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不愧是写剧本的。看他款款写来,最后你会不自然地发觉:革命从来缺少目的和意义,不管气势是如何磅礴澎湃,它的性质决定了,革命只是一种即时的寻欢作乐。
如果可以,我想给这本书打6星!!!我太喜欢这本书了,看了2遍还想再看!!!
每一个字都好
笑死了,从头碎碎念到尾。剧本没写出来,电影卖不出去全都得怪世界大势。可以拍黑色喜剧。
四星半 巴黎的青年们翻起街石,也要掀翻压在身上的巨石,像地泉一样趵涌出形形色色的思潮和漫山遍野的红,革命的激情啸叫着摧毁一切。布拉格的青年们弹着吉他惴惴不安地看着废墟上长出的瘦弱花朵,苏联的坦克在路上早就把他们未来的自由碾碎。纽约的青年们“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卡利耶尔始终以一种疏离而又亲近的态度经历着这所有。他识出了这所有乌托邦必然失败的结果,然而他还是无限赤诚地要向那些街石献花。 “另有一种生活也是存在的,它在等着我们,等着我们的孩子,孩子们既载负着千古悲哀,也载负着对新乐园的憧憬。”
算是今年top3,若欣赏某位电影剧作家,你很难不喜欢他的文字。加缪在五月风暴前就去世了,如果那个时期带着他和平的人道主义,在萨特的论调里,也同样是种乌托邦。友谊分道扬镳下是两种反抗、两种诺贝尔。半世纪前的欧美青年,他们用寻欢作乐来弥补信仰缺失,而当下的我们仅仅依靠寻欢作乐来给心理孤独制造出口,可能才是名副其实的假革命。
18.法国人谈的最多的是电影,美国人谈的最多的是毒品,墨西哥人的话是枪支,捷克人说的最多的是俄国人——奇妙复杂的60s。反思极强,密度之大,一百多页的小书写得沉甸甸。其中探讨美国性解放运动那段,提到一位女性,形容她“弱而强,非常的强”。写毒品回流量那里,啧啧。果然是一流编剧啊,洞察力、阅历和文笔都没得说。乌托邦是反复出现、不可信的幻象,同样也是打不倒、摧不毁,永停心中那首倔强的歌。
大家都感觉到不满意,有人不满意消费主义的压榨,有人不满意极权的无所不在,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新的好办法,最后只是一场璀璨烟花和海市蜃楼。
“不要忘记你自己是谁,千万不要让这一片愚昧而空洞的汪洋大海(但其间又林立着刀枪)把你淹没、把你变成一个幼稚无知的孩子。你要从内心里与一意孤行的专制抗衡,与这段谎话连篇的历史抗衡。”
毕竟是回忆录,对各个事件没什么像样的分析。虽然五月风暴最后以工人抛开学生向政府妥协收场了,但是学生们对戴高乐喊出的那句口号:“十年了,够了!”仍回响在法国上空。可惜某大国这届年轻人比较讲武德,应该不会欺负60多岁的老同志
爽利
这么狠心地提醒我,乌托邦走上了一条行乞的道路。
穿行在68年的岁月中,在浸入历史现场的同时维持疏离而自省的态度。乌托邦本身或许意味着幼稚、规划、狂想和注定的幻灭,但也许这正是根植于人类内在生命的冲动之一,作者最后的发问是,连这乌托邦都承载不起的世界,是否更加可悲?
自由飙升花童时代,风起云涌的奇想之年,性解放浪潮与各式革命风暴,借特吕弗的车走后门一路狂飙两千里到春天不再苏联坦克压境的布拉格接人回巴黎想想都是刺激诶...(这个版本有些翻译都过时了)
真的是,最美好的年代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结束了,我们错过了值得活下去的东西。
六八年人的回忆录。
有些文字可能是翻译上的疏忽,有些词没有按照约定俗成的翻译写出来。最后一个章节伤感得一逼。
好看 那边厢巴黎五月风暴开始了 前一秒还醉在电影节豪华泡泡里的人彻底蒙圈 “像被扔在了戛纳的海滩上” 布努埃尔看到学生们把他当年玩的超现实东东正儿八经实践了一趟时的复杂心情(嫉恨而伤感) 后面写性解放的部分也真切得很(报复性的浪)
他们改变,哪怕不知向着什么;他们破坏,哪怕不知建造什么;他们做梦,哪怕醒后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相信乌托邦。50年后,我们已不再相信。
5.0 每一章都有種獨特的幽默和傷感,沒有親歷六十年代的後輩能帶著卡利耶爾的覺知洞察去靠近68年的美國,巴黎,布拉格。在思想聳動的年代,兵荒馬亂也顯浮誇。歷史有很多件衣服可以穿,卡利耶爾用不下斷論的方式去寫他所知的人與事件,呈現那個年代的質感和真實。讀完意識到曾經聽過無數次他人對烏托邦運動武斷的評論判斷都顯殘忍和愚昧。卡利耶爾保守的猜想和困惑大概是那個年代揮之不去的嘆息,也是我們共同的迷思與幻象。(真想多年後再讀第二遍)
> 乌托邦的年代
55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4-12-04 10:25:55
不愧是写剧本的。看他款款写来,最后你会不自然地发觉:革命从来缺少目的和意义,不管气势是如何磅礴澎湃,它的性质决定了,革命只是一种即时的寻欢作乐。
32 有用 巴伐利亞酒神 2011-05-05 23:49:02
如果可以,我想给这本书打6星!!!我太喜欢这本书了,看了2遍还想再看!!!
14 有用 锦 2013-10-12 13:29:56
每一个字都好
12 有用 社会正义武士 2016-01-21 17:39:58
笑死了,从头碎碎念到尾。剧本没写出来,电影卖不出去全都得怪世界大势。可以拍黑色喜剧。
7 有用 过河卒子 2018-05-17 17:23:14
四星半 巴黎的青年们翻起街石,也要掀翻压在身上的巨石,像地泉一样趵涌出形形色色的思潮和漫山遍野的红,革命的激情啸叫着摧毁一切。布拉格的青年们弹着吉他惴惴不安地看着废墟上长出的瘦弱花朵,苏联的坦克在路上早就把他们未来的自由碾碎。纽约的青年们“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卡利耶尔始终以一种疏离而又亲近的态度经历着这所有。他识出了这所有乌托邦必然失败的结果,然而他还是无限赤诚地要向那些街石献花。 “另有一种生活也是存在的,它在等着我们,等着我们的孩子,孩子们既载负着千古悲哀,也载负着对新乐园的憧憬。”
3 有用 一根鸡毛菜 2018-08-26 22:08:35
算是今年top3,若欣赏某位电影剧作家,你很难不喜欢他的文字。加缪在五月风暴前就去世了,如果那个时期带着他和平的人道主义,在萨特的论调里,也同样是种乌托邦。友谊分道扬镳下是两种反抗、两种诺贝尔。半世纪前的欧美青年,他们用寻欢作乐来弥补信仰缺失,而当下的我们仅仅依靠寻欢作乐来给心理孤独制造出口,可能才是名副其实的假革命。
4 有用 万寿寺的橘子树 2019-05-17 20:32:59
18.法国人谈的最多的是电影,美国人谈的最多的是毒品,墨西哥人的话是枪支,捷克人说的最多的是俄国人——奇妙复杂的60s。反思极强,密度之大,一百多页的小书写得沉甸甸。其中探讨美国性解放运动那段,提到一位女性,形容她“弱而强,非常的强”。写毒品回流量那里,啧啧。果然是一流编剧啊,洞察力、阅历和文笔都没得说。乌托邦是反复出现、不可信的幻象,同样也是打不倒、摧不毁,永停心中那首倔强的歌。
2 有用 💦🍀💦 2020-12-25 23:18:48
大家都感觉到不满意,有人不满意消费主义的压榨,有人不满意极权的无所不在,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新的好办法,最后只是一场璀璨烟花和海市蜃楼。
4 有用 拔刀诀 2018-06-04 15:12:02
“不要忘记你自己是谁,千万不要让这一片愚昧而空洞的汪洋大海(但其间又林立着刀枪)把你淹没、把你变成一个幼稚无知的孩子。你要从内心里与一意孤行的专制抗衡,与这段谎话连篇的历史抗衡。”
2 有用 无害的神乐 2020-11-30 17:40:02
毕竟是回忆录,对各个事件没什么像样的分析。虽然五月风暴最后以工人抛开学生向政府妥协收场了,但是学生们对戴高乐喊出的那句口号:“十年了,够了!”仍回响在法国上空。可惜某大国这届年轻人比较讲武德,应该不会欺负60多岁的老同志
0 有用 黎戈 2018-06-06 07:36:49
爽利
1 有用 冰仔 2011-04-02 10:47:01
这么狠心地提醒我,乌托邦走上了一条行乞的道路。
1 有用 明日天地 2018-01-06 03:36:25
穿行在68年的岁月中,在浸入历史现场的同时维持疏离而自省的态度。乌托邦本身或许意味着幼稚、规划、狂想和注定的幻灭,但也许这正是根植于人类内在生命的冲动之一,作者最后的发问是,连这乌托邦都承载不起的世界,是否更加可悲?
1 有用 溏心冲浪板 2018-07-10 18:38:07
自由飙升花童时代,风起云涌的奇想之年,性解放浪潮与各式革命风暴,借特吕弗的车走后门一路狂飙两千里到春天不再苏联坦克压境的布拉格接人回巴黎想想都是刺激诶...(这个版本有些翻译都过时了)
1 有用 小狼在1968 2013-10-19 17:23:20
真的是,最美好的年代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结束了,我们错过了值得活下去的东西。
0 有用 欧宁 2020-05-30 14:07:25
六八年人的回忆录。
0 有用 朱尔摩斯 2013-12-20 03:54:17
有些文字可能是翻译上的疏忽,有些词没有按照约定俗成的翻译写出来。最后一个章节伤感得一逼。
0 有用 安东妮 2016-06-01 08:23:02
好看 那边厢巴黎五月风暴开始了 前一秒还醉在电影节豪华泡泡里的人彻底蒙圈 “像被扔在了戛纳的海滩上” 布努埃尔看到学生们把他当年玩的超现实东东正儿八经实践了一趟时的复杂心情(嫉恨而伤感) 后面写性解放的部分也真切得很(报复性的浪)
1 有用 奥蒂安斯 2020-01-23 21:41:43
他们改变,哪怕不知向着什么;他们破坏,哪怕不知建造什么;他们做梦,哪怕醒后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相信乌托邦。50年后,我们已不再相信。
1 有用 大佑 2019-09-27 01:11:37
5.0 每一章都有種獨特的幽默和傷感,沒有親歷六十年代的後輩能帶著卡利耶爾的覺知洞察去靠近68年的美國,巴黎,布拉格。在思想聳動的年代,兵荒馬亂也顯浮誇。歷史有很多件衣服可以穿,卡利耶爾用不下斷論的方式去寫他所知的人與事件,呈現那個年代的質感和真實。讀完意識到曾經聽過無數次他人對烏托邦運動武斷的評論判斷都顯殘忍和愚昧。卡利耶爾保守的猜想和困惑大概是那個年代揮之不去的嘆息,也是我們共同的迷思與幻象。(真想多年後再讀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