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演义》的原文摘录

  • 1999年,内地“巨星影业”公司请张彻监制剧集。张大导演老怀安慰,在香港大张旗鼓举办记者会(监制剧集之事后因张彻健康问题未能成行),引动老中青三代武侠片导演齐聚,张家班弟子现身,同时又惹得徐老怪大动肝火痛批香港电台乱评“经典电影”,也算一时之盛况。李仁港躬逢其会,目睹种种激动好玩之事,最近与笔者讲起,依旧回味悠长。我问是否介意写出来?他沉思一下:没什么吧,又不是什么内幕,只算一段影坛趣闻吧…… 话说李仁港应邀前往捧场,其实也有私心,当时他出了一本书,叫《李仁港十一岁》,是少年涂鸦之作。李仁港自幼崇拜张彻,想请宗师题名留念。那日现场多是张彻旧部,明显分成两大阵营,姜大卫这边三五成群,狄龙那边围坐谈心。恰巧罗莽进来左顾右盼,先跟姜大卫叙了几句旧,又找狄龙打了招呼,然后到张彻身旁恭声问候,忽然瞥见李仁港的新书,便拿过来观看,却被狄龙训斥:“你看得懂吗?平常不读书……”罗莽果然鲁莽,居然敢跟大师兄顶嘴:“不懂才要看嘛。” 那次是李仁港与狄龙第一次当面接触,狄龙主动找李仁港说话:“你拍的阿尊那部《九阴真经》很棒,有空一起喝茶”,讲完又补一句,“别误会,我不是叫你请我演戏啦,哈哈。”狄龙哪里知道,李仁港身为超级张彻控,拍完姜大卫之后,对狄龙也是觊觎已久,难得对方主动上门,岂能轻易放过——后来在《少年阿虎》中居然敢同时找姜大卫、狄龙客串,虽然仍是王不见王,但对诸位粉丝而言,已是佳话一段。 (查看原文)
    Wongwongwong 12回复 2012-07-11 03:35:28
    —— 引自第339页
  • “其实《见龙卸甲》我本来找姜大卫演刘备,狄龙演关公,陈观泰演张飞,可惜合拍片必须用内地演员,名额已满,只好作罢。”李仁港很惋惜的说。哇!“刺马三雄”客串“桃园结义”,好有情怀的想法。但我有疑问,就算换了陈之辉演张飞,但刘备依然是港星岳华,为何不用姜大卫与狄龙再做兄弟呢?”唉,李仁港未答,看得出,他很遗憾。 回头再说1999年那场发布会:张彻讲完雄心壮志,叫弟子发言,有人让姜大卫,姜大卫让狄龙:“你来啦”,狄龙也让:“还是你来啦”。最后还是狄龙先,阿尊次之。随后徐克发言,张口就骂香港电台办的“经典电影”评选乱来,“为什么张彻一部都没入围?”其实港台也叫屈,候选名单名义由十三个团体选出,最后只收回四十份提名表单,况且当时邵氏影片消失民间已久,反而是其他公司制片的影碟销售火爆。若放在这几年再评,正是天映数码修复的邵氏DVD大行其道,不止张彻,楚原刘家良也可能入选的。 (查看原文)
    Wongwongwong 12回复 2012-07-11 03:35:28
    —— 引自第339页
  • 同是武侠迷 分享浪漫情怀 李仁港从小就是武侠迷,这影响到他日后拍武侠片经常找当年的“大侠”重出江湖,譬如《94独臂刀之情》的姜大卫、刘松仁、徐少强,《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的岳华、狄龙、刘松仁,最厉害的当然是请到姜大卫、狄龙同时客串《少年阿虎》,绝对是超级发烧友的行径。他知我也是同好,所以特意讲述一些江湖往事,分享这种浪漫情怀。 “《少年阿虎》找姜大卫狄龙演出,他们没有同时出现,但晓得对方存在,但也不问我。他俩以前自然有些距离,说真的也没有什么。” “难得我们见面,分享一些经验。拍《94独臂刀》的时候,在沈阳,我们住一个很小的酒店,对面都是一些破破烂烂的饭店。拍戏的时候冬天下大雪,有一天刘松仁在,姜大卫在,徐少强也在,难得一块去一个小馆子吃饭,四个人一起喝酒。那天是我感觉武侠片最享受的一天,三个大侠一起喝酒。姜大卫说,我回去拿在海关买的一瓶walker过来。过来一看,盖子不见了,徐少强说,不用找盖子,不会剩下来。喝完,徐少强喝多了,就睡在地上,姜大卫喝醉了,他走到我房间跟我说,他非常欣赏徐少强这种浪子性格,可是他做不到。我感觉我还是幸运的,我喜欢那种文化,可以碰到这三个大侠一起喝酒。刘松仁也是一样帅。狄龙就比较拘谨,他说话好像很健谈,但感觉跟他说话时,好像要这样子(抱拳)叫”大侠“,姜大卫就很现代。像哥哥一样,跟他在一起很舒服,他人比较看通透。 姜大卫是第一个找我拍戏的,我喜欢他这个人,感觉他很帅。我常常跟他说:“要是我到那个年纪能像你这么帅,就好了。”他每天晚上跟太太通电话,这是我理想的一个人生。他很感性,有时候会哭,为了吃口饭,跟加拿大的家人拉得那么远。经历那么多,他说有时候不开心。 (查看原文)
    Wongwongwong 13回复 2012-07-11 03:49:40
    —— 引自第338页
  • 香港电影多为后期配音,因而导演得以在后期大幅修改对白,有时,即使演员没有张嘴,亦可照加对白。因此,最后呈现的画面,可能有配音而演员的嘴却口未张开,或口型与对白相差过大,这一现象被戏称为“强奸口型”。 (查看原文)
    周粥粥 2回复 2013-09-03 13:26:07
    —— 引自第366页
  • 1992年,叶童凭借《婚姻勿语》二夺金像奖影后,她说:“我不觉得自己是最佳女演员,只尽量去做一个专业演员。” (查看原文)
    豆友77545618 2013-09-09 09:29:33
    —— 引自第290页
  • ......在香港和北京分别设立演艺学校和培训班,全港遍植星探以发现有潜质的新人(如TWINS及刚刚从“英皇”出走的梁洛施)等,如今它已成为香港当红偶像的造星工厂。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09-16 10:25:41
    —— 引自第444页
  • 1993年,在“学者”投资的《东成西就》及“长宏”投资的《新流星蝴蝶剑》两部大卡司电影在港台两地卖座失利之后,“抵制港片”风波发生。 (查看原文)
    阿怪 2回复 2013-09-17 15:55:00
    —— 引自第481页
  • 1959年,“邵氏”投入剧组拍摄彩色古装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1959)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09-19 11:34:53
    —— 引自第193页
  • 1976年,刘家良与张彻分家,胡大为为张彻剪辑其导演处女作《神打》,一出惊世。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10-07 20:20:36
    —— 引自第363页
  • 2012年:1.梁乐民和陆剑青拍摄的《寒战》成为当年唯一一部进入香港票房前十的港片。2.彭浩翔导演的《低俗喜剧》和《志明与春娇》分列香港年度票房的第二、三位,后引发“香港电影核心价值是否是低俗”的讨论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10-14 22:43:24
    —— 引自第538页
  • 曾江说:电影这种东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合作。演员要跟导演两个人来擦出一些东西来,导演叫你笑,你就笑。这是合作吗?这是奴才,没有意思。 (查看原文)
    周粥粥 2013-10-16 15:07:36
    —— 引自第294页
  • 据说去维也纳参加电影节时,一个女孩曾对杜可风说,她很喜欢他拍的电影,那种感觉犹如“与生活做爱(having sex with life)”,杜可风对这句话大为欣赏。在他看来,“所谓的风格来自香港那个城市。一个空间的精神就来自它的节奏感。作为摄影师,所做的就是给一个空间适合它的颜色”。 (查看原文)
    周粥粥 2013-10-16 15:12:14
    —— 引自第306页
  • “香港电影圈是个很残酷的地方,演员要在各种电影里煎熬,没有运气就熬不过去。” (查看原文)
    周粥粥 2013-10-16 15:20:06
    —— 引自第357页
  • 罗守耀曾坦言:“电影人都关心作品可获认同和欣赏,但要自己知自己事,明白想拍的东西距离观众想看的,还有很遥远的路。” (查看原文)
    周粥粥 2013-10-16 15:21:42
    —— 引自第416页
  • 经与秦剑和王羽的情感风波,林翠于1969年转投“邵氏”,出演了几部不甚理想的“007式”电影,于1957年与王羽离婚。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10-16 19:23:13
    —— 引自第89页
  • 1945年,抗战胜利,她在1946年与上海大亨张绪谱结婚,复出拍摄《假凤虚凰》(1947),该片由桑弧导演,男主角是石挥。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10-16 19:39:20
    —— 引自第192页
  • 1966年,“邵氏”开拍战争巨制《蓝与黑》,关山在片中饰演男主角“张醒亚”,演艺事业再攀高峰,但这亦是他最后一次与林黛合作(该片上映前两年林已自杀身亡。) (查看原文)
    阿怪 2回复 2013-10-16 19:50:22
    —— 引自第195页
  • (元彪)凭《新龙门客栈》获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曾创建泰禾独立制片公司。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10-16 21:56:17
    —— 引自第300页
  • 后者(马伟豪)则执导了《我的野蛮女友2》和《奋斗2》, (查看原文)
    阿怪 2013-10-16 22:26:53
    —— 引自第421页
  • 事实上,牟敦芾的电影永远有是否应该禁映的争议,审查部门和社会舆论一直不能接受他搞太多的变态暴力,但牟敦芾坚持认为只有渲染真实的兽性才能突出自己一直要表达的政治社会性,这也是自己影片最大的价值——只可惜,面对毫不掩饰的极度暴力场面,观众除了生理和心理的极度双重不适,恐怕没几个人在意编导的苦心,所以牟敦芾注定要背负“恶名”载入影视。 (查看原文)
    跳啊跳啊虎 2021-08-09 15:28:27
    —— 引自第182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