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内容简介:当人们每天打开报纸或打开电视看新闻时,经常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街面上的抢劫,住宅内的侵害,滥杀无辜,还有弑亲案件……每当人们听到或看到这类案件报道时都会出现相似的疑问:作案人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学科。
寻找这类人的行为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发现如何减少或控制这类犯罪危害的途径。如果说,吃五谷杂粮的人难免会遇到疾病侵扰,防病保健是人人都需要的知识,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犯罪现象的侵扰,因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人人需要的知识。
笔者从1977年上大学到1982年毕业,期间从未想到过自己将用一生来研究犯罪人和犯罪心理问题。当时唯一的理想就是要当...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内容简介:当人们每天打开报纸或打开电视看新闻时,经常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街面上的抢劫,住宅内的侵害,滥杀无辜,还有弑亲案件……每当人们听到或看到这类案件报道时都会出现相似的疑问:作案人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学科。
寻找这类人的行为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发现如何减少或控制这类犯罪危害的途径。如果说,吃五谷杂粮的人难免会遇到疾病侵扰,防病保健是人人都需要的知识,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犯罪现象的侵扰,因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人人需要的知识。
笔者从1977年上大学到1982年毕业,期间从未想到过自己将用一生来研究犯罪人和犯罪心理问题。当时唯一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看书、思考……这恰恰是我从幼年起就喜欢的生活。于是,1982年1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就来到了当时的中央政法干校,即现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我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大概是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又面临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转型背景,从我穿上警服那时起,社会上的犯罪问题就开始呈现较严重的态势。记得我工作的第一年是在县级刑侦局长班里当班干事,每天除行政工作外就是与局长们一起听课,有法律课、刑侦课等,同时还参与他们的学习讨论。一次讨论中,有位刑侦局长发言说:“为什么现在犯罪的大多是青少年?这些人年龄不大,却非常胆大和残忍,为什么?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他们的犯罪心理……”那时,别说我们学校,其他各大学也没有人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研究。
犯罪心理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
李玫瑾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玫瑾,女,1958年生,祖籍上海。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执教。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研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猎课题还有: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与综合治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家庭暴力研究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心结的发生也可称作心理发展停滞现象的发生。若形象地比喻:日子在一天天过去,但某人内心深处的某一页永远翻不过去。正是这种执著于挫折或固于失败的人才容易出现不择手段的弥补行为。许多犯罪行为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就在于导致其行为的原因不在眼前,其心理创作点不在眼前。因为,他内心存在着对这一刺激过敏的或痛苦的记忆与心结,这种刺激如同某人曾经被染过某病而对类似染病环境极为恐惧一样,使他在“对常人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的问题面前有着超出常人的过度敏感反应。因此,在这种危险心结的影响下有些人可出现怪异的行为表现,有的还可引起精神疾病,同时,还有些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甚至严重的犯罪行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8 危险心结 -
第一种是匮乏性抚养,这类抚养方式导致的危险人格被称为犯罪人格。匮乏抚养主要指缺乏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缺乏情感的抚养。这种抚养有时几近不抚养,因此使尚未达到独立生存的人过早的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当弱小的生命不得不挣扎着自我生存时,他只能采用“不择手段”的方式。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恰恰与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方式非常接近。从幼年到成年,“不择手段”一旦成为习惯并形成相应的观念,这类人就会在一生中都以不择手段的方式生存,由此而与犯罪相伴、与监狱为伍。这种以自生自灭、不择手段方式长大的人事实上是在违法生存的方式中进行着基本社会化,并在这过程中形成其特有的人格特征。所以,他们的基本社会化就是一种犯罪化的过程。 第二种是溺爱性抚养,这类抚养方式导致的危险人格被称为缺陷人格。与前者相反,溺爱抚养,是指抚养中爱的过滥和无原则放纵式的抚养。这种放纵抚养使弱小且无知的孩子从小处于一种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的境地。当他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与人相处的性格和观念走入社会时,自然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外部的社会规则、无视道德甚至法律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他们仍惯于任性、自私的行为方式,结果是经常地侵犯别人的权益或公共利益而不能自我控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4.2.2.2 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犯罪心理研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犯罪心理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8.2
-
- 异常犯罪心理剖会实录-人性拼图 7.3
-
- 影响力心理学 7.6
-
- 精神病学教科书 8.7
-
- 心理咨询的要素 9.1
-
- 犯罪重建 9.3
-
- 内在工作 8.3
-
- 发展心理学(上下) 8.6
-
- 犯罪人 8.4
-
- 情绪 7.6
犯罪心理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有点有面、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具

在智力教育通行的年代,你的孩子更需“养心”

什么人在犯罪,他们为什么要犯罪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犯罪心理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究竟什么人在犯罪,他们为什么要犯罪,也就是犯罪人的基本类型和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 以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否稳定持续为标准,作者把犯罪人分成了两大类: 第一类 危险人格犯罪 占40%,以犯罪为生甚至以犯罪为乐;而心结犯罪是在某个点上因... (展开)
社会是一条暗线,让素昧平生的你我息息相关——读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研究》有感

法律很威严,可是力量有限

我们人人都可能是潜在的罪犯?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8.8分 554人读过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9)8.4分 12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学心理学 (Gracchus)
- 刑侦、悬疑、推理 (glassheart)
- 法律·审判·公平·公正 (Susu酱)
- 犯罪心理相关书籍 (董二千)
- 心理学 (东方慕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犯罪心理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helloJulie 2017-12-29 21:03:07
心理学,哪怕是犯罪心理学,看完后都是对自己的认识,并通过这种认识,去认识周围的人,解释遭遇的事。 看完后最大的感觉,不是对我的创作有用,而是对我以后抚养孩子有用,家庭氛围和爱的抚养,在孩子的情感依恋期如此重要,难怪作者最后成了儿童心理学专家。
0 有用 rottenapple 2017-07-20 12:22:52
有几个意结类犯罪很有意思。
1 有用 魏晓波 2016-02-14 15:21:31
我的心理还算健康
1 有用 拦腰斩不断先生 2012-11-30 13:45:32
作为一个完全业余的人来说,看一本教材类的书大多还是看个热闹。挺精彩一热闹
9 有用 姜粒儿 2014-01-04 09:39:35
①在锵锵上听李老师分析的特别好,但是看书可能因为专业性太强近似于专业课本的原因读起来略显冗长枯燥。②李老师深入探索罪犯心理,了解其童年/经历/情境后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