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二马骆驼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在英国讲学时写下的第3部长篇小说 ,也是他第一次写发生在国外的故事。这部作品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中外文化的比较,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官本位”的危害 ,发出了“中国人不把官迷打破 ,永不会有出息”的呼声。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 全部原文摘录
老舍先生的书把旧时代去外国的新青年的那种尴尬而无奈的心情还有处境写的很好。祥子的无奈和转变则是旧时代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
2011年所读。看完了这里《二马》这部长篇,这是我看的第三部老舍的长篇小说。作为老舍早期的作品,在内容上很特别,写的是马家父子在英国伦敦经营古玩店的事,同时写到了父子俩和温都寡妇母女二人的悲剧爱情。小说的结尾实在太过仓促,还没有好好交代清楚主要人物的结局便收了尾,极像一部未写完的小说。此书写于1929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人对中国的种种偏见和误解,总之中西文化有着强烈的冲突。文中很多地方透着对中... 2011年所读。看完了这里《二马》这部长篇,这是我看的第三部老舍的长篇小说。作为老舍早期的作品,在内容上很特别,写的是马家父子在英国伦敦经营古玩店的事,同时写到了父子俩和温都寡妇母女二人的悲剧爱情。小说的结尾实在太过仓促,还没有好好交代清楚主要人物的结局便收了尾,极像一部未写完的小说。此书写于1929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人对中国的种种偏见和误解,总之中西文化有着强烈的冲突。文中很多地方透着对中国社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强烈爱情情感。 (展开)
二十世纪经典细读课程要求书目//初中读过不过都快忘光了,小组做第八章文本细读的pre
中国的马氏父子俩和英国的温都母女俩居住的生活,用幽默而又辛辣的语调体现了外国对中国的偏见,也体现了二代人之间的思想矛盾~
平实有趣,留有余味。看《二马》把老北京的习性放在纽约大都市的强烈对比,英国人对弱国中国的歪曲和歧视,最后的希望戛然而止带出的无奈和感伤;看《骆驼祥子》祥子如何被社会现实压榨、扭曲到堕落,一次又一次地扼杀希望,皱着眉头感受可惜和绝望。
> 更多书评 1篇
> 1人在读
> 34人读过
> 5人想读
订阅关于二马·骆驼祥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流年若水亦如风 2021-03-07 10:08:42
老舍先生的书把旧时代去外国的新青年的那种尴尬而无奈的心情还有处境写的很好。祥子的无奈和转变则是旧时代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
0 有用 孤筏重洋 2021-07-05 15:39:10
2011年所读。看完了这里《二马》这部长篇,这是我看的第三部老舍的长篇小说。作为老舍早期的作品,在内容上很特别,写的是马家父子在英国伦敦经营古玩店的事,同时写到了父子俩和温都寡妇母女二人的悲剧爱情。小说的结尾实在太过仓促,还没有好好交代清楚主要人物的结局便收了尾,极像一部未写完的小说。此书写于1929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人对中国的种种偏见和误解,总之中西文化有着强烈的冲突。文中很多地方透着对中... 2011年所读。看完了这里《二马》这部长篇,这是我看的第三部老舍的长篇小说。作为老舍早期的作品,在内容上很特别,写的是马家父子在英国伦敦经营古玩店的事,同时写到了父子俩和温都寡妇母女二人的悲剧爱情。小说的结尾实在太过仓促,还没有好好交代清楚主要人物的结局便收了尾,极像一部未写完的小说。此书写于1929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人对中国的种种偏见和误解,总之中西文化有着强烈的冲突。文中很多地方透着对中国社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强烈爱情情感。 (展开)
0 有用 riki 2020-11-30 15:10:55
二十世纪经典细读课程要求书目//初中读过不过都快忘光了,小组做第八章文本细读的pre
0 有用 昃阳 2015-04-09 15:02:17
中国的马氏父子俩和英国的温都母女俩居住的生活,用幽默而又辛辣的语调体现了外国对中国的偏见,也体现了二代人之间的思想矛盾~
0 有用 Vina 2014-04-10 21:21:00
平实有趣,留有余味。看《二马》把老北京的习性放在纽约大都市的强烈对比,英国人对弱国中国的歪曲和歧视,最后的希望戛然而止带出的无奈和感伤;看《骆驼祥子》祥子如何被社会现实压榨、扭曲到堕落,一次又一次地扼杀希望,皱着眉头感受可惜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