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巴黎,艺术至上》的文字表达和图文相偕的形式颇具特色。它既是作家写画家,又是画家写作家,亦文亦画,是一本典型的冯骥才式的作品。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文字,传达给人独特的意韵。《巴黎,艺术至上》内容包括:美是精神的浪漫、历史是一种灵魂及巴黎的艺术家们三大部分。作者凭着他大量的发现性的素材,全新的角度,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的文字,把他的答案如画一般呈现现给我们。这是一本独特的书,既是作家写的画家,又是画家写的画家。这是一本典型的北骥才式的作品。
目录 · · · · · ·
美是精神的浪漫
街头的吻
巴黎女郎
地铁中的乐手
巴黎的天空
翁弗勒尔
地中海的菜单
爱犬的天堂
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历史是一种灵魂
精神的殿堂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巴黎的历史美
家庭的遗产
双重的博物馆
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
都德的灵气
活着的空间
塞纳河边的中国古董
巴黎的艺术家们
燃烧的石头
孤独者的自由
最后的梵·高
秋天巴比松
神奇的左手
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法国人肚子里的中国画家
天上的摄影师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巴黎,艺术至上"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巴黎,艺术至上"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黎,艺术至上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巴黎,艺术至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借我慧眼看巴黎——读《巴黎,艺术至上》
> 更多书评 9篇
-
1890年5月梵·高到达巴黎北郊的奥维尔。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贫病交加,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混乱与绝望。他这期间所画的《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蒙塞尔的茅屋》等等,已经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在裂变、躁动、飞旋与不宁。但这种听凭病魔的放肆,却使他的绘画达到绝对的主观和任性。我们健康人的思维总要受客观制约,神经病患者的思维则完全是主观的。于是他绝世的才华,刚劲与烈性的性格,...
2016-12-18 23:57 1人喜欢
1890年5月梵·高到达巴黎北郊的奥维尔。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贫病交加,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混乱与绝望。他这期间所画的《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蒙塞尔的茅屋》等等,已经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在裂变、躁动、飞旋与不宁。但这种听凭病魔的放肆,却使他的绘画达到绝对的主观和任性。我们健康人的思维总要受客观制约,神经病患者的思维则完全是主观的。于是他绝世的才华,刚劲与烈性的性格,艺术的天性,得到了最极致的宣泄。一切先贤偶像、艺术典范、惯性经验,全都不复存在。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对自己的约束。但现在没有了!面对画布,只有一个彻底的自由与本性的自己。看看《奥维尔乡村街道》的天空上那些蓝色的短促的笔触,还有《蓝天白云》那些浓烈的、厚厚的、挥霍着的油彩,就会知道,梵高最后涂抹在画布上的全是生命的血肉。惟其如此,才能具有这样永恒的震撼。
回应 2016-12-18 23:57 -
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这便是一个神经错乱者最清醒的话。他甚至比我们健康人更清醒和更自觉。 梵·高的最后一年,他的精神的世界已经完全破碎。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特别是他出现幻觉的症状之后(1889年2月...
2016-12-18 23:55
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这便是一个神经错乱者最清醒的话。他甚至比我们健康人更清醒和更自觉。 梵·高的最后一年,他的精神的世界已经完全破碎。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特别是他出现幻觉的症状之后(1889年2月),眼中的物象开始扭曲,游走,变形。他的画变化得厉害。一种布满画面蜷曲的线条,都是天地万物运动不已的轮廓。飞舞的天云与树木,全是他内心的狂飙。这种独来独往的精神放纵,使他的画显示出强大的主观性;一下子,他就从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德加、毕沙罗等等所受的客观的和视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但这不是理性的自觉,而恰恰是精神病发作之所致。奇怪的是,精神病带来的改变竟是一场艺术上的革命,印象主义一下子跨进它光芒四射的后期。这位精神病患者的画非但没有任何病态,反而进发出巨大的生命热情与健康的力量
回应 2016-12-18 23:55 -
一个伟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气质,他独有的人生内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里,还无形和无声地散布在生活过的空间里一一这就是他的故居。故居也是他的一种创造,一种生活创造和精神创造。在这里,无处不曾掠过他的身影,吸附他包括呼吸在内的全部生命的声响,浸入他的精神细节。即使一部大部头的传记,也只能记录他人生历程的一个梗概即使再详尽的记述,也只是记下那些可记述的部分往事而已。活脱脱的他,依然可惑和可...
2016-12-07 14:09
一个伟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气质,他独有的人生内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里,还无形和无声地散布在生活过的空间里一一这就是他的故居。故居也是他的一种创造,一种生活创造和精神创造。在这里,无处不曾掠过他的身影,吸附他包括呼吸在内的全部生命的声响,浸入他的精神细节。即使一部大部头的传记,也只能记录他人生历程的一个梗概即使再详尽的记述,也只是记下那些可记述的部分往事而已。活脱脱的他,依然可惑和可知地留在他生活过的空间里。等待着你去感受、理解与发现。故居是有灵性的一一这也是故居真正价值之所在。无怪乎世界上一切名城,都保存着一些世人仅仅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更不仅仅是为了旅游,尽管这两种作用都极大。它终极的意义是显示一个城市人文的高度与精神的深度。
回应 2016-12-07 14:09
-
Miss Flo (我会远走高飞!)
这是近几年让我深感墨香的书籍之一。 从来都爱听故事,小说是上选,纪录片是珍藏,却不知失落了最芬芳的文字。 是的,骥才大叔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文化与思想的芬芳。 有读过随笔、有翻过诗集,散文游记类是最嫌乏味的了。 翻到13页、18页,这就是我的一见钟情。 笔下的巴黎仿佛是浮华光影中沉淀的黄褐色剪影。 实在是爱极了这种种插图和照片。 改不了爱看故事的习性,先翻了“巴黎的艺术家们”。 于是在巴黎的风华中浮现了大师们... (2回应)2011-02-07 11:40
这是近几年让我深感墨香的书籍之一。 从来都爱听故事,小说是上选,纪录片是珍藏,却不知失落了最芬芳的文字。 是的,骥才大叔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文化与思想的芬芳。 有读过随笔、有翻过诗集,散文游记类是最嫌乏味的了。 翻到13页、18页,这就是我的一见钟情。 笔下的巴黎仿佛是浮华光影中沉淀的黄褐色剪影。 实在是爱极了这种种插图和照片。 改不了爱看故事的习性,先翻了“巴黎的艺术家们”。 于是在巴黎的风华中浮现了大师们喜怒哀乐的艺术人生,不再仅是辉煌的名字和作品。 哦巴黎,你竟真是如此浪漫迷人。 看遍世界,书写轨迹,解读人生,不只是我一人独特的梦想吧? 愿在书中,梦回巴黎。
2回应 2011-02-07 11:40 -
壹杯白开水 (生活充实)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无需刻意寻找,就这样掠入眼帘,接着随手一翻,她是我的。 就在自己原本要寻找的另一本书的书架上吸引了我,首先是书名,她的灵魂;其次是她的外表(装帧);真正的是她的内涵(内容)。于是丢下原先打算要借的书,欣喜若狂的选择她,心中有种无言的跳动。这种艳遇,很美。 这种书,能在无论什么时刻都能让我静静走入她的世界,切合自己的心灵需求,饱足自己的灵魂,就这样,一天中所有的中心都围绕着她转,...2011-05-05 18:00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无需刻意寻找,就这样掠入眼帘,接着随手一翻,她是我的。 就在自己原本要寻找的另一本书的书架上吸引了我,首先是书名,她的灵魂;其次是她的外表(装帧);真正的是她的内涵(内容)。于是丢下原先打算要借的书,欣喜若狂的选择她,心中有种无言的跳动。这种艳遇,很美。 这种书,能在无论什么时刻都能让我静静走入她的世界,切合自己的心灵需求,饱足自己的灵魂,就这样,一天中所有的中心都围绕着她转,想用最短的时光和她交上一辈子的朋友,然后写点和她交友的那么点无法言表却又及想说什么的感觉,找不着这样说的对象,那就和文字对话吧! 1. 巴黎,之前所获知的不外乎是一个浪漫的城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但是,当我读完这本冯骥才的《巴黎艺术至上》,我才发现,巴黎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能只用这几个词来简单描绘她的。 2. 第一部分《美是精神的浪漫……》这个的标题就已经深深的吸引我了,更不用说巴黎街头的深情脉脉的吻、回归自然的巴黎女郎、孤独而又自由的地铁中的乐手、古老而又充满生命的老街,这一切都在丰满着自己所喜欢的想象,或者说自己想要的未来。巴黎这座城,有一种强大的文化内涵在这里面,像酒,时间愈久,愈醇。也许,其它的地方,你会担心时间会让某些东西消失,但是在巴黎这座城,这座每个人都在致力保护历史的人们,相信他们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附有历史沧桑的积淀。 3. 第二部分《历史是一种灵魂》。 喜欢一个城,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喜欢上他的过去。有时候我在想,计划着去哪去哪玩,真的懂玩什么、观什么吗?如果是看一种风景,那么就去大自然,如果想要看历史,那么最起码我们该懂一些此处的文化在里面吧,否则我们就真的所谓是到那扫一眼,拍几张照这么过程了吧!我们不去了解他,那么我们这趟关于他的游记就显得毫无意义,也就没有能力与他对上话,感受他曾经的气息。巴黎的双重博物馆奥赛,曾经是一座奥赛宫殿的废墟,1900年,建筑师维克托•拉鲁克将其建成了一座火车站,1982年,改建为一座艺术博物馆,于是它即承载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成为众多历史文物的安家之处,也成为我们欣赏历史、与历史对话的最好去处。历史的美,美在内心,美在积淀。 巴黎,是艺术家的天堂。莫奈、高更、梵高、巴尔扎克、雨果……这里汇集了世界上众多名人。拉雪兹这座最大也最古老的公墓,成为又一个停留历史的地方,巴黎人就是浪漫,用墓地将永恒表现出来。 4. 书,就是这样,看着看着,总会融会贯通,看到梵高、高更的故事,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上个月看完的《渴望生活》梵高的自传,于是新作者的新见解,又成为一种了解历史、解读人物的新材料,与原有的想法碰撞,接着在脑海中回忆、思考,最后革新。喜欢这样感觉,所经历的事情,成为下一次你所经历事物的一个蓝本、一个参考。 巴黎,这座城,需要用心去读。 就像作者说的,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一个地区的名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5. 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完一本书后,换一种生活来调节此时的一种状态、亦或说是换一个空间来思考。如果是夜晚,喜欢去洗个澡,接着开始只需动手而无需动脑的小忙碌一会;如果是白天,喜欢手捧一杯茶或者是一杯咖啡,然后静静的驻足,时而回味书中的经典,时而想起生活中的曾经,就这么美。 只可惜,生活没有自己所想得那么如意,要没时间不允许,要么空间不允许,总会那么轻易就破坏想要建立的内心乌托邦。 知足常乐吧,现在有这么一个环境和时间可以让你自由看书,就已经是一个别人所没有的环境了。 生活的美在于自己创造。 2011-5-5
回应 2011-05-05 18:00 -
书福 (每天能读2小时的书是一种幸福)
因为对巴黎的眷恋,而阅读这本书。 我相信每一个打开扉页的人都会因为序而迅速的打开正文。序中对游记立场的理解让我深有同感,想更快的看到作者是如何实践其记叙快乐与新鲜同时讲究内涵与思索。“游记”的快乐在于,“突然进入一片不曾见过的全然一新的天地,无论是风光、面孔、文字、语言,还是习俗、审美、生活与思维方式”,都促使你“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鲜活”。然后陷入思索:这一切为什么不同。 全...2011-05-27 15:15 1人喜欢
因为对巴黎的眷恋,而阅读这本书。 我相信每一个打开扉页的人都会因为序而迅速的打开正文。序中对游记立场的理解让我深有同感,想更快的看到作者是如何实践其记叙快乐与新鲜同时讲究内涵与思索。“游记”的快乐在于,“突然进入一片不曾见过的全然一新的天地,无论是风光、面孔、文字、语言,还是习俗、审美、生活与思维方式”,都促使你“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鲜活”。然后陷入思索:这一切为什么不同。 全书分三个部分“美是精神的浪漫”“历史是一种灵魂”“巴黎的艺术家们”。我更喜欢第一部分,作者如此安排一定知道更多的人想从了解巴黎的现实之美到感受巴黎的灵魂之美。巴黎的代表,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巴黎圣母院、不是玻璃金字塔,而是“街头的吻”,“女郎”、“天空”、“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街头的吻从来都是巴黎最迷人的风情画,作者在书店选择了一张街头之吻的明信片让巴黎人觉得你抓住了巴黎的精髓。世界上所有街头的吻只有两个。一个是巴黎的,一个是其他的。“走在街中,突然在车流中的拥吻让这里就成为巴黎街道上的安全岛” “巴黎女郎”们随意站在那里,就会如“一片早春”、“一片熟透的秋”、“一片茫茫的暮雨”。她们深知最高品位的视觉美是色彩,色彩需要追求格调、意蕴与和谐。在无处不在的画廊中受着艺术熏陶长大的巴黎女郎,自然深谙其道,她们精心地对待颜色的色差与色度,像专业的画家那样苛刻,努力使选择的色彩最符合、最体现自己的品格、情感与个性。对色彩的修养使她们既各自具有色彩与风格,又能优雅而谐调地组成巴黎最大的画展、最美的风景。 咖啡馆的巴黎女郎用桌边的黄叶作为阅读的书签,信手拈来却又风景无限。 巴黎的天空就是一副绝对自然的印象派画卷。中国人没有画天空的,似乎只有灰蒙蒙的代表一笔。而在法国的画家无一例外都有对巴黎天空的诸多名作。 上次去巴黎,最想去的不是拉雪兹公墓和巴黎圣母院,而是遍布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可由于行程的安排成为一个未了的心愿,也成为一个再回到巴黎的理由。巴黎的书店比北京的洗脚店一样多,走着看,坐着看,随处而见的读书人是巴黎文化的代表。前两天看新闻,一个日本学者根据在中国书店和日常阅读的调查,结论中国人未来是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群体,也会因此而消亡。猛的看到马上想到抗日战争的仇恨,谁说都可以就是不能出自小日本的口。可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地铁里是人手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子终端设备,偶然看到一个拿着书的人却觉得是那么的不协调。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成为主流,传统和文化在慢慢的流失。再兀妄论中国多少千年的灿烂文化了,这点祖先的积淀快丢的差不多了。
回应 2011-05-27 15:15 -
而法国人的街头亲吻则是吻的本身。他们完全听凭于情感,随心所欲,要吻就吻。大概为此,人们才说法国人是浪漫的。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人更浪漫。然而这浪漫的本质有些不同。法国人的浪漫多些精神意味,美国人的浪漫直通着性。法国人幻想着一个长长的吻能够到达永远。而美国人的吻不超过一分钟就开始脱衣服了。美国人的好莱坞所描述的爱情的最高境界,便是性的如狼似虎;而法国人说性“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参与一份的崇...
2016-11-18 14:37
-
1890年5月梵·高到达巴黎北郊的奥维尔。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贫病交加,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混乱与绝望。他这期间所画的《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蒙塞尔的茅屋》等等,已经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在裂变、躁动、飞旋与不宁。但这种听凭病魔的放肆,却使他的绘画达到绝对的主观和任性。我们健康人的思维总要受客观制约,神经病患者的思维则完全是主观的。于是他绝世的才华,刚劲与烈性的性格,...
2016-12-18 23:57 1人喜欢
1890年5月梵·高到达巴黎北郊的奥维尔。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贫病交加,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混乱与绝望。他这期间所画的《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蒙塞尔的茅屋》等等,已经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在裂变、躁动、飞旋与不宁。但这种听凭病魔的放肆,却使他的绘画达到绝对的主观和任性。我们健康人的思维总要受客观制约,神经病患者的思维则完全是主观的。于是他绝世的才华,刚劲与烈性的性格,艺术的天性,得到了最极致的宣泄。一切先贤偶像、艺术典范、惯性经验,全都不复存在。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对自己的约束。但现在没有了!面对画布,只有一个彻底的自由与本性的自己。看看《奥维尔乡村街道》的天空上那些蓝色的短促的笔触,还有《蓝天白云》那些浓烈的、厚厚的、挥霍着的油彩,就会知道,梵高最后涂抹在画布上的全是生命的血肉。惟其如此,才能具有这样永恒的震撼。
回应 2016-12-18 23:57 -
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这便是一个神经错乱者最清醒的话。他甚至比我们健康人更清醒和更自觉。 梵·高的最后一年,他的精神的世界已经完全破碎。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特别是他出现幻觉的症状之后(1889年2月...
2016-12-18 23:55
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这便是一个神经错乱者最清醒的话。他甚至比我们健康人更清醒和更自觉。 梵·高的最后一年,他的精神的世界已经完全破碎。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特别是他出现幻觉的症状之后(1889年2月),眼中的物象开始扭曲,游走,变形。他的画变化得厉害。一种布满画面蜷曲的线条,都是天地万物运动不已的轮廓。飞舞的天云与树木,全是他内心的狂飙。这种独来独往的精神放纵,使他的画显示出强大的主观性;一下子,他就从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德加、毕沙罗等等所受的客观的和视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但这不是理性的自觉,而恰恰是精神病发作之所致。奇怪的是,精神病带来的改变竟是一场艺术上的革命,印象主义一下子跨进它光芒四射的后期。这位精神病患者的画非但没有任何病态,反而进发出巨大的生命热情与健康的力量
回应 2016-12-18 23:55 -
一个伟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气质,他独有的人生内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里,还无形和无声地散布在生活过的空间里一一这就是他的故居。故居也是他的一种创造,一种生活创造和精神创造。在这里,无处不曾掠过他的身影,吸附他包括呼吸在内的全部生命的声响,浸入他的精神细节。即使一部大部头的传记,也只能记录他人生历程的一个梗概即使再详尽的记述,也只是记下那些可记述的部分往事而已。活脱脱的他,依然可惑和可...
2016-12-07 14:09
一个伟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气质,他独有的人生内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里,还无形和无声地散布在生活过的空间里一一这就是他的故居。故居也是他的一种创造,一种生活创造和精神创造。在这里,无处不曾掠过他的身影,吸附他包括呼吸在内的全部生命的声响,浸入他的精神细节。即使一部大部头的传记,也只能记录他人生历程的一个梗概即使再详尽的记述,也只是记下那些可记述的部分往事而已。活脱脱的他,依然可惑和可知地留在他生活过的空间里。等待着你去感受、理解与发现。故居是有灵性的一一这也是故居真正价值之所在。无怪乎世界上一切名城,都保存着一些世人仅仅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更不仅仅是为了旅游,尽管这两种作用都极大。它终极的意义是显示一个城市人文的高度与精神的深度。
回应 2016-12-07 14:09
论坛 · · · · · ·
在哪看的这本书呀 | 来自今日宜收集快乐 | 2018-06-01 | |
巴黎 艺术至上 精神至上 | 来自木夕moonsea | 2012-11-13 |
0 有用 玲音Lynn 2013-03-17
法国自助游前必读的文化课本之一。介绍了很多法国的艺术,文化和生活的点滴。他写巴黎女郎:“此时,秋深天凉,她披一条很大的灰绿色薄呢的披肩。这灰绿与棕红配在一起,正式此刻城外原野舒展有谐调的秋色。显然,她刻意选用了这两种颜色。她把自己与大自然的气息融为一体,无意中她却把优雅的大自然带到了都市中心。” 真正耳闻目睹了,才知道作者的描写一点都不是文学性夸张,巴黎女人看似随意的美……咱赤脚都赶不上。
0 有用 月光美少女 2011-11-25
域外游记系列之,很美很艺术很喜欢
0 有用 Dan。 2013-05-10
2013.5.9 AT南京。 金陵图书馆。
0 有用 Alcor 2012-09-09
If you know exactly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what is the point of doing it? ----Pablo Picasso
0 有用 卷儿, ♡ 2012-04-23
巴黎真是一个艺术之城。冯骥才既是画家又是作家 读起来很好有诗意美感又不烦闷。通过他的描述和旅途了解了一些画家和画派 塞尚那篇感动的差点落泪。总有一天要踏上这个艺术之都啊。
0 有用 余霜仁 2020-10-26
是七八年前我大概会痴迷的风格。当然并非现在读便全无趣味,至少更坚定了想去法国玩的想法😂以及,冯骥才的文笔倒是不错的。
0 有用 S 2020-05-14
很多感叹号的随笔
0 有用 彩色猫猫 2019-12-08
冯的随笔总是那么浅显而启发人。
0 有用 星霖熊 2019-11-26
第一部分太甜腻小资,只阅读了艺术家部分。
0 有用 陈桂花 2019-08-06
从一位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学者的眼光游历巴黎、法国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本书就是很好的示例。很喜欢其中一些小思考、大思考的段落,很喜欢本书的气氛,很巴黎,又带着一种东方人的思维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