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 短评

热门 最新
  • 648 薇羅尼卡 2012-09-10 11:59:08

    长到这个年岁终于明白,原来根本不存在正确公正的历史,有的只是个人史。齐先生这本书是从一个国民党人子女的视角入手,看这几十年的荣辱兴衰。在那个战乱年代,竟然能一直得到上学的机会是多么难得,至于之后来台湾执教、学习而逐步推动文化进步,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了。这是没有枉费虚度的一生。

  • 733 荞麦壳 2012-08-12 14:30:10

    作者自称一生不爱政治,但颇喜欢居高临下品评政治人物。自称一生爱文学,此书文笔普通到平庸。歌颂父亲清廉,又时常彰显出自己贵小姐的身份,比如抗战结束后坐军机,同学往来不是将领就是有钱子弟。总之现在网络上有一干人,只要看见“民国”“台湾”等标签就一律给高分,实在名不副实。

  • 261 布莱恩 2014-05-22 15:10:12

    前半部非常精彩,家仇国恨激发的感情非比寻常。后面学术生涯那一段写得有些拖沓,而相守半辈子的丈夫和儿子几乎没进入正题,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 172 [已注销] 2012-12-20 20:50:05

    既无高明见识又无罕见史料,后半截拖拖拉拉完全可略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披着国民党高官后代的名头所以卖的好,当初没买是相当正确的决定。

  • 167 狄狄 2019-05-26 20:16:22

    书名挺气派,开场也有气势,坐拥如此广阔、丰富的人生背景,却莫名地越写越窄,最后几乎只剩一条“文学小径”;虽是老年才动笔,但依然不具备那种有反省、有怀疑的人生所具有的深度和丰厚。民国时代高质量的文科教育固然令今人羡慕,在乱世中,文学固然可成为心灵的藏身之所,但过滤掉那么多值得关注、思索的事物,把文学拔高到近乎“桃花源”的地步,实际上已使得文学下降为一种狭隘。而且,作者有一种无意识的“阶级性”,和她一样受教育或者和她家庭有关的人,才会真正进入她的视野,这算是另一种狭隘,与那个被历史搅动了的时代极不相称。另外,历史判断非作者所长,有些评述堪称肤浅。(大陆版删了不少内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此书的品质)

  • 129 SydneyCarton 2013-04-09 17:05:47

    守着一座富矿,写成流水账。相比之下,章诒和作品虽有其傲慢与偏见,但文笔真是好太多了。

  • 123 西郊那边 2016-06-28 20:13:25

    一本被意识形态蒙蔽了智商和见识的书

  • 107 Hata 2010-11-15 01:18:14

    有些事,有些人,是忘不掉的。我们常说幅员辽阔,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往往是一亩三分;我们常说长江黄河,其实真正养育自己的往往是一泉一溪。我们似乎习惯了宏大议题,以至忘记了熟人小事。于是乎,家门口的那条河变成了吃人的怪物,一切肮脏的归宿,历史也变成一张脱不出的网,罩着你,让你变成一粒微尘。这本书告诉我的道理很谦虚,那就是要活出真正的自我,哪怕是一粒微尘,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属于一个人的尊严。

  • 99 忘川 2014-03-26 11:06:24

    读到张大飞说,人生中,从此以后,没有眼泪,只有战争,只有保卫国家。还是很感动

  • 85 小亚 2012-11-21 10:38:20

    有幸读的为删节版,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书。 不仅是自传,更是半部大陆近代史,半部台湾现代史,台湾文学史,亦是好的英国文学介绍书。 全书语言平和叙述精彩客观现实, 读罢如果跟随齐邦媛女士走了一遍岁月一样。 强推。

  • 94 梅了墨了 2017-01-18 17:36:59

    把人跟人拿出来做比较不是我喜欢做的事。但是读起来的对比感是不自觉的,因为年龄相仿流浪生活近似,又同样是东北出身的女作家,和萧红的对比是不自觉的。差太多。赢在人生路更漫长,家世太硬,见闻更广吧。说这样的话,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刻薄,哎,我只是想谈她们的文学才情。 读到大学毕业后,就看不下去了。44岁时好不容易由“傻白甜”奔入自由天空一年,然而,终究还是个“傻白甜”。她自己书里对自己的总结就很到位,对于文学没有慧根。我觉得归根结底,她是个没有个人独立灵魂的小女生,没有什么特别独立思想(当然,在那个年代,她还是先进的人),脑子中的一切基本都是激进的父母兄长灌输的。看不到全貌,站在gmd角度批判gcd时,也是以偏概全。这基本上就是一部整理还算工整的流水账。才情,真的很一般,并没有灵气。

  • 71 Fornever 2012-05-17 18:56:49

    完全是一本流水账啊,还不如去读教材

  • 65 聆雨子 2011-09-26 23:12:32

    齐家父女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原来铁岭这地方也不是只孕育得出本山大叔。

  • 72 笑西西 2011-12-19 23:06:13

    作为一本具有回忆性质的书,通篇都在说我爸爸如何如何,或者通过我爸或者xx渠道认识xx,xx多么多么牛逼,如何如何,这样二逼的炫耀有意思么,多大年纪了还这样,我买书不是来看你这么炫耀自己的,扣三星。第二,作者自己说自己不关心政治,政治中立等等,文章里却弥漫了对共产党的敌意,有些毫无理由的诋毁,说你这到底是“爱国”呢还是什么呢?思路不清,做人虚伪,扣一星半。最后全书的结局看来是真的有点动真情,不像前文那么虚伪做作,加半星,所以本书综合得分一颗星~豆瓣的文艺小青年就看到是禁书而打五星么?没有脑子么?还是水准就这么低下?

  • 51 frozenmoon 2020-07-21 20:55:07

    当年采访,给齐老师拨通电话,她问我,现在北京的女孩们出门还会蒙着漂亮的纱巾吗?

  • 57 开膛手贝塔 2014-02-16 12:41:29

    前面还好,大时代浓墨重彩,一叶飘零而知整秋肃杀。到台湾后都是纷纷琐事,见得到情怀却读不出趣味,尾端重回家乡收篇,却像衣锦还乡,沧桑足了,感动反倒俗了。

  • 39 别歌 2012-02-03 17:03:42

    类别:传记。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民国历史,国破山河碎的血流史。一部分台湾初期的民生和教育发展。作者英美文学造诣很高。是一份额外的馈赠。读完时胸有潺潺流水声,一时不忍读杜甫。

  • 44 琴酒 2012-08-31 21:15:30

    在戰火的年歲里讀雪萊,在一日一日的轟炸里讀濟慈,和一個長空上翱翔的人維持著一種脆弱而深刻地情誼。想起富特傳記里讀到的,盟軍的轟炸后在臨時場館里聽貝多芬。我真是做夢都想回到那樣的歲月。

  • 52 东林君 2016-12-21 16:49:07

    台版,六章弃。果无慧根。一个优秀的作家,势必与生活处于持续的紧张关系中。一个宽容所有人、理解所有事的写作,只是自欺欺人。“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