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与新说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δ 2015-09-05 14:49:43

    此乃泼妇骂街之作 看看评价何兆武的那篇逻辑真是被狗吃的了

  • 2 huaiyinghou 2014-04-07 23:27:42

    半本书在大战何兆武《上学记》

  • 2 迈吾思 2011-04-12 17:09:34

    虽护之过甚,也人之常情。父女俩都好文笔。

  • 1 愚公 2015-02-20 16:55:18

    宗璞虽然是文学家,但是似乎对于写回忆录总是缺点感觉,文章写出来总有一种飘忽的感觉。冯友兰作为哲学家,曾经执掌清华大学文学院与西南联大文学院,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除了三松堂自序外,真正好的传记并不多。作为冯先生的爱女,宗璞应该写得更好才对。这部书的稿子,除了溢美之词外,真正让人感觉到历史感的不多,还有更多为冯友兰辩解的文章。也许,对宗璞是有些苛责了。但是作为历史的经历者,应该为历史保存得更多,而不是这样。

  • 0 历史理性 2012-11-14 18:53:16

    女儿不如女婿

  • 0 陌小夏 2012-12-23 22:56:57

    记得是高中小黄拿给我看的,忘记得差不错了。只记得他们全家人都很有才。有才比有钱牛逼多了。找时间再看

  • 0 易又饕 2012-11-26 13:12:43

    宗璞怀念父亲冯友兰的短文结集,另录有冯先生自己的三篇文字,以及其他与冯先生有关的数篇文字。文章感情真挚,有时甚至因为过于真切而让人不忍卒睹。说实话文字并不漂亮,因此阅读远非享受;当然,书中所载亦非游戏文字,因此或许也自有其沉重的道理。读罢此书,想看《三松堂自序》和《贞元六书》。

  • 1 quitequiet 2013-02-28 16:00:38

    电子版才七块?作者也不容易啊(虽然我才对上号)。买!

  • 0 浮生一日 2013-06-19 09:37:39

    女儿怀念父亲情真意切

  • 0 麦德 2012-04-14 18:44:05

    让女儿写父亲,必然不能客观。书中的某些细节还是很有趣的,再次表达对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羡慕和敬仰。

  • 2 正始燕麦露 2020-10-08 00:24:27

    一点点无语。骂何兆武的那几篇开眼界了(。)

  • 0 captive 2015-09-25 14:59:15

    读一篇看得眼泪纵横。读两篇就诶重复了,越读就越……冯的中国哲学简史实在是年轻时候超喜欢的。那几篇回应教育部的信也写得动人不已。尽管有人评价他始终是“忠君”思想,永远都只是士大夫的求仕辅贤之心,但能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即使是求仕之心,也总是好的吧。即使是软弱的,但总归是善的软弱。然则这本书实在有些用力过度,当然该说的事实要讲,但真正情况如何,千百年后自有公论,自己用力过度,难免有些太小家子气了。可惜。可惜。

  • 0 nickcave 2024-03-04 14:01:22 安徽

    主要是看了驳斥上学记那篇

  • 0 司马公常 2022-08-18 21:18:29

    回忆当年些许事,爱父之心自真挚。 不辞有些护短嫌,也是野史有意思。 ——记录了一些冯友兰当年的事情,不错! 三松堂之冯友兰,女儿宗璞写爹传。 当年往事吾乐知,回忆故旧快之乎。 ——记述冯友兰先生往事,足可一读!OK!

  • 0 lele 2014-01-25 20:45:13

    这本书是个杂集,以冯友兰儿子宗璞的回忆录为主,捎带了几篇冯先生自己的演讲稿、随笔,几篇他人的评价……散碎得很,算不得一本书。我也就随便一翻,没看完。感觉出版社借着《中国哲学简史》的东风,趁机捞一票。

  • 0 1529 2015-08-10 12:11:09

    对冯友兰先生,要了解,要同情。其才其学其识其志,均可歌可泣。然冯门后人面对外界的批评,不如冯友兰先生本人平和。“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多么中正!

  • 1 寒寒寒蛩 2021-06-19 23:47:24

    维护自己的父亲也在所难免,只不过宗璞若能系统整理史料,写出长篇的冯友兰思想+人生沉浮结合史,会比本书收录的散篇有价值得多。附录收的那篇李真的驳文有些火药味过浓了,若说何兆武对冯友兰、吴晗自学生时代起就心存芥蒂,那李的文也表明了他对何也心存芥蒂——毕竟没必要因何对几个人物的评价不够全面客观,就说人家整本书都是“臆想历史”。我个人觉得知识分子真没必要就这些事互撕,罪魁祸首是谁应该明确。在那个环境中,只要没有主动害人,多少都是可以谅解的。

  • 0 2021-05-30 10:30:57

    对于我这般的读者,应该多看各方面的材料,慢点下结论做判断,给各方说话的机会,平和的态度看待。人很难超越自己的情感与立场,所以必然各方总有是与非。显然作者回忆父亲,必然要维护父亲形象,这是值得理解与同情,但也需要读者警惕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