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内容简介: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到了今天,经过八次锤炼,“中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中国”竟在几个古老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最大,也可能最为彻底的变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提问:原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作者简介 · · · · · ·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目录 · · · · · ·
引言
1 史前时代
2 殷商时代
3 周代封建的天下
4 战国时代的列国体制
5 中国世界的形成
6 汉代的中国
7 帝国系统的衰变
8 族群“主”与“客”的转化
9 “我”、“他”的大混合
10 唐代的中国
11 宋代:列国体制下的中国
12 蒙古的时代
13 明代中国
14 满清帝国
15 近代的变化
16 国共两党的中国
后论
补跋
许倬云著作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国时代的南方,也因为华夏世界的开拓,出现了一群新的“他者”。南向开拓的主角是楚国,在这一开拓过程中,所谓“蛮夷”的定义也随着时代改变;从北方华夏诸侯的角度,楚本身即是“荆蛮”,一部春秋历史,不少篇幅是有关中原与楚人的斗争。楚的起源,是祝融八姓中的芈姓一支。祝融八姓,在中国古代史上,似是黄河下游平原上一群无所归属的族群,他们既不属于山东的“东夷”,也不属于河南、山西的诸夏这些族群,可能为了生存,结为一个六个姓族的联盟,共同尊奉火神祝融为其祖先。六个姓族之中,有两姓又各自分出一姓,因此成为祝融八姓。芈姓中的一支,从黄河下游,迁移到江汉之间,结合当地的“群蛮”与“百濮”,建立了楚国。楚国在南方不断成长,到了春秋前半,已是足以挑战中原的南方之强。齐桓晋文集结北方诸侯,建立霸权,都是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此处的“蛮夷”,本来还包括河北的狄人,后来则似乎专指荆楚而言。楚国在南北斗争中,不断壮大,势力范围已涵盖淮河地区,直达长江。南北争战的结果,由于文化及经济交流,战国时代的楚,已与北方的六国列强,合称七雄;楚与六国的会盟,已俨然建构了列国体制,即使孟子还在指斥楚国为南蛮,楚国却早就有了第一批南方的“他者”,成为楚人心目中的“蛮夷”。 如前所述,楚国初建,曾与百濮、群蛮结盟。这两个集体名称的族群,都是秦岭一淮河线以南的土著,其分布大致是在大巴山脉的大弧形外侧,包括由汉中谷地迤逦南向,又折向西南的山林之地,也有一些渗入峡江,与巴人为邻。这些族群,曾一度反楚,经过楚人攻略庸糜,他们遂融入楚国。楚国广大的南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峡江之内的巴人,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逐渐沦为楚人从属,所谓“下里巴人”,已是居住在贫民下里的下层百姓。沿着长江,则是湖泊河流的谷地,也是楚人后方最为膏腴之地,但在这些地区的边缘,还有不少深山大林,榛莽待辟,山林之中的居民,楚人势力还不能控制。这些人则是楚人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在上述种种吸纳与融合“他者”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些“他者”逃离的现象。一般历史未必注意,在秦汉处理东南沿海的诸种“越人”时,有一些越人,被迁移到北方(例如原在浙江的瓯越,被迁移到淮水流域)。中国侵略的压力下,也许有不少南方沿海的族群,选择了航海逃离中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者与他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者与他者"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者与他者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我者与他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简史——读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是许倬云先生一次讲座的整理稿,作为华夏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简史来读,是本不错的小书。 “我者”与“他者”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昔日的“我”与“他”可能成了一家人,昔日的一家人,也可以分化为“我”与... (展开)
除了情绪外,又何所附丽

> 更多书评 22篇
-
刘二千 (这鼠年可怎么过啊)
抗日战争究竟如何伤了中国艰难的现代化道路?在这里,许倬云为我们做了异常震撼人心的解答。 “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中国努力进入世界,但是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历史太长久;中国选择了转舵向西,不过是城市与精英在转向,另一个中国,乡村与基层的中国却还是转不过来。 这一自我撕裂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的干扰因素,中国仍有可能终于慢慢全部调转方向。日本侵略中国,东南及沿海城市都沦陷了。国民政府努力以赴的“现代化”...2011-04-17 22:57 2人喜欢
抗日战争究竟如何伤了中国艰难的现代化道路?在这里,许倬云为我们做了异常震撼人心的解答。 “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中国努力进入世界,但是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历史太长久;中国选择了转舵向西,不过是城市与精英在转向,另一个中国,乡村与基层的中国却还是转不过来。 这一自我撕裂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的干扰因素,中国仍有可能终于慢慢全部调转方向。日本侵略中国,东南及沿海城市都沦陷了。国民政府努力以赴的“现代化”,经过八年抗战,原来建构在都市与精英之上的结构,脱离了根植的土壤。不但八年苦战,民穷财尽,哪一个辛苦转向的中国也失血过多,在抗战惨胜时,已是奄奄一息。 另一方面,广大的敌后内地乡村,留在乡间的现代文化资源并不丰厚,也切断了与内迁上层结构的联系。这一大片空白地区,在经济方面,退缩到基本农业与小区域的交换;在社会方面,也回到乡党邻里的集合体,现代文化已无托根之地。中国本来已是一分为二,但还没没有分离。八年抗战,中国真的分裂了!哪一个先天并不壮硕的城市中国,或是在敌人占领之下,或是离根内迁,难以发展。” 想到中国百年沧桑,如何解读抗战,真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回应 2011-04-17 22:57 -
かんいつ (言易而行難)
後記: 我將中外關係,分別界定為:一、中國與其他國族的互動,二、中國本部與邊陲族群的互動,三、中央政權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四、社會上層與下層的互動,五、市場經濟網絡的運作,六、文化學術層面,主流“正統”與“異端”的挑戰者之間的互動。 上述的結構模式,在現代中國,經過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三次連續的推動,蛻變為個人權威,經由獨佔意識形態解釋權,排斥了文化、經濟與社會諸種力量的互相平衡。如此一個集權的...2011-09-05 03:55 2人喜欢
後記:
我將中外關係,分別界定為:一、中國與其他國族的互動,二、中國本部與邊陲族群的互動,三、中央政權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四、社會上層與下層的互動,五、市場經濟網絡的運作,六、文化學術層面,主流“正統”與“異端”的挑戰者之間的互動。 上述的結構模式,在現代中國,經過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三次連續的推動,蛻變為個人權威,經由獨佔意識形態解釋權,排斥了文化、經濟與社會諸種力量的互相平衡。如此一個集權的結構,失去了應有互動而不斷調適的能力。絕對的權力,實則是絕對的僵化。 中國正在復蘇之中,但是真能走向“多元”的彼此扶掖?不能僅仗經濟成長,足以導向。 至於複雜系統的“內——外”、“我——他”關係,最重要處,不在族群之間的分合,而在文化價值的認知,中國大陸與台灣,都早已捲入西潮,於是西方文化,已為今日中國人視為主流,“他”已轉化為“我”,而中國文化本身,竟已遭摒棄。今日,中國文化,不過一縷微煙,即將隨風而去。西方主流文化呢?卻又未在中國真正生根。今天中國人是在邯鄲學步後,匍匐而不能歸。 今天的世界,正在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已不能回到過去。當前要務,卻是如何重新整頓世界聞名共同遺產中的這一大片,融入世界未來的共同文化,使其內涵更豐富,更開闊:這是我們必須努力的宏圖大業。 引自第139页 為中國文化而歎息啊
回应 2011-09-05 03:55 -
满清将民众包含大臣在内都变成了奴才,用刀更用礼法道德。满人皇帝努力学习汉学,在众多的非汉族皇帝中,其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最有造诣,故而更能掌握读书人、文人的秉性。控制了他们,中国就掌控了。对读书人,清皇帝一手杀,搞文字狱;一手又造舆论,焚书、改书、毁书,听文人们自己相轻。 清对于中国重要之处一个就是控制了藏区和蒙古。以及归化了西南土司。清看到了历史教训,所以极力用宗教控制和联络住了蒙藏,自己没...
2011-07-30 10:20 2人喜欢
满清将民众包含大臣在内都变成了奴才,用刀更用礼法道德。满人皇帝努力学习汉学,在众多的非汉族皇帝中,其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最有造诣,故而更能掌握读书人、文人的秉性。控制了他们,中国就掌控了。对读书人,清皇帝一手杀,搞文字狱;一手又造舆论,焚书、改书、毁书,听文人们自己相轻。 清对于中国重要之处一个就是控制了藏区和蒙古。以及归化了西南土司。清看到了历史教训,所以极力用宗教控制和联络住了蒙藏,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因为西南民族众多,且杂居在一起,所以可以改土归流,能强化控制。另外,将汉人引向西南,减轻了对于北方、特别是东北的压力。蒙藏与清友好,客观上使得民国能名正言顺地接收蒙藏地区。
回应 2011-07-30 10:20 -
蒙古飙起的作用,是触媒剂的催化,不是冶炼的熔铸。 明代西南的化“他”为“我“,实为唐代以后未见,也为清代在西南实施改土(土司)归流政策的条件。 中国边陲挑战在清代有非常大的改变:蒙古与西藏为满人私属,清朝政权执汉土百姓与草原/高山牧人两者之柄,以此制彼,在中国历史上无先例,因而统治空前稳定。但也不再有挑战刺激(底层白莲教等只扰乱一时后蛰伏,不能抗衡),可调节的内部复杂体系完全僵化。 近代的变化:经...
2020-05-12 20:57
蒙古飙起的作用,是触媒剂的催化,不是冶炼的熔铸。
明代西南的化“他”为“我“,实为唐代以后未见,也为清代在西南实施改土(土司)归流政策的条件。
中国边陲挑战在清代有非常大的改变:蒙古与西藏为满人私属,清朝政权执汉土百姓与草原/高山牧人两者之柄,以此制彼,在中国历史上无先例,因而统治空前稳定。但也不再有挑战刺激(底层白莲教等只扰乱一时后蛰伏,不能抗衡),可调节的内部复杂体系完全僵化。
近代的变化:经济纳入全球网络中,历史不断纠缠于不同文化的叠合。台湾为显例,近年来接受西方文化无处不见影响,相当人数的台湾人民投入铸造的“本土化”,不知该“本土”意识,除了情绪之外,又何处附丽?
回应 2020-05-12 20:57
-
最终幻想水产 (you can (not) redo.)
中国是什么,这从来都不是个确定的答案,关于中国是什么,汉族人有汉族人的看法,藏族有藏族的看法,外国人与我们也不同,今天和过去也不会一样。或许弄清楚中国是什么很复杂,那试着从反向推推,求个补集,中国之外又是什么。于是一个我者于他者的讨论就出来了。 作为一个生活在汉族聚居区从小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汉族人,我不清楚少数民族,外国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在外国,往往一个唐一个汉就代表了整个中国。唐人街,唐装,汉... (18回应)2011-02-06 16:42
中国是什么,这从来都不是个确定的答案,关于中国是什么,汉族人有汉族人的看法,藏族有藏族的看法,外国人与我们也不同,今天和过去也不会一样。或许弄清楚中国是什么很复杂,那试着从反向推推,求个补集,中国之外又是什么。于是一个我者于他者的讨论就出来了。 作为一个生活在汉族聚居区从小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汉族人,我不清楚少数民族,外国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在外国,往往一个唐一个汉就代表了整个中国。唐人街,唐装,汉人,但毕竟这些字眼都带有太强的汉族意味,于大多数单一民族为主的西方不同,中国有多民族的事实。也许概况中国人是什么华人更恰当些,但是华又是什么,华夏,章服之美曰华,礼仪之大曰夏,本来就是讲汉族的呀只是被现在通用的说是中国裔的。好吧,我词穷了,实在找不出一个能概况中国的词。 他者呢,过去是南蛮,北胡,东夷,西戎。秦汉的匈奴,隋唐的突厥,宋之元,元或许本身就是他者,明之清,清之西方。或许会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个把他者并入我者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我者呢,今天的我者也不同于当年的我者了
18回应 2011-02-06 16:42 -
许教授的历史论著主要探讨中国历史上两大课题: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力量的冲突和融合;二是农业与商业,亦即域市与乡村的互补与联系关系。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指出“亲缘团体”、“精耕细作”与“文官制度”为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原色,关于第一原色,许教授认为中国异于两河流域的文明,他们以地缘结合人群,而周代則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中国的政治团体、地方组织基本上是以亲缘的团体而扩展的。 “精耕细作”是...
2013-09-18 14:47
许教授的历史论著主要探讨中国历史上两大课题: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力量的冲突和融合;二是农业与商业,亦即域市与乡村的互补与联系关系。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指出“亲缘团体”、“精耕细作”与“文官制度”为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原色,关于第一原色,许教授认为中国异于两河流域的文明,他们以地缘结合人群,而周代則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中国的政治团体、地方组织基本上是以亲缘的团体而扩展的。 “精耕细作”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与市场经济如车之两轮,相辅并行。许教授认为中国农村并非遗世孤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而是坐落在更广大的市场网络的小环节;透过网络的接连、各环节互通声气,小网络结集于小镇,大网络则以城市为纲,大小环节既有生产与消費的关系,疏通的网络自然就产生物品与人力的调节作用,因此、商业未必是压迫农业的罪魁,城市也未必成其为剥削乡村的祸首。 许教授强调的另一个中国文化的基因特色是“文官制度”(bureaucracy)。中国的文官组织来源久远,完备而复杂的文官系统理论早在《韩非子》中就出现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文官制度是国家与社会斗争中的制衡角色。中国的文官制度不仅是工具性的合理。而且有儒家意念掺和其中,这是韦伯(Max Weber)在讨论西欧自十六世纪以来的文官制度中所缺少的一环。儒家意念如果只当作意念系统。可能会成为教条,任何东西若变成教条就会神秘化,走上信仰的途径。而不走理性辩论的途径。儒家意念之作为目的而论,也可以相当基督教意念,是一种信仰,但儒家的意念却不是天的神谕,而是经世的使命。 引自 前言 回应 2013-09-18 14:47 -
人类在历史上,各处人类的自称,往往自以为是“人”,而将其他族群以不同于“人”的名称之。夏人自称为最具人类长相的“夏”,也就不足以为异了。夏的“他者”当然是“夷”,形相若背负大弓的人形。“夷”是中国典籍中最古老的名词,其含义不复带贬义,还是意指“仁者”。
2016-05-17 18:38
-
蒙古飙起的作用,是触媒剂的催化,不是冶炼的熔铸。 明代西南的化“他”为“我“,实为唐代以后未见,也为清代在西南实施改土(土司)归流政策的条件。 中国边陲挑战在清代有非常大的改变:蒙古与西藏为满人私属,清朝政权执汉土百姓与草原/高山牧人两者之柄,以此制彼,在中国历史上无先例,因而统治空前稳定。但也不再有挑战刺激(底层白莲教等只扰乱一时后蛰伏,不能抗衡),可调节的内部复杂体系完全僵化。 近代的变化:经...
2020-05-12 20:57
蒙古飙起的作用,是触媒剂的催化,不是冶炼的熔铸。
明代西南的化“他”为“我“,实为唐代以后未见,也为清代在西南实施改土(土司)归流政策的条件。
中国边陲挑战在清代有非常大的改变:蒙古与西藏为满人私属,清朝政权执汉土百姓与草原/高山牧人两者之柄,以此制彼,在中国历史上无先例,因而统治空前稳定。但也不再有挑战刺激(底层白莲教等只扰乱一时后蛰伏,不能抗衡),可调节的内部复杂体系完全僵化。
近代的变化:经济纳入全球网络中,历史不断纠缠于不同文化的叠合。台湾为显例,近年来接受西方文化无处不见影响,相当人数的台湾人民投入铸造的“本土化”,不知该“本土”意识,除了情绪之外,又何处附丽?
回应 2020-05-12 20:57 -
人类在历史上,各处人类的自称,往往自以为是“人”,而将其他族群以不同于“人”的名称之。夏人自称为最具人类长相的“夏”,也就不足以为异了。夏的“他者”当然是“夷”,形相若背负大弓的人形。“夷”是中国典籍中最古老的名词,其含义不复带贬义,还是意指“仁者”。
2016-05-17 18:38
论坛 · · · · · ·
许倬云说历史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 来自越人 | 2012-06-20 | |
一般般 | 来自梦回长安 | 2010-10-1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7.2分 173人读过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6.8分 69人读过
-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7.6分 19人读过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09)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者与他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西闪 2015-08-15
缺了巴蜀一大块,三星堆、金沙。。。
3 有用 晓林子悦 2015-12-17
虽然“我-他”的这条线脉络很清晰,但是书的确太薄了,每个朝代都草草讲几句,没意思。只见框架不见内容。
0 有用 蝉 2014-01-12
: K207/3721-2
0 有用 苏南 2012-05-02
1.原来交子的出现是因为宋朝经济太发达,金属货币不够用;2.乡绅的作用在平定太平天国上发挥了极致。其实即使现在,江南很多地方也保留了隐性的乡绅传统;3,许倬云总结的国共两党特色精辟极了,“以党领政,以军卫党,党是政权的核心,党纪约束的党员,是政权的内圈”;4,国民党成功建立了上层的威权政治,城市发展极快,以至乡村权力真空,给某党发展制造了契机;5.我者与他者,不在族群之间的分合,而在文化价值的认知... 1.原来交子的出现是因为宋朝经济太发达,金属货币不够用;2.乡绅的作用在平定太平天国上发挥了极致。其实即使现在,江南很多地方也保留了隐性的乡绅传统;3,许倬云总结的国共两党特色精辟极了,“以党领政,以军卫党,党是政权的核心,党纪约束的党员,是政权的内圈”;4,国民党成功建立了上层的威权政治,城市发展极快,以至乡村权力真空,给某党发展制造了契机;5.我者与他者,不在族群之间的分合,而在文化价值的认知。 (展开)
0 有用 野次馬 2012-08-17
以千年为研究单位什么的…… 类似的宏大叙事想要做到体大思精而不流于空疏真是不易啊。
0 有用 ⚽🏆林加德 2021-01-27
从大处着眼,却缺少具体的分析。近代以后的部分有见地,前面的内容近乎科普。
0 有用 波星 2021-01-11
有点流水账
0 有用 两极地带 2020-12-10
【藏书阁打卡】果然是大家之作,万古江河,气象何其宏大;跨越千年,写来举重若轻。今日之中国,当然不同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中国,也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中国,华夏民族自然也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共同体。但它如何变化,如何界定“我”,同时也糅合“他”,是既纷繁又宏观的课题。许先生用中心与边陲的关系来解释不断变化的系统。版图的扩张带来中心的变化,旧日的边陲很可能融入中心,原本更遥远的地区成为新的边陲,... 【藏书阁打卡】果然是大家之作,万古江河,气象何其宏大;跨越千年,写来举重若轻。今日之中国,当然不同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中国,也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中国,华夏民族自然也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共同体。但它如何变化,如何界定“我”,同时也糅合“他”,是既纷繁又宏观的课题。许先生用中心与边陲的关系来解释不断变化的系统。版图的扩张带来中心的变化,旧日的边陲很可能融入中心,原本更遥远的地区成为新的边陲,而同时伴随权力、资源的变化,旧的中心可能也会随之转移,它既是地理空间的转移,也是系统的转移,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形成新的节点,并不断发展与舒卷。 (展开)
0 有用 山齐 2020-11-14
怪好看的,原来还以为中特课要看的书都是一堆“端正得不得了的家伙”,偏见害人。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历代“中国”这个我者和他者间的变化阐释历代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二者相互影响。
0 有用 水边 2020-11-11
很好!一本小书,大概讲述我他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