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瑞士有肥沃的文学土壤

当心马路骗子 2010-06-28 13:30:28

瑞士有肥沃的文学土壤
——译者陈巍谈瑞士文学的全球视野
转自100627深圳晚报 文:刘琨亚


谈起瑞士的德语文学,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副主任陈巍非常熟悉,他刚刚才应瑞士文化交流基金会和德国柏林文学研究会的邀请,赴瑞士参加“瑞士——中国文学翻译研讨会”,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出版的瑞士当代小说译丛系列中,《阿格尼丝/如此一天》(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80048/)、和《游泳回家》(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80021/)都是他翻译的。


瑞士作家的文字值得中国作家借鉴

瑞士文学留给中国读者的印象并不算多,可能大多数人只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这样伟大的作家,但在陈巍的眼里,瑞士文学的水平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文学强国,当代优秀的瑞士作家也层出不穷。他表示,瑞士虽然是个袖珍小国,但国家富裕,国民素质普遍较高,文学在这里有着非常肥沃的土壤。

“瑞士是一个文化特征非常特别的国家,它有四种官方语言,而这四种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其中,讲德语的人所占比例最高,超过六成。”陈巍告诉记者,正是由于瑞士有着四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再加上瑞士的历史较短,所以瑞士作家的国际化特征更浓,这也为他们提供了广大舞台,他们把自己的创作视角对准了全球。“瑞士作家不仅写瑞士当代的生活,更多的是用瑞士人的眼光看世界。对于瑞士德语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并不具有某种地域特征,读者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也不会特别关注他们是德国、瑞士或者奥地利作家,在德语世界他们是相同的。”

“从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出,瑞士作家的文字非常精致,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思考是非常深入,具有现实意义。”陈巍指出,值得中国作家借鉴。



瑞士文学在世界文坛中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今年年初的瑞士之行,陈巍和丹尼尔·格奇、卢卡斯·巴尔福斯两位青年作家进行了会面,这两位作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将在近期引进中国。

“其实,去年德国柏林文学研究会的劳拉女士向我征询2010年推荐到中国的作家人选时,我就被大名单上这两位作家的名字深深吸引了,因为他们俩最近出版的两本小说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非洲,两书出版后在德语图书市场都取得了很大成功。”陈巍告诉记者,巴尔福斯长篇小说《一百日》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说描写的是一位瑞士援助机构的人员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度过的100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出版以后好评如潮,成为畅销书。

陈巍负责翻译格奇的小说《沙子心》,小说讲述了联合国观察员在非洲西撒哈拉营地里的糜烂生活,当陈巍问及格齐的作品是否与巴尔福斯有什么巧合时,格奇表示他与前者只是见过一面,其实并不熟悉,甚至连他的《一百日》都没有读过。他们之间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没有什么更多的可比性。他们的作品题材上接近,也纯属巧合。

历数知名的瑞士作家,最为人们熟知的应该就是卡尔·斯皮特勒和赫尔曼·黑塞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今的瑞士作家是否还有希望获得这一奖项呢?陈巍表示,他觉得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并不是因为现在的瑞士作家不够优秀,而是诺贝尔文学奖在评选上掺杂了越来越多政治方面的考量。”陈巍说,瑞士作家的作品对政治的关注比较少,更多的是对于人类未来和世界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其实,瑞士从来都不缺乏优秀的作家,瑞士文学在世界文坛中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中国对他们的关注较少,相信通过这套译丛在国内的出版,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了解瑞士文学,喜欢瑞士文学。”陈巍颇为自信地说。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阿格尼丝 如此一天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关于《如此一天》(菊人)

一天一天很多天(谁谁vicky)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