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自省,也是一种灵修
红遍欧美的外科医生,抚慰万千读者的生死沉思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小说家张德芬倾情推荐
本书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同时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自然流露,让人备觉温暖。这是一本生命之书,也是一本温暖之书,揭示了生命的真相,也给现代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抚慰。——张德芬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陈葆琳是一位华裔外科医师, 35岁那年,当她正在给一个同龄的亚裔少妇做肝脏移植手术时,某种同类相怜的恻隐之心使她产生错觉,仿佛在给自身做手术,她感受到一种自体撕离的脏腑之痛。
她情不自禁地写下自己面对生命最后时刻的矛盾心情。现代医学的非人性倾向时刻折磨着这位女医生的心灵,仿佛置身一场艰难的“期末考试”。
长年浸淫于生、死交集的不寻常经验,促使她追溯自己的求学和行医经历,以不朽之笔揭开生命隐秘真相,以悲悯情怀与深刻的自省,写就这份惊心动魄的生死答卷...
自省,也是一种灵修
红遍欧美的外科医生,抚慰万千读者的生死沉思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小说家张德芬倾情推荐
本书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同时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自然流露,让人备觉温暖。这是一本生命之书,也是一本温暖之书,揭示了生命的真相,也给现代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抚慰。——张德芬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陈葆琳是一位华裔外科医师, 35岁那年,当她正在给一个同龄的亚裔少妇做肝脏移植手术时,某种同类相怜的恻隐之心使她产生错觉,仿佛在给自身做手术,她感受到一种自体撕离的脏腑之痛。
她情不自禁地写下自己面对生命最后时刻的矛盾心情。现代医学的非人性倾向时刻折磨着这位女医生的心灵,仿佛置身一场艰难的“期末考试”。
长年浸淫于生、死交集的不寻常经验,促使她追溯自己的求学和行医经历,以不朽之笔揭开生命隐秘真相,以悲悯情怀与深刻的自省,写就这份惊心动魄的生死答卷,成就这一本生命之书与温暖之书,感动万千读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陈葆琳,美国著名外科医师、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在耶鲁大学、美国国家癌症医院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完成外科训练,后长期任职于UCLA。
在医学及教学上获得过无数殊荣,先后荣膺UCLA 最杰出医师奖、耶鲁大学最佳住院医师教学奖以及人文奖、美洲中华医学会杰出公众服务奖。此外,她也以细致的笔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书写有关现代医疗围绕着生死的情感冲击,征服广大的读者,获得过布莱克福德文学奖、科克伍德创作文学奖、美国国家期刊奖。
《最后的期末考》英文版甫一出版,便因其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令世人震惊,作者一举成为红遍全美的心灵医生。繁体版由台湾大块文化引进之后,迅速登上各大书店人文类书籍排行榜,好评如潮。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生死之书,更是一本温暖之书。
医生是生命最终的监护者,引领着病人和家属走过通往终点的...
作者简介:
陈葆琳,美国著名外科医师、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在耶鲁大学、美国国家癌症医院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完成外科训练,后长期任职于UCLA。
在医学及教学上获得过无数殊荣,先后荣膺UCLA 最杰出医师奖、耶鲁大学最佳住院医师教学奖以及人文奖、美洲中华医学会杰出公众服务奖。此外,她也以细致的笔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书写有关现代医疗围绕着生死的情感冲击,征服广大的读者,获得过布莱克福德文学奖、科克伍德创作文学奖、美国国家期刊奖。
《最后的期末考》英文版甫一出版,便因其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令世人震惊,作者一举成为红遍全美的心灵医生。繁体版由台湾大块文化引进之后,迅速登上各大书店人文类书籍排行榜,好评如潮。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生死之书,更是一本温暖之书。
医生是生命最终的监护者,引领着病人和家属走过通往终点的艰难路程。而医生能否在病人的生命终点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支持,如同医者所面对最严峻的“最后的期末考”。
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学与行医历程,探讨现今的医学教育如何过度偏重“克服死亡”的知识,却抹煞了病患的人性面,使医者对死亡的疑惧一再在医界复制繁衍;导致医生不自觉地从濒死病患身边逃开,或无法开口和病人及家属讨论不乐观的病情。当医者深入理解自身“死亡焦虑”的根源,以及“治疗”的意义(更多的治疗,并不代表更多的“爱”),才能做某些比“治愈疾病”更重要的事:陪伴在病人和家属身边,聆听他们的感受,纾解他们的伤痛。唯有如此,医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疗愈者”。
目录 · · · · · ·
第一篇 生命的秘密
窃尸贼还是名医?
死亡伟大而恣意
凌驾于生死之上的人
第二篇 治疗的真相
不为人知的医界成规
谁在为病亡者买单
坦露女子游戏
第三篇 临终之美
医生还是高级魔法师?
很遗憾必须通知你……
“永生者”技艺
· · · · · · (收起)
喜欢读"最后的期末考"的人也喜欢 · · · · · ·
最后的期末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拿什么面对你,我们终将来临的最后告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著名的《巴甫洛夫正在死亡》。它介绍了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临终前,用“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的理由谢绝外界打扰,和助手专心记录自己身心变化,为生命科学留下更多一手材料的伟大故事。 很多人都听过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但... (展开)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次考试,但有一堂考试,你永远不能缺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01 死亡,真的是不可触碰的禁忌吗? 春节欢聚,合家团圆,鲜少人会“不开眼”地提及死亡,这个国人最忌讳的话题。但是请不要忘记,了解死亡是为了在新的一年,更好地活着。毕竟,这一堂“期末考”,是不会有人缺席的。 人生中,我第一次直面死亡这个问题,是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 (展开)

死亡是人生的期末考试,天使却没有合格答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电影《遗愿清单》中,富翁爱德华和汽车修理师卡特身患癌症,住在同一病房。当知道生命时日不多时,两人写出遗愿清单,包括高空跳伞、开野马跑车、到埃及看金字塔、去印度看泰姬陵、去埃塞俄比亚看野生动物、去中国看长城等愿望,并逐一实现,在人生终场前得到了快乐和幸福。 然... (展开)
欲求忍耐生命,必先准备死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那是我最早接触到死亡,只有五岁不到。我记得小时候的事情,邻居叔叔家有棵很大的桑树,桑葚的甜蜜滋味我难以忘记,但同时,有种苦涩和悔恨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那天表姐和我去邻居家找小伙伴玩。刚刚跨进叔叔家的门槛,就看到他女儿(我称呼她姐姐)四肢着地趴着,头发凌乱... (展开)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到底应该怎样告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大多数眼中,死,是一个不吉利的字眼。所以人们对这个字,总是避而不谈,甚至有时不小心带出这个特殊的字眼,还要“呸呸呸”三声,以示刚刚无意说到,撤回消息。 但其实,如果我们不谈死,死亡就不会降临么? 不会。 反... (展开)
《最后的期末考》,医生、患者和家属三个角度看“临终关怀”

外科医生眼中的死亡:当我们谈论生死时,我们都讨论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欲求和平,必先备战;欲求忍耐生命,必先准备死亡。为死亡做好准备,可能是所有考试中最难的一场,不过这场考试最终会帮助我们得以从容地活下去。 已经很久没有因为读一本书而潸然泪下。或者是最近工作的压力和自我要求让人不能放松,或者是这本书,又一次唤醒了我关于死亡意义... (展开)> 更多书评 28篇
论坛 · · · · · ·
谁该为病亡者埋单 | 来自慕 | 2019-05-09 13:33:29 | |
要反思我们对于生死的态度 | 来自桑白 | 2010-08-07 10:16:29 | |
足以让中国的医界自省,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灵修书 | 来自白句子 | 1 回应 | 2010-08-07 09:53:10 |
死则死矣,感动如此 | 来自沙蓝 | 2010-08-07 09:52:2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8.5分 107人读过
-
大塊文化 (2008年)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左手执刀右手执笔 (YUANYUAN)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14年三月书单 (♥. Pari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最后的期末考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良吉吉Bee 2013-10-26 09:54:56
自身成长的体验远比书中所述精彩得多,那些从未经历过的人们也许会惊叹作者的人文思考、崇拜大国的人道主义。但我的思路早已飘到对美的充实教育的崇拜中去了。
0 有用 眉间尺 2012-05-21 10:13:29
因为自己肮脏,所以习惯用肮脏的思维揣度他人;因为自己有信仰,所以才能用信仰的光辉照亮自己照耀他人。强烈推荐,有关生死、有关临终治疗、有关治疗过度。
1 有用 始做勇者 2010-10-07 18:50:23
外科医生的生死感悟
0 有用 大河马 2011-04-14 21:27:18
很难得有一本书可以这样从医生的角度思考病人的感受,看着很有启发
0 有用 锅炉婆婆 2011-06-07 23:52:47
越读,越觉得世界上最可怜,最崩溃的职业就是医生