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日本的佛教与神祗信仰》内容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眼界,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就予以记载,不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其时,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光耀世界,领袖东亚。古代日本举国一致,倾力学习中国,引进中国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几何时,便为一文明国家,故谓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过言。中世纪时日本仍旧关注中国,继续吸取中国文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却很少学习、研究日本,及至江户幕府,日本行闭关锁国之策,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几至中断。
千余年来,两国的交流与相互研究的这种不均衡,固然与中国为东亚文明中心,而日本处于边缘的位置有关,但也和两国朝代更迭,对外政策变化频繁不无关系,此可为前车之鉴。
19世纪以降,西力东渐,近代思...
《日本的佛教与神祗信仰》内容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眼界,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就予以记载,不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其时,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光耀世界,领袖东亚。古代日本举国一致,倾力学习中国,引进中国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几何时,便为一文明国家,故谓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过言。中世纪时日本仍旧关注中国,继续吸取中国文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却很少学习、研究日本,及至江户幕府,日本行闭关锁国之策,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几至中断。
千余年来,两国的交流与相互研究的这种不均衡,固然与中国为东亚文明中心,而日本处于边缘的位置有关,但也和两国朝代更迭,对外政策变化频繁不无关系,此可为前车之鉴。
19世纪以降,西力东渐,近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到亚洲,日本得风气之先,仿效西方,断行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东亚最初的近代化国家。同时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参以本土文化,成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
目录 · · · · · ·
序 巫女的神谕——是谁给平将门授予了皇位
第一章 渴望成佛的诸神
1 伊势·多度大神的求告
2 神宫寺的成立过程
3 探求社会时代背景
4 律令制国家神社编制的僵化
第二章 从杂密密教到大乘密教
1 空海带来了什么
2 接受佛教和密教的体系重建
3 向地方社会的扩展
4 王权势力的说辞和大寺院的回应
第三章 冤魂信仰的含义
1 什么是御灵会
2 围绕道真冤魂的各种传说
3 从反王权的象征到王权守护神的转变
4 产生冤魂信仰的社会背景
第四章 凶秽忌避观念和净土信仰
1 王权神话告诉我们——
2 凶秽忌避观念的肥大化和“物忌”
3 日本的净土信仰和《往生要集》
4 希求极乐往生的人们
第五章 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
1 被佛教理论吸收整合了的神灵
2 王权神话的转读和创作
3 在王朝国家的危机中
结语 普遍宗教与基层信仰的关系
附章 异文化体验中的发现——从日本研究的角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律令制国家之所以要召集各领国主要神社的祝部们前往神祇官厅,主要是出于容易征收租税的考虑。神祇官把附有皇祖神灵的稻穗谷物分发给祝部,让他们带回地方神社,并与当地乡村祭祀的币帛混合在一起由农民播种培植。然后再让农民自愿献上新稻、新谷,以充作租税。因此,一旦出现各领国的祝部不再前往神祇官厅取币帛的事态,对于律令制国家,这便意味着将出现租税征收困难的局面,而租税正是律令制国家得以立足的物质基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当大王产生了个人意识,那么这种倾向必然会在嫔妃、王族、外戚等王权中枢扩散开来。这样一来,身居王权中枢的人们自然会比普通人更早地理解佛教的本质。他们认为,对拥有和统治的欲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罪孽让人堕落,只有通过艰苦修行才能消除这些罪孽而达到解脱的境界;他们还了解到来世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罪业和苦恼的永恒世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神佛习合”在日语中表示日本原生的神灵信仰与外来的佛教融汇复合的宗教形态,是日本独特的宗教结构。它不仅成为人们的信仰依托,还积极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政治行动的精神支柱。在考察神佛结合现象之形成原因及发展历史,并阐明它与整个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有机关联的同时,本书亦由此对日本人精神世界之曲折路径做了描述。 编者序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
2022-03-16 17:03:49
“神佛习合”在日语中表示日本原生的神灵信仰与外来的佛教融汇复合的宗教形态,是日本独特的宗教结构。它不仅成为人们的信仰依托,还积极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政治行动的精神支柱。在考察神佛结合现象之形成原因及发展历史,并阐明它与整个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有机关联的同时,本书亦由此对日本人精神世界之曲折路径做了描述。 引自 导读 编者序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眼界,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就予以记载,不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其时,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光耀世界,领袖东亚。古代日本举国一致,倾力学习中国,引进中国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几何时,便为一文明国家,故谓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过言。中世纪时日本仍旧关注中国,继续吸取中国文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却很少学习、研究日本,及至江户幕府,日本行闭关锁国之策,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几至中断。 19世纪以降,西力东渐,近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到亚洲,日本得风气之先,仿效西方,断行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东亚最初的近代化国家。同时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参以本土文化,成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日本败亡,日本的思想、学术摆脱了法西斯文化专制的桎梏,焕然一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并湧現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学者或思想家,为世界所瞩目。 反观清末以来的中国,列强肆虐,国将不国,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欲效仿日本,实现近代化,救国于危亡之中,故大批中国学子赴日留学,攻读近代法政、科学等课目,归国后给中国带来了改革图变的新风。虽然他们学习的是西方近代科学,但也将日人的社会科学、文学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而对日本的研究则出现了黄遵宪这样的大家。但当时中国形势动荡,加之战祸频仍,故日本学术著作的翻译既未能形成规模,也没有构成体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尤其是学术著作的翻译空前昌盛,蔚然大观。但与译介欧美著作相比,对东方各国,包括日本的学术著作的译介相对薄弱,这是中国对日本整体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其研究远不及欧美的原因之一。中国是最先知道日本的国家,而今却落人之后,不能不使有识之士为之扼腕。 引自 导读 其实在近世以后神佛结合的原理还一直弥补了上述近世思想刚直有余、柔性不足的缺点,培育着一种灵活吸收外来思想的平衡思考模式。在这一意义上,神佛结合这种宗教复合现象还将为我们思考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日本该如何走出由多民族价值观的交错、深化带来的迷乱提供一种思路。 引自 附章 异文化体验中的发现——从日本研究的角度 回应 2022-03-16 17:03:49 -
初来乍到时感到新鲜且吸引人的一切都变得让人无法忍受的讨厌。现在冷静地想一想,这恐怕就是我当异文化侵入自己的身心时本能地采取的一种抗拒,并且是当一名旅行者转变为常住者时谁都要经受的一种考验罢了 但我当时没有通过冷静思考来说服自己的余地。而是在苦恼中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学者中为什么有很多是国粹主义者,其理由原来正根植于这样的体验中;相反如果不曾遭遇这一精神危机而全盘接受了身处的...
2021-05-17 17:29:12
-
最初出现了创建神宫寺的风潮和冤魂信仰的流行,反映出神与佛在一个开放型体系内的结合;后来又产生了凶秽忌避观念和净土信仰,并出现两者从内部结合起来的倾向;最后形成了宣扬日本诸神皆为佛教中的佛菩萨化身的本地垂迹理论,并制作出中世日本纪。(P157)
2021-05-17 17:14:44
-
平安末期、镰仓初期以降,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开始登场。所谓本地垂迹,是指菩萨、诸天化身为神灵,在日本各地垂迹显灵的意思,具体可以理解为日本各地神社供奉的神灵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这种教义体系源自佛教阵营对神祇信仰的吸收拉拢,在平安中期开始抬头,自平安后期到整个中世覆盖了整个日本。所谓中世日本纪则是指利用本地垂迹理论对《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神话以及诸神加以解说的文字。这也是一种从佛教尤其...
2021-05-16 17:16:29
平安末期、镰仓初期以降,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开始登场。所谓本地垂迹,是指菩萨、诸天化身为神灵,在日本各地垂迹显灵的意思,具体可以理解为日本各地神社供奉的神灵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这种教义体系源自佛教阵营对神祇信仰的吸收拉拢,在平安中期开始抬头,自平安后期到整个中世覆盖了整个日本。所谓中世日本纪则是指利用本地垂迹理论对《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神话以及诸神加以解说的文字。这也是一种从佛教尤其是密教的角度来重新解释记纪神话(即王权神袛信仰的立足点),从而把它们全面纳入佛教世界的行为 王朝国家确立之前佛教和神祇信仰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从神宫寺中依然存在着固有的神祇信仰以及神祇信仰为了抗衡佛教而建立起凶秽忌避观念等现象中基本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佛教并没有把神祇信仰的一切都吞噬抹消掉,而神灵也没有选择一切为佛教服务的道路。相反可以说,那是一段神祇信仰借助佛教力量实现普遍化和理论化的历史。而在其延长线上诞生了《往生要集》。经过普遍化、理论化的神祇信仰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发展到极点的凶秽忌避观念。正是这凶秽忌避观念与净士信仰达成了内在性的结合。 但是,《往生要集》的最终目的是要提供一条从本质上理解净土信仰的道路,为此它要尽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凶秽忌避观念。换言之,它把神祇信仰的核心部分当作理解佛教的一种手段而彻底加以利用了。在这延长线上全面展开的便是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从这个意义上讲,《往生要集》不妨说是引导出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的出发点,也是二者形成的源泉。 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都是展示佛教主动吸纳神祇信仰的精彩例子,它们同时也标志着神佛结合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第四阶段。而且,这也可以说是神佛结合思想发展的终点。(P122) 引自 第五章 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 本地垂迹理论按说不是由神灵方面向佛教的靠拢,而是佛教自身积极地进入神灵的世界并且擅自把神灵定位成佛、菩萨化身的。这一点与脱离神身、创建神宫寺的动向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它反映了佛教居高临下,采取主动吸收、整合整个神祇世界的积极态度。(P123) 引自 1 被佛教理论吸收整合了的神灵 在院政时期以后到中世逐渐展开的时期,神祇和佛教一方面以各自本来的面貌共存着,一方面佛教对整个神衹世界开始进行包容、引导和整合。而自此以降,神佛结合思想不再有新的发展。相反,在往后的历史上,以宣扬神祇统治佛教的反本地垂迹理论为支点,出现了神佛分离的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垂加神道,继而进一步向国学方向发展了。因此可以说,至此神佛结合的思想已经走到了发展的终点。(P138) 引自 2 王权神话的转读和创作 促使凶秽忌避观念肥大化,并且让净土信仰在日本固定下来的社会条件可以归纳成三点。第一,是私权阶级的合体,即王权本身具有的文明价值体系的需要。第二,在该种状况下生发出来的王权贵族们的厌世观。第三,凶秽忌避观念以及杀生观促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产生出一大批不得不以杀生为业的人。(P139) 武家势力的迅速抬头让平安末期的王权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于是它一方面需要根据情况适当抑制凶秽忌避观念,尽管它是神祇信仰的核心;一方面又试图将统治安置在本地垂迹理论之上,以便为自己打开局面。(P143) 武家幕府凭借佛教力量获得了从事实上肯定凶秽、杀生的观念时,这对王朝国家和寺社势力的打击是非同小可的。因为这样一来,王权必须进一步摆脱凶秽忌避观念的束缚,与寺社势力牢固联结把佛法当作王法的精神支柱来大肆宣扬;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武士等各阶层信奉的、带有神佛结合特征的神灵们进行重新编制,并把伊势神宫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根据神灵们的性格逐个明确各自的本地佛,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日本所有的神灵都是这些佛菩萨的垂迹,还需要亲自对王权神话从佛教角度加以改造。王权的这些活动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当时,武士开始通过八幡神和天神信仰把佛教也拿来作为自己的一种精神武装,如果王权再不积极行动,那就不可能从精神领域来重新限制武士及其影响下的民众了。 从镰仓中期到后期,本地垂迹理论覆盖了全国所有神社,与王权神话有着深厚因缘的伊势神官甚至也全面地从密教意义上对记纪神话进行了重新诠释,导致这种时代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以为就在于中世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各阶层与公权力之间的矛盾上。(P145) 引自 3 在王朝国家的危机中 回应 2021-05-16 17:16:29
-
杨山魈 (四十九年繁华梦,酗酒斗殴脑中风)
第一章逻辑:从经济史角度理解律令制及其基础神道教的崩溃 上古的部落战争导致大和民族胜利→以部落信仰神道教为统治的共情基础 / 万世一系予以体制落实 / 咒术性仪式与相应的赋税收入(谷物丰产 / 不遵守则发生谷仓烧毁的天罚事件)→律令制确立 律令制下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发展→地方实力增强,农业生产率提高→币帛制度咒术威力的失效→神道教共情基础削弱→律令制难以维持 地方神明需要具备与社会实力相应的宗教力量...2018-03-06 10:01:59
第一章逻辑:从经济史角度理解律令制及其基础神道教的崩溃
上古的部落战争导致大和民族胜利→以部落信仰神道教为统治的共情基础 / 万世一系予以体制落实 / 咒术性仪式与相应的赋税收入(谷物丰产 / 不遵守则发生谷仓烧毁的天罚事件)→律令制确立
律令制下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发展→地方实力增强,农业生产率提高→币帛制度咒术威力的失效→神道教共情基础削弱→律令制难以维持
地方神明需要具备与社会实力相应的宗教力量→脱离神道教体制的需求→佛教提供突破口→神佛融合:神宫寺的建立→自下而上:神宫寺图谋发展;自上而下:朝廷希望重新笼络地方豪族→神佛融合正式进入国家权力承认的宗教世界,并在很早期就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律令制—神道教—通过迷信维系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提高使得迷信性关联失效→律令制崩溃—神道教崩溃→神宫寺与神佛融合出现
第二章逻辑:“神佛结合”的理论发展与心理基础
神宫寺的理论发展需求→空海→杂密大乘化,使咒术性内容(隐含法力等实用性内容,使一般信徒信奉的基本力量)和大乘佛教理论体系(思辨与精神性内容,高级僧侣与统治阶级偏好的部分)结合→王族(嵯峨天皇和淳和天皇) 的鼎力支持
王族支持的心理基础→万世一系确立的律令制使统治阶层产生了稳定的个人意识→!争议:统治他人的个人意识使统治者(中央王权与地方豪族)产生了罪孽之心并渴求精神救赎→自身为神的神道教不可能提供救赎→向佛教寻求答案
(启蒙时代之前,利己性和财产权确实不是普遍道德和人们的根本目标;作为对人本质的思考,在财产权没有将人异化的时候,宗教尤其是普遍宗教背后的哲学思想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
当大王产生了个人意识,那么这种倾向必然会在嫔妃、王族、外戚等王权中枢扩散开来。这样一来,身居王权中枢的人们自然会比普通人更早地理解佛教的本质。他们认为,对拥有和统治的欲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罪孽让人堕落,只有通过艰苦修行才能消除这些罪孽而达到解脱的境界;他们还了解到来世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罪业和苦恼的永恒世界。 引自 全书逻辑整理 神宫寺兴起→空海的学术智慧与政治行动力 / 统治阶层悔悟与反思的精神需求→神佛融合的极大发展
第三章逻辑:王权体制改革的社会动荡在宗教中的投影:冤魂信仰
律令制的崩溃→王权主动进行集权化调整→设立藏人所、检非违使等暴力机关(与神道教共情基础无关,完全服务于王权与统治者个人)→激烈与暴力化政治斗争诞生大量冤魂→相关的复仇力量以神佛融合进行武装,通过暗杀(包装成冤魂作祟)和御灵会进行政治活动→王权持续数十年的不断吸收内化→御灵会及其背后武装、宗教力量的全面吸收与系统内强化
冤魂信仰1:菅原道真的冤魂→以梵天、帝释天加持的姿态回归 / 难以想象的复仇力量(死后不断有相关王族暴死,直至平将门叛乱共持续近四十年)→御灵在神佛融合的咒术力量加持下获得了所有人的敬畏→御灵会作为神佛融合的普遍宗教活动形式得以在整个社会中广泛传播
冤魂信仰2:平将门的叛乱→以自身血统和菅原道真冤魂的加持作为合法性来源 / 以获得成长的武士阶级作为力量依靠→没有提供真正以武士阶级为中心的统治体制→因部下重新叛乱而迅速崩溃,但叛乱本身已经是武士阶级和神佛融合宗教思想具有颠覆性力量的标志
神佛融合随律令制崩溃的迅速发展→王权的主动调整:私人集权化、军事化→武士阶级兴起 / 传统贵族剧烈变更→政治事件频发并包装为冤魂作祟→神佛融合通过御灵会和武士阶级的利用开始具有更真实和普遍的社会力量→吸收改造后日本成为以神佛融合为国教、以武士阶级维持个人王权统治的王朝国家
第四章逻辑:宗教国家在善恶追求中的神佛较量:净土信仰
激烈的体制变革带来战争行为 / 神道教传统将“凶秽”(尤指死亡)定义为恶→凶秽避忌的宗教与心理需求
神佛在国家王权层面融合完毕→确立新国教的权威性→最为严格的凶秽避忌手段→王朝时代严格的“物忌”法则及实行→对战争行为的刻意回避 / 王权阶级及所居住王城的人为神圣化
首位法皇宇多天皇的熊野拔秽 / 空也上人至惠心上人的理论钻研→《往生要集》的编纂与净土宗的出现→佛教在新神佛融合净土信仰的理论贡献上全面占据优势
同时出现的新阶级:史无前例的集权统治者(藤原道长)/ 不得不以杀人为业的武士阶级 / 以私有制和财产权为根基的手工业者与商人 / 经过集权化调整被淘汰的无聊贵族与女官→对新生阶级或职业的本质反思→对凶秽避忌与净土信仰的需求迅速提升
以新型宗教和新兴阶级为基础的王朝国家→新国家的价值观探索:“物哀”精神(宗教世界对私欲进行反思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 刻意严格化“物忌”法则 / 权贵阶级的佛教尝试 / 净土宗的出现→净土信仰成为王朝时代直至幕府建立的神佛融合主流议题
第五章逻辑:神佛融合的重新咒术化与合理主义:本地垂迹
不断出现的本地垂迹和法皇在院政背景下的权利需求→佛教的力量在神佛体系中全面超过神道教→佛教开始吸收改造神道教神明→日本纪的重新编纂:中世日本纪→神道教彻底成为佛教的附庸(创始神话与诸神皆由佛教理论重新解释)
王权的统治力随各阶级发展重新减弱:新兴宗教势力掌握大量私产私田 / 武士阶级垄断武装力量→神道教的神明威力彻底让位于佛教神明的本地垂迹→新兴阶级开始公然破坏旧秩序:源义亲之乱中平正盛在京都大街上公然展示头颅 / 净土宗对杀生凶秽予以积极性肯定
源赖朝(以八幡菩萨之名)赢得武士阶级内乱并在形式上建立武士政权→王朝彻底沦为附庸→武士政权更替带来更实用主义性的统治理念和宗教观念→日本国学的重新兴盛和朱子学在江户幕府时代的引入→宗教力量和神佛融合结束历史使命
净土信仰的当世投射:本地垂迹→佛教重新庸俗化以咒术性力量征服神道教→佛教对应阶级的社会实力成长和颠覆→日本本土理性主义的出现→宗教的使命完结
总逻辑与年表:
律令制确立:645年大化改新、701年大宝律令。仿照唐朝,以神道教万世一系为共情基础建立了律令制国家。→→→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律令制以微弱的中央军事震慑力和咒术性的宗教力量,通过币帛制度维持。随着公共设施的建设,币帛制度的咒术性力量减弱。→→→
神宫寺出现:763年,浓尾势地区的多度大神发出欲诡异佛教的请求,直至893年币帛制度近乎完全崩溃,神佛融合的早期形式神宫寺获得了迅速发展并获得了较高社会地位。→→→
空海:823年,嵯峨天皇将东寺下赐给空海,密宗化的神佛融合宗教成为准国教。神佛融合的理论基础被建立并巩固。→→→
王朝国家建立:875年检非违使与藏人所出现、902年剥夺私营土地。推进激烈改革所依赖的武士阶级开始形成并发展。→→→
冤魂信仰:903年菅原道真冤死、939年平将门之乱。激烈的政治斗争被包装成冤魂作祟,使神佛融合获得了巨大的咒术性力量,从而在整个社会迅速传播。→→→
王朝国家的精神形成:830年《弘仁式》、871年《贞观式》、967年《延喜式》。王朝国家在厌世、物哀的价值观、避免战争和确立权威的需要下开始大幅强化凶秽避忌的仪式并建立起相应的王朝国家精神。→→→
净土信仰:899年宇多天皇受戒成为首任法皇、985年比叡山净土宗《往生要集》编纂完成、1027年藤原道长死亡并完全行佛教仪式。佛教通过理论武装的净土信仰同时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求,神佛融合中的佛教力量进一步强化。→→→
本地垂迹:1023年丹波八幡菩萨垂迹、1192年《梁尘秘抄》。佛教再次通过咒术性力量超过神道教,并开始将神道教吸收融合。→→→
武士时代:1192年源赖朝以八幡菩萨名义就任征夷大将军、15世纪左右两部神道:神道教被彻底密宗化改造形成中世日本纪,神佛融合以神道教的被消化吸收确立。→→→
本土合理主义:1253年镰仓建长寺(禅宗)、1549年基督教文化传入、1635年林罗山《武家诸法度》。武士阶层和工商业阶层的兴起使理性主义得以发扬确立,以咒术性力量贯穿始终的神佛融合开始让位于国学、朱子学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政治哲学。
回应 2018-03-06 10:01:59 -
律令制国家之所以要召集各领国主要神社的祝部们前往神祇官厅,主要是出于容易征收租税的考虑。神祇官把附有皇祖神灵的稻穗谷物分发给祝部,让他们带回地方神社,并与当地乡村祭祀的币帛混合在一起由农民播种培植。然后再让农民自愿献上新稻、新谷,以充作租税。因此,一旦出现各领国的祝部不再前往神祇官厅取币帛的事态,对于律令制国家,这便意味着将出现租税征收困难的局面,而租税正是律令制国家得以立足的物质基础。
2012-11-27 23:59:15
-
阿弥陀净土信仰在公元1~2世纪左右的西印度诞生,属于受琐罗亚斯德拜火教。基督教等救世主思想影响的一支大乘佛教教派。到4世纪以前,该教派已经拥有了包括《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根本经典的《净土三部经》,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教义。 以下还有一段解释了为何阿弥陀净土吸收了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的救世主思想,懒得摘抄了。季羡林老先生认同弥勒佛与救世主信仰的相似性。个人觉得净土信仰有可能吸收了救...
2019-01-19 16:11:41
-
“神佛习合”在日语中表示日本原生的神灵信仰与外来的佛教融汇复合的宗教形态,是日本独特的宗教结构。它不仅成为人们的信仰依托,还积极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政治行动的精神支柱。在考察神佛结合现象之形成原因及发展历史,并阐明它与整个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有机关联的同时,本书亦由此对日本人精神世界之曲折路径做了描述。 编者序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
2022-03-16 17:03:49
“神佛习合”在日语中表示日本原生的神灵信仰与外来的佛教融汇复合的宗教形态,是日本独特的宗教结构。它不仅成为人们的信仰依托,还积极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政治行动的精神支柱。在考察神佛结合现象之形成原因及发展历史,并阐明它与整个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有机关联的同时,本书亦由此对日本人精神世界之曲折路径做了描述。 引自 导读 编者序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眼界,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就予以记载,不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其时,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光耀世界,领袖东亚。古代日本举国一致,倾力学习中国,引进中国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几何时,便为一文明国家,故谓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过言。中世纪时日本仍旧关注中国,继续吸取中国文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却很少学习、研究日本,及至江户幕府,日本行闭关锁国之策,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几至中断。 19世纪以降,西力东渐,近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到亚洲,日本得风气之先,仿效西方,断行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东亚最初的近代化国家。同时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参以本土文化,成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日本败亡,日本的思想、学术摆脱了法西斯文化专制的桎梏,焕然一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并湧現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学者或思想家,为世界所瞩目。 反观清末以来的中国,列强肆虐,国将不国,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欲效仿日本,实现近代化,救国于危亡之中,故大批中国学子赴日留学,攻读近代法政、科学等课目,归国后给中国带来了改革图变的新风。虽然他们学习的是西方近代科学,但也将日人的社会科学、文学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而对日本的研究则出现了黄遵宪这样的大家。但当时中国形势动荡,加之战祸频仍,故日本学术著作的翻译既未能形成规模,也没有构成体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尤其是学术著作的翻译空前昌盛,蔚然大观。但与译介欧美著作相比,对东方各国,包括日本的学术著作的译介相对薄弱,这是中国对日本整体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其研究远不及欧美的原因之一。中国是最先知道日本的国家,而今却落人之后,不能不使有识之士为之扼腕。 引自 导读 其实在近世以后神佛结合的原理还一直弥补了上述近世思想刚直有余、柔性不足的缺点,培育着一种灵活吸收外来思想的平衡思考模式。在这一意义上,神佛结合这种宗教复合现象还将为我们思考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日本该如何走出由多民族价值观的交错、深化带来的迷乱提供一种思路。 引自 附章 异文化体验中的发现——从日本研究的角度 回应 2022-03-16 17:03:49
-
“神佛习合”在日语中表示日本原生的神灵信仰与外来的佛教融汇复合的宗教形态,是日本独特的宗教结构。它不仅成为人们的信仰依托,还积极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政治行动的精神支柱。在考察神佛结合现象之形成原因及发展历史,并阐明它与整个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有机关联的同时,本书亦由此对日本人精神世界之曲折路径做了描述。 编者序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
2022-03-16 17:03:49
“神佛习合”在日语中表示日本原生的神灵信仰与外来的佛教融汇复合的宗教形态,是日本独特的宗教结构。它不仅成为人们的信仰依托,还积极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政治行动的精神支柱。在考察神佛结合现象之形成原因及发展历史,并阐明它与整个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有机关联的同时,本书亦由此对日本人精神世界之曲折路径做了描述。 引自 导读 编者序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眼界,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就予以记载,不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其时,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光耀世界,领袖东亚。古代日本举国一致,倾力学习中国,引进中国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几何时,便为一文明国家,故谓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过言。中世纪时日本仍旧关注中国,继续吸取中国文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却很少学习、研究日本,及至江户幕府,日本行闭关锁国之策,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几至中断。 19世纪以降,西力东渐,近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到亚洲,日本得风气之先,仿效西方,断行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东亚最初的近代化国家。同时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参以本土文化,成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日本败亡,日本的思想、学术摆脱了法西斯文化专制的桎梏,焕然一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并湧現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学者或思想家,为世界所瞩目。 反观清末以来的中国,列强肆虐,国将不国,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欲效仿日本,实现近代化,救国于危亡之中,故大批中国学子赴日留学,攻读近代法政、科学等课目,归国后给中国带来了改革图变的新风。虽然他们学习的是西方近代科学,但也将日人的社会科学、文学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而对日本的研究则出现了黄遵宪这样的大家。但当时中国形势动荡,加之战祸频仍,故日本学术著作的翻译既未能形成规模,也没有构成体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尤其是学术著作的翻译空前昌盛,蔚然大观。但与译介欧美著作相比,对东方各国,包括日本的学术著作的译介相对薄弱,这是中国对日本整体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其研究远不及欧美的原因之一。中国是最先知道日本的国家,而今却落人之后,不能不使有识之士为之扼腕。 引自 导读 其实在近世以后神佛结合的原理还一直弥补了上述近世思想刚直有余、柔性不足的缺点,培育着一种灵活吸收外来思想的平衡思考模式。在这一意义上,神佛结合这种宗教复合现象还将为我们思考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日本该如何走出由多民族价值观的交错、深化带来的迷乱提供一种思路。 引自 附章 异文化体验中的发现——从日本研究的角度 回应 2022-03-16 17:03:49 -
初来乍到时感到新鲜且吸引人的一切都变得让人无法忍受的讨厌。现在冷静地想一想,这恐怕就是我当异文化侵入自己的身心时本能地采取的一种抗拒,并且是当一名旅行者转变为常住者时谁都要经受的一种考验罢了 但我当时没有通过冷静思考来说服自己的余地。而是在苦恼中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学者中为什么有很多是国粹主义者,其理由原来正根植于这样的体验中;相反如果不曾遭遇这一精神危机而全盘接受了身处的...
2021-05-17 17:29:12
-
最初出现了创建神宫寺的风潮和冤魂信仰的流行,反映出神与佛在一个开放型体系内的结合;后来又产生了凶秽忌避观念和净土信仰,并出现两者从内部结合起来的倾向;最后形成了宣扬日本诸神皆为佛教中的佛菩萨化身的本地垂迹理论,并制作出中世日本纪。(P157)
2021-05-17 17:14:44
-
平安末期、镰仓初期以降,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开始登场。所谓本地垂迹,是指菩萨、诸天化身为神灵,在日本各地垂迹显灵的意思,具体可以理解为日本各地神社供奉的神灵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这种教义体系源自佛教阵营对神祇信仰的吸收拉拢,在平安中期开始抬头,自平安后期到整个中世覆盖了整个日本。所谓中世日本纪则是指利用本地垂迹理论对《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神话以及诸神加以解说的文字。这也是一种从佛教尤其...
2021-05-16 17:16:29
平安末期、镰仓初期以降,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开始登场。所谓本地垂迹,是指菩萨、诸天化身为神灵,在日本各地垂迹显灵的意思,具体可以理解为日本各地神社供奉的神灵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这种教义体系源自佛教阵营对神祇信仰的吸收拉拢,在平安中期开始抬头,自平安后期到整个中世覆盖了整个日本。所谓中世日本纪则是指利用本地垂迹理论对《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神话以及诸神加以解说的文字。这也是一种从佛教尤其是密教的角度来重新解释记纪神话(即王权神袛信仰的立足点),从而把它们全面纳入佛教世界的行为 王朝国家确立之前佛教和神祇信仰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从神宫寺中依然存在着固有的神祇信仰以及神祇信仰为了抗衡佛教而建立起凶秽忌避观念等现象中基本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佛教并没有把神祇信仰的一切都吞噬抹消掉,而神灵也没有选择一切为佛教服务的道路。相反可以说,那是一段神祇信仰借助佛教力量实现普遍化和理论化的历史。而在其延长线上诞生了《往生要集》。经过普遍化、理论化的神祇信仰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发展到极点的凶秽忌避观念。正是这凶秽忌避观念与净士信仰达成了内在性的结合。 但是,《往生要集》的最终目的是要提供一条从本质上理解净土信仰的道路,为此它要尽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凶秽忌避观念。换言之,它把神祇信仰的核心部分当作理解佛教的一种手段而彻底加以利用了。在这延长线上全面展开的便是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从这个意义上讲,《往生要集》不妨说是引导出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的出发点,也是二者形成的源泉。 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都是展示佛教主动吸纳神祇信仰的精彩例子,它们同时也标志着神佛结合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第四阶段。而且,这也可以说是神佛结合思想发展的终点。(P122) 引自 第五章 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 本地垂迹理论按说不是由神灵方面向佛教的靠拢,而是佛教自身积极地进入神灵的世界并且擅自把神灵定位成佛、菩萨化身的。这一点与脱离神身、创建神宫寺的动向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它反映了佛教居高临下,采取主动吸收、整合整个神祇世界的积极态度。(P123) 引自 1 被佛教理论吸收整合了的神灵 在院政时期以后到中世逐渐展开的时期,神祇和佛教一方面以各自本来的面貌共存着,一方面佛教对整个神衹世界开始进行包容、引导和整合。而自此以降,神佛结合思想不再有新的发展。相反,在往后的历史上,以宣扬神祇统治佛教的反本地垂迹理论为支点,出现了神佛分离的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垂加神道,继而进一步向国学方向发展了。因此可以说,至此神佛结合的思想已经走到了发展的终点。(P138) 引自 2 王权神话的转读和创作 促使凶秽忌避观念肥大化,并且让净土信仰在日本固定下来的社会条件可以归纳成三点。第一,是私权阶级的合体,即王权本身具有的文明价值体系的需要。第二,在该种状况下生发出来的王权贵族们的厌世观。第三,凶秽忌避观念以及杀生观促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产生出一大批不得不以杀生为业的人。(P139) 武家势力的迅速抬头让平安末期的王权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于是它一方面需要根据情况适当抑制凶秽忌避观念,尽管它是神祇信仰的核心;一方面又试图将统治安置在本地垂迹理论之上,以便为自己打开局面。(P143) 武家幕府凭借佛教力量获得了从事实上肯定凶秽、杀生的观念时,这对王朝国家和寺社势力的打击是非同小可的。因为这样一来,王权必须进一步摆脱凶秽忌避观念的束缚,与寺社势力牢固联结把佛法当作王法的精神支柱来大肆宣扬;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武士等各阶层信奉的、带有神佛结合特征的神灵们进行重新编制,并把伊势神宫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根据神灵们的性格逐个明确各自的本地佛,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日本所有的神灵都是这些佛菩萨的垂迹,还需要亲自对王权神话从佛教角度加以改造。王权的这些活动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当时,武士开始通过八幡神和天神信仰把佛教也拿来作为自己的一种精神武装,如果王权再不积极行动,那就不可能从精神领域来重新限制武士及其影响下的民众了。 从镰仓中期到后期,本地垂迹理论覆盖了全国所有神社,与王权神话有着深厚因缘的伊势神官甚至也全面地从密教意义上对记纪神话进行了重新诠释,导致这种时代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以为就在于中世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各阶层与公权力之间的矛盾上。(P145) 引自 3 在王朝国家的危机中 回应 2021-05-16 17:16:2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岩波書店 (1996)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識日 (陈重重)
- 重点研究之日本文化 (月亮)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东亚文化 (王荣欣)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曲微茫 2010-06-03 15:13:48
同样是因为背景知识的缺乏影响了阅读,相关的知识大都来自于漫画(《孔雀王》《宗像教授异考录》等),不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日本有过神道和佛教融合,一直以为他们都是各玩儿各的。作者的分析有些地方显得单薄或者牵强。
0 有用 舒农 2019-12-26 23:45:14
译者序基本把整本书概述完了
0 有用 龙泉寺图书馆 2010-05-30 22:30:06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0 有用 we are 2011-08-06 16:38:16
读起来十分絮叨。
0 有用 种瓜得瓜 2015-07-25 21:09:25
神佛结合开启了以后日本灵活吸收外来思想的平衡思考模式。附章《异文化体验中的发现》价值不亚于本书。
0 有用 Rottentail 2022-06-01 20:44:42
已购
0 有用 姜弥小早 2022-04-30 08:03:39
“扔掉小神躯壳,脱离苦难”哈哈哈。原来“大日本国”这个国号是取的“大日如来镇坐之地”的意思…
0 有用 FMETOTM 2022-04-08 09:37:22
大致了解了日本神佛习合的关系,顺便学习了一些当时的社会状况
0 有用 ひじきしか 2022-03-27 15:32:32
快速看一下想看的内容
1 有用 竹吾 2022-02-08 13:27:25
本书基本围绕日本神佛习合的诸阶段展开,以不同时期的典型现象(诸如神衹渴望成佛、冤魂信仰、凶秽忌避、本地垂迹)串联起一部简史,行文朴实,与基督教汇通凯尔特、日耳曼信仰的比较颇具启发性。基本的理论框架,大致为将诸种现象视为外来普遍宗教(佛教)与本地基层信仰(神祇信仰)的碰撞的产物,作为理论模型固然无错,但以这一方法进入具体研究时则有一定的问题,作者多次提到,这种融通在各地的佛教传播乃至印度本土都非常普... 本书基本围绕日本神佛习合的诸阶段展开,以不同时期的典型现象(诸如神衹渴望成佛、冤魂信仰、凶秽忌避、本地垂迹)串联起一部简史,行文朴实,与基督教汇通凯尔特、日耳曼信仰的比较颇具启发性。基本的理论框架,大致为将诸种现象视为外来普遍宗教(佛教)与本地基层信仰(神祇信仰)的碰撞的产物,作为理论模型固然无错,但以这一方法进入具体研究时则有一定的问题,作者多次提到,这种融通在各地的佛教传播乃至印度本土都非常普遍。那么,经由中韩传播到日本的佛教也必然已经掺杂了与两地基层信仰碰撞之后的内容或特质。换言之,进入日本的佛教除去具有的普遍宗教的特质外,同样是一种碰撞后的产物,书中某些现象也的确可以溯源至汉地,对此应有进一步的辨析。另,此译本不知为何保留了大量日语的标点符号(如间隔号和等号等),看着有些不大舒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