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第四版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393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ISBN: 9787112112937
内容简介 · · · · ·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外国建筑史的创作者
· · · · · ·
-
陈志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志华(1929年9月2日-2022年1月20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自1989年60岁时始与楼庆西、李秋香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对我国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对乡土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每年春秋两季带学生上山下乡,进行乡土古建调查。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北窗杂记》、《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建筑物的形式和风格总是要适应构成它的材料和结构方式的。但一种形式和风格在长期实践中定型、成熟之后,为人们所习惯,就具有惰性。当人们改用全然不同的材料或结构方式建造房屋时,还不熟悉新的可能性,起初总要借鉴甚至模仿习见的旧形式。这就在旧的形式和风格同新的材料和结构技术之间产生了矛盾。但这个矛盾是变化着的,只要新的材料和技术确乎是先进的,或者是合乎当时社会需要的,它就必定要逐渐抛弃旧的形式和风格,获得相应的新的形式和风格。这个过程在建筑发展史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有时候,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促进这个过程,有时候延缓它,但这个过程是客观必然的。 当然,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总是要反映人们的审美习惯的,纪念性建筑物则还有一定的艺术任务。但是,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关于建筑审美习惯又是在利用一定的材料和结构方法的条件下,经长期的建筑实践而形成的。建筑的实践,本质上是物质生产过程,它离不开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要经济,要合理,要适用,要便于施工。因此,关于建筑的审美习惯,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渗透了对建筑的理性判断,而不仅仅是形象判断。脱离理性判断的形象判断是初步的、低级状态的,它不可能形成为稳定的社会审美习惯。因此,当建筑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真正原则性的变化时,从事设计的人的任务,不是使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去适合旧的审美习惯,而是用于创新,在实践中目标明确地探索能够经济地、合理地充分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潜力的新形式和新风格。有志者总是时时会感到抱残守缺的保守势力的阻碍,但是,登高望远,纵览历史的长河,则青山遮不断,毕竟东流去,前进、革新是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 纪念性建筑有它的艺术任务,但把这任务交给木质构架,交给石质梁柱,交给券拱结构,它们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完成这个任务。艺术的主题,它的思想内容,会对风格提出要求,但它们本身不是风格,风格包含在表现它们的方式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页 -
18世纪上半叶的超级巴洛克简直是狂乱的。一棵柱子可以有几个柱头,柱身痉挛地扭曲着,断折的檐部和山花像碎片一样埋没在乱七八糟的花环、涡卷、蚌壳等等之中。形式和构图变化突兀,不遵从任何理性的逻辑,一切都不稳定、混杂、毫无头绪。典型的例子是格兰纳达的拉·卡都牙圣器室(Sacristy de la Cartuja,1727 ~ 1764年)的内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外国建筑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外国建筑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结合哲学美学方法论+非常详实系统且的建筑文化书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知道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敌意怎么那么大?你讲历史怎么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去看待?建筑的造型、流变必然是社会经济活动、思想的反应。这本书把建筑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挂钩起来,让每一个建筑风格、造型的出现和演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很重要的一点:本书在美学上... (展开)
上下五千年,一气呵成

第十八章中-日本建筑部分-关于唐破风和千鸟破风的解释是不是反了?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7.6分 2204人读过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7.6分 45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专业相关 (暖暖)
- 书单 | 建筑的迷思 Architecture (昂奇堂)
- 陈志华 (一只大鱼)
- 建築入門入門 (我车掉沟里了)
- 巴别图书馆 馆藏 (巴别图书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外国建筑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cinder 2022-06-20 17:47:50
老先生在编写教材时去功利化的苦心是值得尊重的,迫于条件限制,本书难免存在一些缺点。比较显著的有两个:一是图片过少,非建筑专业的读者在读大量文字时容易感到枯燥而不知所云;二是书中提到外国人名、地名翻译大部分跟目前通行的翻译不符,而且许多译名相当诡异…… 至于引用马恩言论,其实没有特别可指摘的,说实话书中大部分的引用是恰到好处的。
0 有用 木义 2011-09-05 12:46:04
另一个噩梦
1 有用 mogwai 2024-01-22 10:06:34 四川
建筑史也是历史,引用马恩完全合理,甚至精彩。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要降格建筑史
0 有用 枯窟 2023-03-27 15:11:23 山西
或许是得益于西方建筑史料的详实,作者有更多发挥自己观点的空间。反观中国建筑史就有种建筑历史材料大全的感觉。
1 有用 七月 2011-10-06 00:19:13
我是太久没看高教版或是人教版的历史书么,为嘛我觉得这是一本建筑史中的政治学,而且还得附带一标题——劳苦大众才是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对这种政治形态意识严重的历史书向来没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