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的原文摘录

  • 这是一封诀别的信,是一个二十六岁年轻人与他有限的往事告别的信。我虽未能保留至今,但他写的字字句句都烙印我心。他说: 振一: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感谢你这些年来给我的友谊。感谢妈妈这些年对我的慈爱关怀,使我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全然的漂泊中有一个可以思念的家。也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我请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后,把邦媛这些年写的信妥当地寄回给她。请你们原谅我用这种方式使她悲伤。自从我找到你们在湖南的地址,她代妈妈回我的信,这八年来,我写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书,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我似乎看得见她由瘦小女孩长成少女,那天看到她由南开的操场走来,我竟然在惊讶中脱口而出说出心意,我怎么会终于说我爱她呢?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去年暑假前,她说要转学到昆明来靠我近些,我才知道事情严重。爸爸妈妈怎会答应?像我这样朝不保夕、移防不定的人怎能照顾她?我写信力劝她留在四川,好好读书。我现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岁,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尝过。从军以来保持身心洁净,一心想在战后去当随军牧师。秋天驻防桂林时,在礼拜堂认识一位和我同年的中学老师,她到云南来找我,圣诞节和我在驻地结婚,我死之后抚恤金一半给我弟弟,请他在胜利后回家乡奉养母亲。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查看原文)
    黄昏之鸟 42赞 2012-03-20 17:38:16
    —— 引自第131页
  • “我出去,看到他由默林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 他说,部队调防在重庆换机,七点半以前要赶回白市驿机场,只想赶来看我一眼,队友开的吉普车在校门口不熄火地等他,我跟着他往校门走,走了一半。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撑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雨中,我看到他牛跑步到了门口,上了车。疾驰而去。 这一年夏天,我告别了一生最美好的生活,溯长江远赴川西。一九四三春风远矣。 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查看原文)
    酱油水杂鱼 4回复 32赞 2013-05-21 14:20:12
    —— 引自第55页
  • 由家里到火车站的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到了车站才知道人都涌到站台上来了;成千上万,黑压压地穿了棉袍大衣的人,扶老携幼都往月台上挤,铺盖、箱笼满地,哭喊、叫嚷的声音将车站变成一个沸腾的大锅。 中山中学高中班学生背着枪,扎上绑腿,努力保护着两百多位师生上了教育部保留的车厢。我哥哥和表哥裴连举以及十九岁的张大非,用棉被裹着我母亲把他抬上车,让她半坐半躺在一个角落,再把我和三个妹妹由车窗递进去。我的腰上栓了一个小布包,装着两个金戒指和一点钱,还有在汉口可以联络到的地址。 火车里,人帖人坐着、站着、蹲着,连一寸空隙都没有;车顶上也攀坐满人,尽管站长声嘶力竭地叫他们下来,却没人肯下来。那时,每个人都想:只要能上了车离开南京就好。 这天近午,我父亲站在秋风已经寒冷的火车站外二十天后将被日军屠城的鬼蜮街口看着挤得爆满、连车顶都攀满了难民的火车沉重地驶离站台,他的内心也载满了忧愁。日机昼夜不停地沿着长江轰炸,五百多里的长路,这些系在他心上的生命能否安然躲过一劫? 车过第一个隧道,突然听到车顶上传来哭喊声:“有人给刷下去了!有人掉下去了!”车内的人却连“援手”都伸不出去。 火车似爬行般开着,听到飞机声就躲进临近的隧道,到芜湖换船时天已全黑了。 为了躲避白天的轰炸,船晚上开,码头上也不敢开灯,只有跳板上点了几盏路灯。我们终于走到码头,跌跌撞撞地上了船。蜂拥而上的人太多,推挤之中有人落水;船已经装不进人了,跳板上却仍有人拥上。只听一声巨响,跳板断裂,更多的人落水。 黑暗的江上,落水的人呼救、沉没的声音,已上了船的呼儿唤女的叫喊声,在那个惊险、恐惧的夜晚,混杂着白天火车顶上被刷下的人的哀叫,在我成长至年老的人生中常常回在我的心头。那些凄厉的哭喊声在许多五寐之夜震荡,成为我对国家民族,渐渐由文学的阅读扩及全人类悲悯的起点。 (查看原文)
    英恩 1回复 13赞 2012-09-11 20:08:01
    —— 引自第45页
  • 世界上大约有一些缘份,使你在第一次相遇即敢于倾诉心中最深的感觉。 (查看原文)
    星辰 11赞 2013-07-06 00:11:57
    —— 引自第105页
  • 数十年间,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每看到那些平易近人的小山,总记得他在山风里由隘口回头看我。 (查看原文)
    wintersoul 3回复 11赞 2015-02-24 23:08:32
    —— 引自第40页
  • 朱老师虽以《英诗金库》作课本,但并不按照编者的编年更次序——分莎士比亚,弥尔顿、葛雷和浪漫时期。他在上学期所选之诗都以教育文学品味为主,教我们什么是好诗,第一组竟是华兹华斯那一串晶莹璀璨的《露西组诗》。 那幽雅静美的少女露西是谁,至今两百年无人确定,但他为追忆这早夭的十八岁情人所写的五首小诗,却是英国文学史的瑰宝,平实简朴的深情至今少有人能超越。最后一首《彼时,幽黯遮蔽我心》是我六十年来疗伤止痛最好的良药之一。我在演讲、文章中背诵它,希望证明诗对人生的力量,当年朱老师必是希望以此开启对我们的西方文学的教育吧。这组诗第三首《我在陌生人中旅行》,诗人说我再也不离开英国了。 因为露西最后看到的是英国的绿野 ——这对当时爱国高于一切的我,是最美最有力的爱国情诗了。 朱老师选了十多首华兹华斯的短诗,指出文字简捷,情景贴切之处,讲到他《孤独的收割者》,说她歌声渐远时,令人联想唐人钱起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 直到有一天,教到华兹华斯校长的一首《玛格丽特的悲苦),写一妇女,其独子出外谋生,七年无音讯。诗人隔着沼泽,每夜听见她呼唤儿子名字,where are thou,my beloved son,” (你在哪儿,我亲爱的儿啊?)逢人便问有无遇见,揣想种种失踪情境。 朱老师读到"the fowls of heaven have wings,……chains tie us down by land and sea"(天上的鸟儿有翅膀 ,链紧我们的是大地和海洋),说中国古诗有相似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之句,此时竟然语带便咽,稍微停顿又继续念下去,念“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n”(若有人为我叹息,)“they pity me,and not my grief.”(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老师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 (查看原文)
    E 2回复 7赞 2012-04-01 11:30:38
    —— 引自章节: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
  • 我看到他用一个十八岁男子的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在我家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 (查看原文)
    小托 6赞 2012-07-22 17:43:49
    —— 引自第39页
  • 他深深感到一般国民知识的闭塞,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几乎全然无知,在淳朴的美德后面常常是冷漠和愚昧。 (查看原文)
    罗布林卡 6赞 2013-10-04 11:19:33
    —— 引自第15页
  • 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拯救积弱的中国,而不是激动热情的群众运动。不择手段只达目的的革命所遗留下的社会、文化问题需要更多的理性解决,才能弥补。 (查看原文)
    罗布林卡 6赞 2013-10-04 11:19:33
    —— 引自第15页
  • 这是我独立为人第一次见识到政治的可怕与谎言。在我生长的家庭,革命与爱国是出生入死的,有情有义的,最忌讳翻脸无情,出卖朋友。 从此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不涉入政治,教书时连校园政治也不参与。 (查看原文)
    小木心熊 2回复 5赞 2012-06-18 21:54:16
    —— 引自第109页
  • 那时的我,对外表美丑毫无自觉。剪个男发,从不照镜子,甚至对男女有别的种种也很不注意。我的堂姐保冈恰好相反,人长得漂亮,在中山中学读高二,据说是校花。暑假回家。整天照镜子,很看不上我的不修边幅,对我说:“你的童年怎么这么长?” (查看原文)
    bramarasole 2回复 5赞 2013-06-06 11:40:00
    —— 引自第75页
  • 六十年来在台湾,我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为他人作品鼓掌喝彩,却无一字一句写我心中念念不忘的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行动;抗日战争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时,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万众一心,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求生的盼望;漫长岁月中,天上地下,在四川、滇缅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我心中依然墨迹淋漓未干。那是一个我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半世纪以来,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战争纪念馆低回流连,寻求他们以身殉国的意义;珍珠港海水下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沉船,爱丁堡巨岩上铁铸的阵亡者名单,正门口只写着:Lest ye Forget!(勿忘!)——是怎样的民族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呢? 为了长期抗战,在大火焚烧之中奔往重庆那些人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那些在极端悲愤中为守护尊严而殉身的人;来台初期,单纯洁净地为建设台湾而献身、扎根,不计个人荣辱的人。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身影与声音伴随我由青壮,中年,一起步入老年,而我仍在蹉跎,逃避,直到几乎已经太迟的时候。我惊觉,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 (查看原文)
    煙雨凄迷 4赞 2017-05-01 12:48:31
    —— 引自第2页
  • 我坚持选读《神曲》是一个大大的逆流行为,在很多人因政治狂热和内心苦闷,受惑于狂热政治文学的时候,我已决定要走一条简单的路。我始终相信救国有许多道路。 (查看原文)
    Athena 1回复 4赞 2012-09-15 11:57:18
    —— 引自第169页
  •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 (查看原文)
    尘埃泛花 4赞 2013-04-09 09:34:46
    —— 引自第1页
  • 我长大后知道此名源出《诗经。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之。”(宋朝范成大《明湖文集》“齐邦媛,贤德女子。”) 张作霖出身草莽,但是他有那一代草莽英雄的豪壮与义气,不与日本人妥协,在皇姑屯火车上被日本人埋伏炸死,结束了传奇式的军阀时代,留下东北那么大的局面;其子张学良继承名号、权势及财富,但是没有智慧和尊严,东北自主强盛的希望也永未实现。 我一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观念,其实是得自我那没有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母亲,她把那苍茫大地的自然现象、虎狼豺豹的威胁,和那无法言说的寂寞人生化作许多夏夜的故事,给我童年至终生的启发。 临刑前,郭松龄遗言:“吾倡大义,除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郭妻韩淑秀说:“夫为国死,吾为夫死,吾夫妇可以无憾矣。” 住疗养院那一年在无可奈何中,把读书当做唯一的消遣,渐渐成了终身的兴趣。书好像磁铁,会吸引我。有时回想这深植根我生命的书缘,大约可称之为因祸得终身之福吧。 我永远记得那个寒冷的晚上,我看到他(张大飞)用一个十八岁男子的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在我家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和几年前有个小男孩告诉我他爸爸的头挂在城门上一样悲惨。 在生命的清晨融合出我这样一个人,如谭子豪《金色面具》诗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原诗句是:活得如此愉悦,如此苦恼,如此奇特。) 在 我成长的关键岁月里,《时与潮》带给我的影响极为深远:既奠定我一生追求知识的基础,也打开眼界,学习从宏观角度看事情。这是我最赶集我父亲的地方,虽然我是女儿身,但他对我的教育非常认真。 多年后我读到伍尔芙《自己的房间》,知道世上女子寻求知识时,现实的困境相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困境,但男女很难有完全的平等。 我爱他(雪莱)诗中的绝望、孤立和幻想景致之美。 Nor peace within nor calm around。雪莱:《沮丧》 ... (查看原文)
    尘埃泛花 4赞 2013-04-09 09:34:46
    —— 引自第1页
  • 齐邦媛对朱光潜抗战教学的描述揭露了朱较少被提及的一面。朱在战火中一字一句吟哦、教导雪莱、济慈的诗歌,与其说是与时代脱节,不如说开启了另一种回 应现实的境界──正所谓「言不及己,若不堪忧」。某日朱在讲华滋华斯的长诗之际,突有所感而哽咽不能止,他「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就此令人注意 的不是朱光潜的眼泪,而是他的快步走出教室。这是种矜持的态度了。朱的美学其实有忧患为底色,他谈「静穆」哪里是无感于现实?那正是痛定思痛后的豁然与自 尊,中国式的「悲剧」精神。然而狂飙的时代里,朱光潜注定要被误解。五十年代当他的女弟子在台湾回味浪漫主义诗歌课时,他正一步一步走向美学大辩论的风暴里。 (查看原文)
    异乡人 1回复 3赞 2013-06-16 06:52:37
    —— 引自第381页
  • 感想不是只有喜、怒、哀、乐而已,还要有一些深度。深度这种东西没办法讲,不过你自己可以找得到。如果你有,就有,没有,就是没有,但是可以培养。 文学上最终的是格局、情趣与深度,这是无法言诠的 (查看原文)
    苏格 2赞 2013-11-07 20:04:01
    —— 引自第231页
  • 我长大后每次见到芍药花,总似听到母亲那哀伤压抑的哭声。它那大片的、有些透明,看似脆弱的花瓣,有一种高贵的娇美,与旁边的各种野花都不一样;它在我日后的一生中,代表人生许多蔓延的、永不凋谢的美与悲伤的意象,尤其是以前那些世代女人的痛苦。 (查看原文)
    tuanamo 4赞 2013-11-30 21:13:12
    —— 引自第10页
  • 我生长到二十岁之前,曾从辽河到长江,溯岷江到大渡河,抗战八年,我的故乡仍在歌声里。从东、西、南、北各省战区来的人,奔往战时首都重庆,颠沛流离在泥泞道上,炮火炸弹之下,都在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故乡是什么样子呢?「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想的都是自己家乡的永定河、黄河、汉水、淮河、赣江、湘江、宜江,说不尽的美好江河,「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好像流在我的心上」。 (查看原文)
    宋不吃 3赞 2024-04-12 00:11:07
    —— 引自章节:序
  • 这一日。五月的阳光照着七十五岁的我,温馨如他令我难忘的温和声音,到这里来,莫非也是他的引领?如一九四六年参加他殉身一周年纪念礼拜一样,并不全是一个意外?我坐在碑前小小石座许久,直到章斐带我下山,由玄武湖回城。玄武湖原是我必访之地,但此时将近日落,湖水灰黯,树色也渐难辨,童年往事全隐于暮色之中。 在那一排排巨大,没有个人生死特征的墓碑之间,我想起一九三六年冬天。在宁海路我家炉火前听他艰困地叙述他父亲被日本人酷刑烧死的悲励。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我的爸爸为什么常常不在家……日本飞机日夜来炸,城里、江边,炸弹焚烧昼夜不熄,他们之中年满十八岁的十多人过江去中央军校临时招生处报了名,张大飞报的是空军。他说,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 (查看原文)
    尔尔 3赞 2012-06-09 21:20:36
    —— 引自第366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42 4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