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三字经》帮了我的大忙
——萌萌妈妈的心里话
女儿萌萌三岁时,开始呀呀学语了,为了培养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认知的兴趣,我买了一本《三字经》,便教她诵读。很快,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她,一下子就被《三字经》那特有的三字一句、二句押韵的美妙韵律所吸引,用稚嫩的童声诵读着“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读着,读着,忽然,有一天,女儿歪着头问我:“什么是“狗不叫,刑奶牵,李奶奶家的狗不爱叫,为什么没有人敢牵?”女儿的问题让我哭笑不得。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关于《三字经》的问题越来越多:“孟子的妈妈为什么总是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他妈妈为什么把织布机给弄坏了;养不教,父之过,那妈妈就没有错了……”本以为《三字经》这类启蒙读物,无非是“人之初、性本善”烂熟于胸的儿童歌谣,让小孩子背熟了就成了,谁知女儿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哑口无言。在女儿面前,我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而感到汗颜。
记得小时候,做过私塾先生的爷爷教我读过《三字经》,但他也没有给我讲过那字里行间中所包含的深意。那时我只知道《三字经》韵律随和,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就没有更深的了解了。后来,我读小学时正赶上批林批孔的年代,《三字经》是被当作孔老二的代表来批判的,对这种“有毒”的大毒草是没有人敢探寻它所蕴含的意义的。再后来,迫于升学的压力,每天都沉浸在题海和试卷的海洋里,我已无暇读《三字经》了,甚至已经忘却了它的存在。进入大学后,偶尔会在图书馆见到它的身影,但多是一晃而过,很少能停下凌乱的目光注目它。工作了,每天虽然坚持阅读,但对国学的经典是很少青睐的,更何况是蒙学的《三字经》了。直到我作了母亲才重新读起了《三字经》,但我感觉我已经很难读懂它了。
说起来真是惭愧,本来想让女儿多学习点中国传统文化,多继承一点中华的传统美德,但诵读的过程中,却映射出的是自己在国学方面的苍白和缺失,甚至是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无知,所以,我决定补上这一课。为了搞懂女儿的问题,我开始到书店搜寻有关《三字经》的书籍来阅读。但我跑遍了大半了北京城的大小书店,见过了多种版本的《三字经》,它们虽然都有注解,但都只是对其字义的解释,并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终于,有一天,我在书店看到了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品悟三字经》这本书,我心中的疑惑解开了。由畅销书女作家青雨和泓波所著的《品悟三字经》对《三字经》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详实、准确的解析,让读者领悟到三字一句背后所蕴含的“大义”。我如获至宝似地把它买回家,如醉如痴地阅读起来。我惊奇地发现,看似简单的《三字经》,其实每句话都蕴含着一个人生哲理,每一段都诠释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每一篇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为人处世到皇朝更迭;从三纲五常到七情六欲;从黄香温席到孔融让梨,无所不有,包罗万象。我从《品悟三字经》里知道了什么是“三才”、“四时”、“五行”、“六谷”、“七情”、“八音”、“九族”、“十义”,还了解到孔子曾向项橐请教过,《中庸》的作者是子思,《大学》的作者是曾子……《品悟三字经》还将《三字经》里面的历史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通俗易懂。通过读《品悟三字经》这本书,我才真正读懂了《三字经》那三字一句背后所蕴含的“大义”,深切地感觉到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女儿先前向我提出的那些有关它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品悟三字经》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摘自《国学大家学》,作者姜淑惠)
《品悟三字经》帮了我的大忙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