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记 东藏记 西征记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小乙哥的如意子 2019-04-25 15:22:43

    将一副大画缓缓打开,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功底扎实,又细腻深情。此外,特别想知道,嵋和小娃这样乖巧善良的小孩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喜欢无因和嵋,想要他们一直在一起。

  • 0 2011-07-10 02:50:56

    人物单薄,三颗星是给里面的一些曲

  • 2 蘑菇 2011-05-18 19:52:59

    期待北归啊!!!

  • 1 爱上读书 2022-01-10 10:04:14

    好书,很值得一读。读的时候思绪万千,爱不释手,读完了反而不知道说啥了。总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童年的美好,再对比书中人物在第三部中的结局,又感觉真是世事难料啊!每一个人都尽心过好自己的一生,足矣!

  • 0 Daisy 2017-08-20 14:24:40

    那些不能忘怀的年代,历史真的值得铭记!

  • 0 毛桃 2012-06-12 01:16:35

    作为昆明人,三本书里我更偏爱《东藏记》。腊梅林,翠湖,西南联大,往事历历。

  • 0 abufa33 2020-03-25 15:07:08

    大学时在图书馆看的,很是喜欢

  • 0 饮马恒河 2019-03-21 19:32:31

    是联大史,是抗日史,也是知识分子精神史。喜欢作者的叙事语言

  • 0 Athumani 2021-08-19 11:12:26

    《野葫芦引》果然适合连在一起看。作者创作耗时24年(不算《北归记》和《接引葫芦》),大大超过了故事发展的时间(八年抗战),因此,不同年代的风景都在小说中有隐约投射。《南渡记》开篇并不太好,人物接连登场,言语直白欠生动,不无脸谱化之嫌。到了《东藏记》,岁月舒展,宏大背景下见微知著的生活细节成为作品支撑,人物面孔也丰满起来。待《西征记》,战争素材果然不好把握,倒是开篇与结尾的不同思想交锋颇有展开的余地。“为什么有些人这样害怕别人讲话!如果没有……,没有……,人就变成了哑巴,哑巴当得久了,就会变成傻子。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不准……,不准……,使……,甚至可以说都不成其为人,谁造成这样的局面,谁就是民族的千古罪人!”

  • 0 你的小叶 2021-08-26 08:42:31

    大概是初中的时候读的,这是迟到了数十年的一个补标,起因是读西西的《候鸟》,里面的素素常让我想到嵋,战乱年代里的两个孩子却有不一样的人生。嵋跟随大学里教书的父亲躲避至偏远的云南,有学识之士在那里另起炉灶,这是否是曾经的西南联大。后来清贫的先生之家也渐渐习惯了饵块、炮火和微弱的油灯,庞大的家族、动荡的世间,书写了一段横跨十几年的历史,很多事因战争而显得弥足珍贵。

  • 0 荷笛 2021-04-15 23:36:39

    大一的时候读的

  • 0 无多 2017-09-24 17:26:22

    为了写论文看的,昆明我去过,很熟悉的地方和景色 ,总体说写得不错,战争年代知识分子们的生活,可圈可点,看到了40年代中国的希望。

  • 0 老黄 2011-07-11 16:51:35

    愿北归早日完成,宗老身体健康

  • 0 echo 2019-02-26 23:45:43

    读完了。读到两处地方特别想哭。一处是一个因为炸惠通桥得了pdst失忆疯癫的民工,因为嵋说他“有功”、和他谈心,慢慢好起来,有一天,他跑来和嵋说,“那天早上我打了她”。一处是玮玮死了。 我依然觉得,宗璞有种温和的刻薄。可是她也很了不起,这样呕心沥血。 —————— 下午想起来,将好几年前草草翻过的《南渡记》又看了一遍。《东藏记》自初一来来回回看了不知多少遍,不用温习也都还记得。是该偶尔看看“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文字,省得天天腻歪在小情小爱里无病呻吟。 其实我一直不太看得惯宗璞先生那点绵里藏针的“温和”的刻薄,《野葫芦引》的气度比起《未央歌》实在是逊了一筹。但刚刚读到吕清非老先生之死那一节,还是心中悲恸,为了这一节,打四星吧。《西征记》……来日补上。

  • 1 翔德美 2020-04-05 06:04:56

    我们说起西南联大时,这一套小说提供了很特别的家眷故事视角。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学府知识分子的家庭中,人们拥有良好教育和政治敏感,既通洋知、更背负着强烈的民族命运和责任。面对破落山河和暧昧局势,他们或敢怒不敢言,或举棋不定落入虎口;个人命运随时代飘荡,个人选择则由其性情和经历早早决定。对应地,塑造出的人物皆具有鲜明性格,让人不由得揣测作家意指投射的人物原型有哪些...另外很多伏笔埋得都很明显。说起来,书中很多地名都是我所熟悉的,读来分外亲切。历史烟云中,是那个熟悉又陌生、安逸中压抑的北平。

  • 0 阿力 2016-11-17 16:56:48

    这本开始俗气了,世俗。

  • 0 刘尴尬 2017-04-28 09:19:19

    对里面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他照常坐在书桌前,用放大镜仔细在字里行间寻找我军反攻的消息”有一种满满的感动,更多的是无奈,作为和平时代的人,总无法全身心去体会那时人们的心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