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的原文摘录

  • 这场新文化运动,大致始于民国四年(1915年)前后,以受此刺激的学生为中心的新一代革新运动,则在民国八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达到最高潮。……运动背后也有大总统徐世昌及皖系的策划。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正因波及了各个方面,其提倡者之间也有意见分歧,因此有缺乏一贯性和持续性的方面。相反,一生反复讲说个人信念的是三民主义的首倡者——孙文。 (查看原文)
    三皮 1赞 2015-11-30 17:36:53
    —— 引自第308页
  • 不过,中国学术界的最近倾向是认为中国的历史在非常古老的过去便已开始,因而想承认夏王朝是实际存在的,以至于要将传说对应到考古遗物上加以解释。如果这种做法是出于国粹主义,那么在参考时就必须十分谨慎。 (查看原文)
    三皮 1赞 2016-02-19 16:03:42
    —— 引自第61页
  • 春秋时代,君主所支配的领域比较狭小,其政治也为传统所束缚,并且受到世袭贵族阶层的掣肘,因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实施新政策。但到了战国,君主终于中握了强大的主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自由施政。然而即便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运用政治,也希望有可以依据的基本原理。于是,各国的王争着聘请通晓政治理论的学者以资顾问。结果朝廷变成了一种社交场所,国内外的学者聚集到此,互相论难,为推广自己的道尔互相竞争。所谓的“诸子百家”就是对这些学者的总称。 (查看原文)
    三皮 1赞 2016-02-25 09:58:33
    —— 引自第81页
  • 秦的法制所依据的原则,与后世普遍化了的儒教道德极为不同。始皇帝在最后的巡幸中登上会稽山,立石刻文,记载说,如果丈夫通奸,可将其杀死而不算犯罪;母亲弃夫改嫁时,丢下的子女即与她断绝母子关系,等等。这些恐怕是当时秦本国的风俗。 (查看原文)
    三皮 1赞 2016-02-25 15:52:50
    —— 引自第93页
  • 102页。他生于位于今江苏省北端的沛,是中等农民之子。这一带在当时相当于华北与华中的分界线。历来独裁者多出现在文化的分界线上,这是因为受了两种不同文明和风气的锻炼,头脑的运转比较复杂,最适于在乱世应付困难局面。 乱世争霸之际,最为必要的就是头脑的运转不因划一的教育而固化,能够对事物进行相对的思考,发挥均衡感而采取基于现实情况的行动。 (查看原文)
    三皮 1赞 2016-02-25 16:48:47
    —— 引自第103页
  • 当时,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康有为尚在世,对国会提出定儒教为国教。陈独秀批孔,也包含了反驳康有为的意味。 (查看原文)
    三皮 2015-11-30 17:31:53
    —— 引自第307页
  • 最近中国历史上频发的叛乱成为研究对象,其中大多都被认定为农民叛乱,但实际考察其内容,便会发现多数并不能称为农民叛乱,而是有宗教色彩的秘密结社,或是走私分子,又或兼有两方性质者所为。议论者似乎大都将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这一点为前提,轻易下结论说,在农业社会发生的叛乱就是农民叛乱。 (查看原文)
    七七|烂柯人bot 2016-01-21 05:56:33
    —— 引自第264页
  • 同治中兴其实没有什么,只是平定内乱,但“中兴”是知识分子的评价,灌输了一种自信,实际内里是国家主义的抬头。……(他们)于是认为,连番屈辱皆因太平天国内乱,如今内乱平定,就产生了对外也可安泰的自信。 (查看原文)
    七七|烂柯人bot 2016-01-21 06:01:38
    —— 引自第299页
  • 对古人来说,记录并非出于要将史实传达给后世的动机,而更多地只是为了达成当时的现实目的而留下的痕迹,与后世史家出于学术思考写下的著述迥然不同。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1-25 09:52:31
    —— 引自第59页
  • “礼”如同其示字旁所表示的,本来指祭祀时的仪式,后来含义逐渐扩大,包括了交际时的规矩等广泛的职掌典制的实践。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19 15:22:49
    —— 引自第71页
  • 越是分布在从今天浙江省的海岸地区往南直到越南的海岸民族,越南的“越”不外乎就是春秋的“越”。住在越民族以北海岸的是被称为“夷”的民族,而“越”与“夷”本来的发音可能是一样的,而齐国可能就是出于夷族。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19 15:49:29
    —— 引自第74页
  • 应当注意的是,协助君主参与政治的官僚集团,最初也是模拟为君主效劳的奴隶而发展起来的。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3 16:46:14
    —— 引自第70页
  • 只是应当注意的是,战国强国的领土本来是将都市国家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因此国境线常常缺牙交错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4 16:13:42
    —— 引自第79页
  • 春秋时代开始的庶民地位的提高和士庶区别的取消,在进入战国时代后基本完成,导致了本来意义上的姓的消失,而在称呼人时只用氏和名的习惯得以普及。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4 16:26:55
    —— 引自第80页
  • 从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来看,应当注意的是,进入战国之后诸子百家相继而起,并在古代帝王那里寻找自己的渊源,古代帝王的系谱由此形成。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5 15:03:51
    —— 引自第84页
  • 魏都最初是靠近盐池的安邑(今运城市),但因为接近与秦的国境,为了避开兵锋而移都大梁,即今天的开封,但仍然倾尽全力想要守住盐池。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5 15:14:40
    —— 引自第85页
  • 昭帝死后无子,其兄之子昌邑王刘贺被迎为天子,但因年少喜狩猎,多奇矫之行,霍光认为他没有天子的气量而对其死心,在为两个月后便将其废黜。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是青年天子不知道亲近朝廷的大臣,难以切断与以前一起嬉戏的近习之间的信赖关系,想将其带入朝廷。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6 13:41:42
    —— 引自第111页
  • 在中国,有志于学问,是为了将来能被任用为官吏,从而实现学问中的理想,而处以禁锢也就是剥夺做官的权利,在今天来说则相当于逐出大学。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6 14:45:32
    —— 引自第121页
  • 新生的贵族阶级也被称作“士”,但他们鄙薄武事而尊崇文化教养,与古代本质上是武士的士大不相同。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与中世的不同。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2-26 15:32:52
    —— 引自第134页
  • 北魏之所以能最终称霸,是因为在长城之外有着同一游牧民族的集团,可以从那里源源不断接受人员和马匹的补给。反过来说,之前诸国的霸权之所以不能持续,比如后赵石虎、前秦苻坚、后燕慕容垂等,盛极一时后很快凋落,就是因为同组的人口比较少。 (查看原文)
    三皮 2016-03-01 16:20:27
    —— 引自第147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