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Identity》的原文摘录

  • 当社会行动者基于不管什么样的能到手的文化材料,而构建一种新的、重新界定其社会地位并因此寻求全面社会转型的认同。 (查看原文)
    常遇春 2赞 2017-05-05 10:04:07
    —— 引自第7页
  • 战略决策性经济活动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以及劳动的个人化;普遍的,相互关连的与多样化的媒体系统建构起来的真实虚拟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还有生活的物质基础——空间与时间——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0:41:13
    —— 引自第2页
  • 合法性的认同(legitimizing identity)——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0:43:33
    —— 引自第4页
  • 拒斥性的认同(resistance identity)——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0:43:33
    —— 引自第4页
  • 被排除者对于排除他的人们进行的排除” 计划性的认同(project identity)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0:43:33
    —— 引自第4页
  • 种族、宗教、语言及领土,并不足以建立民族以及引致民族主义。共享的经验则可以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0:57:56
    —— 引自第32页
  • 这个世纪的误解是将人民的自决和民族的自决混淆。将西欧的原则机械地移植非欧洲的土壤常常产生出各种怪兽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1:00:31
    —— 引自第33页
  • 分析苏联问题的结果显示了:不论国家多么强大,仍有着无法产生民族的可能性;加泰隆尼亚的经验则让我们可以反思在没有民族国家以及没有寻求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情况下,民族得以存在并(再)根据既有的历史建立。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1:07:13
    —— 引自第48页
  • 相对于大多数在动荡的土壤上打造民族国家的过程,加泰隆尼亚对于文化认同与国家权力、国家机器的绝对权力及分享权力的组织之间的网络、这之间的区别,成为一种历史的创新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1:14:16
    —— 引自第57页
  • 与其成为传统的主权国,他们宁愿拥有一个有弹性和适应性的社会,全球性的经济、多网络、媒体及多元融合的文化。加泰隆人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而是要保存他们的民族,他们好像绕了一圈走向他们最原先的生活方式,无疆域的贸易、文化/语言的认同,有弹性的政府组织。而这些似乎正是目前“信息时代的特征”。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1:14:16
    —— 引自第57页
  • 语言,特别是发展完成的语言,才是民族自我认知及建立一个看不见的民族边界的基本特征。而这个国家的边界比起地域性来说,是比较不粗暴的;比起种族性来说,则是比较不具有排他性的。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0 11:34:15
    —— 引自第59页
  • 社会的演化并没有一个预先决定的方向,惟一的历史感是我们所感知的历史。因此从一个分析的角度而言,并不存在着所谓“好的”或者“坏的”社会运动。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1 09:16:08
    —— 引自第81页
  • 1994年,墨西哥的经济是一场巨大的信心游戏。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5-31 09:42:55
    —— 引自第94页
  • 受到相同的压迫的、通过各种不同的自我认同和时间过程来自不同背景拥有相异目标的女性,开始打造新的、集体的认同:这正是妇女斗争转化成妇女运动的关联因素。诚如whittier所言:“与其说妇女运动是奠立在正式组织上,不如说妇运是来自于集体认同。正是因为集体认同提供了共享的忠诚,以至于系列的价值信仰、实践、个人的自我认同,个人、网络、组织才可能被整合进社会运动,闭关发展出女性主义的集体认同。”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6-01 20:05:31
    —— 引自第216页
  • 诚如福柯所论述的那样:性,是社会的建构。欲望的调节,构成了社会制度的基础,因此也通往逾越与组织的支配。 若从人么潜藏的经验去观察人类的史诗,将发现欲望、压抑、顺从、逾越与惩罚所形成的无尽循环,算计着人类的热情、成就和失败。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6-01 20:26:27
    —— 引自第238页
  • 台湾的妇女运动始于1972年。创始人吕秀莲,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当时正从美国念完硕士回台。她组织妇女团体、设立保护你专线,并成立拓荒者出版社出版女性议题的书籍。 吕秀莲的新女性主义呼应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主题,亦即妇女应参与劳动市场,反对性别歧视以及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先做人,在做女人”、“女人要走出厨房”、“反对性被歧视,发展妇女潜能”是这段时期重要的口号。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6-01 20:30:03
    —— 引自第241页
  • 性革命的特质,在于彻底去除婚姻、家庭、异性恋情欲、与性(欲望)表达之间的联系。 表面上,异性恋婚姻在社会秩序中仍占有核心位置,但实际上,纯粹的精神关系与弹性的性欲特质却已经破坏了异性恋婚姻。。。。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6-01 20:40:29
    —— 引自第275页
  • 不属于精神爱恋的、绝大多数的异性恋婚姻(以及同志关系),在相互依赖的过程中往往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友伴式婚姻:配偶之间性活动次数较低,但是双方会在关系中专注某种程度的平等与互谅;另一种婚姻则是双方均将婚姻视为家庭的基础,但是彼此投入较少的情感。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6-01 20:40:29
    —— 引自第275页
  • 不管是谁,或不管怎样,赢得了人们心灵的战斗才能统治。。。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6-02 13:07:52
    —— 引自第415页
  • 总之,媒体以及电子通讯的全球化/地方化,就等同于信息的去民族化与去国家化。这个两个趋势在此时已是不可分的。 (查看原文)
    coffey去哪了 2011-06-02 13:30:01
    —— 引自第299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