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镜中行的笔记(7)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sogdiana (其余都是借口)

    实际上,日本的欢愉主要寓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沙与石的互动、寺庙木建筑与背后山峦树林的互动、前景与背景的互动,乃是日本美学的重要内容。万物都相互关联,都通过颜色、空间和形状的选择而聚合在一起,最终,那些让日本人惴惴不安的界限和隔离一一消溶,和谐主宰了一切。 伟大的中国古典美术在留白和泼墨之间有着明确的分界,喜欢对称结构,呈现巴洛克...

    2012-09-01 00:19:26

  • sogdiana (其余都是借口)

    退一步去反思人类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模式。于是,我可以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人工大自然了。原来这人造自然是一艘象征性的木筏,日本人乘着它颠簸于生态、政治、情感的怒海,便可以安然穿越那合围的乱象。每个日本人都很重视个人空间的装潢布置,视之为护身避乱的蜗居。再说,装修得来的障子——轻巧的纸糊隔扇——还可轻松推开,让每一个日本人走出去,借力于象征符号,踏进“他山他水”,踏进一个入...

    2012-08-31 23:52:18

  • 薇霓 (まだ夢の途中、前進あるのみ。)

    假如我们采取极端相对主义的后现代的立场,认为理解“他者”既不可能,也不必要,那么,各文明之间的比较和交流就会彻底落空。

    2012-03-01 17:57:36

  • Benedetto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到了江户末期,日本人已经变得如此世俗,当他们发现西方人可能真的信仰基督教时,不免又惊讶又尴尬。以他们的眼光看来,做一个基督教徒,不外乎愚行和迷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聪明而又文明的西方人要把基督教立为自己的宗教——其中必有什么奥秘,而他们的推测是西方领导人大概是把基督教设计出来,充当控制老百姓的一种工具把,领导人自己只不过是假装相信而已。 未来领袖们出访归来,开始起草《明治宪法》,三思之后,他们得出...

    2011-10-18 21:06:14   1人喜欢

  • Dr.Faustus (大学之道,在作新民)

    注释(1),倒数第2行,“1987”应为“1897”。

    2011-04-15 08:35:30

  • Dr.Faustus (大学之道,在作新民)

    “我希望探索一组核心问题:日本人究竟独特到什么程度、可以理解到何种程度,它究竟有多么适合外国的(西方的)理论?假如日本果然具有独特性,那又是什么?日本人是怎样抗击入侵大潮而保持这种独特性的?日本文化的连贯性有多大?1960年代以来大举改革造成了什么后果?此举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世界和普遍的人性有什么意义?”

    2011-04-15 08:28:24

  • 小M的Y世界

    “另一个事实加深了孤独感和隔离状态:箱子和章鱼罐的最深处居然是一个无中心的存在。我们访日期间一位朋友告诉我们,日本人感到非常空虚,因为每个人的“中心”一无所有,唯有虚无。” 看到这段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死神」里的“虚”。胸前的空洞,内心的空虚,无论怎么吞噬灵魂,都无法填补。

    2011-02-08 21:22:26   1人喜欢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日本镜中行

>日本镜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