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老校长是一名及其出色的历史学者,但本书可能是因为普及性较强,并未看出多少深度。以“离异与回归”作为近代化与传统文化角力的概括,在李泽厚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面体现得更明显,而且后者论述的深度也远非本书所及。相比较而已,本书的特点是不断的以日本近代化历程作为对比来照应吾国的近代化,把“离异与回归”提到全球的高度。
浅显中肯,适合初学者
80C末文采很好的纲要性通俗著作,以各阶段人物为点串出文化嬗变主线。套大词和马义痕迹外,关注一下时代渐变具体人物的选择过程。
经典作品。
嘎,居然是附录的文章名做了书名
“汤因比在考察两种文明冲突中落伍而又被侵略一方的反应时,曾利用《新约圣经》故事中的两个名称:希洛德主义与狂热主义。 狂热主义者是往后看的;希洛德主义者自以为眼光向前,而实际上是向旁边看,努力仿效邻人之所为” “涉及各民族文化内部的两种机能:排他性与包容性,而总起来说则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排他性有利于传统的稳定与持续,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时代潮流。这两种功能在不同的内部与外部条件下,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往往有所差异。大抵一种文明当其健康发展并富于自信时,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包容性;当其病态发展,特别是在外来先进文明冲击下减弱自信时,则往往表现出较多的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多半属于消极性质,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从科普角度看,不错滴
我的入门读物,当时惊为天人,此次再重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离异,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试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挫折后,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回归,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
从时代角度看,这本很有突破性思维
在先生的思想观念中可以看见9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转折期痕迹,然而就文风言之,却是一点都不显“皱纹”——无论是作者的年龄或是距今成文的时间跨度。常看常新。这是阅读中很有趣的一点。
无论从书法,还是从征引自然科学理论来看,此书是很有八十年代气质的,不过值得一提此书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论说真是精彩,有宗师气象。有趣的是似乎可以从此书看到老教授某书的蛛丝马迹。另外比较好奇上世纪的研究现代化的这个风潮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与美国社会学的言说现代化风气又是何关系。
离异与回归,背离的是传统糟粕,回归的是传统和时代的精华。从1840年后的历史看,不论是三次高潮,四大阶梯,七次高潮,历史发展始终在离异与回归中前行。如同磁石,远近吸斥,如同《尤里乌斯》说历史发展中的“流变与恒定”。
1926年生,度过战乱GM,八十年代终于可以平静地坐在书桌前,清节激厉,此书可见。“历史上有些人是不自觉地扮演社会为他设计的角色,有些人则是自觉地扮演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角色。龚自珍显然属于后一种历史人物。王韬比魏源晚生34年,迟死40年,应该是属于魏源以后的第二代知识分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有一个从惊异到理解的过程,而理解也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钱钟书先生说得很形象:“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我们已经为周而复始的体用之争、西化论与本位论之争消耗了太多太多的时间,现在我们应该既超越西方文化又超越传统文化,根据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需要营造新的价值体系。”
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
“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只读过章老的这一本,惭愧!
读的相当顺畅,章先生文笔不错
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对西方的趋近从被动到主动到热情追求,但在此过程中,本国文化或阻碍,或仍吸引着中国人。两者如何取舍对中华民族很重要。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西方教会学校对中国的影响,现代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孙中山先生和容闳先生的人生轨迹,对本书主旨给出了更多的素材。
开始写的不错,到了后边有些俗套。通俗,可能是环境的原因,二十年前我们还是个孩子,当时中国环境正是改革的刚开始,一些思想还没有突破禁锢。从写作时间看,从当时学术风格看,都具有别样的意义。肯定改革,肯定进步,肯定学习西方。古人云,师古不泥古,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陈寅恪也有类似的话,任何西方的都要扎根于中国土壤。
> 离异与回归
4 有用 沉默的大多数 2015-11-22 19:13:16
老校长是一名及其出色的历史学者,但本书可能是因为普及性较强,并未看出多少深度。以“离异与回归”作为近代化与传统文化角力的概括,在李泽厚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面体现得更明显,而且后者论述的深度也远非本书所及。相比较而已,本书的特点是不断的以日本近代化历程作为对比来照应吾国的近代化,把“离异与回归”提到全球的高度。
1 有用 milkyway 2012-06-13 12:11:21
浅显中肯,适合初学者
2 有用 缪 2015-12-09 23:35:51
80C末文采很好的纲要性通俗著作,以各阶段人物为点串出文化嬗变主线。套大词和马义痕迹外,关注一下时代渐变具体人物的选择过程。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1-10 14:00:19 湖北
经典作品。
1 有用 摸鱼居士 2019-03-03 16:09:56
嘎,居然是附录的文章名做了书名
0 有用 三月 2019-02-12 10:44:06
“汤因比在考察两种文明冲突中落伍而又被侵略一方的反应时,曾利用《新约圣经》故事中的两个名称:希洛德主义与狂热主义。 狂热主义者是往后看的;希洛德主义者自以为眼光向前,而实际上是向旁边看,努力仿效邻人之所为” “涉及各民族文化内部的两种机能:排他性与包容性,而总起来说则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排他性有利于传统的稳定与持续,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时代潮流。这两种功能在不同的内部与外部条件下,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往往有所差异。大抵一种文明当其健康发展并富于自信时,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包容性;当其病态发展,特别是在外来先进文明冲击下减弱自信时,则往往表现出较多的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多半属于消极性质,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0 有用 JUN 2016-02-25 12:15:40
从科普角度看,不错滴
0 有用 , 2024-12-14 20:57:40 江苏
我的入门读物,当时惊为天人,此次再重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离异,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试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挫折后,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回归,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
0 有用 Bedivere 2023-06-01 22:04:48 辽宁
从时代角度看,这本很有突破性思维
0 有用 米言禾 2023-11-17 15:09:36 新疆
在先生的思想观念中可以看见9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转折期痕迹,然而就文风言之,却是一点都不显“皱纹”——无论是作者的年龄或是距今成文的时间跨度。常看常新。这是阅读中很有趣的一点。
1 有用 毗耶离 2015-12-30 15:45:12
无论从书法,还是从征引自然科学理论来看,此书是很有八十年代气质的,不过值得一提此书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论说真是精彩,有宗师气象。有趣的是似乎可以从此书看到老教授某书的蛛丝马迹。另外比较好奇上世纪的研究现代化的这个风潮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与美国社会学的言说现代化风气又是何关系。
1 有用 珀斯 2016-04-16 12:25:03
离异与回归,背离的是传统糟粕,回归的是传统和时代的精华。从1840年后的历史看,不论是三次高潮,四大阶梯,七次高潮,历史发展始终在离异与回归中前行。如同磁石,远近吸斥,如同《尤里乌斯》说历史发展中的“流变与恒定”。
0 有用 y 2021-05-30 21:37:00
1926年生,度过战乱GM,八十年代终于可以平静地坐在书桌前,清节激厉,此书可见。“历史上有些人是不自觉地扮演社会为他设计的角色,有些人则是自觉地扮演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角色。龚自珍显然属于后一种历史人物。王韬比魏源晚生34年,迟死40年,应该是属于魏源以后的第二代知识分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有一个从惊异到理解的过程,而理解也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钱钟书先生说得很形象:“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我们已经为周而复始的体用之争、西化论与本位论之争消耗了太多太多的时间,现在我们应该既超越西方文化又超越传统文化,根据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需要营造新的价值体系。”
0 有用 是星星呀 2021-05-24 17:05:20
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
0 有用 飞越疯人院 2017-06-17 00:06:12
“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只读过章老的这一本,惭愧!
2 有用 涇舟 2019-08-27 19:19:54
读的相当顺畅,章先生文笔不错
1 有用 miniyk 2012-10-09 12:45:22
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对西方的趋近从被动到主动到热情追求,但在此过程中,本国文化或阻碍,或仍吸引着中国人。两者如何取舍对中华民族很重要。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西方教会学校对中国的影响,现代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孙中山先生和容闳先生的人生轨迹,对本书主旨给出了更多的素材。
1 有用 丁丁鸿 2015-12-02 15:29:50
开始写的不错,到了后边有些俗套。通俗,可能是环境的原因,二十年前我们还是个孩子,当时中国环境正是改革的刚开始,一些思想还没有突破禁锢。从写作时间看,从当时学术风格看,都具有别样的意义。肯定改革,肯定进步,肯定学习西方。古人云,师古不泥古,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陈寅恪也有类似的话,任何西方的都要扎根于中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