05-22
英国经验主义
0 有用 假·文学路人丁 2020-12-10
论文素材
0 有用 乐青 2020-11-20
「为了避免过于频繁的使用同一种推理方式和同一性质的阐释,我将不再细致探讨美的各细节方面」……作者自己也知道啊……经验归纳是无尽的,再有趣的观点也会变得无趣。大量的形容词本身暧昧不明,完全取决于预设的人类感觉机制,不过「无尽」「巨大」「黑暗」「模糊」刚好对我胃口,所有这些都源自终极的造物主。文中多次引用《荷马史诗》《约伯记》《诗篇》,其实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出埃及记》:「我是我所是的。」I AM T... 「为了避免过于频繁的使用同一种推理方式和同一性质的阐释,我将不再细致探讨美的各细节方面」……作者自己也知道啊……经验归纳是无尽的,再有趣的观点也会变得无趣。大量的形容词本身暧昧不明,完全取决于预设的人类感觉机制,不过「无尽」「巨大」「黑暗」「模糊」刚好对我胃口,所有这些都源自终极的造物主。文中多次引用《荷马史诗》《约伯记》《诗篇》,其实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出埃及记》:「我是我所是的。」I AM TAHT I AM. Ich werde sein, was ich sein werde. 还有比这更混杂恐惧与爱的语言吗?(当然伯克认为恐惧先于爱,崇高较美更为恒久。) (展开)
1 有用 努力当学习机器 2020-11-10
竟然莫名的喜欢这个政治家…老师还鼓励我可以做柏克的研究哈哈 崇高的部分论的很好哇! “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也许看的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够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超级无敌喜欢这段话,大概可以支撑我走一段儿路叭!私以为这段朱先生译的更好一些~,共勉共勉!
0 有用 清光 2020-10-02
极为有价值的美的解析,虽然也有带有时代局限的个人偏见,但依旧提供了诸多值得思考的探讨。既适用于美学,也适用于哲学,在思忖理性与宗教时,美与情感的力量也应当被考量。
0 有用 舒伯特分子 2020-10-02
补评:谈美的部分感触不深,谈崇高的部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